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9(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11843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9(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2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9(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2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9(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2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9(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2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9(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12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9(人教版必修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12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9(人教版必修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单项选择题(共计25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50分)1.有人认为1956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新中国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 基本完成国民经济调整的各项任务 人民公社体制在全国普遍建立A. B. C. D.2.某学校历史探究小组在图书馆搜寻资料时找到了以下一组图片,该小组成员为它们确定的主题中,最恰当的是 继昌隆缫丝厂 张謇 上海工商界全行业公私合营A民族工业的曲折历程和新的春天 B“实业救国”道路在近代中国行不通C民族工业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困难重重 D民族工业是近代中国的

2、主体经济 3.1958年8月,国家计委提出了“二五”计划意见书。意见书中规定“二五”所要达到的主要指标是:“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53左右;农业总产值30左右。”下面关于这一指标评价正确的是体现了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方针 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反映了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A B C D4.下表是我国1961年至1962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表中数据的变化趋势主要反映了年份国民经济比例(%)农业轻工业重工业19602182615211962338303363A新中国已经建成工业化国家 B工业化建设严重受阻 C农业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调整后国民经

3、济比例关系趋于合理5.“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建国以来哪些历史事件的教训农业合作化运动 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A. B. C. D.6.1956,第一辆汽车“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就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也成为“一五”计划成果的典型代表。下列关于“一五”计划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有1953年开始执行,1957年底胜利完成 优先发展重工业,建成的重要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一五计划期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顺利实现了社会主义

4、工业化A. B. C. D.7.新中国建立后,下列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A.人民公社好 B.把大跃进的战鼓敲得更响 C.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 D.农民领取承包合同书8.右表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根据该表,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 B自然灾害是导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C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 D“八字方针”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9.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A.新中国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 B.“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协调发展C.19561966年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5、D.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城市取得突破(1)1869年发昌机器厂建立(2)1873年轮船招商局成立(3)1922年中国“二大”召开(4)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10.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右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A.上海工业化一瞥 B.改革开放在上海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D.上海,红色的摇篮11.“六十年像长河,有缓流也有急流;六十年像画卷,有暖色也有冷色;六十年像乐曲,有高音也有低音。”在新中国的六十年里,“低音”有:A.三大改造的完成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与实施 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2.建国以来

6、,中国农村经历了从“干部敲破钟,社员不出工”到“不用敲钟,不用派工,农民赛着往前冲”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来源于 A兴办农业合作社有利于农民发家致富 B人民公社体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 C“大跃进”激发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3右图是安徽省风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在20世纪70年代末 签订的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不 成,我们全部坐牢杀头也甘心。”这份契约签订的背景是A.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部分地区已经实行C.我国土地所有制正经历着变革D.农村解决了温饱,正在向小康迈进141978年

7、开始的农村改革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30年前农民年纯收入1336元,如今增加到4140元;30年前,我国的贫困人口大约有25亿,如今在耕地减少、人口增加的情况下,贫困人口减至2500万导致中国农村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农村土地所有制度的变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农产品分配制度的改革 A B C D15.我国的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的共同点是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行使主权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实行自治管理和行政自主16.1979年春,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出席中央工作会议,他大胆地提出自己

8、的意见:“现在中央的权力过于集中,地方上感到事情很难办。我请求中央允许在毗邻港澳边界的深圳、珠海与重要的侨乡汕头市各划出一块地方,搞贸易合作区。”这个建议的背景是A农村经济改革刚刚拉开序幕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启动C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D中央开始推进企业自主管理17用“春天”来形容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各行各业充满生机。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 A春播的田野上,父子兄妹聚在一块小田里精耕细作B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振奋人心C浦东新区,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特别引人注目D充满幻想与希望的海南省,有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18

9、.据图5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 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9.下列有关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有都是在面临严重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 都对农业政策进行了一定调整实质都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 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A B C D20.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A.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B.开放14

10、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C.扩大企业自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D. 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1.标语、口号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时代发展的特征。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标语、口号,正确的一组是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A. B. C. D.22.到21世纪初,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这主要表明我国A商品供求矛盾突出 B政府放弃了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

11、C商品价格完全市场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23.每年分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对下表的理解,不正确的是2010年10月举行的第108届广交会参展企业分类类别私营企业国营企业三资企业其他企业媒体企业参展企业数5561家4055家2709家1305家371家占总数的百分比39.72%28.96%19.35%9.32%2.65%A.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参展企业的主体 B广交会是对外开放成果的充分展示C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逐渐被改变 D市场经济的完善使广交会充满活力24.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中写道:“如果说1971

12、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世界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 )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括号里面的内容应是A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B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5.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重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8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有这些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互相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

13、没有优劣之分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二、材料题(共3小题,第26题17分,第27题17分,第28题16分,合计50分)26. (17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二五”计划期间1957年、1960年国民经济统计表部门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在总产值中的比例1957年43.3%31.2%25.5%1960年21.8%26.18%52.1%增长率22.8%4.7%22.3%材料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四199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百分比集

14、体经济国有经济混合经济中的公有成分非公有制经济40%29%7%24%材料五2007年,我国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六大民生领域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其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物价因素之后,城镇居民实际增长约13%,超过GDP增长速度;农民增长约8%。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近代哪种经济成分的演变过程?(2分)(2)从材料二中你能获得哪些重要历史信息?(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什么?(2分)(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1分)它作出了哪些决策使中国经济“重新焕发生机?”(2分)(4)材料四与1956年相比,发生了

15、什么变化?(2分)请指出原因。(2分)(5)从材料四中,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简要分析其成因。(4分)26.(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2分)(2)“二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出现负增长;重工业发展迅速(2分)原因: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等“左”倾错(2分)(3)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分)决策: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2分)原因: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等“左”倾错误。(4)变化: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2分)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行

16、了经济体制改革,使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2分)(5)历史信息: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分)成因:改革开放解放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或政府重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分)27.(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运作机制时有调整,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30年代的美国.战后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70年代末的中国先后实施了社会改革。 材料二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l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7、问题:(1)材料一所述的改革都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成功结合的例子,它们具体指什么历史事件?其历史背景.措施手段上的主要共同点是什么?(8分) (2)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有何明显不同?是什么事件导致这种不同?由此你得出什么启示?(7分) (3)在材料二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十四大.十五大作出了哪些重要决议?(4分)27.(1)事件: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中国的改革开放。(4分)历史背景: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措施手段: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4分)(2)不同:西方经历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经济却在探索中曲

18、折前进,拉大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2分)原因: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197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2分)启示:制定正确经济建设机制和方针,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引进先进经验技术。(3分)(3)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分)28.(16分)改革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是全民之共识,是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材料一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李鸿章是中国工业革命当之无愧的先驱。但经过一场甲午战

19、争,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却成了文明的代表,李鸿章推动的以民生富国为本的工业革命反倒被中国人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材料二清朝有很多改革的机会,可是一延再延,错过时机。清义和团乱后,慈禧想改革了,提出9年立宪,但是迟迟没有动作,到了辛亥革命爆发前5个月才搞出个“皇族内阁”来,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材料三2010年11月6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各国学者热衷于当代“中国经济模式”的探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指出,中国将走与以往大国崛起不同的发展道路。以上材料来自“凤凰网”(1)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挪动的第一步是指哪一历史事件?(1分)概括“李鸿章推动的以民生富国为本的工

20、业革命”所采取的主要措施。(2分)谈谈你对它被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的理解。(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的原因,(4分)(3)各方学者所热衷的“中国经济模式”指什么?(2分)试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3分)(4)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历次改革与革命成败给我们的启示。(2分)28.(1)洋务运动。(1分)主要措施: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兴办民用工业 (2分)理解:洋务运动只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 (停留在学器物层面)。(2分)(2)原因:清政府的腐朽;政治体制改革的欺骗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民族危机加

21、深,中国日益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等等。(4分) (3)“中国经济模式”指中国从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战略及成果。(或改革开放之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和平崛起之路等等)(2分)史实:对内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和乡镇企业;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对外开放: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入世贸。(3分)(4)改革者和政府要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变革落后的制度;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等等。(2分,言之有理,亦可给分)必修二第四单元检测一参考答案:xcz1-10 AACDC CCDCC 11-20 B

22、BACB ACBDC 21-25 DDCCD 26.(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2分)(2)“二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出现负增长;重工业发展迅速(2分)原因: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等“左”倾错(2分)(3)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分)决策: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2分)原因: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等“左”倾错误。(4)变化: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2分)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使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2分)(5)历

23、史信息: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分)成因:改革开放解放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或政府重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分)27.(1)事件: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中国的改革开放。(4分)历史背景: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措施手段: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4分)(2)不同:西方经历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经济却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拉大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2分)原因: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197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2分)启示:制定正确经济建设机制和方针,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2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引进先进经验技术。(3分)(3)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分)28.(1)洋务运动。(1分)主要措施: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兴办民用工业 (2分)理解:洋务运动只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 (停留在学器物层面)。(2分)(2)原因:清政府的腐朽;政治体制改革的欺骗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日益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等等。(4分) (3)“中国经济模式”指中国从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战略及成果。(或改革开放之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和平崛起之路等等)(2分)史实:对内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和乡镇企业;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对外开放: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入世贸。(3分)(4)改革者和政府要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变革落后的制度;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等等。(2分,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