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课咏物诗四首【名句积累】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2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王安石孤桐)3纵被春风催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王安石北陂杏花)4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5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菊花)6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7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题竹石)8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在狱咏蝉)9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10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名篇赏析】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
2、自纷纷。诗意:一只离群的孤雁,它不喝水不啄食,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思念和追寻着它的伙伴。又有谁来怜惜这浩渺天空中的孤雁呢?然而它和雁群相失在云海弥漫间,它望尽天涯,仿佛伙伴们就在眼前;它哀鸣声声,好像听到了同类的呼唤,然而野鸦们全然不懂孤雁的心情,只顾在那里纷纷鼓噪不休。赏析:孤雁 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元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这首孤雁诗,表达的就是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一、基础训练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芍药媒妁韶光B渐觉咀嚼比较C蓬
3、蒿长篙枯槁 D芙蕖渠道身躯解析:A项,sho、shu、sho;B项,ju、ju、jio;C项,ho、o、o;D项,q、q、q。答案:C2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刺头啼血魂魄 B龙须马乳推辞C妖媚凌云藤曼 D新茎国色亵渎解析:C项,曼蔓。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树何山著子规著:附着,栖息B直待凌云始道高始:刚,方C花开时节动京城动:轰动,惊动D池上芙蕖净少情净:干净解析:D项,净:高洁。答案:D4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名句。(1)子规一诗中“_,_”两句,化用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悲凄的感情。答案: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2)刘禹锡以“_,_”给予
4、了牡丹高度的评价。答案: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3)时人不识凌云木,_。答案:直待凌云始道高二、阅读提升(一)课内赏析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子规顾况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诗中所寄何情?诗人如何将子规与感情融为一体? 答:_答案:此诗开始写杜宇化鸟,题材通俗,但“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以反诘的语气发问,由鸟及人,写出了人世不平,表达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意,子规与诗人感情融为一体。6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赏牡丹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1)“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
5、牡丹?答:_答案:作者先评芍药和荷花。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芍药的艳丽、妩媚之态,荷花的洁净。但通过芍药妖艳而格调不高,荷花洁而寡情,孤芳自赏侧面烘托出牡丹的高贵。(2)“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一联中“动”字用得好在哪里?答:_答案:不但写出了牡丹开放时颜色、香味之“动”,更写出了人心的“动”、感情的“动”。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1)诗歌的第一句写小松是一“刺头”,这个“刺”字在塑造小松形象上具有怎样的作用?答:_答案:“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
6、敢的精神,形象地勾画出来了,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这首诗的结尾两句,含有深刻的哲理,你对其中的哲理是怎样理解的?答:_答案:事物是发展的,我们不能用僵死的眼光看问题,更不能目光短浅,要见微知著,敢于发现新事物,扶植新事物。(二)名句赏析8请自选一个角度(如意境、手法、情感等),对下列诗句作简要赏析。(1)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答:_品评:这两句是对前面杜宇传说以反诘证据提出的质疑,由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的巧妙联想,将题材化通俗为新颖,写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人世的不公平和不合理表示极度愤慨,寓意深刻。(2)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答:_ 品评:这句是写诗人
7、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这里是咏物言志,表达自己谪后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三)课外赏析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子规吴融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注:吴融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1)“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运用_手法,突出了子规(杜鹃鸟)_的悲惨命运。答案:对举孤身飘荡、哀告无门(2)从题材来说,这是一首_诗,从作者的写作背景来看,反映了他_的心情。答案:咏物仕途失意
8、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3)从全诗来看,开头两句“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起到什么作用?试分析之。答:_答案:铺垫,这首诗歌吟咏子规,从子规的传说落笔,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这个悲剧性的故事,为下面抒发失意痛苦心情作铺垫,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答:_解析: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根据这层意思,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
9、点。答案: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不可耐的事务的仕人。他具有出世归隐的思想。(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答:_解析:诗人的思想情感是通过云水表现出来的,这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答案: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1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金钱花罗隐占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属刂将。(1)咏物诗往往托物寄情,或托物言理。你认为这首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答案:通过咏“金钱花”,表现了豪门地主贪得无厌、残酷无情的本性。(
10、2)这首诗从哪些方面去描绘金钱花的?答:_答案:芳名、形状、寓意。(3)诗人咏金钱花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你认为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值得称道之处?答:_答案:这首诗笔锋犀利泼辣,把冷峻的讽刺和深沉的愤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歌开头一句以赞赏的口吻写出了花的名称、形态、香气,引人注目。第二句写出花迎着阳光开放,娇美动人。从这两句看,诗人似乎只在欣赏花草,但三、四句读来,便知诗人匠心独运。后两句出言冷峻,似锋利的匕首,戳穿了剥削者的本性。三、语言运用12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坚强;昙花于万籁俱寂的深
11、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张扬。答:_解析:作答本题应注意要求,要选用一个对象,使用拟人的修辞,句式和原句相同。在仿写时注意拟人要用词贴切,体现出拟人的特点,内容上要合理通顺,所选话题要两者有关联,如梅花、昙花都属植物,并且是句子是完整的。注意“教导、提醒”后面的由实到虚的意义学会坚强、不要张扬。明白了这些细节,即可仿写了。答案:(示例)溪流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不断穿行,意在告诉我们:学会追求。河流在一望无垠的大地上滚滚奔向大海,意在启迪我们:学会奋斗。13以“蜘蛛结网”为话题,分别写出含褒义、贬义且语意完整的一句话,要求运用比拟的手法。(1)褒义:像蜘蛛结网一样_(2)贬义:像蜘蛛结网一样_。
12、答案:(示例)(1)一丝不苟、有始有终,直到圆满完成。(2)网住别人,同时也网住自己。相关知识咏物诗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咏物诗特点:(1)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
13、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美文选段峭壁上那棵酸枣树张庆和是为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那悬崖?是为免遭那场被俘的耻辱,精疲力竭之后你才义无反顾的投落这峭壁?历史感怀着你,岁月铭记着你。那一天,你确真跳下来了,像俯冲捕猎的那只雄鹰,像划破静寂的那颗流星。然而,你并没有死,一道峭壁缝救助了你,一捧贫瘠的泥土养育了你。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活下来了,长大起来了,一直长成了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它高不足尺,阔不盈抔;干细枝弱,叶疏花迟。云缠它,雾迷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大自然中的所有强者,几乎都在歧视它,虐待它。仿佛只有立刻把它从这世界上除掉才肯罢休。然而,酸枣树并没有被征服,它不低头,不让步,于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中,练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它像大山的一名哨兵,时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它像一位忠诚的使者,及时报告着八方信息;它像一面飘扬的旗帜,召唤着,引导着,冲锋着,战斗着,率领着大山里所有的草草木木们,从一个春夏秋冬奔向又一个春夏秋冬(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