1、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48分)24西周时“通过严格区分血缘关系的嫡庶亲疏,建立了森严的上下、长幼、尊卑、贵贱等级秩序,并使之长期有条不紊地保持下去”的制度是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25“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26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古代官职中,较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
2、和监督”的是A.西周卿大夫 B.秦朝御史大夫 C.西汉刺史 D.明朝内阁27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大的阳数,而紫禁城中用九之处也颇多。皇宫三大殿的高度均为九丈九尺,角楼结构为九梁十八柱,宫门为“九路钉”,横竖均为九排,共八十一颗。皇宫的佛堂中佛重八十一斤和九十二斤,都为九的倍烽和余数。另外,从紫禁城的器物上看,用九之处也比比皆是:九龙壁、九龙柱、九龙杯、九桃壶、九鼎等。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 B建筑功能齐全,体现了壮观与威严C专制社会皇权思想的集中体现 D蕴藏着易学的思想28汉书“秦遂并兼四海,以
3、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秦朝推行的郡县制与周朝后期的分封制相比是一项巨大的进步,主要是指由于郡县制A官僚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 B扩大了疆域C限制了朝中大臣的权力 D促进了民族融合29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A.重武轻文,内外相制 B.增设机构,重用近臣C.重儒轻道,学术争鸣 D.设立刺史,加强监管30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
4、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 B废丞相,设三司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31隋唐时期,宰相都是可以坐的。到了宋朝,太祖认为坐着对皇帝不敬,就把椅子撤走了。到了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说明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 B.封建等级秩序的模糊C.古代礼仪制度的不断发展 D.君主专制的加强32元朝的行省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行省的设置方式上,体現了“犬牙交错”原则,即“给你这一半,割去你那一半,好使全国各省,都成支离破碎。既不能统一反抗,也难以单独反抗。”由于贯彻这一原则,行省制度的实行,有利于A.发展
5、地方经济 B.加强中央集权C.促进民族融合 D.杜绝军阀割据33明成祖创立内阁,阁臣有权草拟诏敕,行代言之职,建言献纳,备顾问之需。但阁臣品阶较低,常为五品以下。由此可以推断A阁臣位高权重,权力可等同宰相 B内阁辅助朝政,且便于皇帝控制C内阁统筹政务,可统领六部官员 D阁臣深受信赖,可裁决军国大事34军机处设置以后,凡内容涉及告诫重臣、指授方略等机密事项,朝廷就不通过内阁明发,而是由军机处密封,交兵部捷报处寄往各省地方高级官吏亲收。材料反映出当时A兵部效率的提高 B君主专制的强化C地方官吏的专权 D内阁职能的转型35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
6、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模式的是A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D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明朝设置内阁制第II卷(非选择题)4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26分)材料一:在中国古代,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称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为“帝”,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
7、,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三: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实录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处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檐曝杂记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建立了什么样的政
8、治制度?这一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是唐朝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有何特点?(4分)(3)材料三明太祖认为自秦至宋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此他做出了什么举措?结合材料四指出清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设置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指出该制度的的特点。(12分)(4)综合四则材料,总结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2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26分)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
9、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 (元代)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
10、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行政官员上的差异。(8分)(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的权限及其影响。(8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影响。(10分)高一月考参考答案24-35 D B B C A B C D B B B D40(1)制度:皇帝制度;特点: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8(2)包含:三省六部制;特点:三省长官都是丞相,
11、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4(3)原因:丞相多小人,容易专权乱政;举措:废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事务。设立军机处,特点: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承旨上传下达。12(4)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241(1)差异:分封制出身、血缘宗族;郡县制军功、选贤任能。分封制世袭;郡县制君主任命。8(2)权限: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影响: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省制的开端。8(4)作用: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人才的流动;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激励了知识分子的奋斗精神;明清八股取士,不利于选拔具有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不利于科技发展。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