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07702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试题一、单选题1. 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相关内容( )A. 细胞内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液 细胞外液B. 细胞外液 血浆 淋巴液 组织液 细胞内液C. 细胞外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液 细胞内液D. 细胞内液 血浆 淋巴液 组织液 细胞外液【答案】B【解析】【分析】体液可分为两大部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内的称为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60%。存在于细胞外的称为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成分可以相互转化,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中的成

2、分与生活在其中的细胞成分也可以相互转化。【详解】因为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之间也可以相互转换,所以是血浆、是组织液、是细胞内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所以是淋巴;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所以是细胞外液。所以图中的名称依次是细胞外液、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细胞内液。即B正确。故选B。【点睛】2. 下面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机制的模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若该图表示反射弧,则b表示神经中枢B. 若该图表示生命活动所需物质的运输过程,则a,d,b分别表示外界环境、内环境和细胞C. 若该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则e代表促甲状腺激

3、素释放激素D. 若该图表示血糖的神经体液调节途径,则a表示下丘脑,d、b、e、c分别表示有关神经、胰岛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靶细胞或靶器官【答案】C【解析】【分析】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分泌相关激素,也能传导神经冲动。下丘脑是体温、血糖和水盐调节的中枢,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大脑皮层是温度感觉、渴觉等的中枢。【详解】A、若该图表示反射弧,a为感受器、d为传入神经、b为神经中枢、e为传出神经、c为效应器,A正确;B、若该图表示生命活动所需物质运输过程,a表示外界环境、b表示内环境,c表示组织细胞,B正确;C、若图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a为下丘脑,d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为垂体,e为促甲

4、状腺激素,b为甲状腺,C错误;D、若该图表示血糖的神经-体液调节途径,下丘脑通过神经直接调节胰岛A/B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或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则a表示下丘脑,d表示有关神经,b表示胰岛,e表示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c表示靶细胞或靶器官,D正确。故选C。3. 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项目测定值参考范围单位甲状腺激素1003168Pmol/L胰岛素1750200mmol/L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A.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B. 血糖含量低于正常C.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D. 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答案】A【解析】【分析】1、甲状腺激素对动物的作用:促进动物个体的发育;促进新陈代谢

5、,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2、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详解】A、该个体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正常值,由于负反馈调节,其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A正确;B、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功能,该个体胰岛素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因此血糖含量会高于正常值,B错误;C、该个体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正常值,而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C错误;D、胰岛素能促进

6、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该个体胰岛素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因此其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能力减弱,D错误。故选A。4. 下面是测量神经纤维上电位变化的装置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可用图甲装置或图丙装置测量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B. 给予图甲和图丙中神经纤维一个强刺激后,发生偏转的方向和次数相同C. 图乙中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灵敏电流计偏转的大小代表了静息电位的大小D. 给予图丁中神经纤维一个强刺激,灵敏电流计的指针不偏转,说明未产生兴奋【答案】C【解析】【分析】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外正内负,兴奋时,神经细胞外负内正,可用微电极进行测量,当微电极两极都在膜外或膜内时,成零电位,一极在

7、膜内,一剂在膜外,测量的是静息时膜内外的电位差。【详解】A、静息电位指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电位差,应用乙测量,A错误;B、图甲刺激后会发生先左再右的两次偏转,给予图丙中神经纤维一强刺激后,灵敏电流计发生先向右再向左的两次偏转,B错误;C、图乙中微电极一个在膜内,一个在膜外,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的大小代表了静息电位的大小,C正确;D、刺激点在中间,产生的兴奋同时到达微电极,无电位差,因此指针不发生偏转,但有兴奋产生,D错误;故选C。5.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它们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它们包括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B. 它们都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

8、自主神经C. 它们通常共同调节同一内脏器官,且作用一般相反D. 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详解】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A错误;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

9、B错误;C、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内脏器官的作用是拮抗(相反)的,C正确;D、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在不同的状态下对内脏器官的活动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例如,人在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的作用加强,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则受到抑制,使心脏的跳动和血液的循环加快加强,肺的通气量增大,以适应人体剧烈活动的需要。相反,当人由剧烈运动转变为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加强,交感神经的作用受到抑制,使心脏的跳动和血液的循环变慢变弱,肺的通气量减小,以便适应人体在安静状态时的需要,D错误。故选C。【点睛】6. 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10、B. 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C. 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D. 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图中A点之前为静息电位,是由K+外流引起;曲线上升过程BC段是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是由Na+内流引起;下降过程CD段是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是由K+外流引起。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中,细胞内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经离子通道跨膜流动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属于被动运输;而离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需要离子泵,需要消耗能量。【详解】A、K+的大量外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A错误;B、BC段是动作

11、电位的产生过程,此时细胞膜上Na+通道开放,Na+大量内流,属于协助扩散,需要通道蛋白的协助,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C、CD段为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是由K+外流引起,此阶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C正确;D、动作电位大小决取于细胞内外的钠离子浓度差,与有效刺激的强度无关,D错误。故选C。7. 下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和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B. 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C. 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D. 与结合使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答案】D【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

12、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且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题图分析,图中为突触前膜;为神经递质;为突触后膜;为受体。【详解】A、为突触前膜,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的一部分,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因此二者均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也可以位于神经元的细胞体,A正确;B、为神经递质,其进入突触间隙的方式为胞吐,该过程需消耗能量,B正确;C、是神经递质,其发挥作用后往往被快速清除,从而保证

13、了神经调节的精准性,C正确;D、神经递质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改变,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因此的膜电位不一定呈现外负内正,D错误。故选D。【点睛】8. 如下图表示甲刺激所引起的调节过程,乙表示参与调节的重要器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乙表示下丘脑,过程主要通过神经调节实现B. 若甲刺激为血糖浓度升高,则“甲刺激乙胰岛”过程属于体液调节C. 若甲刺激为寒冷条件,则“甲刺激乙垂体甲状腺”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D. 若甲刺激为食物过咸,则在乙处下丘脑产生渴觉,且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答案】C【解析】【分析】图中乙表示下丘脑,过程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

14、素、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达垂体。【详解】A、图中乙表示下丘脑,过程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达垂体,所以过程主要通过激素调节实现,A错误;B、若甲刺激为血糖浓度升高,则“甲刺激乙胰岛”过程是高浓度血糖刺激血管壁上的血糖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某一区域,再通过传出神经到达胰岛B细胞,属于神经调节,B错误;C、若甲刺激为寒冷条件,则“甲刺激乙垂体甲状腺过程是寒冷刺激通过神经调节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到达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强新陈代谢,使体温

15、升高,在该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C正确;D、若甲刺激为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兴奋后,通过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且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D错误。故选C。【点睛】9. 将某种体温为37的哺乳动物在室温(25)环境中饲养一段时间,然后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放入0环境中1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作为对照组。期间连续观察发现,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全身颤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实验组动物的皮肤血管收缩B. 实验组动物的平均产热量小于对照组的平均产热量C. 实验组动物耗氧量上升,有机物氧化分解加快D. 参与调节的内分泌腺包

16、括肾上腺、甲状腺等【答案】B【解析】【分析】体温调节中枢是下丘脑,体温调节的机理是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寒冷环境中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增加产热的途径有: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的途径有: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等。【详解】A、实验动物放在寒冷的环境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量来维持体温的恒定,A正确;B、实验组动物的产热量大于对照组的产热量,B错误;C、实验组动物处于寒冷环境中,此时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耗氧量上升,有机物氧化

17、分解加快,C正确;D、根据分析可知,参与调节的内分泌腺包括肾上腺、甲状腺等,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掌握体温调节的机理。难点是理解寒冷环境中通过调节,散热量仍然会增加,进而通过增加产热量来维持体温稳定,即寒冷时的产热量大于正常产热量。10. 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免疫系统只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B. 免疫细胞只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C.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D. 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答案】C【解析】【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

18、、淋巴结、扁桃体等。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由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详解】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B、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和吞噬细胞,其中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B错误;C、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C正确;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免疫系统组成,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11. 下列对排尿反射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 直接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也可以引起排尿反射B

19、. 效应器的传出神经末梢受到刺激能产生动作电位并向脊髓传导C. 动作电位在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上的传导是双向的D. 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受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控制【答案】D【解析】【分析】反射弧的基本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排尿反射是由脊髓控制的非条件反射,但受大脑皮层控制。【详解】A、直接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也可以引起排尿,但该过程没有反射弧的全部成分参与,故不属于反射,A错误;B、效应器的传出神经末梢受到刺激能产生动作电位,由于信号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导,故不能向脊髓传导,B错误;C、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之间存在突触,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故排尿反射中兴奋

20、在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上的传导是单向的,C错误;D、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受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控制,D正确。故选D。12. 流行性感冒(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HA和NA是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蛋白,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氨基酸序列的变异频率非常高,导致每年流行的病毒毒株可能不同。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流感病毒包膜的磷脂双分子层来自宿主细胞膜B. 控制HA和NA的RNA改变会引起氨基酸序列改变C. HA和NA作为抗原能刺激B细胞产生T细胞D. 注射流感疫苗将使人体的二次免疫应答水平增强【答案】C【解析】【分析】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依赖于活细胞才能存活。特异性免疫中,

21、初次免疫形成的记忆细胞在再次受到特定抗原刺激时,便会迅速分裂,产生效应T细胞或浆细胞来对抗抗原。二次免疫的特点:强度更强、更迅速、持续时间更长。【详解】A、流感病毒是在宿主细胞内增殖产生的,包膜的磷脂双分子层来自宿主细胞膜,A正确;B、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控制HA和NA的RNA改变会引起氨基酸序列改变,B正确;C、HA和NA作为抗原能刺激B细胞产生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可以分泌抗体,C错误;D、注射流感疫苗后,人的体内可以产生记忆B细胞和抗体,再次接触流感病毒时,记忆细胞可以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二次免疫应答水平增强,D正确。故选C。【点睛】13. 下图表示内

22、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内环境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B. 图中、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和激素C. 可表示垂体产生的抗利尿激素,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分泌量增加D. 若表示某抗原入侵,则不能识别该抗原的细胞有浆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等【答案】B【解析】【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是神经调节、免疫调节、体液调节与内环境稳态的关系的综合性题目,先解读题图梳理四者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选项的具体描述分析相关知识点,综合判断。【详解】A、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细胞质基质是机体代

23、谢的主要场所,A错误;B、据图示可知,由神经系统产生、由免疫系统产生、由内分泌系统产生,则它们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和激素,B正确;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C错误;D、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抗原,D错误。故选B。14. 甲、乙、丙三人在一次社区健康日活动中检测出尿糖超标,为进一步弄清是否患糖尿病,依据规范又进行了血液检测,图1、图2示空腹及餐后测定的血糖及胰岛素浓度。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甲、乙两人可能是糖尿病患者B. 甲血糖超标的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C. 乙血糖超标的原因可能是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D. 丙血糖浓度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之一是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

24、氧化分解【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1可知,空腹时甲和乙血糖浓度偏高,丙的血糖浓度正常;餐后,甲、乙、丙的血糖浓度均有所上升。由图2可知,甲餐后胰岛素含量稍微有所升高,幅度较小,但低于丙的;乙和丙的胰岛素含量先升高后下降,乙的胰岛素含量高于甲和丙。【详解】A、由图1分析可知,甲和乙血糖浓度偏高,丙的血糖浓度在正常浓度范围内,说明甲和乙可能都是糖尿病患者,A正确;B、根据图示分析;甲餐后血糖浓度升高幅度较大,而胰岛素浓度升高幅度较小,甲血糖超标的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B正确;C、乙的胰岛素含量较高,血糖水平也较高,可能是自身抗体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影响胰岛素功能所致,C正确;D、胰岛素能促进血糖

25、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 肝脏、肌肉细胞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成甘油三酯,因此丙血糖浓度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之一是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D正确。故选C。15. 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把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甲作为接收块放在下端;另一实验是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下端朝上,把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乙作为接收块放在下端。请分析,经过一段时间后,接收块甲和接收块乙的成分有何变化( )A. 甲含有生长素,乙不含有B. 乙含有生长素,甲不含有C. 甲、乙都含有生长素D. 甲、乙都不含有生长素【答案】A【解析】【分析】生长素的运输为极性

26、运输。取两段生长状况相同的等长的燕麦胚芽鞘A、B,分别切去等长尖端,A形态学上端在上,B形态学下端在上,分别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上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下端,一段时间后,测AB两胚芽鞘的下端的琼脂中有无生长素。可以证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详解】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即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若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把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甲作为接收块放在下端,则甲含有生长素;若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下端朝上,把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乙作为接收块放在下端,则乙不含有生长素,A正确。故选A。16. 下

27、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离体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从图中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A. M、N、P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B. Q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能促进芽、茎的生长,而对根是抑制生长C. 三种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依次是茎芽根D. 同一生长素浓度对不同器官的作用效果不同【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其中根对于生长素最敏感,其次是芽,对生长素最不敏感的是茎;生长素促进根、芽和茎生长的最适浓度依次是10-10mol/L、10-8mol/L、10-4mol/L,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详解

28、】A、M、N、P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对根、芽、茎的生长促进作用最强,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A正确;B、Q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能促进芽、茎的生长但是抑制根的生长,B正确;C、由图可得,三种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为茎芽根,C错误;D、不同器官的敏感度不同,所以同一生长素浓度对不同器官的作用效果不同,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生长素的作用特性,关键是分析曲线图,从图中提取信息。17. 植物叶片脱落酸积累会导致气孔关闭。大豆叶片相对含水量、气孔开放程度、脱落酸含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所示。第14天持续干旱,第5天测定后浇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干旱会加速叶片的脱落B

29、. 随干旱时间延长,气孔关闭,叶片光合速率降低C. 浇水后,叶片脱落酸含量随含水量的升高而降低D. 叶面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能增加叶片水分散失【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脱落酸含量高时,气孔开度小,脱落酸含量下降时,气孔开度增加,可见脱落酸抑制气孔张开,促进气孔关闭,据此答题。【详解】A、据曲线图可知,干旱会引起脱落酸含量增加,加速叶片的脱落,A正确;B、随干旱时间延长,气孔关闭,会直接影响CO2的吸收,引起叶片光合速率降低,B正确;C、据图可知,叶片脱落酸含量随含水量的升高而呈下降趋势,C正确;D、叶面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会导致气孔关闭,减少叶片水分散失,D错误。故选D。18.

30、免疫失调是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如图表示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理,下列有关免疫失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重症肌无力属于免疫功能过弱引起的B. 物质a属于抗原,产生抗a抗体的细胞仅来自B细胞和T细胞C. 重症肌无力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同一种免疫失调病D. 过敏反应和重症肌无力都是在机体二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才会有病症【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重症肌无力患者发病机理示意图患者胸腺肌样细胞能分泌物质a,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抗a抗体能与乙酰胆碱竞争乙酰胆碱受体(AChR),导致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进而引起重症肌无力。【详解】A、图中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

31、属于免疫能力太强引起的,A错误;B、物质a属于抗原,在此过程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可以来自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B错误;C、重症肌无力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C正确;D、过敏反应和重症肌无力都属于免疫过强引起,前者是在机体二次接触抗原时才会有的病症,后者不是,D错误。故选:C。【点睛】19. 如图为人体免疫细胞参与免疫的机制图解,其中表示抗原,、表示物质,代表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是糖蛋白,能特异性识别B. 图中的细胞有的能合成并分泌细胞因子C. 是细胞毒性T细胞D. 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快速分泌【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抗原,抗体,为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是辅助性T

32、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B细胞,为细胞毒性T细胞。【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抗原呈递细胞可以将抗原处理、呈递给,所以是辅助性T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其本质是糖蛋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正确;B、为辅助性T细胞,能合成分泌细胞因子,B正确;C、可使靶细胞裂解,故为细胞毒性T细胞,C正确;D、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接触,在抗原刺激和细胞因子以及辅助性T细胞的作用下,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快速分泌抗体,D错误。故选D。20. 植物扦插繁殖时,需要对插枝进行去除成熟叶片、保留芽和幼叶等处理,这样可以容易

33、促进插枝成活。其原因是芽和幼叶生长迅速容易成活芽和幼叶储存较多的营养物质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去除成熟叶片可降低蒸腾作用A. B. C. D. 【答案】C【解析】保留芽和幼叶主要是因为它们能产生生长素,去除成熟叶是为了减低蒸腾作用。二、不定项选择题21. 科研人员从某毒蛇的毒腺中提取蛇毒素,将适量的蛇毒素反复多次注射到同一匹马的体内,一段时间后从该马的血液中提取抗蛇毒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蛇毒素是抗原,能促进该马的B细胞增殖分化B. 蛇毒素反复多次注射到同一匹马的体内,使该马的体内产生较多的记忆B细胞和抗蛇毒素C. 蛇毒素能与抗蛇毒素特异性结合形成免疫沉淀,阻止抗蛇毒素毒

34、杀细胞D. 蛇毒素注射到马的体内,使该马产生细胞免疫,起到免疫治疗作用【答案】AB【解析】【分析】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因此蛇毒素是抗原,能够引起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抗蛇毒素是抗原刺激后产生的特异性抗体,蛇毒素不会侵染细胞,不会使细胞产生细胞免疫。【详解】A、蛇毒素属于抗原,促进马的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蛇毒素,A正确;B、蛇毒素反复多次注射到马的体内,使马的体内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产生较多的记忆细胞和抗蛇毒素,B正确;C、抗蛇毒素属于抗体,其作用是和蛇毒素结合,使其失去毒性,C错误;D、蛇毒素不会侵染细胞,不会使马产生细胞免疫,D错误。故选AB。22

35、. 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若该图表示体温调节过程,则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 人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可能通过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C. 通过ACDE的过程可以调节血糖平衡,这一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 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可通过ABCD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答案】C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过程,图示也表面明动物体的生命活动常常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其中ACDE只涉及体液调节;ABDE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ABE只涉及神经调节。【详解】A、体温调节过程中,通过反射弧使效应器(如皮肤)作出反应属于神经调节;寒冷条件下,

36、甲状腺分泌相关激素参与调节的方式属于体液调节,A正确;B、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为神经调节,通过ABE实现,B正确;C、受血糖浓度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岛素或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浓度属于体液调节,C错误;D、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中有神经、激素参与,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错误。故选CD。【点睛】23. 下列对图示曲线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学生上完两节课后到放学前,X代表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含量,Y代表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B. 剧烈运动后的短时间内,X代表血浆的pH,Y代表血液中乳酸的含量C. 饱餐半小时后,X代表肝细胞中糖原的含量,Y代表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D. 人体失水过多、食物过咸

37、时,X代表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含量,Y代表尿液的量【答案】B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表示因变量,其中X增加,Y减少。【详解】A、学生上完两节课后到放学前,血糖浓度降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胰岛素的含量降低,A正确;B、剧烈运动后的短时间内,乳酸的含量升高,血浆的pH略微降低,B错误;C、饱餐半小时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的合成,C错误;D、人体失水过多、食物过咸时,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尿液的量减少,D正确。故选BC。24.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了植物生长素类似物(2,4-D)对富贵竹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38、组别12345672,4-D浓度(mol/L)清水10-1510-1310-1110-910-710-5平均生根数20389420391130A. 该探究实验的自变量是2,4-D浓度,因变量为插条生根数B. 浓度为10-5mol/L的2,4-D溶液对富贵竹生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C. 如要确定促进富贵竹插条生根更精确的最适浓度,需缩小2,4-D浓度梯度作进一步实验D. 实验过程中,每条插条的叶片数以及实验室的温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实验结果【答案】ACD【解析】【分析】根据实验课题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2,4-D浓度,因变量是插条生根条数,并且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

39、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探究实验的自变量是2,4-D浓度,因变量为插条生根条数,A正确;B、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浓度为10-5mol/L的2,4-D溶液对富贵竹生根具有抑制作用,B错误;C、如要确定促进富贵竹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需缩小2,4-D浓度梯度作进一步实验,C正确;D、实验过程中,每条插条的叶片数以及实验室的温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实验结果,D正确。故选ACD。25. 如下图表示人体内淋巴液和另外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A. 丙与乙之间的关系不存在B. 如果甲与乙之

40、间的水分交换失去平衡,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C. 淋巴液不仅可以调节甲与乙之间的水分平衡,而且能够将甲中少量的蛋白质运回乙D. 图中丙的细胞CO2浓度一定最高【答案】AD【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各液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判断:丙是细胞内液,乙是血浆,甲是组织液。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乙为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则丙是血细胞细胞内液,丙与乙两者可以进行交换,故存在丙与乙之

41、间的关系,A错误;B、若甲与乙间的水分交换失去平衡,如血浆渗透进入组织液的增多,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C、淋巴不仅可以调节甲与乙之间的水分平衡,而且能够将甲中少量的蛋白质运回乙,维持组织液的渗透压的稳定,C正确;D、根据分析可知,丙是血细胞细胞内液,若丙是成熟红细胞细胞内液,由于成熟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不产生CO2,所以它的CO2浓度低于血浆CO2浓度,D错误。故选AD。三、非选择题26. 下图是下丘脑参与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模式图,其中表示相关激素,A、B、C表示相关结构,请据图回答:(1)当人体缺水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一方面,的释放量增多,这种激素是_,另一方面

42、,_产生渴觉,调节人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2)正常机体血液中的含量变化对_(填图中数字标号)的分泌起调节作用,这种调控机制为_调节。(3)某同学未吃早饭,上午第四节课感到头晕,此时_细胞感受血糖浓度的变化,分泌激素,该激素的靶器官主要是_。(4)大脑皮层感知紧急信号后,通过C途径作用于肾上腺,可促进肾上腺素的合成和分泌,同时肾上腺的合成和分泌活动还受激素的调节,这说明动物的生命活动受_的调节。【答案】 (1). 抗利尿激素 (2). 大脑皮层 (3). (4). 反馈 (5). 胰岛A (6). 肝脏 (7). 神经-体液【解析】【分析】1、分析图解:图中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

43、甲状腺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是抗利尿激素,是胰高血糖素或胰岛素。大脑皮层通过神经调节作用于肾上腺细胞。抗利尿激素参与水平衡调节,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2、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为: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详解】(1)人体缺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一方面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另一方面大脑皮层产生渴感,调节人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2)正常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可以通过负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垂体,对的分

44、泌起调节作用,维持机体中甲状腺激素含量相对稳定。(3)某同学未吃早饭,上午第四节课感到头晕,此时血糖含量降低,胰岛A细胞细胞感受血糖浓度的变化,分泌胰高血糖素,该激素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从而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4)大脑皮层感知紧急信号后,通过C神经调节作用于肾上腺,促进肾上腺素的合成和分泌,同时肾上腺的合成和分泌活动还受激素的调节,说明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受神经-体液的调节。【点睛】本题综合考查新陈代谢、激素调节、神经调节等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会识图、知识的综合运用。27.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可提高

45、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若促进Na+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若促进Cl-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抑制。为探究乙酰胆碱作用于某种神经元后,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还是抑制,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1)将电表接于B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此时电表指针的偏转如图所示,这时突触后膜处于_状态。(2)神经纤维兴奋时,膜内电位变化是_。(3)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乙酰胆碱,观察电表指针偏转方向,若电表指针_,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若电表指针_,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抑制。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不能刺激A神经元,原因_。【答案】 (1). 静息 (2). 由负电位转变为正电位 (3). 向

46、右偏转 (4). 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 (5). 刺激A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形成静息电位;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形成动作电位。【详解】(1)电流表的指针一般情况下默认是指针方向即电流方向,由正极指向负极,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静息电位特点是外正内负;(2)神经纤维兴奋时,Na+内流,使膜内电位由负变正;(3)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乙酰胆碱,电表指针向右偏转,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形成动作电位

47、,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电表指针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说明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形成静息电位,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刺激A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正常的神经递质,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点睛】考查神经调节的兴奋的产生和传导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8. HIV是一种RNA病毒,其遗传物质RNA逆转录形成的DNA可整合到患者的基因组中,这样每个被感染的细胞就成为生产HIV的“工厂”,每个被感染的细胞裂解都可释放许多个HIV。人若感染HIV,其潜伏期为210年甚至更长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1)HIV的全称是_,其引起

48、的艾滋病是一种_病。(2)2年之后,辅助性T细胞的数量和HIV数量之间呈_。(3)HIV在感染初期和潜伏期,临床上并无明显症状,通过检测_(填检测物质)可判断某人是否已感染HIV。(4)曲线上AB段机体内发生的免疫方式有_。【答案】 (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 免疫缺陷 (3). 负相关 (4). 血液中抗HIV的抗体 (5).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是人体感染HIV后,人体内HIV浓度和T细胞浓度变化曲线HIV最初侵入人体时,血液中HIV浓度先增加后减少,而机体对HIV的免疫反应增强;但随着HIV浓度增加,T细胞不断减少,血液中的HIV浓度增加,辅

49、助性T细胞数量减少,对HIV的免疫反应减弱,免疫功能下降。【详解】(1)HIV全称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HIV会使人体患获得性免疫缺陷病;(2)据图分析,2年之后,HIV数量持续上升,辅助性T细胞数量持续减少,两者呈负相关;(3)HIV在感染初期,辅助性T细胞数量持续上升,产生免疫应答应对HIV的入侵,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和HIV结合使其被吞噬细胞吞噬,HIV病毒数量迅速下降,因此该阶段可以检测是否产生了抗HIV的抗体来判断是否有HIV病毒的感染;(4)AB阶段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来作用于HIV病毒,有吞噬细胞的吞噬,也有浆细胞分泌抗体作用于病毒,既有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点睛】本题结合HIV

50、病毒造成艾滋病的病程图,考查人体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艾滋病的致病原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曲线图提取有效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9. 为了验证“植物主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能够抑制侧芽生长”,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选取健壮,生长状态一致的幼小植株,分为甲、乙、丙、丁4组,甲组植株不做任何处理,其他三组植株均切除顶芽。然后乙组植株切口不做处理;丙组植株切口处放置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丁组植株切口处放置含有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将上述4组植株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回答下列问题:(1)各组植株侧芽的预期生长情况分别为:_。(2)比较甲组与乙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

51、明_。(3)比较乙组和丙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4)比较丙组和丁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5)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抑制侧芽生长的原因是_。【答案】 (1). 甲组生长受抑制 ; 乙组生长 ;丙组生长 ; 丁组生长受抑制 (2). 顶芽生长抑制侧芽的生长 (或顶芽存在抑制侧芽生长) (3). 琼脂块对侧芽生长没有影响 (4). 对侧芽生长起抑制作用的是生长素 (5).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处积累较多,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解析】【分析】甲组有顶芽,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处,导致侧芽生长受到抑制;乙组没有顶芽,不会产生生长素抑制侧芽生长,侧芽生长;丙

52、组也没有顶芽,切口处放置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同样不会产生生长素抑制侧芽生长,侧芽生长;丁组虽没有顶芽,但是切口处放置含有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生长素会运输到侧芽抑制侧芽生长。【详解】(1)本实验题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植物主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能够抑制侧芽生长”,经过处理后的四组中,由于甲和丁的顶端依然有生长素的存在,故对侧芽的预期生长情况为生长受抑制。而乙组植株切口不做处理;丙组植株切口处放置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相当于顶端没有生长素的存在,故对侧芽的预期生长情况为生长。(2)通过甲组与乙组的对照,自变量是有无顶芽,故得出顶芽生长抑制了侧芽的生长。(3)通过乙组和丙组的对照,自变量是有无琼脂块,故得出琼脂块对侧芽生长没有影响。(4)通过丙组和丁组的对照,自变量是琼脂块有无生长素,故得出对侧芽生长起抑制作用的是生长素。(5)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抑制侧芽生长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处积累较多,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这种现象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点睛】本题通过实验考查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及作用的两重性等知识,解题关键是依据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分析不同对照实验的自变量,得出正确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