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03(人民版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17384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03(人民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03(人民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03(人民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03(人民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03(人民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03(人民版必修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03(人民版必修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03(人民版必修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03(人民版必修1).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03(人民版必修1).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03(人民版必修1).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03(人民版必修1).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03(人民版必修1).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03(人民版必修1).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03(人民版必修1).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03(人民版必修1).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03(人民版必修1).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03(人民版必修1).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03(人民版必修1).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03(人民版必修1).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1《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03(人民版必修1).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重难疑点突破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1)分封制: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还包括功臣、姻亲、殷商降族、古圣王后裔和古老方国。在分封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如派兵戍守王畿或随王出征、定期朝觐、交纳各种贡赋、派劳役为王室服务等)。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诸侯王还要对下属进行分封。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

2、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又实行了分封与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3)礼乐制度: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考点对应例题 例1 (2008上海历史,A组1)

3、“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解析:A “封建”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以藩屏周”是“拱卫周王室”的意思,因此这句话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例2(2008年广东单科,1)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解析:B. 祠即宗祠,据此既可判断与之联系的制度是宗法制。例3 阅读下列材料: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吕氏春秋 请回答:据材料分析,西周实行宗法制的目的是什么?为达到这一目的而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4、?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针对题目设问“目的”和“原则”思考。 答案:目的:防止内部纷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地位。原则:嫡长子继承制。考点对应训练1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 ) A尊宗敬祖 B世卿世禄 C嫡长子继承制度 D按血缘确定爵位2左传桓公二年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左传昭公七年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对于宗法分封制条件下西周社会结构的表述( )

5、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 形成家族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A正确,错误 B错误,正确 C皆错误 D皆正确3“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礼记大传)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4下图是山西太原晋祠(叔虞立国之处),晋国属于( ) A功臣封网 B商族后裔封国 C姬姓贵族封国 D古圣王后裔封国 5中国古代“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贵不以贤”。该制度始于( ) A夏代 B商代 C周代 D秦代 6阅读下列图表材料:材料一 西周分封形势图材料二 西周初年重要的诸侯国简表诸侯国类别地理位置晋同姓今山西卫同姓今

6、河南北部鲁同姓今山东南部齐功臣今山东北部宋商族后裔今河南东部燕同姓今北京一带请回答: (1)结合材料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宗法分封制对西周政权起到什么作用? (3)你认为后世统治者能否仿效西周宗法分封制治国?说明道理。考点二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重难疑点突破1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1)宗法分封制的破坏:在分封之下,诸侯在其领地拥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一些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壮大。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战国时期,各大国国君擅自称王,卿、大夫夺位的政变也时常发生,田氏代齐、三家分

7、晋是其中的典型事件。诸侯争霸战争逐渐演变为兼并统一战争。为增强竞争力,各诸侯国纷纷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进行变革,以法律的形式打破宗法分封制,确立封建制度。(2)秦的统一:春秋战国时期,统一日益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经过商鞅变法,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秦王赢政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秦始皇又派兵北击匈奴,南征夷越,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空前统一的秦帝国的建立,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也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2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 (1)皇帝制:秦王赢政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规定

8、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2)中央官制: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3)郡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郡、县属于皇帝直接控制的地方

9、政权机构,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完全听命于皇帝,无独立特权。郡县制推行是中央集权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4)制定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更好地发挥应有效能;制定细密、严苛的秦法,秦法成为赢政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3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或君主专制)。具体表现为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裁。秦始皇创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皇帝的命令通过中央政府官员,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直达百姓,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提高了行政效率。在君主专制的政

10、治体制下,皇帝的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4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巩固统一:随着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秦朝国力增强。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平越族,疆域不断扩大,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秦统一后,秦始皇颁布通行全国的秦法,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修筑驰道,开凿灵渠,修筑长城,移民边疆等。这些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2)影响深远: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

11、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3)负面影响: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考点对应例题例1 (2006北京文综1 2)对比图一,从图二中可以观察到的政治局势变化是( )图一春秋形势图图二战国形势图 A“尊王攘夷 B楚王问鼎 C三家分晋 D秦修万里长城 解析:注意题干“政治局势”的限定语,A、B两项不能体现在图中,D项不属于“政治局势”,图二与图一比较,新的信息是韩、赵、魏取代了晋国。 答案:C 例2 (2007广东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

12、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解析:抓住题干材料的有效信息封泥上的郡名和县名。 答案:C例3(2008江苏,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解析:C 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分封了齐国、楚国、鲁国等。但是到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分封制被彻底打破。应选C项。例4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

13、哉!”上述材料说明秦始皇( ) A赞同分封制 B赞同郡县制 C反对分封制 D反对郡县制 解析:题干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据此根据题目要求判断。要注意理解秦始皇的主张,虽然秦始皇赞同郡县制,但材料中却体现不出这一信息,所以不能选择B项。 答案:C考点对应训练1CCTV-8热播的电视剧卧薪尝胆反映的政治局面是( ) A封邦建国 B诸侯争霸 C秦灭六国 D藩镇割据2(2005上海22)“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 ) 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3权力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下列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 皇权至上,地

14、位不可僭越 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皇帝神化,权威超越世俗 皇帝独断,体现个人意志 A B C D4秦始皇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组成中央政权机构,其直接意图是( )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B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防止大臣专权自恣5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产生的方式是( )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6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针对上述问题“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上述材料反映出秦始皇的一项重要措施是( ) A海内为郡县 B统一货币、度量衡 C制定严苛的秦法 D

15、北击匈奴,南征夷越7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信息可以作为研究秦朝哪些措施的第一手材料( ) 秦权 云梦睡虎地秦简海内为郡县统一度量衡 官吏考核实行的“殿”“最”制 “轻罪重刑”的立法指导思想 A B C D8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体制( )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以至高无上的皇权为核心 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影响深远 A B C D9观察下列示意图: 请回答: (1)根据上图,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2)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何历史影响?考点三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重难疑点突破 1七国之乱 汉初统治者认为秦朝因不实行分封制“孤立而

16、亡”。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大封同姓诸侯王,以巩固皇权,确保刘氏天下。后来,王国势力膨胀,危及到中央集权的巩固。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引起“七国之乱”。这是一场地方对中央的叛乱。汉景帝最终以武力平定了七国之乱,并下令废除诸侯王的政治权力。 2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建立中朝: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九卿有事上报中朝,丞相无权过问。中朝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中朝”“外朝”格局的形成,有效地加强了皇权。 (2)地方体制:主要是加强对地方郡

17、国的控制和监察,强干弱枝。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中央的直接辖区(郡县)日益扩大,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各置刺史一人,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刺史制的建立,加强了对地方郡国的监察管理。 (3)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问题;直接原因是皇帝大多幼小昏弱,太后临朝,重用外戚,形成外戚专权局面;及皇帝成年,又往往利用身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夺权有功的宦官受到重用,又形成宦官专权。如此往复。根本原因是皇帝专制制度,无论外戚和宦官都是假借

18、皇帝权威实行专权。与中外朝机构的关系:外戚、宦官把持中朝机构,外朝无权,中外朝制约的机制失衡,出现权力倾斜。 3宋太祖加强皇权的措施 (1)“守内虚外,内外相制”;精锐禁军一半驻京师,一半分守各地,地方军队人员装备较差,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军事优势。 (2)“分化事权,强干弱枝”;枢密院、“三衙”调兵权与统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分割宰相的权力,强化皇权;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与通判相互牵制,削弱了藩镇的行政权力;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削弱地方军事权力;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转运使运往京师开封或其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与

19、社会的安定。考点对应例题 例1 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 ) 建立中朝 设置刺史 实行推恩令 撤销王国 A B C D 解析:结合汉武帝时的实际判断,汉武帝集权措施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改革,要全面把握。 答案:B 例2(08海南历史,3)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解析:A 刘邦的话是两层意思:一是限定只有刘姓才能当诸侯王,二是没有刘姓皇帝的批准,非刘姓的人没有大功是不能被封侯的。很显然刘邦此举之目的在于加强朝廷对

20、地方的控制。例3 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新唐书载:藩镇拥兵自重,独霸一方,“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上述材料说明( ) 藩镇掌握了用人权,控制了辖区内的赋税收入藩镇拥兵自重,中央难以控制 A正确,错误 B错误,正确 C皆错误 D皆正确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以基本历史特征和基本史实的把握为基础,并结合题干情景分析判断。 答案:D 例4北宋初,大将符彦卿驻军大名府,专横一时,目中无人。963年,太祖任命京官周谓为永济知县。周到任时,对符态度傲慢,符心中不满却无可奈何。这主要是因为( ) A节度使与知县不存在隶属关系 B节度使受地方文官的监督

21、 C周谓来自京城,身份特殊 D地方行政长官节制地方武官 解析:题干材料只是反映了一种现象,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原因才是解题的关键。注意结合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去理解材料,得出结论。 答案:A考点对应训练 1(2006天津文综12)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重要的一幕。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包括( ) A建立中朝以削弱宰相权力 B禁止武臣掌握州郡权力 C颁布推恩令消除地方威胁 D设立刺史监督地方官员和

22、诸侯王3清朝人赵翼的诗中有“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的句子,赵匡胤剥夺朝中统兵大将兵权的手段是( ) A杯酒释兵权 B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C裁撤节度使 D州郡不由武臣掌握4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 ) A派文臣做知州 B设“三衙”,收精兵 C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5北宋初年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物质基础的措施是( )A所有州郡直属中央 B各州郡的财赋自留一小部分,其余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C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D节度使不得管辖驻地以外州郡6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

23、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曾长期延续,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重要一幕。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汉武帝和宋太祖的回答是( ) A强干弱枝 B内实京师,外销奸猾 C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D守内虚外 7阅读下面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 请回答: (1)此图说明汉初地方管理体制有何特点?汉初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带来什么局面? (2)有人认为:“如果汉景帝不采纳削藩策,就不会有七国之乱,因为王国与中央的矛盾完全是可以和平解决的,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获得了成功,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请结合所学知识和上图信息谈谈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太祖)一日召

24、赵普日:“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请回答: (1)赵匡胤为什么召赵普问计?赵普的分析是否切中要害?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利弊。考点四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重难疑点突破 1自汉至元皇权的日益加强 (1)两汉:秦代的丞相作为中枢机构

25、中的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汉武帝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建立“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外朝”执行机构;东汉时期逐渐形成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 (2)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又新设立了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体制的雏形。 (3)隋唐:三省六部制确立和完善。三省是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合称,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中

26、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两个机构合称“二府”。枢密使设置目的之一是分割宰相的军权。后来,又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置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5)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六部也归人中书省。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宣政院也是元朝的中央机构,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丞相制度的废除: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

27、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到明初,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2)内阁制度: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重要政务都要皇帝亲自处理。由于事务繁多,设立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韵商讨。此后,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的衙署和属官,阁臣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明朝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28、 (3)军机处的设立: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亲政后,形成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的局面。雍正帝增设军机处,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考点对应例题例1(2007山东文综9)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一到图三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 一统河山巾 四方平定巾 六合一统帽 图一 图二 图三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29、解析:本题是一道学科内综合题,以古代服饰现象为 切入点,考查明朝政治特点。A、B两项表述不准确,D项是现象,C项才是本质问题。 答案:C 例2(2005上海29)明太祖与奏章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请回答: (1)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为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中央、地方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 (2)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 (3)这则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什么特点? 解析:君主专制的加强是古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解题时应抓住

30、这一特征分析问题。同时,解答本题要注意准确把握材料,材料主要反映了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只好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皇帝顾问和兼理章奏,这是内阁制形成的背景。 答案:(1)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2)殿阁大学士。(3)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例3 (2007广东4)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西周实行分封制 西汉设置刺史 唐朝实行三省制 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 B C D 解析:注意题干关键词语“直接变革宰相制度”,不合题意。答案:D 考点对应训练 1唐、宋最高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在中央官制方面采取的措施的相同点有( ) A分割宰相权力 B

31、三省长官不参与政事 C设置“中书门下” D以中书省掌管行政 2下列关于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的正确评述是( ) 三省独立,分工明确,互不统属 三省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权总于皇帝 六部隶属尚书省,是中央具体的行政职能部门 三省六部制分散了宰相权力,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A B C D 3“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说明了明朝( ) A皇权日益加强 B中央机构健全 C相权受到削弱 D地方权力加强 4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 A设置殿阁大学士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人值文渊阁

32、C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D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5史载:“军国大计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这一现象始于( ) A明朝早期 B明朝末期 C清朝早期 D清朝末期 6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正确排列是( ) 中书门下的设立丞相制度的废除 军机处的设立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 B C D。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是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材料二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

33、、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闾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一明史纪事本末 请回答: (1)从上述材料看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对待宰相制度上观点有何不同? (2)从本质上看他们二人有何异同点? 8秦朝以来,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政治体制不断发展演变。 请回答:(1)概括秦朝、西汉、隋唐、北宋、明朝和清朝前期中央机构的发展演变。(2)总结上述演变的基本规律。【方法探究 规律总结】专题复习攻略 本专题复习,一要注意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二要注意把握同一历史时期相关政治制度

34、之间的关系;三要注意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基本线索;四要注意运用政治、地理、语文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并结合现实思考问题。复习方法例说 方法一 列表巧记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 方法点拨: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内容多、头绪乱。逐个朝代分中央和地方设置表格记忆整体性强,纲目清晰,能够增强记忆效果。目标落实:朝代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趋势秦朝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皇权独尊空前加强两汉建立中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刺史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唐后期大量设节度使宋朝设枢密院设州郡、置通判、转运使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行省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前期设立军机处 方法二 运用比较法把

35、握分封制和郡县制不同影响的原因 方法点拨:周代推行分封制最终导致诸侯割据。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把两者对比思考,分析原因,进一步加深对二者不同影响的认识。 目标落实:在分封制下,受封诸侯拥有世袭特权,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为形成诸侯割据创造了条件;在郡县制下,郡县属于由皇帝控制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听命于中央,地方上没有特权,缺少独立性。 方法三 多角度评价君主专制的加强的历史影响 方法点拨:君主专制的加强是古代政治的重要特征,要注意运用唯物史观从多角度评价,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看到积极作用,又要注意负面影响。目标落实:秦

36、朝以来,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行有效的管理。【典题类析 能力升级】题型一重点难点突破题 本专题中,分封制和宗法制、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中朝外朝制度和三省六部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内阁制和军机处等都是高考常考的历史概念,结合历史背景对这些概念加以

37、理解,分析其特点和影响,并总结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特征,是本专题复习的重要视角。 典例1 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是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请回答12题。 1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其中包含的基本特征有( ) 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权力 以巩固周天子统治为根本目的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原则 社会等级森严 A B C D 2我们习惯上称山东省为“齐鲁大地”,其历史文化渊源可追溯到( ) A夏商时期 B西周时期 C东周时期 D秦汉时期 解析:本组题目主要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 1从分封制、宗法制的目的、权力的分配办法和影响等角度思考问题。 2联系西周初年推行分封制的史实思考,同时也

38、反映了分封制的深远影响。 答案:1D 2B典例2 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请回答35题。 3上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 ,左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上文空缺部分应是( ) A皇帝 B太尉 C御史大夫 D丞相 4(2006上海2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 ) A推行分封制 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 D废除行省制 5汉武帝设立中朝、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置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其共同目的是( ) A分割相权

39、B提高行政效率 C高度集中皇权 D完善中央官僚体制 解析:本组题目主要考查中央集权制度具体内容的把握理解。 3考查皇帝制的特征皇权至上、高度集中。 4结合历史背景和题干材料分析选项。 5高度集中皇权是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主观上的根本目的。 答案:3A 4B 5C题型二 专题知能综合题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重点:一是地方权力日益集中的中央(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二是集中到中央的权力如何分配(即君权怎样日益战胜相权,实现绝对君主专制)。其主要趋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本专题复习要注意思考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轨迹,总结规律性的问题。 典

40、例3 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反映了君主专制加强的趋势。请回答68题。 6(2006广东5)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 参知政事的设立 丞相制度的废除 军机处的设立 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 B C D 7(2007宁夏文综29)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8(2006江苏27)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 解析:本组题目主要考查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和规律。掌握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要注意两条线

41、索:一是中央官制的演变;二是君权与相权矛盾的调整与解决。事实上这两条线索是结合在一起的。围绕这两条线索的重要机构、制度要注意结合历史背景,特别是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具体分析评价。 6注意各中央机构的设置时间依次为宋、明、清、唐。 7内阁和军机处都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决策机构,没有决策权。 8明确三个回答项:有关史实、总体趋势、影响。 答案:6D 7C 8史实: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明朝:明太祖

42、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总体发展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题型三 延伸探究创新题 本专题中,郡县制实施的利弊得失,秦始皇、汉武帝等政治人物的评价,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规律和影响等都是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同时注重新情景的设置、加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联系重大热点问题思考历史都是近几年高考的重要命题角度。 典例4 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是值得探究的重要历史课题。请回答9题。 92006北京文综39(2)下面是“人文奥运,古都北京”宣传资料中的两张图,请指出哪张是明清北京示意图?概括明朝营建北京城的政治原因并结合布局分析其政治特征

43、。解析:从明清北京城的布局总结其政治特点,古代都城建筑体现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答案:图二。原因:明成祖即位,决定迁都,改北平为北京。政治特点:突出皇权。【参考答案】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考点一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1C 2D 3B 4C 5C 6(1)特点:从分封对象上看,以同姓亲族为分封的主体,也包括功臣、姻亲、殷商降族等。从地理分布上看,同姓亲族封地多在富庶之地和战略要地。(2)西周前期,宗法分封制起了巩固周朝统治、扩大周朝疆域和维护贵族之间关系的稳定、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的作用。西周后期,诸侯国力量壮大,周王室日益衰微。(3)不能以宗法分封制治国。分封制度下,诸侯国有

44、相对大的独立性,便于其实力发展,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也不能保持长久的政治关系。考点二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B 2B 3A 4D 5D 6A 7C 8C 9(1)秦统一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上是权力高度集中的突出特点。皇帝之下,有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地方政权机构分为郡、县两级。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与此相适应,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的官僚机构?职责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以直达百姓。(2)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巩固统一

45、,促进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有积极意义。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了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导致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统治。考点三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A 2B 3A 4A 5B 6A 7(1)特点:郡、国并行。目的:以同姓封国制约郡县,形成“天下一家”的格局,以巩固皇权,稳定天下。结果:诸侯国势力膨胀,危及中央集权。(2)这一观点不正确。以吴王刘濞为首的王国势力是要凭借其力量夺取最高统治权,“削藩”只是加快了其叛乱的爆 发。汉景帝诛杀晁错后,刘濞并不退兵,就说明了这一点。汉武帝通过

46、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是有条件的: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废除了诸侯王的政治权力,削弱了王国力量;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中央集权日益加强,是解决王国问题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 8(1)出于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需要。是。其原因分析符合唐朝中期以来的实际情况,措施有针对性。(本问题允许发表不同见解)(2)利: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保持了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弊:形成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地方权力被过分限制,削弱了其职能,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考点四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1A 2D 3A 4A 5C 6D 7(1)唐太宗认为皇帝决断应与宰相等大臣的意见结合,才能避免决策失误;明太祖则认为宰相制度是政治混乱的根源,决策权应归皇帝一人掌握。(2)不同点:唐太宗主张君主专制与宰相制度结合,明太祖将宰相制度与君主专制对立。相同点:都坚持君主专制制度,都主张皇权至上。8(1)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形成了中外朝体制,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宋代以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分割相权,明朝废丞相和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2)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制,最终废除。.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