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单选题,20题,共计40分)01天仙配中唱道:“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比翼双飞在人间。”生动地描绘出一番中国古代农村生活的景象,这种生活的特征是 A一夫一妻制 B自给自足 C土地平均分配 D男女平等02工具的改进是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与图一相比,图二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图一图二A合理利用水资源 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C节省了人力 D灌溉不受水源限制03喜爱武侠小说的同学都知道龙泉宝剑的创始人欧冶子,他首次发现了铜和铁性能的不同,冶铸出第一把铁剑“龙渊”,开创了中国冷兵器的先河。欧冶子可能生活于 A春秋战国 B
2、西周 C秦汉 D隋唐06“一方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怎样的特点 A封闭保守 B精耕细作 C耕织结合 D艰难脆弱07下图出自天工开物。这一组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注:耙:碎土、平地;耔:培土) 农事精耕细作 农业技术先进 农民辛勤劳作 水利设施的完善A B C D08每到春节,农村人挂的灯笼上会有“五谷丰登”的字样,预祝农业丰收,表达了人们在生活上的美好愿望。以下四幅图中,属于“五谷”的是()A B C D09唐朝李贤在后汉书注文中说:“者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这里描写的生产工具的主要功能是() A灌溉 B排涝 C冶铁
3、 D挖煤10“夜市喧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材料中描绘的这种经济现象出现在()A西汉 B隋唐 C北宋 D元朝11中国古代的“城”主要指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市”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城”“市”连称就构成了“城市”。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筑城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B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14宋代人口有1亿,耕地面积5.6亿亩;鸦片战争前,清代人口达到4亿,耕地面积只有1112亿亩。相对于宋代,清代养活这么多
4、人口主要依靠 ()改进生产工具 精耕细作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扩大海外贸易A B C D15南越王国是秦末汉初时,赵佗在岭南地区建立的一个独立王国。20世纪80年代,在广州出土的南越王墓是南越国第二代国君的坟墓,里面出土了大量文物,广州市政府在其基础上,建成南越王博物馆,参观南越王博物馆你可能 ()A看到青花瓷器 B看到有波斯等国传入的一些物品,了解到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C只看到少量的青铜器,而看不到铁器 D听讲解员讲述当时南越国人采用曲辕犁耕田16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A贝用于占卜 B贝用于祭祀 C贝是装饰品 D贝是货币
5、17历史课上,张老师让学生讨论:“以城市建筑师的身份,结合右图谈谈唐朝长安城的布局有何缺点”。下列四个讨论结果哪个是最准确的A平面布局规划严格,讲求左右对称,展现了皇权的威严B“坊”主要在东、西两市,这种设计打破了整齐划一的坊市制C坊市制呆板无比,各坊白天开门晚上关门,城市缺乏活力D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交易,禁止自由贸易,是明清时期坊市制瓦解的前奏 唐都长安18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19刘邦即位之初曾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其夫人吕后当政时强调
6、:“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吏。”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的是A休养生息政策 B限制商人的政策 C禁止经商的政策 D反腐倡廉的政策20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中国,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二、【非选择题】(3题,共计60分)2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是某高
7、三学生在学习研究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时使用的一幅示意图: 材料二据中国文物网信息:汕头市南澳县发掘清理的古沉船“南澳一号”文物进行公开展示,船载文物主要为明代粤东及江西一带民间瓷窑生产的瓷器,大约有6万件之巨,已有富商出价6亿人民币欲收购。 船上发现的青花人物盘请回答:(1)据材料一示意图,你认为该同学与农业有关的研究主题是什么?(4分)从牵引动力来看,从图中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4分)(2)我们在研究古代中国农业发展时,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研究?试举出实例加以说明。(至少两个角度)(8分)(3)结合所学知识推测,游客可能从展品中见到哪些种类的瓷器?(4分)2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8、材料一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材料二(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材料三(西汉初年,豪强势力)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材料四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材料五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请回答:(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什么情况?(12分)(2)材料四、五反映的手工业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6分)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23(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9、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了哪些新特点?(8分)【参考答案】答案:0105:B C A C C 0610:A C A C C1115:C A D B C 1620:D C D B A解析:09C 由“吹炭”和“激水以鼓之”可知该工具为鼓风冶铁工具,是指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水排。10C “夜市”最早出现于唐朝中后期,但只出现在少数商业繁华区,而且仅是供达官豪吏纵情声色的场所。材料中的“夜市”属于市民自己的夜市,应出现在北宋。11C 从我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来看(也可结合题中材料),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12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
10、占良田数百亩”和“多置买田地”可知商人们在发财致富后买田置地,成为大地主,A正确;B、C、D三项结论均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得出。13D 由“击牲烹鲜,宾朋满座”可知,社会消费出现了奢靡之风;材料说明商品经济促进了服务业发展;“居人有宴会,皆入戏园”说明戏曲的流行丰富了城市生活;“击牲烹鲜”与生态平衡的破坏没有必然的联系。14B 从宋代到鸦片战争前,中国农耕工具基本没有变化,清朝又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改进生产工具和扩大海外贸易不可能是清朝增加粮食产量的方法。21答案:(1)主题: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或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发展与完善)(4分)结论: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或犁耕技术)经历了由直辕
11、犁到曲辕犁的转变,犁耕技术已经相当完善。(2)角度及实例: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如从耒耜到青铜工具再到铁农具的演变。农业灌溉方式的演变,如从开沟排水到水利工程的修建和农业灌溉工具的不断改进等。(另外,也可以从农作物品种的日益丰富、统治者农业政策的演变等角度归纳)(开放性试题;每个角度言之有理且实例符合史实,即可给4分;至少两个角度及实例,8分)(3)瓷器种类:青瓷、白瓷、青花瓷、斗彩瓷等。(至少两个正确,4分)解析:(1)主要依据材料一中图片的“铁犁耦犁辕犁”这一条线索来答题。可总结为耕作方式或犁耕技术的演变与完善。(2)角度选取可从生产工具、灌溉方式、土地制度、赋税制度、作物推广等。(2)首先
12、根据“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和“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判断其区别,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变化原因即可。23答案:(1)特点:由政府设置于城中;与居民区分开;经营位置、交易时间有限制;重视对市场的管理。(8分)(2)变化:打破了坊市界限;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4分)(3)新特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8分)解析:(1)主要考查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结合材料即可完整作答,注意分点列出。“特点”应包括市设置于城市中、坊市分开、政府严格控制管理市、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等方面。(2)材料二中的反映了宋代的“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打破了坊市的界限。材料二中的反映了宋代的“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3)材料三反映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兴起。另外可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加以补充,如商帮的崛起、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