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语文寒假作业:附录:两个重要的文言句式(一)、定语后置句 倒装句,是相对现代汉语而言的。现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一般顺序是“主谓宾”,可以细化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在一定条件下,一些文言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前后颠倒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倒装句。这类句式的翻译,要按现代汉语语法的要求,来安排句子成分的顺序。 由于定语后置句相对较少见,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也不多,对倒装句中的定语后置句往往难以识别、翻译不得要领,失分较多。 定语是用来限制主语或宾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语序。在古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定语
2、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和相应的形式: 1、由“之”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翻译时将定语移至中心词前面,并加上助词“的”。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解析】“爪牙”和“筋骨”都是中心词,修饰语分别为“利”和“强”。这句话翻译的时候还要注意对“黄泉”的解释,作为古今异义词,这里应该解释为地下的水,而“用”的解释也很特殊,这里用作介词,解释为“因为”。“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壮的筋骨,向上吃埃土,向下喝地下的水,因为它专心。 2由“之者”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具体形式
3、为“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翻译时将定语移至中心词前面,并加上助词“的”。 【例句】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解析】句中,“石”是中心词,什么样的石头呢,“铿然有声”的石头。定语放在了中心词的后面,正常的顺序是:铿然有声音石,所在皆是也。在翻译的时候应该注意调整语序。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译文】(敲了)能够发出很响的声音的石头,到处都这样。 3由“者”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具体形式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促织) 【解析】“少年”属于古今异
4、义词,解释为“年轻人”。什么样的少年,后面紧跟了修饰语“好事”。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 【译文】村里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了一只蟋蟀,自己起名叫“蟹壳青”。 4数量词作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具体形式为中心词+数量定语,翻译时将这两者的位置对调一下即可。 【例句】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解析】句中的“一”作“核舟”的定语。 【译文】(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 另外,识别定语后置有两点要注意:一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数量等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二是要注意把定语后置和某些表
5、面上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区别开来。 以上是定语后置最常见的几种情况。在文言文阅读时我们要注意,当读到一些名词或代词,后面又紧跟了一些修辞或限制成分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这是否是定语后置句。判断方法有两个:一是从形式上寻找定语后置的标志;二是从内容上看是否顺畅,修饰语和中心词的关系是否合理。 请牢记以下汉语句子结构图:(定)主+(状)谓+宾(补)我们知道,定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形式变为:主(定)+谓+宾/主+谓+宾(定
6、)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例如:(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古)
7、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句中的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4中心词+数量词如:(古)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今)(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句中的“一”作“核舟”的定语。另外,辨识定语后置要注意两点:一是表示领属性的定
8、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数量等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二是要注意把定语后置和某些表面上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区别开来。例如:村中少年好事(定语+主语+谓语+宾语)村中少年之好事者(定语后置)村中少年之好事(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了一个结构助词“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荆州之民附操者、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定语后置兼被动句) 、求人可使报秦者、马之千里者 总而言之,我们如果灵活的把握了定语后置的特点、四种常见的形式以及要注意的两点,那么,就能快速辨识定语后置这种特殊句式。 (二)、宾语前置句 宾语,又称受词,是指一个动作(动词)的接受者。宾语分为直接宾
9、语和间接宾语两大类,其中直接宾语指动作的直接对象,间接宾语说明动作的非直接,但受动作影响的对象。一般而言,及物动词后面最少要有一个宾语,而该宾语通常为直接宾语,有些及物动词要求两个宾语,则这两个宾语通常一个为直接宾语,另一个为间接宾语。宾语前置总结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
10、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
11、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亚父面向南坐。”各种宾语前置例子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卿欲何言?(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客何好?(冯谖客孟尝君)沛公安在?(鸿门宴)尔何知?(崤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崤之战)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失街亭)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
12、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宋何罪之有?(公输)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齐桓晋文之事)譬若以肉投馁
13、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唯命是听。唯命是从。皇天无亲,惟德是依。不私于物,唯善是与。(十渐十不克疏)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鸡鸣而架,塞井夷灶,唯予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何以言之?(赤壁之战)然则何以慎?(察传)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即谋单于,何以复加?(苏武传)噫,微斯人,吾谁
14、与归?(岳阳楼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庄暴见孟子)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5)、方位词宾语前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鸿门宴) 常常被人忽略的三种宾语前置句人们学习文言文,往往比较重视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如鸿门宴: “ 沛公安在? ” 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 王问: 何以知之? ”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的前面(如石钟山记: “ 古人之不余欺也。 ” ),用 “ 之 ”
15、或 “ 是 ” 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如公输: “ 宋何罪之有? ” 又如成语 “ 惟命是听 ” )等三种宾语前置的句式,而忽略了下面这三种宾语前置句。介词前面一、有时为了突出介词所介绍的对象,便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不同于前面所说的疑问句中介词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这种情况,以介词 “ 以 ” 和 “ 于 ” 为常见。例如: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五蠹)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室于怒,市于色。(左传昭公十九年)例 的 “ 以 ” 是 “ 用 ” 的意思,它的宾语是 “ 全石 ” ,为了突出 “ 全石
16、” ,便把宾语提到 “ 以 ” 之前。例 的 “ 以 ” 表示原因,它的宾主是近指代词 “ 是 ” ,为了突出 “ 是 ” ,也把宾语提到 “ 以 ” 之前。例 的 “ 夜以继日 ” 就是 “ 以夜继日 ” , “ 夜 ” 是 “ 以 ” 的宾语,为了突出 “ 夜 ” ,也把宾语提到 “ 以 ” 之前。例 的 “ 室于 ” 就是 “ 于室 ” , “ 市于 ” 就是 “ 于市 ” , “ 室 ” 和 “ 市 ” 都是宾语,为了突出 “ 室 ” 和 “ 市 ” ,便把宾语提到 “ 于 ” 之前。指代性副词二、指代性副词 “ 相 ” 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稍出近之, 然
17、莫相知。(黔之驴)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滕文公上)例 的 “ 相 ” 代 “ 愚公 ” 。例 的 “ 相 ” 代 “ 它 ” (驴)。例 的 “ 相 ” 代 “ 你 ” (焦仲卿),例 的 “ 相 ” 代 “ 大家 ” 。这些 “ 相 ” 都作宾语。为了强调 “ 相 ” ,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指代性副词前置三、指代性副词 “ 见 ” 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冀 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
18、尝见德者。(史记苏秦列传)例 的 “ 见 ” 代 “ 我 ” (王安石)。例 的 “ 见 ” 代 “ 我 ” (刘兰芝)。例 的 “ 见 ” 代 “ 我 ” (李密)。例 的 “ 见 ” 代 “ 自己 ” (苏秦)。这些 “ 见 ” 都作宾语。为了强调 “ 见 ” ,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这种 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里仍可见到。如 “ 见谅 ” (请谅解我)、 “ 见教 ” (请指教我)、 “ 见示 ” (请指示我)、 “ 见告 ” (请告诉我)等。上面所说的三种宾语前置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可是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都未把它们视为宾语的前置句,这是很不公正的。这三种宾语前置句与一般的
19、古汉语语法书上所说的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和借助于 “ 之 ” 或 “ 是 ” 的宾语前置同等重要,忽略不得。附录二:高考考试内容一、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语文运用能力。1、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识记2、词语(包括成语和熟语)的识记、理解和运用3、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4、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明、连贯、得体5、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常见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6、标点符号的使用7、中外重要作家和作品基本常识的了解8、文学体裁基本常识的
20、了解二、古诗文阅读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和古典诗歌1、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2、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常见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3、文本内容的理解(包括断句、翻译等)4、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5、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6、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7、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8、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9、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10、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11、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三、现代文阅读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1、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解释2、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3、
21、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4、文本结构、作者思路的梳理和分析5、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6、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理解、分析和概括7、依据文本内容进行合理推断8、文学作品语言、表现手法和艺术形象的鉴赏9、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评价10、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11、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四、写作能写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实用类的文章,也可以写文学类作品。1、符合题目要求2、内容充实,中心明确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4、表达顺畅,结构完整5、标点正确,书写规范6、提倡写思想深刻、选材新颖、想象力丰富、有文采的文章7、鼓励有个性、有创意的
22、表达附录三:高考背诵与默写篇目(一)古文23篇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2、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而死于安乐也)孟子3、劝学 荀子4、曹刿论战 左传5、烛之武退秦师(夜缒而出、乃还) 左传6、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7、逍遥游(北冥有鱼、之二虫又何知) 庄子8、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庄不得击) 史记9、出师表 诸葛亮 10、陈情表(伏惟圣朝不能废远) 李密11、桃花源记 陶潜12、归去来兮辞(不包括“序”) 陶潜13、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岂不痛哉) 王羲之14、滕王阁序(豫章故郡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15、师说(嗟乎其可怪也欤) 韩愈16、陋室铭 刘禹锡17、小石潭记 柳宗元
23、18、阿房宫赋(一人之心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杜牧19、岳阳楼记 范仲淹20、醉翁亭记 欧阳修21、前赤壁赋(壬戌之秋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22、游褒禅山记(于是余有叹焉此余之所得) 王安石23、爱莲说 周敦颐(二)诗词曲(22首) 1、氓 诗经2、国殇 屈原3、归园田居(其一) 陶潜4、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6、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8、春夜喜雨 杜甫9、蜀相 杜甫10、登高 杜甫11、琵琶行(不包括“序”) 白居易12、泊秦淮 杜牧13、苏幕遮(碧云天) 范仲淹14、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 苏轼15、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
24、轼16、声声慢 (寻寻觅觅) 李清照17、书愤 陆游18、钗头凤(红酥手) 陆游19、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20、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辛弃疾21、窦娥冤(滚绣球) 关汉卿22、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附录四: 高中语文会考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能力层级语文基础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A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形A解释多音多义字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B揣摩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B判断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B使用常见、常用的词语(含成语、熟语)E在语言实际运用中,说明句子的基本构成和表达效果B运用句子的相关知识,对句子的使用作出合理判断B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并说明表达
25、效果B识记中外重要的作家和作品,以及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A 阅读与 欣赏 根据语境揣摩、理解重要词句在文中的含义,体会其表达效果B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C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C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思想、观点和感情C根据要求筛选并整合文本中的相关信息C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F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进行质疑并有所发现F感受文学作品的形象,品味语言,赏析其艺术表现力D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B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B翻译文中的句子B赏析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从历
26、史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D背诵规定的名句名篇(篇目见附录二)A 表达与交流根据表达的需要准确运用语言,运用语言做到简明、连贯、得体,力求鲜明、生动E正确使用标点符号E运用相关语言知识,完成语段中语句的转换与改编E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观点正确,感情真实E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和思考E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内容充实E思路清晰连贯,结构安排合理E表达力求有创新,有个性F运用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E运用相关知识,完成对文章的修改E45分钟能写不少于600字的文章E注: 句子的相关知识包括:主谓句、非主谓句、特殊句式(主动句、被动句、把字句)和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文言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 语句的转换与改编包括:压缩语句,扩展语句,变换句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