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基础巩固(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5分,共45分。)1范仲淹说:“我太祖皇帝应祈而生受禅于周。广南、江南、荆湖、西川,有九江万里之阻,一举而下罢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无祸乱之忧。”太祖“革五代之暴”的措施是A设参知政事分行政权B设枢密使分军权C派文臣任知州并设通判监督D设三司使分割财产权【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揭示的是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A、B、D三项均属于宋初分散相权、加强君权的措施,与题干“加强中央集权”的主旨不符,排除。C项提及的是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符合题意,故选C。2读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和北宋地
2、方权力分配示意图,两图反映的共同治国理念是A强干弱枝B分化事权C崇文抑武D守内虚外【答案】B【解析】根据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可知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了宰相的行政、军事和财政权;根据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通判和知州彼此制约,据此可知两图传达的共同信息是分化事权,故选B;A、C、D三项表述都与示意图无关,均排除。3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兵,做铁莫做钉”。材料主要表明,宋朝A等级森严B商业繁荣C重农抑商D重文轻武【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万般皆下品
3、,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兵”都反映出当时人们重文轻武,不以从军为荣,故D项符合题意。A、B、C都与题文信息无关,均排除。4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 zhun)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材料表明宋初措施A在防犯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显著B强化了君主专制C削弱了宰相权力D地方拥兵百万,势力强大【答案】A【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地方虽“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召之即至,表明宋制有利于防犯内部动乱,
4、维护统治稳定,故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5宋代文天祥说:“宋惩五季之乱,削藩镇时虽足以矫尾大之弊,然国以变弱,故敌至一州则一州破,至一县则一县残”文天祥在此强调的是A宋代没能消除藩镇割据的危害B宋因强化中央集权而导致积贫积弱C宋代中央政府软弱无力D宋频繁地发动对外战争【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消除了藩镇割据的弊端,但是导致“敌至一州,则一州破,至一县,则一县残”,说明这些措施造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故选B项。6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北宋时期的边防压力主要来自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辽西夏金蒙古ABCD【答案】A【解析】据图可知,北宋的边防压力主要来自
5、辽和西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后来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崛起,灭亡了辽(1125年)和北宋(1127年),蒙古政权(1206年建立)没有与北宋政权并存,故排除,选A。7北宋中期有人说“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这种言论表明A对辽和西夏的“岁币”“岁赐”是北宋财政困难的原因之一B养兵成为朝廷的财政负担C养官成为朝廷的财政负担D北宋军队训练废弛,素质低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所说“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养兵造成北宋政府财政困难,故选B;A、C、D三项表述都与材料无关,均排除。8宋神宗见王安石“适如所愿,不觉如鱼得水,如胶投漆,而倾心纳之”。宋神
6、宗请王安石进行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克服危机,维护统治B提高军队战斗力C使人民生活富裕D增加政府收入【答案】A【解析】宋神宗作为封建帝王,其采取的措施最终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故本题选A项,B、C、D 三项不是根本目的,均排除。9南宋有位诗人曾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位诗人写作该诗的主要目的是A赞美杭州的繁华热闹B讽刺金朝统治者的野蛮残暴C描写西湖的美丽景色D讽刺南宋统治者的醉生梦死【答案】D【解析】通过诗中的“歌舞”“暖风”“直把杭州作汴州”可知,该诗讽刺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及其醉生梦死的生活,故选D项。二、拓展提升(单选3个,每个5分;材料解析题
7、2个,13题12分,14题28分)10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这些措施却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这说明A机构改革要注意精兵简改B宋初并不具备改革条件C宋初改革总体上弊大于利D改革应兼顾公平与效益【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抽调地方精兵充实禁军,由文官担任地方官,设通判监督等。造成了军队庞大、机构臃肿、开支过大等问题,导致北宋“积贫积弱”,这说明机构改革要注意精兵简政,故A项正确;宋初加强中央集权非常必要,不能说明宋初不具备改革条件,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宋初改革积极作用更明显,故
8、C项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11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之社会变革也”。对此,说法正确的是A无法对王安石变法准确地评价B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C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D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答案】C【解析】材料中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肯定态度,这是因为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故C项正确。A、B、D三项说法错误,故排除。12金史载:“臣构言,今来画疆,合以淮水中流为界,西有唐、邓州割属上国。既蒙恩造,许备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
9、。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自壬戌年为首,每春季差人般送至泗州交纳。”对此记述理解正确的是A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贡”B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C使宋辽两国保持了长达百年的和平局面D东起淮水、西到大散关以北归南宋统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的绍兴和议,不是南宋与西夏,北宋与辽的关系,排除A、C两项;东起淮水、西到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归金统治,排除D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意指南宋对金称臣,故B项正确。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杨家子孙三代抗辽事迹在北宋已是家喻户晓,作为民间
10、故事自南宋即已流传,盛行杂剧的元代,杨家将的故事更被广为演绎。至明代,以杨家将故事为题材的讲史小说出现,如北宋志传、杨家将、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到清中叶,经过一两百年的不断刊刻,杨家将小说传播已相当广泛,流传至今的杨家将剧目也甚多。岳飞抗金故事在南宋即已流传。元代有多种关于岳飞题材的杂剧,明代的现存剧目在抗御强胡、谴责投降外,突出忠孝主题。清人钱彩所撰的说岳全传,为岳飞故事的集成之作。说岳全传曾被清廷查禁,至晚清再度传播。民国时期抗日军兴,岳飞故事又一再被演绎成戏剧电影,借以宣传抗战。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从文学与民族意识或民族关系的角度自拟论题,并就所
11、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表述严谨。)(12分)【答案】(示例一)论题:从古代文学中的胡汉关系看近代知识分子民族国家意识的构建。阐述:南宋处于激烈的民族矛盾之中,在此时出现了保卫中原的英雄人物,在后世的文学加工中,对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英雄人物予以歌颂。到了近代,岳飞抗金再次与晚清仁人志士的救国御侮相联系,原先的“胡”变成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这一文学叙述过程中,知识分子构建了民族国家意识。(示例二)论题:古代文学中的胡汉关系,有对抗也有融合。阐述:历史上游牧民族给农耕民族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农耕民族奋起抵抗,如杨家将抗辽、岳飞抗金等。但同时,也有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学习较先进
12、文明的一面,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清初皇帝吸纳汉文化等。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大众传媒的发展。关于胡汉关系的古代文学成为激发民众团结御侮的精神资源,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解析】论题,根据材料信息抓住胡汉关系这个主体内容拟定。阐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论题进行论证。14理财措施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材料 王安石曾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用为急,故臣以理财为方今急务。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这些话清楚地说明了,要想解决财政困难,就必须发展农业生产;而要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去其(指农民)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达到这个目的,
13、王安石变法对赋役制度进行了重要的变革。第一,“抑兼并”,就是限制豪强对农民的兼并。为此,变法派曾设立了青苗、免役等法。王安石特别重视对青苗法的变革,认为它是抑制兼并的有效手段。在这个限制中,例如政府以年息百分之四十的青苗钱,去抵制百分之百乃至百分之三百的高利贷。第二,按照每户产业情况负担国家的赋税,这是历代统治者一向标榜的均平赋税。免役法是这类措施中最为突出的一项。方田均税法,不言而喻,也是这类措施当中的重要一项。方田均税法在变法开始时没有推行,后来推行了十几年,仅限于五路(京东、河北、河东、陕西和开封府界)。到元丰八年(1085年)方田均税法被废止之时、共清丈了上述五路二百四十八万四千三百九
14、十四顷土地。五路占全国总面积不过百分之二十,而清丈的田亩却占全国税田的百分之五十四。摘编自中国古代经济史断代研究之五宋代经济史完成下列要求:(1)材料中“以理财为方今急务”反映出当时北宋政府面临着什么问题?据材料分析,“抑兼并”关键是要调节哪三者的关系。(8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方田均税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简要分析其原因。(10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10分)【答案】(1)问题:财政危机。(积贫局面:“三冗”问题)(2分)关系:国家(政府)、地主(豪强)与农民的关系。(6分)(2)不足:未能在变法开始时立刻推行(或推行迟
15、缓);局限在少数地区(或未能在全国推广)。(4分)原因:统治者推行改革的态度摇摆不定(宋神宗的动摇);改革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改革时机不成熟。(6分)(3)影响:抑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10分)【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第(1)小题第一小问,据材料中“解决财政困难”的信息,可知北宋面临财政危机;第(1)小题第二小问,据“限制豪强对农民的兼并”,可知“抑兼并”关键是调节政府、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关系。第(2)小题第一小问,据“方田均税法在变法开始时没有推行,后来推行了十几年,仅限于五路”,得出推行缓慢和影响范围有限的弊端。第(2)小题第二小问可从宋神宗、顽固势力等角度分析。第(3)小题,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