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知识梳理】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1)背景:汉初实行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2)内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1)背景:唐朝中期,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逐步发展为割据势力。(2)影响: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北宋(1)措施:军事上:宋太祖收兵权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
2、军。行政上:由中央派出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结果:改变了自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4元朝(1)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2)影响: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西汉巩固(1)背景: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
3、高权重。(2)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2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渐形成三省体制。3隋唐完善(1)内容: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在尚书省下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朝所沿袭。4北宋强化(1)内容: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影
4、响: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5元朝进一步强化(1)内容:设中书省,代替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影响: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察举制(1)目的:汉代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2)措施: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3)影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九品中正制(1)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2)内容: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通过九品中正制,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而不注重提高才能。(3)影响:真正有才学,出身低微的人,很难
5、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3科举制(1)过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2)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重点问题】(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甚至废除相权,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
6、对地方的控(三)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1相同点: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目的都是巩固统治;结果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2不同点:时代不同:分封制产生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郡县制与行省制都产生于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地方与中央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不同: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他们虽然对上承担一定的义务,但独立性很大,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在中央政权力量衰弱的时候,被分封者就称霸一方,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由君主任命,可以随时撤换或调动,郡、县两级政府都是中央的
7、派出机构,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郡、县两级的官员按能力选任,破了贵族制下的血缘联系。对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划分,进一步清除了氏族制残余。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作用与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与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积极作用愈益明显。【高考链接】1.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实现了选贤任人2.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A.增设机构,独立
8、施政B. 简化机构,总揽于上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分工明确,相互协调3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4. 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5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
9、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6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7(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检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巩固练习】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主要是因为统治者认识到“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A正确,错误 B错误,正确 C皆正确D皆错误2假如你是唐太宗时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
10、内地的骚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应该A交唐太宗裁定 B交门下省审议C交枢密院出兵 D交尚书省执行3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几个宰相一起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A.防止宰相权重专权B.完善中央集权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民主权利4西汉建立之初的中央集权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别在于:A.中央机构B.皇帝权力C.地方行政制度 D.思想专制5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最大影响A.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区域奠定了初步基础B.加强了对中央边疆的有效管理C.有利于元朝民族分化政策的实施,巩固其统治D.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下,成为一个不分割的整体6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
11、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说明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7钱穆在中说: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皇权不断加强8 西汉初年实行封国制,与先前的西周分封制相比较 A. 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B.都是帝王分封子弟镇守一方C.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D.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瓦解9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是继承并发展了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10我国古代的一个重
12、要王朝,吸取前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地方管理以加强中央集权。这个王朝和它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汉朝分封诸侯国 B唐朝增设节度使C宋朝大力削弱地方权力 D元朝实行行省制度11.阅读下列材料:“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引自某史书职官志请回答:请回答: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文中的“帝”指谁?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部?六部的最高长官对谁负责?材料中“帝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第3课C D A C C D A1-5 B B A CA 6-10 AD C B D11.答案要点:明朝;文中的“帝”指明太祖朱元璋;“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的最高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帝自操威柄”指的是全国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