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1.清朝为加强君主专制而设立的新机构是()A.六部B.内阁C.尚书省 D.军机处解析: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时设立新机构军机处,因此D项正确;其余选项时间不符,均可以排除。答案:D2.雍正皇帝特许部分官员上奏密折,缮写时须亲自为之,一切听闻皆可上报。奏折要直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其根本目的是()A.加强君主专制制度B.保证政令的畅通与保密C.提高清朝行政效率D.加强对行政官员的监察解析:奏折制度的实行使朝政操作机密化,加强了皇权,故A项正确;奏折制度是与政令上达相关的制度,是为加强皇权,而非政令下达的畅通,故B项错误;提高行政效率是结果而非目的,故C项错误;加
2、强对官员的监察是目的,但加强君主专制才是根本目的,故D项错误。答案:A3.世宗在奏折中批复:“两路军机,朕筹算者久矣。其军需一应事宜,交与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密为办理。”此处的“世宗”是()A.明成祖 B.康熙帝C.雍正帝 D.乾隆帝解析:明成祖为明朝皇帝朱棣,故A项错误;康熙帝是清圣祖,故B项错误;由“两路军机,朕筹算者久矣”可知是军机处的设立者,即雍正帝,故C项正确;乾隆帝为清高宗,故D项错误。答案:C4.下表是雍正、乾隆年间人均土地占有量统计表,据此可以获得的直接信息是()时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雍正十二年(1734年)2735546232.54乾隆十八年(1753年)1
3、027500006.89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2080957963.56A.资源危机日益暴露B.耕地面积逐步减少C.土地兼并愈演愈烈D.重农抑商的重要性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人口逐渐增多,人均占有土地面积明显减少,资源危机日益暴露,故A项正确;材料中是人均土地面积减少,不是耕地面积,故B项错误;材料中人均土地减少主要是因为人口增长,不是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人地矛盾,不涉及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答案:A5.“夷(西方国家)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争端、挑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中这则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一项政策是()A.重文
4、轻武 B.重本轻末C.闭关锁国 D.避战自保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绝之则内外隔”可知反映的是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指闭关自守,限制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故选C项。答案:C6.阅读材料,完成题目。材料废除宰相后,与宰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情况表时间职位基本职权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法定的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清朝雍正年间以后军机大臣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根据材料,分析明朝内阁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设立军机处的主要作用。答案:性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或秘书性质的机构、内侍机构、顾问机构)。作用:提高了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回答简、密、速等方面亦可);进一步加强
5、了君主专制制度。课堂建构基础巩固1.清朝的奏折制度规定,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将相关政务、人事等方面的第一手情况“密折奏事”,由专人送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这一制度的推行()A.确保了官员呈递奏折的权利B.利于皇帝严密掌控行政体系C.消除了臣下与君主间的隔阂D.建立起近代文秘制度的雏形解析:材料中仅仅是“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密折奏事,并不是所有官员,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密折奏事”便于皇帝强化对行政体系的控制,故B项正确;它并不能消除臣下和君主间的隔阂,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特许官员的奏事不是文秘制度建立的表现,故D项错误。答案:B2.“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
6、,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机构名实不符现象。”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指的是()A.政事堂 B.枢密院C.内阁 D.军机处解析:从材料“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可知该机构是清朝设立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军机处,故选D项;政事堂是唐朝宰相处理政事的地点,与“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不符,排除A项;枢密院是负责军务的机构,与材料“临时秘书机构”不符,排除B项;由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褫夺了内阁的权力”,排除C项。答案:D3.西方人曾将“军机处”翻译为“Office of Military
7、 Secrets”(军事机密办公室),该译法最能反映出军机处的()A.由来 B.职能C.特点 D.性质解析:材料中“军事机密办公室”(军机处)最初是为处理西北军务而设的史实相符,故A项正确;军机处的职能是上传下达,故B项错误;军机处的特点是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和决策封闭,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军机处属于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中枢秘书机构,故D项错误。答案:A4.郑成功致信荷兰殖民头目揆一说:“此地亦必归中国同一政府之管辖;事实证明隔海两边地区之居民皆系中国人。”郑成功所说的“此地”是指()A.香港 B.台湾C.澳门 D.新疆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
8、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故郑成功所说的“此地”是指台湾,故选B项。答案:B5.下列关于下图中“大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A.代表清朝中央政府管理西藏事务B.代表元朝中央政府管理西藏政事C.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D.有利于加强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解析:图中的关键信息是“清政府驻藏大臣”,驻藏大臣设置于雍正时期,代表朝廷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大大加强了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因此B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B6.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下列事件能够体现这一愿望的有()郑成功收复台湾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实行“金瓶掣签”制度郑和下西洋A. B.C
9、. D.解析:郑和下西洋是中外交往的史实,所以不符合题意。答案:A7.清初,清政府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曾厉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后来,由于外商在中国沿海进行不利于清朝的非法活动,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清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B.清朝鼓励朝贡贸易C.清朝禁绝一切民间贸易D.清朝海军装备落后解析:由材料信息分析,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可知当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A项正确。B项在题干中并无体现;C项错在“禁绝一切”;D项与题意无关。答案:A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 图一 图二材料二诸王及八旗大臣乃议政王大臣组合之骨干,其议事既
10、不克保密,且对世宗(雍正帝)之统御又不甘臣服,故世宗欲对诸王加以裁制犹恐不及,更遑论将军务交之筹划。是以乃另拣亲信重臣经理之,由此遂有军机处之创立。邝士元中国经世史(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分别是哪一时期的政治制度?两者相比有何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军机处设置的目的。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变化”,据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的政治体制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图二是明朝时期的政治体制,皇帝执掌六部;第二小问“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第(2)问第一小问“目的”,据材料二“其议事既不克
11、保密,且对世宗(雍正帝)之统御又不甘臣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为了抑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防止泄密,从而加强专制皇权;第二小问“趋势”,材料一主要围绕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说明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乃至被废除,材料二主要围绕军机处的设置,说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答案:(1)制度:图一是隋唐时期,图二是明朝时期。变化:明朝宰相制度被废除,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2)目的:抑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防止泄密,加强专制皇权。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乃至被废除,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拓展提高9.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只有百余官员有密奏
12、权,雍正时扩大到1200余人。这反映了清朝()A.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C.对官员的监察和控制加强D.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完善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康熙时只有百余官员有密奏权,雍正时扩大到1200余人”可知,清朝时期皇帝对官员的监控和管理日益细密和严苛,这必然有利于专制皇权的进一步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地方的权力调整,而且这些官员也未必都是地方的官员,故B项错误;密奏是一种秘密的奏报方式,并不等同监察机构对官员的监察,故C项错误;密奏权的推行,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完善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10.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
13、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权力不可能得到加强,排除A项;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加强皇权,故选D项。答案:D11.清初,台湾
14、迎来了两次重要的移民高潮。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数万明朝的遗民移民到那里垦殖,使台湾基本进入农耕社会。第二次是台湾被清朝收复后,“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使台湾有了更大发展。这两次移民高潮()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B.冲击了传统的闭关自守政策C.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D.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解析: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一度不受中央政府控制,故A项错误;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对台湾移民不属于对外政策,故B项错误;向台湾移民有利于台湾开发和文化的交流传播,推动台湾对国家和中华民族整体的认同,故C项正确;郑成功收复台湾有利于驱逐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故D项错误。答案:C12.清初
15、康熙年间,在新疆地区采取的反对地方割据势力叛乱的重大行动是()A.平定噶尔丹叛乱 B.平定大、小和卓叛乱C.设置理藩院 D.实施“改土归流”解析:“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是在乾隆年间,因此排除B项;理藩院属于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与题意不符,可排除;实施“改土归流”不属于平叛,可排除;只有平定噶尔丹叛乱是在康熙年间,属于平定新疆地区地方割据势力的叛乱,故选A项。答案:A13.有史料记载,在1840年之前,西方人不能带军器进入广州,“夷妇”也不许进入,以防“盘踞之渐”。这反映当时清政府()A.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B.禁止发展中外贸易C.坚持维护国家安全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解析: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是在鸦
16、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清朝开放广州一地与外国进行贸易活动,故B项错误;从“夷妇也不许进入,以防盘踞之渐”可知,清政府限制外国人进入广州,未体现坚持维护国家安全,故C项错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采取措施限制中国商民和外国的交往程度,故D项正确。答案:D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材料二唐王朝的都城长安,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全城南北中轴线两侧东西对称,棋盘式的街道宽敞笔直;拥有百万人口,不仅是国内交通的枢纽,还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身着各式服装的边疆各族人云集到这里
17、;西域的商贾通过丝绸之路前来此城的常达数千人,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在当时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下,该王朝出现了许多盛世局面材料三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朝,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材料四 图一军机处 图二金奔巴瓶(1)根据材料一,秦朝在地方上以什么制度取代了分封制?它在中央还采取了什么措施?(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都城长安的特征。唐王朝出现了哪些盛世局面?(3)根据材料三,君臣关系从坐而站再到跪,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4)根据材料四,清朝疆域广大,为了加强统治,清王朝采取了许多措施。与图一、图二有关
18、的历史事件分别起了什么作用?(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从秦朝到清朝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解析:第(1)问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取代了原来的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第(2)问由材料二“唐王朝的都城长安,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全城南北中轴线两侧东西对称,棋盘式的街道宽敞笔直;拥有百万人口,不仅是国内交通的枢纽,还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可知,唐都长安的特征是规模宏大,布局严整,人口众多,是交通枢纽和政治经济交往中心。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出现的盛世局面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第(3)问君臣
19、关系从坐而站再到跪这一现象说明了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第(4)问图一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图二反映的是清朝的金瓶掣签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第(5)问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社会,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君主权力不断加强,宰相权力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答案:(1)郡县制。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2)特征:规模宏大,布局严整,人口众多,是交通枢纽和政治经济交往中心。盛世局面:贞观之治、开元盛世。(3)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4)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金瓶掣签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统治,保证局势的稳定。(5)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君主权力不断加强,宰相权力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