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历史教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背景情景导入公元前21世纪,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奴隶制文明时代。国家产生以后,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象,那就是如何管理广大地区、统治人民、巩固政权。“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写照。基础自主梳理拓展感悟应用一、夏商政治制度 1.夏朝:(1)约 年,古代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国家政权“夏”。(2)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从夏开始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即 制(它取代了原始社会的传贤的禅让制)2.商朝:
2、(1)大约公元前 年,商族首领成汤灭夏,建立商朝。(2) 制度:内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 (3)政治特点:商王控制着内外服的实际权力;商王与其他各附属国形成 配的关系;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二、封邦建国1.西周的建立与巩固: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国,定都镐京,史称 。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修改了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使政局稳定下来。2.西周实行分封制:(1)含义:分封制又称 ,是指周王在保证王室强大的前提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用以巩固其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2)内容:周
3、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畿地区由 直接统治;王畿以外地区,分封 、 、 、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 是分封的主体。受封诸侯必须对周王尽义务, 较商朝更为明确,由此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3)影响:西周的 不断扩大;西周各封国与王室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以此确立了 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形成了 “ ”的等级序列。三、宗法制度1含义与目的:宗法制是周人把 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制度,其目的是巩固分封制下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 上的矛盾。2内容:以 为核心;规定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 的; 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3作用和影响:宗法制通过血缘亲疏,确立
4、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 ”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力量、防止 ,强化了王权。四、维护工具:制定了各种 ,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标准。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想一想:1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第2页,请指出图片中实物的发现,有何重要价值?议一议:2从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的天下共主,能说明什么?3西周铜器禹鼎,鼎腹内壁有207字铭文,记述噩侯驭方率领南淮夷、东夷侵犯周王朝的东南部疆土,周王命令西六师、殷八师前往征讨,作器者禹受武公之命,率兵车百乘、甲士二百、徒兵千人参加征战,终于俘获对方首领噩侯驭方,铸作这件宝鼎以记战功。禹鼎铭文是记录周王朝与南
5、淮夷、东夷之间的关系以及西周军制的重要资料。从禹鼎上读出上述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想一想:4在一些重大节日期间,如春节、清明节都要对祖先进行祭拜。“对列祖列宗的膜拜” 是我国古代哪种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这种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教材要点研析辨误析错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性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课堂训练1(2009临沂
6、期末考试)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是指()A 夏人后裔B 商代遗民 C 周朝百姓D 少数民族2(2009盐城调研)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A 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 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C 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 巩固奴隶制国家制度3(2009南通调研测试)西周确定贵族等级继承关系和名分的主要依据是()A 财产的多少B 关系的远近 C 等级的高低 D 血缘与嫡庶4(2009广东佛山质量检测)下列不属于西周分封制内容的一项是A周天子把土地、人民,分赐给亲族、功臣,并封侯B.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
7、带兵随从周王作战 C诸侯要向周天子纳贡 D. 诸侯要按田亩数向周王纳税 5(2009烟台诊断测试)下图反映的是西周的宗法制,这一制度最大的特点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和小宗C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 D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6(2008年广东单科,1)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7(2008上海历史,A组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课后巩固1“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货力为己。”文中的“大道”是指禅让制 世袭制 公有制
8、私有制A B C D2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起源于( )A.宗法制度 B.古代地名 C西周分封 D.汉初封国3依据西周的礼制,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七个,在春秋时期诸侯墓中出现九个鼎的现象,这说明( )A贵族生活更加腐化 B当时人们更迷信C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D当时青铜铸造业更发达4下图反映的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B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C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D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5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了西周分封制具有浓重的( )A宗教色彩 B宗族色
9、彩 C神权色彩 D皇权色彩6 右图是国民党副主席回乡祭祖图,中华民族这种认祖归宗、祭拜祖宗的文化习俗最早可追溯到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7汉书说:“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其中所谓的“周制”是指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8唐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害弟,夺得皇位,历来为史学家所非议。这是因为他违反了 A、内外服制度 B、分封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制9以周封伯禽于鲁国为例,以下有关分封制与宗法关系的说明,最为恰当的是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不再以周天子为大宗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
10、诸侯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小宗C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国的大宗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两者并无关系10著名史学家王国维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的宗法制。对其所谓“天”的正确理解是 ( ) A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B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11.(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 -摘自礼记【材料二】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 羹:有浓汁的食品) -摘自礼记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以飨燕之礼
11、,亲四方之宾客.(燕通宴)-摘自周礼【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枝,其无菜者不用枝.(枝;筷子) -摘自礼记【材料四】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和摘抄原文)(13分)能考答案拓展应用答案:1提示:甲骨文记载了商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方面的内容,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它的发现不仅为历史学、也为考古学、文字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2提示:王朝统治效能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但各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周公吸取商代教训,推行分封制,使各项政治制度更加完备,
12、确立了一套比较严密的控制体系,巩固了统治。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3提示:周王实现了对地方诸侯的有效控制;各地诸侯承担拱卫周王室的义务;周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事频繁。4 提示:(1)宗法制。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课堂训练答案:1.解析: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封制这一概念的理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分封的对象主要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等。材料中的“殷民”是指商代遗民,因为商朝称殷朝。2.解析:D本题涉及西周分封制的实质问题,要求学生指出当时统治者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分封制的实质具有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的重要作用。3.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
13、对宗法制度、世卿世禄制的理解能力。题干的题眼是“主要依据”,选项列出有关依据,经辨析可知A、B、C、D四项都是其依据之一,但主要依据应是血缘与嫡庶。4.解析:D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分封制的内容。A、B、D三项表述符合分封制的内容,D项叙述不合史实,周王与诸侯之间不存在按受封的实际田亩纳税的经济关系。5.解析:C A项是宗法制的核心,D项是宗法制度的作用。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这是它最大的特点。6.解析:B. 祠即宗祠,据此既可判断与之联系的制度是宗法制。7.解析:A “封建”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以藩屏周”是“拱卫周王室”的意思,因此这句话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课后巩固答案:1A解析
14、:从材料中的“天下为家”来看,社会已发展到“家天下”的奴隶制;再结合“大道既隐”判断,“大道”是指已逝去的原始社会的制度。2C解析:“齐鲁之邦”来源于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因为齐国和鲁国是这一时期山东地区主要的封国,因此后人把山东地区统称为“齐鲁之邦”。3解析:C鼎在西周时期是王权的一种象征,春秋时期诸侯墓中的九个鼎现象反映了周王室走向衰弱,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的破坏。4解析:D宗法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在社会初期的确巩固了统治,但是到后期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不利于社会的平稳转型。5B解析:材料说明,同姓宗族是西周时期分封的主体,这一时期著名的姬姓封国有晋、卫、鲁等,也说明西周
15、时期分封制带有鲜明的宗族色彩。6A 解析:西周时期开始的宗法制。7B解析:读材料:秦统一全国后,鉴于周实行分封制的教训,不再分封,而是实行郡县制,以求长治久安。所以“周制”指的是分封制。8C解析:从材料可知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内容。9C解析:宗法制下的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10D解析:材料反映的信息是由天命来决定自己的身份,反映的是宗法制的内容。故选D。11解析:本题要求考生从两个层次回答问题。都是饮食生活方面的,从材料一可以分析得出,天子、诸公、诸侯、上大夫、下大夫有豆(古代盛食器具)的数量不一致,可以看出地位不平等,饮食行为要有礼仪的要求。与孔子的“礼”有关。从材料二分析有进食之礼;可以看出饮食
16、礼俗体现了等级有差,贵贱有序的思想。从材料四分析出战国以前的餐叉,可以看出周代已经形成一定的饮食礼俗;答案: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宴饮时,按身份(等级)分配食品;食具有筷子;食具有叉子;食品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定;食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饮食行为有礼仪要求。(8分)第二层次:饮食之礼起到加强宗教团结,沟通社会关系的作用;周代已经形成一定的饮食礼俗;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差,贵贱有序的思想。(5分)教材习题详解解析与探究根据上述材料,试归纳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并简要说明这些特点的成因。提示:引导学生翻译、分析材料:材料一所描述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进行贵族分封而形成的宗法等级秩序,材料二所描述
17、的是与宗法等级秩序结合在一起的行政等级秩序。对学生的归纳与概括可以作字数上的要求,并强调主题是“社会结构”,以提高表达能力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基本特点。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条件下,西周社会结构中,各个阶层的关系既是家族隶属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一庶人”的宗法等级,另一方面表现为“周王一公、侯一大夫一士一皂役”的行政等级,二者紧密结合。形成原因。为了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同时受到上古时期部落联盟体制遗存的影响,西周实行分封制。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政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与分封制相关联、把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
18、结合起来的宗法制。自我测评1商代的附属国与西周的诸侯国有什么不同?提示:商代的附属国是被征服或主动臣服于商王的,附属国的首领由商王册封,但与商王基本上没有血缘宗亲关系;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是有限的,附属国基本保持独立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发生战争。而西周的诸侯则是被周王分封到地方的,被封诸侯或是周王的宗亲,或者通过姻亲与周王形成宗法关系,诸侯与周王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周王的势力渗透到诸侯国,周王派代表监督诸侯,对诸侯国的控制加强了,诸侯国的自主权有所削减,对周王的义务更加明确了;周初有的诸侯国打破商朝附属国的血缘界限,成为人口构成复杂的更有活力的新兴封国。
19、2说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作用。提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作用。西周的天子分封同姓宗族和*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封地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诸侯对下属再进行分封,形成“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加强了对广大地区的有效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世代均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称为大宗,平位继承土地、财产和权力;嫡长子以外的子弟为小宗,降位继承。周天子以嫡长子继统,众庶子封为诸侯。诸侯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庶子封为大夫。大夫也以嫡长子继位,为大宗;众庶子为士,即小宗。作用:巩固分封制度,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从而
20、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3举例说明礼乐制度与宗法分封制的关系。提示:礼乐制度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依据礼乐制度,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如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六舞”主要用于周代宫廷祭祀礼仪,规格标准各不相同。天子用“八佾” (祭庙乐舞的编队八人一行,称“佾”, “八佾”即64人的舞阵)的标准;诸侯则用“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凡诸侯之礼:上公五积,皆饩飧牵,三问皆修。群介、行人、宰、史皆有牢。飧五牢,食四十,篮十,豆四十,铡四十有二,壶四十,鼎簋十有二,牲三十有六,皆陈。”对于侯、伯、子
21、、男则另有一套规定。活动建议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古汉字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试根据下列甲骨文的字形,找一找其中反映出的有关商周政治状况的信息。提示, “执”: “拿玄”,像桎梏之形。“鹤”,像人带手梏之状。“圉”:内为“执”,外为“牢”。“王”:斧钺之形,意为掌征伐之人,或象征权威。“臣“:像屈从之形,事君之意。“劓”:像割鼻之意。“刖”: “龟句陀”,以利器去人之足。 ,“巫”:在龟甲上面刻画痕迹,以行占卜,指司占卜之人史海遨游探索1 商周“神权”与王权商朝靠神权政治来维持奴隶主君主专制,象征着王权至高无上的商王“余一人”的称号,为西周周王所继承。西周王还进一步发展了
22、殷商统治者的天命观,自称是“天子”。大孟鼎大克鼎都有记载,说周王受天之命以统治天下,所以谓之“天子”。毛公鼎大盂鼎还记载说,天下的土地与臣民都是受之于天和先王,这同诗经里所说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相同的。“王”借助天命,进一步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天子”成为王的又一代称。尚书洪范有云,“天子作为父母以为天下王”,王受命在人间进行统治,是君主权力的合法来源。借助于天命,不仅使王权合法化,而且为“家天下”统治的确立提供了理论保障。2 商周的钟、鼎文鼎,古代立国礼器、重器,青铜制成,圆形,三足两耳,也有长方四足,盛行于商朝时期;钟,古代乐器,青铜制成。商周时期,王室、贵族常
23、常将战争、盟约、条例、任命、赏赐、典礼、法律和其他各种重要的社会活动记录在以鼎、钟等为代表的青铜器上,形成钟鼎文字,也称铜器铭文或金文。商朝到春秋的铜器铭文大部分是铸成的,战国时期大多是刻写的。商朝钟鼎文的字体与甲骨文相近,铭词字数较少。西周时铭文字体、字数较多。现存最长的青铜钟鼎文,是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铭文长达497个字。试一试:6 康熙帝在位时期曾经立过几位太子,后来又先后废掉了。此后直到临终前一直没有再立太子,而是用“立遗诏”的方式解决皇位继承问题。后来根据遗诏,他的第四子胤祯继承了皇位。由于康熙遗诏的鲜为人知,人们一直以来对胤祯即位的合法性表示怀疑,甚至有人传言是胤祯篡改了遗诏,将“传
24、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 请回答:(1)假如按照西周分封与宗法制,皇帝所立太子为正宫皇后的长子,即人们常说的_。(2)用“立遗诏”的方式解决皇位继承问题的做法,已经明显破坏了宗法制;康熙之前的历代王朝也有许多因为不遵循宗法制,而致使皇位继承问题上出现纷争。这种对宗法制的破坏是否是对西周宗法分封制的倒退?为什么?(3)关于胤祯篡改遗诏的传闻纯属子虚乌有,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6.解析: 古代皇帝所确定的太子,一般是正宫皇后所生的长子,这是商周时期的宗法制的延续。但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皇位的继承和太子的确定通常由皇帝亲自确定,皇帝的权威已经超过一切“法权”。康熙遗诏的问题,可以考虑
25、古代汉字“于”的写法或根据满文与汉文“于”字的区别解析。该题以康熙遗诏文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本课西周宗法分封制的认知能力。分封制虽然随着西周的结束开始瓦解,但是宗法血缘纽带却仍旧延续。古代历朝历代,上自朝廷,下至黎民百姓,治国治家无不受其深刻影响。答 案:(1)嫡长子。(2)不是历史的倒退。因为西周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结果,西周宗法分封制是建立在当时生产力不很发达的经济基础之上的。(3)胤祯篡改遗诏的传闻不可信。因为现代汉字的“于”,在当时应写作“於”,这样“于”字与“十”字就差别太大,不象传闻所说的那样轻易改动。再有,胤祯的才能也是得到康熙的认可的,康熙帝当时特别欣赏胤祯之子弘历,传位胤祯也有为弘历以后继承皇位铺路的效果。因此,我认为康熙遗诏是真的,没有被胤祯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