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18383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48分,每小题2分,每道题只有一个选项为正确选项)1.礼记大学记载:“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国”和“家”的关系密不可分。这种观念主要源自于A. 分封制B. 宗法制C. 礼乐制D. 科举制【答案】B【解析】【详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这一制度将“国”与“家”紧密结合。故答案为B项。分封制是分封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到地方建立诸侯国的制度,排除A项;礼乐制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制度,排除C项;科举制是从隋朝开始确立的选官制度,排除D项。【点睛】宗法制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通过规定宗族内严格

2、的等级制度,以此确定在国家权力分配中的地位,避免因权力分配不均和继承问题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从而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宗法制的严格实行,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以得到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的目的。2.汉语中将古代中国的中原王朝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封国”或“王国”),统治诸侯国(王国)的君主称为“诸侯”“君王”或“国君”,也有使用“国王”的称谓。 这反映出的政治制度是( )A. 禅让制B. 王位世袭制C. 分封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封国”“国君”“国王”等可知,这

3、是分封制下出现的政治现象,故C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晚期部落联盟首领之位传于贤能者的一项政治制度,当时只有部落而没有国家政权,排除A;王位世袭制始于夏启,终于清朝,它是“家天下”时期王位传承的一项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封国”“国君”“国王”,结合所学分封制的内容分析解答。3.以下关于下图“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表述正确的是 A. 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推广郡县制B. 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C. 历史上秦朝首次废除分封制,推广郡县制D. 秦律的颁行改变了传统的人治社会的现实【答案】A【解析】秦

4、朝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官员监察,三者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共同对皇帝直接负责,地方上普遍推行郡县制。故选A项,不选B项。春秋后期已经有诸侯国采用郡县制,秦朝并非首次,不选C项。秦律颁布并没有改变传统的人治社会的现实,不选D项。4.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被举荐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A. 郡县制B. 九品中正制C. 察举制D. 科举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举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标准之一,故从材料中郭巨埋子而“被荐举为孝廉”可以得出是

5、汉代的察举制,故C项正确;A项是秦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项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D项是隋朝设立的选官制度,排除。5.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就统兵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就回朝任宰相、尚书等高级文职。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方略是A. 强干弱枝B. 分散军权C. 重文轻武D. 守内虚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可知宋代重文轻武,故选C项。A选项没有体现;B选项没有C选项恰当;D选项材料中没有提到。考点

6、: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的政治制度6.打破以往世家大族垄断选官的局面,使各阶层人士能更广泛地参与到国家政权中,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的选官制度是A. 九品中正制B. 世卿世禄制C. 察举制D. 科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依据考试成绩选官,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故D正确。九品中正制以血缘门第为依据;世卿世禄制,按血缘关系选官,故A、B错误。察举制后期被世家大族控制,故C错误。7.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A. 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

7、方政治自主性B. 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 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 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元朝为实施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来管理地方,所以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故选B;行省没有独立的民政权,所以没有地方政治的自主性,故排除A;行省是中央派出的行政机构,而不是监察机构,故C不符合史实;行省是用来管理地方的,故与中央政府的权力无关,所以排除D。8.清初,以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军国大事,内阁只是作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执行机构。康熙时,设立南书房,雍正

8、时,设立军机处,乾隆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这体现了A. 军机处成为统率六部的最高机构B. 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C.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 满清旧贵族被排除于国家政治之外【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可以发现,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可以决定军国大事,但随着军机处的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军国大事的决策权自然集中到皇帝手中,加强了皇权,故B正确;军机处并不是统率六部的最高机构,故A错误;郡县制的推行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C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满清旧贵族被排除于国家政治之外,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军机处。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每日接受皇帝召见

9、,跪受笔录,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加强了君主专制。9.为了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巩固小农经济在政权中的统治地位,从战国时期开始,封建政府推行A. 重农抑商B. 发展商业C. 编户齐民D. 盐铁官营【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铁制农具的推广,农业的地位日趋重要,为了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巩固小农经济在政权中的统治地位,从战国时期开始,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A项正确,B项错误;C项是从西汉开始的,排除;盐铁专营在战国等时期并没有推行,故D项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巩固小农经济在政权中的统治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10.吕

10、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 自然经济正式形成B.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 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答案】D【解析】【详解】自然经济在春秋战国之前已经形成,故排除A项;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对题意中现象的出现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B、C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所以出现题意中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农业动力和工具的革新,故选D项。11.“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是对哪一个水利工

11、程的高度评价A. 春秋时期的芍殴B. 西汉的白渠C. 战国时期的都江堰D. 汉代治理黄河【答案】C【解析】此题较为简单。我们知道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四个选项中,只有C符合。另外,芍陂是古代淮河流域的水利工程,位于安徽;白渠是陕西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黄河没有流经四川。因此答案为C。12.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A. 自然经济的形成B. 商业经济的发展C. 井田制的确立D. 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答案】D【解析】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和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

12、意,排除。13.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文景时期商业发展状况时说“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这说明文景时期商业的发展A. 强化了政府的抑商政策B.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 瓦解了封建小农经济【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初商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汉初商业的发展,没有涉及政府对待商业的政策,排除A。材料反映汉初商业的发展,应该是一定程度上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C。小农经济是在鸦片战争后才开始瓦解的,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解题的关键是对“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理解,逐一分析材料和

13、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4.南北朝时期,在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草市”。这个时期的“草市”是A. 民间集市B. 城市商业区C. 商业都会D. 草料专营市场【答案】A【解析】草市是指在离城镇较远的地理位置比较便利的地方形成的农村集市。故答案为A项。草市不在城市,而是在农村,排除B项;商业都会是指商业经济繁荣的大城市,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15.南宋末年,吴自牧创造了一句后来非常著名的谚语:“开门七件亊,柴、米、油、盐、酱、醋、茶。”从中我们可以判断在南宋A. 茶叶的种植己经遍及全中国B. 米饭取代了面食的主食地位C. 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基本确定D. 商业发展促使饮食习惯趋同【答案】C【解析】“开

14、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体现出的是一种生活化的景象。A选项只强调了茶叶的内容,忽视了其他部分。B选项只关注了米的部分,忽视了其他部分。C选项符合题意。D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商业的作用,故本题选择C选项。16.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各项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A. 租佃制经营方式开始推广B. 民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C. 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D.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近代前夜是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新的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重要标志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的出现,故C项正确;ABC三

15、项都属于封建经济的范畴,且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故排除。17.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当权者热情接待各派学者,向他们咨询治国方略。这表明A. 民本思想得到践行B. 无为而治广受推崇C. 以法治国成为共识D. 社会环境相对宽松【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许多诸侯国的当权者热情接待各派学者,向他们咨询治国方略”来看,说明当时大多统治者能够礼贤下士,给各派学说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民本思想得到诸侯国的接受,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统治者接受了哪家学说,包括道家的“无为而治”,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各国统治者均接受法家的主张,排除C项。18.春秋战国时期,

16、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全面的是A. 社会大变革B. 经济的发展C. 政治剧变D. 统治阶级的提倡【答案】A【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決,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是导致当时文化繁荣最重要的原因,故A选项正确;春秋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导致社会许多问题亟待解決是导致文化繁荣的最重要原因,当时经济的发展只是原因之一,并不全面,故B选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剧变是导致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的直接

17、原因,但并不是当时文化繁荣的最重要原因,故C选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统治阶级的提倡对于各学派的兴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并不是当时文化繁荣最重要的原因,D选项错误。19.教育现代化是国家教育整体的现代化,没有教育公平就没有教育现代化。下列思想主张中最能体现“教育公平”的是()A. 因材施教B. 兼爱C. 有教无类D. 仁政【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最能体现教育公平可知,有教无类是孔子的主张,意思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论贫富、贵贱等,充分体现了“教育公平”,故C符合题意;因材施教是针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教育,不能体现教育公平,故A不正确;兼爱是墨家学派的思想观点,不属于教育上

18、的思想主张,故B不正确;仁政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故D不正确。20.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该材料反映的治国主张是A. 墨家思想B. 儒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道家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法家主张依法治国,注重刑罚,材料中“刑杀为威”说明是法家思想,C正确;A主张兼爱非攻,排除;B主张仁政,排除;D主张“无为”思想,排除。故选C。21.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根本在于A. 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 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C. 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D. 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

19、【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念,从而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故B项正确;A项包含在B项之中;C项错误,错在“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D项错误,汉武帝对黄老之学不满。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名师点睛】董仲舒的新儒学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根本不同,而且与以荀子等为代表的儒学也不同,主要是迎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强调加强中央集权的“君学”,非常适合当时的汉武帝统治思想。22.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上继承了魏晋的

20、特点,又出现了新的趋向。隋唐思想“新的趋向”主要是指A. 儒、佛、道始终受统治者的推崇B. 道教取得了独尊地位C. 儒学不断吸收佛、道的合理成分D. 佛教的地位超过了儒、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汉武帝时,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得到统治者的推崇,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统治者用佛教和道教思想维护统治,故“始终”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道教在我国未取得独尊地位,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以来,儒学遭遇危机,因此儒学不断吸收佛、道德合力成分,到宋明时期发展为理学,故C项正确;佛教的地位超过了儒、道不符合历史史实,故D项错误。23.“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

21、开悟,便从明日良知扩充到底。”这句话出自A. 董仲舒B. 朱熹C. 陆九渊D. 王阳明【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王阳明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因此选D。考点:宋明理学点评:王阳明的“心学”主张:(1)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2)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24. 明清之际,出现了一些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他们思想的共同特点是( )A. 以“异端”自居B. 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C. 主张发展商品经济D. 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22、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明清之际”、“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出现的早期的启蒙思想家分别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它们思想的共同特点,即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A项是李贽的观点,错误;B项是王夫之的观点,错误;C项是顾炎武的观点,错误;综上所述,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二、非选择题(共52分,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25.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

23、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州府的月港设督

24、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商品的流通范国。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表现。(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答案】(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2

25、)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解析】(1)表现根据“许多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及材料中有关桑叶、棉花的高商品化程度等信息可归纳得出。(2)明朝海外贸易活跃的原因可从“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明朝政府开放海禁”“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等信息总结归纳得出。海外白银流入中

26、国的背景则应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明朝时期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前来贸易,这与16世纪的新航路开辟有直接关联,欧洲殖民者在美洲掠夺了大量白银,为了获得在欧洲广受欢迎的“生丝和瓷器”,不得不用白银向处于贸易出超地位的中国换取。(3)白银流入的作用应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大量白银从欧洲输入中国,改变了中国的货币体系,中国从此进入银本位时代;同时货币体系的变化使商品交易更加便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中国与欧洲进行贸易的过程中,东西方经济也得到了交流,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加强。点睛: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许多耕地改种桑树、棉

27、花等经济作物”“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教材明清商业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第一阶段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儒家欲以德治统一全国第二阶段秦二世而亡,汉反思法治,德治独尊地位奠定第三阶段存天理,去人欲,理学把德治引入禁欲主义的歧途摘编自黎池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表中任选一个阶段,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论证合理,条理清晰)【答案】示例一主题: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德治思想的

28、形成(或“百家争鸣”时期儒家德治思想的形成)。阐述:春秋末期,礼崩乐坏,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剧烈动荡,孔子提出“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但儒家德治思想并不适应当时诸侯争霸的形势,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用。示例二主题:西汉儒家德治独尊地位的确立(或西汉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阐述:秦朝推行法家思想,刑法过于严苛,人民痛苦不堪便进行反抗,成为其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汉朝取

29、秦而代之,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三纲五常”的思想主张,被汉武帝接纳,并确立了德治这一方针;同时,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自此,儒家思想处于独尊地位。此后,儒家德治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解析】【详解】考生在提取观点要紧扣材料“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这一限制条件,要注意提炼的是表格中的“任选一阶段”,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德治思想的形成,提取是不能偏离限制项,观点表述清楚。阐述时要史论结合,史实正确,逻辑严密,如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动荡”的背景、学术下移、孔子的思想、孟子和荀

30、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来分析。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秦献公早年流亡魏国,公元前384年回国继位,他废除了秦国三百多年来的以人殉葬制度。秦国地多人少,献公奖励多生儿子的人。还吸引周边国家和部族的人到秦国种地放牧,与本国人一视同仁。公元前383年,献公将都城从西部的雍(今陕西风翔)迁到了秦国东部的栎阳(今陕西西安间良区之武屯乡),向国人表明他要夺回西河之地的决心。他从地主中选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担任国家大臣,允许地主和自耕农从军,使他们靠立功获得爵位。地主和自耕农是献公夺取政权后富国强兵的重要支持者,是秦国重要的兵源和税源。公元前379年,献公把蒲、蓝国等边境地区改建成县,派官吏代表自己进

31、行管理。公元前378年,秦国初行为审,开始对工商业进行规范管理,抽取营业税。公元前375年秦为户籍相伍,把五户人家编为一伍,农忙时互相帮助,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如果有人犯法,实行连坐。秦国的杜会治安明显好特。公元前364年,献公下令秦军攻魏,夺取了秦国的故土河西地,取得了秦国前所未有的大胜利。周显王向献公祝贺这一胜利,献公被赐予了与泰穆公一样的伯(是霸主的意思)的称号。摘编自林剑铭秦史稿(1)根据材料,概括秦献公在秦国改革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措施对秦国发展的意义。【答案】(1)废除殉葬、迁都、编订户籍(连坐)推广县制、发动战争、规范商业活动等。(2)使秦国经济发展、

32、社会稳定,实力得到增强,为秦国实现再度崛起奠定基础。(为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解析】【详解】(1)“主要措施”,根据材料信息“他废除了秦国三百多年来的以人殉葬制度”概括得出:废除殉葬制度;由材料“献公将都城从西部的雍(今陕西风翔)迁到了秦国东部的栎阳献公把蒲、蓝国等边境地区改建成县,派官吏代表自己进行管理”得出:迁都、推广县制;由“开始对工商业进行规范管理,抽取营业税”得出:规范商业活动;由“公元前375年秦为户籍相伍,把五户人家编为一伍,农忙时互相帮助,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如采有人犯法,实行连坐”得出:编订户籍、实行连坐;由“献公下令秦军攻魏,夺取了秦国的故土河西地,取得了秦国前所未有的大胜利”概括得出:发动战争。(2)“意义”,根据材料信息“他废除了秦国三百多年来的以人殉葬制度献公奖励多生儿子的人。还吸引周边国家和部族的人到秦国种地放牧地主和自耕农是献公夺取政权后富国强兵的重要支持者,是秦国重要的兵源和税源秦国的社会治安明显好特周显王向献公祝贺这一胜利,献公被赐予了与泰穆公一样的伯(是霸主的意思)的称号”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使秦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实力得到增强,为秦国实现再度崛起奠定基础等角度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