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一、选择题1. 学者们普遍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父系氏族社会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最早考古发现是A. 元谋人遗址B. 北京人遗址C. 良渚文化遗址D. 二里头文化遗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良渚文化遗址距今四五千年,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该文明已经出现了私有制和权贵阶层,阶级分化明显,故选C;元谋人和北京人处于旧石器时代,故排除AB;二里头文化遗址是夏朝的遗址,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D。2. 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西周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是A. 井田制B. 均
2、田制C. 庄园制D. 屯田制【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因其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故选A;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庄园制度是欧洲中世纪经济的基础,其不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排除C;屯田制是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士兵和无地农民垦种荒地的制度,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3. 在“家国一体”的古代社会中,中华民族就已形成了重血缘、重亲情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制度源头是A. 禅让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君主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宗法
3、制重血缘、重亲情,故选B;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选举部落首领的制度,A不符合题意,排除;郡县制不重血缘,排除C;君主制不是重血缘、重亲情观念的源头,排除D。4. 清人全祖望说:“宗祠之礼,则所以维四世之服之穷,五世之姓之杀,六世之属之竭,昭穆虽远,犹不至视若路人者,宗祠之力也。”这说明宗法制旨在A. 强化专制集权B. 巩固宗族团结C. 稳定统治秩序D. 维护社会和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是宗法制起到了宗族团结的作用,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专制集权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宗族团结而非稳定统治秩序,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
4、涉及宗族和谐而非社会和谐,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5.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B. 是效果最为显著的一次变法C. 变法推动了社会的转型D. 为秦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而不是秦朝统一全国奠定基础,D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其变法的目的是为富国强兵,商鞅变法也比例外,A项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其中商鞅变法的效果显著,B项不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推动秦国的强大,为秦国统一全国
5、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建立,即推动了社会转型,C项不符合题意。6.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下列有关道家思想的表述正确的是A. 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B.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C. 包含朴素的辩证法思想D.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道家老子认为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这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选C;A项为儒家思想,排除;B项为墨家思想,排除;D项说的是法家,排除。7.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开垦荒地出现第一个高峰。其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 大量荒地的存在B. 新的剥削方式的实行C. 政府的奖励垦荒政策D.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6、使用【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越,因此出现了许多公田以外的私田,D选项符合题意;大量荒地的存在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B选项排除;春秋时期的荒地开垦主要和生产力发展有关,政府政策不属于主要原因,C选项排除。8. 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B. 统一国家的建立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 民族关系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上的变革,体现了社
7、会大变革的时代特征,因此正确;B是在秦朝后形成的,排除;C是隋唐时期的特征,排除;D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故选A。9.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务,并取得显著效果。这主要体现在A. 地方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度B. 建立了刺史监察等制度C. 颁布“推恩令”,设立中朝制度D. 采取“与民休息”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初在恢复经济和稳定社会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采取了“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策,D项正确;汉中期采取的郡国并行制,A项错误;刺史监察等制度和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
8、没有直接关系,B项错误;颁布“推恩令”,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设立中朝制度,是为了削弱相权,C项错误。10. 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主要是利用了改造后的儒家A. 提倡“仁政”的主张B. “民贵君轻”思想C. “兼爱”“非攻”主张D. “大一统”的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主要是利用了改造后的儒家“大一统”的思想,这有利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仁政”是孔子的主张,故排除A;“民贵君轻”是孟子的主张,故排除B;“兼爱”“非攻”是墨子的主张,故排除C。11. 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
9、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A. 北庭都护府B. 巡检司C. 西域都护府D. 宣政院【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在西域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加强了对包括新疆在内的西域地区的管理,故选C;北庭都护府设立于唐朝,故排除A;巡检司、宣政院是元朝时期官职机构,与新疆无关,故排除BD;12.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有关两汉文化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 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题材B. 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C.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D. 九章算术在中外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
10、】结合所学可知,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而非黄帝内经,C项符合题意;史记是司马迁的代表作,首创纪传体通史题材,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很多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中建立北魏政权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是A. 氏族B. 匈奴族C. 羌族D. 鲜卑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政权是由鲜卑族建立的,故选D;其他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ABC。14.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下列不属于开发原因的是
11、A. 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B. 南方基本上处于和平环境,战乱少C. 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D. 均定都建业的南朝政权相对较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南朝四个政权定都的地方叫建康,建业是三国时期的叫法,故D项符合题意;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会带来先进的技术、工具,这有利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是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社会原因,毕竟只有社会相对和平,人们才能安心发展经济,故其不符合题意,排除;南方光照和降水条件都优于北方,有利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5. 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主要体现在A. 中外朝的设立B. 军机处的设立C. 政事
12、堂的设立D. 宣政院的设立【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政事堂是唐三省宰相共同议事的地方,体现了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故选C;中外朝是汉武帝设立的制度,不符材料时间限制,排除A;军机处设立于清朝,不符材料时间限制,排除B;宣政院设立于元朝,不符材料时间限制,排除D。16. 宋人尹源说:“弱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之不亡者,诸侯维之也。”依据所学知识,“”所指的朝代是( )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唐朝后期是诸侯势力异常强大的一个朝代,所以也就出现了“弱唐者,诸侯也的政
13、治现象,当然“宋代很好的吸取了这一教训,大力削弱地方的割据势力,宋代以后很少在出现地方割据的现象。故C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后期的地方割据【详解】17.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主要体现在唐朝两税法的实行上。这一转变主要是指A.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B. 取消杂税,按照田亩纳地税C. 改为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D. 改为以财产为主的赋税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改为以财产为主的赋税制度,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故选D;如果仅仅是收税时间上的变化,无法说明税制改革的重
14、大变化,排除A;按照田亩纳地税这一做法在此前的朝代就已实行,无法说明税制改革的重大变化,排除B;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是被改变项,而非改变项,排除C。18. 从均田制到租庸调制再到两税法,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A. 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断加强B. 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C. 收税标准由繁到简的发展历程D. 社会矛盾消除,巩固国家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租庸调制是与均田制对应的赋税制度,租是每丁每年要向国家缴纳粮食;调是缴纳绢和布;庸是应服徭役而不服徭役纳绢或布代替。随着土地兼并,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行,唐朝转而实行两税法,标准是“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一年
15、分夏秋两季征税,体现了收税标准由繁到简的发展历程,C正确;据材料可知,国家对人身控制在减弱,A说法错误;两税法的实施开始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B说法错误;D违背史实。【点睛】租庸调制是与均田制对应的赋税制度,租是每丁每年要向国家缴纳粮食;调是缴纳绢和布;庸是应服徭役而不服徭役纳绢或布代替。19. 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盛世局面。下列有关隋唐盛世局面出现因素的表述错误的是A. 统治者注意改革吏治,选贤任能B. 统治者注意节制用兵,民族平等C. 统治者颁布均田令,实行租调制D. 广大人民的辛勤劳作,人心思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颁布均田令,实
16、行租调制是北魏时期,并且唐中后期均田制逐渐瓦解,因此不是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因素,C项符合题意;唐朝时期统治者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因此统治者注意改革吏治,选贤任能是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因素,A项不符合题意;唐朝时期社会安定,统治阶级注意节制用兵,对周围少数民族实行平和的政策,也是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唐初几代帝王的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的努力,人民安居乐业后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为唐朝出现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D项不符合题意。20. 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是A. 千金方B. 唐本草C. 神农本草经D. 黄帝内经【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
17、所学可知,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故选B;千金方是唐朝医学家孙思邈的作品,排除A;C、D不符合“国家颁行”,排除。21. “诗仙”“诗圣”“书圣”“画圣”所对应的历史人物排列正确的是A. 吴道子、王羲之、李白、杜甫B. 王羲之、李白、吴道子、杜甫C. 李白、杜甫、吴道子、王羲之D. 李白、杜甫、王羲之、吴道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诗仙”是李白,“诗圣”是杜甫,“书圣”是王羲之,“画圣”是吴道子,故选D;其他三个选项均对应有误,故排除ABC。22. 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
18、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A.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B. 自耕农经济盛行C. 均田制破坏严重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表格可知,20130亩占有比例最大,说明自耕农经济盛行,B正确;而131300亩和300亩以上的占有比例不足百分之十,说明土地集中现象并不突出,A错误;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崩溃,C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农业生产效率,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中各种数据的代表含义,自耕农每家每户占有土地应是少量的,符合20以下和20130两个层次,且占有比例较大,说明自耕农经济占主流,即可得出答案。23. 北
19、宋时期与之相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有辽和西夏,下列与这两个政权的建立对应正确的少数民族是A. 契丹族、党项族B. 党项族、契丹族C. 女真族、党项族D. 蒙古族、党项族【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辽为契丹族所建,西夏为党项族所建,故选A;B项将对应顺序搞反了,排除;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是金,排除C;蒙古族建立的政权是元,排除D。24. 王安石在言事书中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主张,这表明他解决财政问题主要立足于A. 增加赋税以满足国家财政支出需要B. 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C. 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D. 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答
20、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凭借全天下的力量,来谋取天下的财富,用取得的天下财物来供给天下的所用.,故要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B项正确。材料强调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而不是指增加赋税以满足国家财政支出需要,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而是强调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而是强调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排除D。点睛:理解材料意思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5. 辽宋夏金元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比较活跃。与辽、西夏、金少数民族政权相对应的都
21、城正确的排列是A. 上京、燕京、兴庆府B. 上京、兴庆府、会宁府C. 会宁府、上京、中都D. 会宁府、兴庆府、燕京【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因此与辽、西夏、金少数民族政权相对应的都城正确的排列是上京、兴庆府、会宁府,B项正确;西夏首都在兴庆府,而不是燕京,A项错误;辽都城是上京,而不是会宁府,会宁府是金朝都城,C、D项错误。26. 被百姓誉为“小尧舜”的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是A. 成吉思汗B. 铁木真
22、C. 忽必烈D. 金世宗【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故选D。成吉思汗即铁木真,AB不可能同时选,且其也未被誉为“小尧舜”,排除;忽必烈为元世祖,未被称过“小尧舜”,排除C。27.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 )A. 坊市制度瓦解B. 土地集中加剧C. 农业技术进步D. 海外贸易拓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很明显的给出“主要”二字,说明本题只针对最重要的因素。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
23、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只有生产力得到提高,经济中心南移才能最终实现。在生产力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坊市分离和海外贸易是商品经济的一种体现,对于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故A、D选项不选;土地问题一直是封建社会的重要问题,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因此B选项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经济中心南移28. 宋朝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当时主要的外贸港口有A. 广州、泉州、杭州B. 广州、杭州、明州C. 广州、泉州、明州D. 广州、杭州、大都【答案
24、】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两宋时期,主要的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著名外贸港口,故选C;根据所学知识,北宋时期,杭州不是外贸港口,故排除ABD。29. 儒学发展史上,程朱理学一派对后世影响最大。儒学经典中的“四书”主要是指A. 大学中庸礼记论语B. 大学中庸孟子论语C. 孟子中庸礼记论语D. 大学孟子礼记论语【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儒家经典中的“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孟子和论语,故选B;礼记是五经中的一本,而非四书,故排除ACD。30.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活字印刷术最早发明于A. 魏晋B. 隋唐C. 北宋D. 南宋【答案
25、】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二、非选择题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載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其货贿,负鋤梃谪成之徒,園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那邑之制失也。唐朝柳宗元封建论(1)依据材料指出秦朝在地方所推行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柳宗元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这句话的理解。(2)中国古代自秦汉以后为什么要坚
26、持实行以这一制度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3)这一地方行政制度在历史上有何作用?【答案】(1)郡县制。柳宗元认为秦朝的灭亡不是因为郡县制的推行,而是“人怨”,也就是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的结果。具体表现为:大兴土木,赋役征发繁重;严刑峻法,民怨载道;控制思想,焚书坑儒。(2)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封建生产关系产生;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应运而生,成为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整个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没有出现多大的变化,所以郡县制作为中央集权制下的地方行政制度得以延续推行。(3)作用:郡县制作为地方行政制度的主体对维护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以及维护地主阶级利益都产生
27、了很大作用。【解析】【详解】(1)制度:由材料“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可知,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理解:由材料“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咎在人怨”可知,柳宗元认为秦朝的灭亡不是因为郡县制的推行,而是“人怨”,也就是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的结果,其具体表现为大兴土木、赋役征发繁重、严刑峻法、焚书坑儒等。(2)结合所学可从生产力发展的需求、社会性质未发生改变等角度进行说明。(3)作用:结合所学可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封建地主利益等角度进行说明。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代“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28、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候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材料三 唐摭言載: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1)依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朝代选官制度汉朝曹魏唐朝(2)为什么说唐朝的选官制度是一种更完善的制度?(3)唐朝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答案】(1)汉朝察举制;曹魏九品中正制;唐朝科举制(2)科举制之前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本质上还是一种推荐制度,推荐者的主观因素对官员选拔影响很大;而科举制度在唐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完善,从考试科
29、目(进士和明经)、考试形式(首创武举和殿试)、录取方式(高官主持考试)和扩大录取人数等方面都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以考试成绩取人,官员选拔标准相对客观,官员选拔的社会基础更加广泛,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所以说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3)影响:科举制度是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保障,在程序上给所有考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形成了相当大的社会阶层流动;以才学为依据,保证了政府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但是,科举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用儒学作为考试内容,忽视科技;片面应试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得出汉朝选官制
30、度是察举制;根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得出曹魏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根据“新科进士”得出唐朝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2)结合所学,可从科举制之前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推荐者的主观因素对官员选拔影响很大;而科举制度从考试科目、考试形式、录取方式和扩大录取人数等方面都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以考试成绩取人,官员选拔标准相对客观;官员选拔的社会基础更加广泛;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等角度进行分析总结。(3)影响:结合所学科举制的影响,可从科举制度是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保障,形成了相当大的社会阶层流动;保证了政府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分析其积极影响。可从科举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用儒学作为考试内容,忽视科技;片面应试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等角度分析其消极影响。【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