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巩固作业】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 )1最初“王”字是斧钺的象形,它最能说明的是 A、金属工具已经开始使用 B、政治权力产生的时候就是一种强权C、军事首领成为部落联盟的统治者 D、“王”具有无限的权力1、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 斧钺是古代强权政治的标志。题目反思 我国早期政治权利是一种强权。早期政治领袖王往往兼有军事首长的身份。2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的历史阶段。这一历史阶段的突出标志包括 铁制农具的使用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形成贫富分化现象的发生。A B、 C
2、、 D、2、答案B 解题思路 突出标志应该是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这时候还没有出现。题目反思 组合型材料解析题即命题时围绕一个中心内容,选取几个相对独立但同命题内容有联系的材料,然后再根据这些材料设置问题。同学们在做此类题时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要认真阅读材料,明白各个材料间的差异和联系,对各个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归纳,并且进行比较,明确它们的具体含义。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对材料逐句阅读,且要总结出每句的大意,这样再归纳每层、每段的大意。同时要注意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联系。(2)要根据试题设问的内容对材料进行分析,这样能做到有的放矢,有些试题是针
3、对不同的材料设计一个个小问题,结合问题来分析材料可以缩小阅读范围,提高做题的针对性。三、可以直接依据材料中的有关内容或概括材料的要点来回答问题,也要注意在概括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某一观点背后的实质性内容。3“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这段史料反映的实质是 ( )A、禹大公无私,把王位传给能使人民受益的人B、表明当时母系氏族公社开始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C、开始了“家天下”制度D、说明当时益和启之间矛盾较深,贫富差距已经形成3、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夏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首先要读懂材料,材料中的启攻益而夺之天
4、下。正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也就开始了“家天下”的制度。4关于王位世袭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它取代禅让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B、它是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之一C、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D、王位只能父子相传4、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方式的继承原则是西周王位世袭制进一步发展的表现。5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 )A、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庶人C、周王卿、大夫诸侯士 D、周王诸侯卿大夫士5、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由血统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
5、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6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他;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A.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B.西周末期王室衰微C.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D.战国时期群雄并立6、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这题主要是考查分封制中各诸侯的所需承担的义务内容。7下列关于西周的宗法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其最大特点是长子继承制C.由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间接演变而来D.容易导致诸侯割据纷争7、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 题主要考查对西周宗法制的理解能力。 B应是嫡长子,C应是直接演变,D错,因为宗法制的目的就是防止纷争。
6、8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8么纽带? (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8、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对西周宗法制的起源和内容的理解能力。题目反思西周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而父系家长制实际就是通过氏族内部血缘关系亲疏确立的,西周宗法制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也是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进行。9周朝礼乐制度的本质意义是A、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 B、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C、是一种等级制度 D、周王有权惩罚违礼的贵族9、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对西周礼、乐制度的理解能力。应该注意题干中的“本质”一词。题目反思 “礼”和“
7、乐”是西周文化的精髓。“礼”和“乐”的使用,限定一定的社会范围之中,实质上是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10左传记载,西周初年,周王责令鲁国国君赴镐京贡献鲁国特产,春秋初年,周桓王、周顷王曾先后派人去鲁国求丧葬费、“告饥”、“求车”。这一转变突出体现了 A.周王室衰微 B.周王室受到各诸侯的摆布C.鲁国国君服从周王的调遣 D.鲁国是当时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10、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读懂材料,有“责令”到“求车”“告饥”等明显反映了王室的衰微。本题考查了分封制的衰落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两幅图,回答问题:图一 图二请回答:(1)两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两种政治制度?简述这两种制度的主要内容。(2)依据
8、上述内容,简要指出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1、参考答案(1)分封制和宗法制 内容: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2)王权与神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带有浓厚的
9、部落色彩;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思路解析从分封制、宗法制的本质含义和特点来解题。西周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而父系家长制实际就是通过氏族内部血缘关系亲疏确立的,西周宗法制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也是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进行。由此得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综合探究】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和宗法制周代的王位继承制度基本是承袭商末,但有了比较重要的发展,这就是在“文王世子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嫡长继承制度。所谓的“文王世子制”,就是周文王在位时确立武王为世子,文王不在国内,武王代行国政。这种世子制度当时还是处在初创阶段,武王死后由周公旦摄政6年,返位于成王时
10、才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和预先册立太子的制度。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度,择立太子的标准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就是说,在后妃所生的诸子中,必须确定嫡后所生诸子的优先继承地位,而且要以嫡后所生的长子来继承;如果嫡后无子,在众多妃嫔所生的庶子之中,要择立妃嫔家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庶子作为继承人,而不以其是否年长。这种择立太子的标准一经出现,便在其后约3000年的时间内被遵守为正统的定规。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思考:宗法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宗法制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贵族统
11、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探究思路: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第二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巩固作业】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1“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六国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1、参考答案 B解题思路 “六合”代表的是战国七雄中除秦国外的六国,“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说明六国已经被统一,而“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说明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封建社会“家天下”的本质。 题目反思 本题属材料性选择题,解答此类题型时
12、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 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2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皇帝掌握全国政务,加强中央集权 B、皇帝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C、缺乏可委以此重任的优秀人才 D、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2、参考答案 B 解题思路 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3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反映了 ( )A、皇权至高无上 B、三公九卿互相制约C、秦律严苛细密 D、丞相大权独揽3、参考答案A解
13、题思路皇帝制的特点皇帝天下独尊,皇权至高无上。它表现在表现:集行政、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意志。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题目中的材料正反映了皇帝的至高无上。4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4、参考答案B思路解析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表明秦废分封的态度。题目反思 本题属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时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
14、及到的内容结合书本所学知识进行判断。5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的主要意义是 ( )A.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B.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巩固了统一,维护了社会的安定 D.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 5、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 从秦推行郡县制的目的考虑,是为了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巩固国家大一统的局面。6秦朝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适应了封建专制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 )A.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臣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6、参考答案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郡县制之所以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是
15、因为这一措施的实行体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即皇权至高无上。题目反思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7秦始皇下令“焚书”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秦始皇个性极其暴虐 B.秦始皇视传统文化为统治障碍 C.秦朝统治严酷残暴 D.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 7、参考答案 D解题思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秦始皇统治的时代特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思想文化领域加强控制是巩固这一制度的需要,也是推行专制制度的必然结果。尽管秦始皇个性很残暴,但是不能过分强调个人品性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16、秦朝统治严酷残暴也是事实,但应当把这一现象看作是专制主义政治过度运用,必然会导致的结果。 题目反思关于君主专制。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即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在概念上要与中央集权应有所区别。8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指 (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C、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 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管理8、参考答案 D 思路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9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 ( )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自然经济存在的需要 保护地主土地制度的
17、需要 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A、 B、 C、 D、9、参考答案 D 思路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10下列关于公元前210年某家四兄弟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老大应征筑长城,多年未归 B、老二应征去戍边,有人捎信说他阵亡C、老三是书呆子,整天在街上看诸子散文之类的书D、老四收入粮食1000斤,全家人还经常挨饿10、参考答案 C思路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秦始皇统治的时代特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思想文化方面颁布了焚书令,这是一项文化专制的政策。解题时需要知道焚书令的具体内容。 题目反思 对思想文化领域加强控制是巩固这一制度的需要,也是推行专制制度
18、的必然结果。尽管秦始皇个性很残暴,但是不能过分强调个人品性对社会政治的影响。秦朝统治严酷残暴也是事实,但应当把这一现象看作是秦朝专制主义政治的表现。 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三则材料: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
19、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请回答: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根据材料所涵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11、参考答案 (1)说明了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玺”是皇权的集中表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2)皇权至
20、上,皇帝独裁;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3)皇位世袭。(4)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思路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独裁。题目反思 皇权至上、皇帝独裁,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充分体现了皇权专制的特色。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军队的虎符由皇帝掌握,皇帝的话就是法律(“言即法律”)。公元前213年那场著名的宫廷辩论之后,秦始皇下令取消了殿前议事的制度。这样,秦始皇不仅集国家权力于一身,而且真正开始说一不二了。皇帝是封建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这种至高无上
21、的皇权专制不仅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它为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合探究】秦 简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城西部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共一千一百多支(另有残片八百多片)。这批竹简,绝大部分保存完好。简文为墨书秦隶,字迹大部分清晰可辨。云梦出土的秦简,大部分是秦的法律。虽然不是秦律的全部,却是我国已发现的最古的法律条文。它涉及了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以及秦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发现,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用秦律来统一全国的法律。云梦秦简中的秦律,应是通用于全国的法律。律文中对农田水利、山林保
22、护、牛马饲养、国家粮食的贮存发放、货币流通、工程兴建、徭役征发、刑徒监管、官吏职务及任免、军爵赏赐等各方面,都有许多严格具体的规定,从中可以看出其严密繁苛。秦律突出反映了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原则。如律文中规定,五人共盗一钱以上,要“斩左止(断去左足),黥为城旦(额上刺字,徒刑六年)”,五人以下的盗窃者,所盗超过660钱,“黥劓为城旦”。秦朝律中规定的死刑,就有腰斩、车裂、磔(断裂肢体)、枭首、族、夷三族等12种,肉刑有斩足、劓(割鼻)、黥等多种,十分残酷。思考:秦律有怎样的特点, 秦律的颁布对秦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参考答案:特点:残酷、种类繁多、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影响: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
23、央集权,但残酷的刑罚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探究思路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巩固作业】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皇帝制度的创立始于 ( )A.秦朝 B.西汉 C.隋朝 D.唐朝1、参考答案 A 解题思路 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2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A.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B.分割宰相权力C.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2、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A、C为唐策略,D为宋策略。题目反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不断地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端改革地方
24、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在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三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3西汉时期,负责监察职能的官职是 ( )A.郡守 B.太尉 C.刺史 D.县令3、参考答案 C解题思路 汉武帝时创刺史制度。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4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完备,但效能有限,其根本原因是 ( )A.监察官员素质低下 B.政治腐败 C.监察机构自身腐败 D.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4、参考答案 D 解题思路A.C为效能有限的表现,B为效能有限的原因之一,但非根本原因。5隋唐以来的历代统治
25、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其根本原因是科举制A.有利于选拔人才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D.得到了不断完善5、参考答案 B解题思路科举制是隋唐时实行的选官制,有利于选拔人才,而选拔人才的目的又是巩固专制统治。题目反思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实施,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通过科举考试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矛盾,扩大统治阶级的基础;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的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6中国古代地方官制的演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元朝
26、最高地方行政机构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C.行省 D.宣政院6、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点,这类题要求平时对教材基础知识有一个牢固的掌握。为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这一制度一直影响到今天。 题目反思在郡县制的发展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而地方则要求有充分的独立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历代统治者总是采取调整地方结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以加强集权统治,这种情况到封建社会后期更加明显。地方行政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这种情况在宋.明两代尤为突出。7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各个朝
27、代采取了许多措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 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官僚机构C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分散丞相权力D宋代设立参知政事,废除丞相7、参考答案 D 解题思路宋宰相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分散宰相权力,宋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8下列关于元朝行省制度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是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局面,为进一步加强皇权而实行的 B.行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总领一省军国重事 C.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D.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8、参考答案 A 解题思路
28、 吸取唐朝唐朝藩镇割据局面教训的应是北宋,而非元朝。9元朝时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的机构是 ( )A.中书省 B.宣政院 C.行中书省 D.尚书台9、参考答案 B解题思路 元设立宣政院 ,管理西藏军政事务,西藏正式纳入了祖国版图。 10科举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 ( )A扩大了官吏来源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有利于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10、参考答案 C 解题思路科举制通过考试,择优选官,这对世家大族垄断仕途起了限制作用。题目反思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使地主阶级中占多数的庶族地主阶层可以通过科举途径参与政权,从而扩大了封建政权的基础。二、非
29、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是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至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中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材料二:明太祖说: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请回答: 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制度设置上看法有何不同? 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 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 据材料,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
30、盾?从制度的角度说明你的认识。11、参考答案(1)唐太宗认为应该加强宰相制度,以避免决策失误。明太祖认为宰相制度是政治混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身。(2)皇帝决断和宰相等集体讨论应结合起来。(3)中央政治各部门只管办事,皇帝一人决策即可。(4)从根本上说并不矛盾。二者都坚持专制制度。但唐太宗要求将君主专制与宰相制统一起来,而明太祖将宰相制与君主专制绝对对立看待,因此得出不同结论。解题思路这是一道比较题,需要正确理解唐朝与明朝在相权设置上的不同。从材料来看,应当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句,如材料1中“宰相筹画,于是稳便”,材料2中“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综合探究】两汉时期,皇
31、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参考答案:说明了皇权逐渐加强,相权日益削弱。探究思路 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
32、形态【巩固作业】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1、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面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朱元璋 ( )A要抑制清除权臣,加强皇权 B解除地方割据C皇权与相权的冲突 D改革官制 1、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明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材料中表明明太祖朱元璋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认为权臣专权是元朝政治的最大弊端。在解题时要仔细阅读材料,同时结合所学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
33、,体现了 ( )A封建专制制度的需要 B相权威胁皇权C国家统一的需要 D君臣相互制约2、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丞相的的废立,是君权和相权之争的结果,这一过程就是我国古代封建专制统治不断加强的过程。3、清朝加强皇权的主要措施是 ( )A增设军机处 B废除丞相 C大兴文字狱 D设立理藩院3、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 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发展,其具体表现就是军机处的设置,军机处的设置,表明我国古代专制主义达到最高峰。4、对军机处这一机构职能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相当于秦朝的丞相 B主要职能是军事指挥调动的机构C是替代宰相职能的工作班子 D是皇帝的机要秘书班子4、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明清时期,专制主义
34、中央集权制空前发展,特征是皇权日益集中,成为中央集权的核心,本题要从这一发展趋势上考虑。5、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设军机处,表明 ( ) A.相权得以重新恢复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C.皇权专制日益强化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5、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废丞相、设军机处是明清加强专制主义集权的措施,军机处的设置表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达到顶峰,因而C项符合题意。6、“自雍、乾后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政府矣。”对“隐然执政”的准确理解是 A.草拟政令 B.发布政令 C.监察百官 D.传达圣旨6、参考答案 D解题思路军机处的职责就是完全
35、秉承皇帝的意旨,传达皇帝的谕旨。7、清朝君主专制权力的强化,基本上完成于 ( )A.顺治帝时 B.康熙帝时 C.雍正帝 D.乾隆帝时8、清文献通考记载:清政府对边疆民族实行“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政策,为实施该政策,清政府在中央设置的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是 A.军机处 B.理藩院 C.宣政院 D.总理衙门8、参考答案 B.解题思路 A为行政机构;C为元代设立的管理西藏军政事务的机构; D为外交机构。题目反思 理藩院与宣政院的区别。理藩院是清代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行政机构;宣政院是元代管理西藏军政事务的地方行政机构。此变化反映出清政府对民族问题的重视。9、对“改土归流”政策叙述错误的
36、是 ( )A.元朝时在西南地区创设土司制度 B.明朝时开始推行“改土归流”C.清朝开始大规模地施行“改土归流D.“改土归流”是一个阻碍西南地区发展的地方管理制度9、参考答案 D思路解析改土归流有利于加强各族人民交往,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符合历史发展趋势。题目反思土司制始于元,明清时实行改土归流制度,使少数民族地区直接在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10、面对近代化的浪潮,晚清统治者实施改良,其结果是: ( )A.消除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B.摆脱了政治上的被动局面C.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并未从根本上触动专制主义皇权10、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 晚清改良的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所以不可能从
37、根本上触动专制主义皇权。题目反思明清之际,从世界范围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暴露出明显的陈腐和落后,这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西方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严重阻碍。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材料三: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材料四:若以国家治乱专倚宰相,则为人君
38、者,不几如木偶旒缀乎?使为人君者,深居高处,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大不可也。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十二朝东华录引清高宗语请回答:(1)材料中各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2)有无本质区别?为什么?(3)根据你的理解,上述转变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参考答案(1)材料一、二反映了汉唐时,皇帝为了维护统而依靠丞相。材料三、四反映了当时皇帝防止他人分权而摈弃丞相。(2)无。都是为了维护皇帝一姓天下。(3)皇帝的权威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统一的精神力量,社会对皇帝的崇拜造成了对个人自然权利流失的麻木,结果导致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解题思路
39、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古代皇权专制不断加强的理解。【综合探究】清军机处的设立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康熙中,谕旨或命南书房翰林撰拟。是时南书房最为亲切地,如唐翰林学士掌内制。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各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直庐初仅板屋数间。乾隆初年,今上特命改建瓦屋,然拟旨犹军机大臣之事。赵翼檐曝杂记卷1军机处思考:清初为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探究
40、思路措施:清康熙年间设置“南书房”,加强了皇权;清雍正年间设置“军机处”。原因:军机处本来是雍正帝为了西北用兵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的机构。后来逐渐由一个暂设的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机构。由于军机大臣只能传达皇帝的旨意给中央和地方执行,是皇帝行使权力的机要部门,因此可以说军机处是皇帝的机要机构,并无实权,因此,它的出现标志着皇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峰。专题一单元练习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进入文明社会的实践较早,考古工作者在中国发现的新石器
41、时代晚期的城址也有数十处。在我国古代早期国家出现的突出标志是: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A. B. C. D.1、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 突出标志应该是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2.中国早期国家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很大,在古代夏王朝的建立过程中,经历了从“传贤”到“传子”,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是偶然出现的历史现象C.不利于社会进步 D.在以后列朝列代没有被沿用2、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王位世袭制产生的根本原因,从禅让到王位世袭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
42、结果。3.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夏商政治说法正确的是: 启继承禹的最高政治领袖的地位,“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夏王朝为商汤所灭;数量可观的甲骨文资料反映了商朝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A. B. C. D.3、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 家天下即王位世袭制;宗法制的特点在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4.牧野之战,周击败商王朝的主力,商王朝灭亡。周初实行分封制,新兴的周王朝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贵族和功臣的权力C.排斥异性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的国家政权4、
43、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分封制作为西周重要政治制度,其主要意义在于巩固统治。5.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由于血缘关系的亲疏不同,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宗法等级序列应该是A.周王卿诸侯士 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C.周王诸侯士大夫 D.周王大夫士卿5、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 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由血统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6.后世学者对西周文化,通常用“礼乐文化”予以总结。礼记说:周公“制礼作乐”。下列关于“礼”和“乐”说法错误的是A.“礼”的建设,形成了西周文化的主框架B.“礼”
44、有尊崇上天和先祖的内容C.“乐”以其艺术美使得讲究等级规范.形式森严的“礼”具有了征服人心的感染力D.“礼”和“乐”的使用,适用于当时的整个社会阶层6、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 “礼”和“乐”的使用,限定一定的社会范围之中,实质上是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7.公元前221年,秦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在七国中实力最强 B.秦在统一过程中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C.统一条件成熟,秦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将领的英勇善战7、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本题为最佳选择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民族各地区联系的加强,人民对统一的渴望等,都属于
45、统一的条件,这是统一的前提和基础。而其他条件,只有建立于基本前提条件下才能实现。8.“皇帝”制度创立于秦朝,下列关于这项制度说法错误的是:A.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B.“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C.历代官僚体制虽有变化,但都以维护王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D.“法令出一”意思是说,皇帝的决策往往要得到群臣的一致意见8、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 “法令出一”指的是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9、秦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秦朝的郡县制开辟了中国行政区划的先河,下列有关郡守县令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地方行政长官
46、B.由皇帝直接任免C.可以在辖区内铸造钱币 D.是皇帝加强对全国各地权力控制的工具9、参考答案C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秦代郡县制的理解,秦代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命的地方行政长官,地方一切都听命于中央,由此可见,C选项是错误的。10.秦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制定了严厉的法律制度,关于秦朝的挟书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依秦律规定,“敢有挟书者族” 此项制度的推行,与统治者欣赏和实践法家思想有关系 此项制度直到汉朝才被正式废除 “挟书律”推行是秦朝短命速亡的主要原因A. B. C. D.10、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你的知识点是秦朝挟书律的影响,秦代颁布挟书律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这种政策,统一了
47、思想,挟制了文化。秦短命速亡的主要原因是秦暴政,而挟书律只是其中一个原因。11.西汉王朝大体继承沿用了秦王朝的基本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下列哪项制度不是对秦制的沿用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度 D.刺史制度参考答案D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秦朝和汉朝的政治制度,在四个选项中,D是西汉武帝创建的制度,这是一种地方监察机构。12.汉初在地方行政设置上实行“郡国并行”制,汉初的王国分封制与西周的分封制都是:A.都是封建中央集权制 B.封建专制的产物C.为巩固其统治而实行 D.随社会经济基础变化而瓦解参考答案 C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西汉分封制和西周分封制的理解和比较。西周的分封制
48、是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而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中央集权和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故可排除A.B两项;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的瓦解是统治者一系列措施的结果,并非因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西汉的社会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自始至终都未发生变化,所以D项也不正确。两个时期分封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13.下列中各古代官制的设置中属于监察机构的是:御史大夫 监御史 州刺史 太尉A、 B、 C、 D、13、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秦朝汉朝的政治制度,在四个选项中,分别是秦朝中央和地方的监察机构,是汉朝的地方监察机构的官员。是管军事的官员。14.在位时期注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用人,参与国家政治中
49、枢的主要决策,形成“内朝”和“外朝”政治现象的皇帝是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14、参考答案B 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汉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并形成“中朝”与“外朝”。15.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措施,下列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其中属于汉武帝时期的是: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5、参考答案B思路解析A为春秋制度C为魏晋制度D为隋唐制度。16.下列对汉朝察举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而建立的选官制度B.内容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C.察
50、举是两汉选官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D.西汉选举的主要依据是门第族望16、 参考答案 D.解题思路本题旨在考查准确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确汉朝监察制度建立的目的.内容及实行的概况。A.B.C三项叙述正确,D项表述有误,因为,门第望族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是在东汉而非西汉。17、右图为宋代作品科举考试图。科举制度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选官制度,对我国古代政治生活中有重要的影响,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表述,最确切的是A.隋朝开始实行的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B.它使门第不高的地主可以凭自己的才学参与政权C.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D.是为打击魏晋以来的士族而采取的一项措施17、参考答案 A
51、 解题思路本题答案是备选项中的B.C.D都仅仅是对科举制的作用或内容或某一阶段特点中一个方面的表述,都不全面,而A项全面.准确地揭示科举制的实质。18.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是我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下列地方行政序列属于唐王朝的是A.州郡县 B.路州县 C.道州县 D.省道府县18、参考答案C思路解析A为汉武帝时,B为宋时,D至少为元以后建制。 19.右图反映的是隋唐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度。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C.加强了皇权 D.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19、参考答案D 解题
52、思路三省六部制总结了秦汉以来的统治经验,其官员品位不高,职权有较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集权和任免官吏。20.元代确立了以行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关于元朝创立的行省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是当时地方最高行政区,行政权利受中央的节制;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为保证官员尽职尽力,中央采取省官互迁的形式加以控制;行省最高长官有权利决定或更改赋税征收制度A. B. C. D.20、参考答案D思路解析行省是元代地方行政机构,行省要服从中央的管辖, 行省最高长官有权征收赋税,但无权决定或更改赋税征收制度21、元代时,全国分设十个行省,我国东北在元代属于A.辽阳行省 B.岭北行省 C.宣政
53、院辖区 D.黑水都督府21、参考答案 A思路解析本题答案是A。回忆元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可得知当时东北在元代属于辽阳行省管辖。岭北行省管辖今天的蒙古高原及广阔的西伯利亚地区;宣政院辖区是西藏地区;黑水都督府是唐朝管辖东北的机构之一。22.元代在全国市大行省之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其中元朝统治者设立的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西藏政教事务的行政机构是:A.中书省 B.枢密院 C.宣政院 D.御史台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 A主管行政,B主管军事,D主管监察。23、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辖,是我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下列对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趋势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
54、制和监视 B.地方独立性增强,中央集权削弱C.地方权力愈来愈小,中央权力愈来愈大 D.中央对边地治理渐趋严密参考答案B思路解析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而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到清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达到顶峰。24.下列历史事件与雍正皇帝有关的是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设立“军机处”;推行“密折制度”A. B. C. D.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明清政治制度,属于知识的再现。四个选项中 为明太祖政策。25.清朝为近代中国版图的基本奠定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A.其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B.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是
55、御史台C.明代形成的土司制度发展到清代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D.土尔扈特部的回归是清政府实施“改土归流”的结果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B应为理藩院,C土司制度是在元代形成的,D土尔扈特部回归是受俄帝国压迫的结果。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26、“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14分)材料一: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材料四:(清人赵翼说)“
56、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请回答: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3分)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3分)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3分)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3分)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2分)参考答案. 图示一秦朝、图示三元朝;图示二反映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 “上”是指秦始皇
57、。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郡县制。积极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材料三反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材料四反映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解题思路本题是一道综合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部分,要注意的是第二问要回答的是中央集权的积极影响,而第三问是君主专制的消极影响。题目反思 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认识:该制度对封建
58、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特务统治的腐败、兵役、徭役的无度等方面,又起着消极作用。因此对于每个朝代或不同帝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必须作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和比较,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却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其危害尤为严重。26阅读下列材料:(12分)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
59、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画”同“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材料二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音:xiehang,意为“互不统属”)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分析,唐太宗、明太祖对宰相作用的看法有何不同?(4分)各是怎样做的? (4分)(2)综合上述材料,比较唐、明两朝在处理皇权与相权关系
60、上的异同。(4分) 参考答案(1)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做法:宰相等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明太祖认为设置宰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一身。做法: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总揽大权。(2)同:最高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 异:唐太宗把皇权与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参政辅政作用;明太祖把君权与相权对立,从制度上取消宰相,以保证皇帝的绝对权威。解题思路君权和相权之争反映了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断加强的趋势,比较两个朝代的异同要从这两个朝代加强皇权专制的措施着手。27、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道矣。”汉朝、唐朝、北宋
61、、明朝统治者为防范相权过重,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其方式和结果如何?(12分)参考答案(1)措施:汉朝时增设“中朝”决策机构以削夺三公权限。唐朝时,采取三省分工的设置,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北宋时,采取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权力。明朝时,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将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使其直接对皇帝负责。(2)方式:分割和削弱相权,加强君权。(3)结果:使相权和皇权合一,逐步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解题思路中国古代虽然历代王朝更替频繁,但历代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管理制度的调整,都体现了君主制专制的加强,解题时要围绕这一观点。注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28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重要内容之一。秦朝、元朝在地方上分别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概括指出这些制度对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12分)参考答案(1)郡县制;行省制度。(2)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奠定了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同时也形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解题思路秦朝和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在回答影响时要注意他的消极影响。.m- 18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