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三单元-2-8 寡人之于国也 首页 课前学习 课堂深入 课外读写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本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我国散文发展历史悠久,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叙事散文发展为史传,议论散文则发展为秦汉时的政论文和唐宋的杂说以及以“八大家”为代表的议论性小品文。-3-8 寡人之于国也 首页 课前学习 课堂深入 课外读写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本单元所选四篇文章,从内容上看,或议论治国得失,或总结军事经验,或讨论学习和人才培养。从选取的范围上看,有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有汉、唐时期的散文大家贾谊、韩愈的名篇。从表达方式
2、上看,有的十分雄辩,能因势利导,时时把握谈话的主动权;有的善于取譬设喻,由浅入深,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有的气势磅礴、大开大阖,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人才等诸多方面探究原因,总结经验,警示统治者借鉴;还有的擅长对比分析,层层深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阐明自己的观点。这些文章不仅观点鲜明,议论有力,气势充沛,给我们学习写作议论文提供了很好的典范,同时也能使我们从中了解孟子的“仁政”主张、荀子对学习作用和意义的阐释、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以及唐朝士大夫不从师学习的现状,特别是韩愈对从师学习的呼吁和择师的标准的界定,更值得我们在今天的学习生活中提倡。-4-8 寡人之于国也 首页 课前学习 课堂深入
3、课外读写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课 序题 目作 者学习目标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2.体会孟子的议论性语言的雄辩性。9劝学荀子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2.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10过秦论贾 谊1.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2.体会本文使用对比论证、事实论证的论证方法。3.了解本文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11师说韩 愈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把握本文文体特点。2.学习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和对比的论证方法。-5-8 寡人之于国也 首页 课前学习 课堂深入 课外读写 了
4、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1.疏通文句,把握大意。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消除古今语言之间的障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语句,把握文章的基本意思,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和文言句式。2.理清脉络,把握思路。本单元的选文是议论文,议论文是作者提出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观点态度的文章。这类文章往往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行文,有明显的思路和层次。理清了思路层次,就容易理解文章采用的论证方法,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3.了解手法,品味语言。本单元四篇文章,采用的论证手法各不相同,语言风格迥异。学习时要重点体会作者是采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来阐明自己观点的,体
5、会不同的论证方法产生的论证效果。-6-8 寡人之于国也-7-8 寡人之于国也 首页 课前学习 课堂深入 课外读写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阙 题刘眘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赏析:这首诗句句写景,画意诗情,佳句盈篇。诗歌描写深山中的一座别墅及其幽美环境。一开头就写进入深山的情景。山路曲折,渐渐被缭绕的白云遮掩;春色烂漫,似道边溪水一般悠长。落花随水,不时漂流而至;水带花香,远流而去。清寂的荆门,正对着幽幽的山路;柳荫的深处,恰是主人的“读书堂”。尽管山深林密,晴日阳光透过树叶,也有一片清幽的光辉洒在衣裳上。全诗都用景语织成,没
6、有一句直接抒情,然而情韵盎然,意境幽美。-8-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前学习 首页 课堂深入 课外读写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游说梁惠王的一篇说辞。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时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混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和政治理想。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这其中就有孟子。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想得到“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
7、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为对,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说明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的不同结果。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对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9-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前学习 首页 课堂深入 课外读写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相关链接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他的主张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
8、,不被采纳。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10-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前学习 首页 课堂深入 课外读写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1 2 3 4 5 6 7 1.注字音 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弃甲曳兵y数罟g洿池w鱼鳖bi鸡豚tn狗彘zh庠序xing饿莩pio尽尽心jn丧丧失sng尽量jn丧亡sng数数罟c畜牲畜ch数量sh畜养x-11-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前学习 首页 课堂深入 课外读写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1 2 3 4 5 6 7 2.识通假(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2)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9、(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12-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前学习 首页 课堂深入 课外读写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1 2 3 4 5 6 7 3.解多义(1)尽 尽心焉耳矣(动词,竭尽)虏赵王,尽收其地(副词,全部)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动词,结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名词,尽头)(2)胜 谷不可胜食也(副词,完尽)驴不胜怒,蹄之(动词,能承受)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动词,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动词,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形容词,优美的)-13-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前学习 首页 课堂深入 课外读写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1 2 3 4 5 6 7(3)数 数罟不入洿池(形容词,细密
10、的)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数词,几,几个)范增数目项王(副词,屡次)一曲红绡不知数(名词,数量)(4)直 不可,直不百步耳(副词,只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名词,正道)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副词,坦率)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形容词,健康,硬朗)-14-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前学习 首页 课堂深入 课外读写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1 2 3 4 5 6 7(5)望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动词,希望)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动词,观察)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介词,对着)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农历的每月十五日)(6)然 河东凶亦然(代词,这样)填然鼓之,兵刃既接(的样子)然而不王者(代词,这样)然郑亡,子亦
11、有不利焉(连词,表转折)-15-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前学习 首页 课堂深入 课外读写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1 2 3 4 5 6 7 4.辨活用(1)邻国之民不加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减少)(2)寡人之民不加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多)(3)填然鼓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击鼓)(4)养生丧死无憾(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活人,死人)(5)树之以桑(名词活用为动词,栽种)(6)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活用为动词,穿)(7)谨庠序之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认真地从事)(8)然而不王者(名词活用为动词,为王)(9)王无罪岁(名词活用为动词,归咎、归罪)-16-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前学习 首页 课堂深入 课外读写
12、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1 2 3 4 5 6 7 5.分古今 例句古义今义河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黄河河流凶荒年凶狠,不吉祥或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或者谷谷不可胜食也泛指粮食谷子,脱壳后叫小米-17-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前学习 首页 课堂深入 课外读写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1 2 3 4 5 6 7 6.明句式(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宾语前置句)(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判断句)(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句)(4)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判断句)(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介词结构后置句)(6)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结构后置句)(7)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8)非我也
13、,兵也(判断句)-18-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前学习 首页 课堂深入 课外读写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1 2 3 4 5 6 7 7.积名句(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2014山东高考)(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013湖北高考,2010浙江高考)(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013天津高考)-19-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堂深入 首页 课前学习 课外读写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目标一 目标二 文白对译 目标一 把握内容,体会“民本”思想1.梁惠王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的理由是什么?提示:以赈
14、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表现出梁惠王什么心理?这与后文有何联系?提示:表现出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20-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堂深入 首页 课前学习 课外读写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目标一 目标二 文白对译 3.对“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如何理解?文中的意思今天的意思提示:指出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
15、不同而已。暗示梁惠王的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21-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堂深入 首页 课前学习 课外读写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目标一 目标二 文白对译 4.孟子认为“王道”可以分两个阶段实现,这两个阶段是什么?各自的标志是什么?提示:重民时、节物用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制恒产、行教化实现温饱,尊老养老王道之成。-22-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堂深入 首页 课前学习 课外读写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目标一 目标二 文白对译 目标二 体会孟子论证语言的雄
16、辩性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这样说有什么好处?提示:孟子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最后达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目的。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比句,有什么作用?提示:三组排比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23-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堂深入 首页 课前学习 课外读写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目标一 目标二 文白对译 3.“五亩之宅
17、,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排比句阐述了什么道理?与前一段的三组排比句有何联系?提示: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这三种措施与上文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24-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堂深入 首页 课前学习 课外读写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目标一 目标二 文白对译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阐述的内容是什么?与前面阐述的问题是什么关系?提示:阐述的是如何“教民”,即怎样教育百姓,是有关精神生活的
18、;前面讲的是如何“养民”,是解决物质生活的。5.前文已经把施行“王道”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了,文章的最后一段可以删去吗?为什么?提示:不能删去,此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性。-25-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堂深入 首页 课前学习 课外读写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文白对译 1.人口问题一直是一个国家治理的重要问题。你是怎样理解梁惠王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的?提示:战国时代,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征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所以,梁
19、惠王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26-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堂深入 首页 课前学习 课外读写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文白对译 2.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的观点是我们今天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吗?提示:孟子在这里所讲的与现代人关心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相似的。在孟子之前,我们的古人就提出过“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之类的说法,管子荀子庄子中也有相近的表述,可见古人已有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但应该明白,古人提出这种观点,主要是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以
20、利于最大限度地、源源不断地获取生存资源;而现代的环保意识,则是鉴于伴随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而提出的,其目的不只在于合理利用资源,更重要的是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二者出发点略有不同。-27-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堂深入 首页 课前学习 课外读写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问题导思 文白对译-28-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堂深入 首页 课前学习 课外读写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问题导思 文白对译 善用修辞,语锋犀利本文是一篇谈话录。梁惠王本想同孟子讨论关于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却因孟子因势利导,抓住了谈话的主动权,变化了话题,成了一次“仁政”的推介
21、会。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这缘于孟子善用修辞,语锋犀利。首先,孟子善于运用比喻加强驳论的力量。面对梁惠王的“用心”说法,孟子举战场的逃跑为喻,用同样是临阵脱逃,只是跑五十步和一百步之差,来比喻梁惠王和邻国当政者。作者先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这个问题,让对方下判断:“不可。”然后就拿这个判断做根据,指出梁惠王的小恩小惠同邻国当政者比起来,也不过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区别,因而希望“民之多于邻国”当然办不到。这种巧用比喻,使话题有利于自己的论点,加强了自己的论证力量,是孟子文章的一个显著特色。-29-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堂深入 首页 课前学习 课外读写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22、问题导思 文白对译 其次是妙用排比,加强了文章的论证气势;巧用对偶,加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如:“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一连用三个“不可也”;“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一连用四个“者矣”。这种排比的写法,选用相同的句式,把文章的气势积蓄起来,大大地加强了论辩的力量。“移其民于河东”和“移其粟于河内”,“邻国之民不加少”和“寡人之民不加多”,“庠序之教”和“孝悌之义”,“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种对偶的写法,两两相对,词组的结构相同,句子的结构相同,有的除几个主要的词以外,用词也相同,读
23、起来令人感到节奏感很强,朗朗上口。通过细读,我们不难发现其论证的力量。-30-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堂深入 首页 课前学习 课外读写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问题导思 文白对译 学以致用下面两句是孟子中广为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话也具有善用比喻、妙用排比的特点。请任选一句,尽量用文言的语言进行仿写,要求使用与例句一样的修辞手法。(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1-8 寡人之于国也
24、课堂深入 首页 课前学习 课外读写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问题导思 文白对译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算是)尽了心啦。于:对。焉、耳、矣:均为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河内 凶,则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 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 凶 亦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 然。察邻国之政,无 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 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 不 加 少,寡人之民不 加多,何 也?”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河内:今河南-32-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堂深入 首页
25、 课前学习 课外读写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问题导思 文白对译 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粟(s):谷子,脱壳后称为小 米,也泛指谷类。亦然:也是这样。无如:没有像。加少:更少。加,更。孟子对 曰:“王 好 战,请 以 战 喻。填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打仗做比喻吧。咚 然 鼓之,兵刃既 接,弃 甲曳 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士兵却扔掉盔甲拖着-33-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堂深入 首页 课前学习 课外读写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问题导思 文白对译 兵 而走。或 百步而后止 ,或 武器逃跑。有的人逃跑了一百
26、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 五十步而后 止。以 五十步 笑 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 百步,则何 如?”一百步,那怎么样呢?”好:喜欢。请:请允许我。喻:做比喻。填:拟声词,模拟鼓声。之:没有实在 意义的衬字。既:已经。接:接触、交锋。曳():拖着。走:跑,这里指逃跑。或:有的人。-34-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堂深入 首页 课前学习 课外读写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问题导思 文白对译 曰:“不可,直不 百步耳,是亦 走梁惠王说:“不行,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 也。”啊。”直:只是、不过。耳:罢了。曰:“王如 知 此 ,则无 望 民孟子说:“大王如果懂
27、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 之多于邻国也。姓比邻国多了。无:通“毋”,不要。望:希望,想。于:比,介词。-35-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堂深入 首页 课前学习 课外读写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问题导思 文白对译 “不违 农 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细网不进池 池,鱼鳖 不可胜食也;斧斤 以时入山林,材塘,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 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 养生丧死无 憾也。养生丧死无 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
28、憾,王道之始 也。么不满意,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违:违备、违反,这里指耽误。时:季节。谷:粮食的-36-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堂深入 首页 课前学习 课外读写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问题导思 文白对译 统称。胜:尽。数():密。罟():网。洿():深。以时:按一定的季节。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憾:遗憾、不满意。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五亩 之 宅,树之以桑,五十 者 可以 衣“五亩住宅的场地,种上桑树,年纪大的人就可以穿上丝 帛 矣;鸡豚狗彘之畜,无 失 其 时,七十 织品的衣服;畜养鸡、狗、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年纪大的 者 可以食肉
29、矣;百亩 之田,勿夺 其 时,数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37-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堂深入 首页 课前学习 课外读写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问题导思 文白对译 口之家 可以无 饥 矣;谨 庠序 之教,申之以孝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 悌 之义 ,颁 白 者 不 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 负戴于道路 矣。七十 者 衣 帛食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年纪大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 肉,黎民不 饥不寒,然而 不 王者,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未之有 也。是不曾有过的事。宅:住宅场
30、地。树:种植,动词。衣():动词,穿。帛:丝织品。无:通“毋”,不要。-38-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堂深入 首页 课前学习 课外读写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问题导思 文白对译 夺:错过,失去。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都是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化。申:反复陈述。孝:孝敬父母。悌(t):敬爱兄长。颁(bn)白:头发花白。颁,通“斑”。负:背着东西。黎民:百姓。王(wng):使天下 百姓归顺,称王。“狗彘食人 食 而不知检,涂 有“(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不加制止;路上有 饿 莩 而不知发,人 死,则曰:非 我 也,饿死的人,不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
31、是我的过错,-39-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堂深入 首页 课前学习 课外读写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问题导思 文白对译 岁 也。是 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是因为年成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 非我也,兵也?王无 罪 岁,斯 天下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 之 民 至 焉。”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食:前一个“食”,吃,动词;后一个“食”,食物,名词。检:制止、约束。涂:通“途”,道路。饿莩():饿死的人。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岁:年成。罪:归咎、归罪。斯:则、那么。至:到,此指归顺。焉:句末语气词。-40-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外读写 首页 课前学习
32、 课堂深入 素材开发 美文品读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这样一段话:“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是孟子告诫梁惠王要爱惜民力,遵循自然规律,与民休息,让物类繁殖,从而实现丰衣足食的话语。这段文字在今天看来,依然有其积极的意思,甚至可以说有先见之明。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孟子就已经认识到滥捕滥伐的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并且看到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这与我们今天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有许多相似之处。运用方向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人文情怀等。-41-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外读写 首页 课前学习 课堂深入 素材开发 美文品读 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
33、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在他对君权的产生及维护的认识上,体现在他对君民关系的认识上,体现在他对战争应否发动及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的认识上。可以说,孟子的言论无处不体现着对百姓的关注,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对民意的重视。孟子的民本思想在古今思想史上是一个里程碑。-42-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外读写 首页 课前学习 课堂深入 素材开发 美文品读 在历代的儒家学者中,孟子对民本思想的阐述显得最为深刻。比如,他在评述“尧舜禅让”这一历史事件时,认为君主不能以政权私相授受,而是必须同时合乎天意(“天与之”)和民心(“人与之”),民心又是天意最根本的表达(“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因此民心之向背才是政权转移的最
34、根本原因(“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关于民本思想的大胆言论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在今天提倡和谐社会、端正社会风气中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方向爱民忧民、民本思想、仁爱等。-43-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外读写 首页 课前学习 课堂深入 素材开发 美文品读 走进孟子佚 名我追寻着孟子的足迹,带着一颗崇敬的心,又一次走进了孟子的精神世界,在他的仁、义、礼、智中流连。跨越历史的长河,品味着孟子一书的精华,不觉间仿佛已走过千年。虽然他没有苏秦来往于六国之间的显赫与威风,也没有庄子淡漠一切而又热爱一切的洒脱与激情,但他拥有一腔热血和“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远大抱负,还有那“舍生取义”的气节
35、。他那独具慧眼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他那机智的辩论艺术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无一不给后人以启迪,给后人以震撼。-44-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外读写 首页 课前学习 课堂深入 素材开发 美文品读 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生于乱世之中,却背着“民贵君轻”的行囊,积极奔走于游说之路上,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也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只是想为那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百姓们争得一份“衣帛食肉”的权利和一片安静祥和的土地。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生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矢志不渝。他岂能不知人心险恶,自己的主张会招来杀身之祸,但是他认为大丈夫正义在胸,便能无所畏惧,锋芒毕露,为了道
36、义,即便被杀头也在所不惜。因为这崇高的理想给他带来的是一种生命的洗礼,如同凤凰涅槃般的浴火重生。-45-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外读写 首页 课前学习 课堂深入 素材开发 美文品读 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在这一战乱频繁、强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年代,他长途跋涉,奔走于列国之间,真诚而执着。他主张仁政,反对暴力治国,倡导以德服人,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但是那成王败寇的时代有谁会听从他的意见呢?在多次碰壁之后,他发现自己的理想不会实现了,于是便退而求其次,把自己的满腔抱负与才华刻在竹简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乐民之乐者
37、,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人皆可以为尧舜”。20 多年的游说生涯,他不辞劳苦,凝结成精华,他为后人留下孟子这一传世之作,也为后人留下了经久的感动。-46-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外读写 首页 课前学习 课堂深入 素材开发 美文品读 这是一个气节超然、卓然出众的孟子,他机智善辩,才华横溢。只要稍稍向权贵弯一弯腰,他便可如同苏秦一样权倾朝野,有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抑或只要稍稍洒脱一些,他便可以同庄子一样活得安逸潇洒。但是孟子苦苦抱定自己的志愿,在那战乱的年代里跌宕起伏,他背负着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奋发向上,有所作为,使自己的人生充满辉煌!这是一个才学渊博、文采飞扬的孟子。一篇篇优美的文
38、章,一句句经典的话语,无不彰显了孟子敏锐的论辩艺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那些精彩的比喻,那些缜密的构思,那些精练的语句,构成了孟子作品特别的气象。孟子的作品堪称中华五千年来文明宝库中的一枝奇葩!-47-8 寡人之于国也 课外读写 首页 课前学习 课堂深入 素材开发 美文品读 穿越过时间的长河,他依然被人敬仰,两千多年亦不曾改变。纵观历史的长廊,闪耀着他思想智慧的光芒。这就是孟子,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一位站在历史上的巨人,“亚圣”之名当之无愧,他的思想会继续传承下去,激励着后人,鼓舞着后人,显示它独特的光辉!品读提示孟子作为儒家的第二位大师,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把它发扬成为“仁政”,他寄希望于君主能“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为了这个理想,他长途跋涉、游说诸侯;也为了这个理想,他著书立说、广招门徒。孟子的一生,可谓是倡导仁义、心系百姓的一生。这篇散文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对孟子的理解,讴歌了这位儒家的大师。文章采用对比和引用等手法,写得生动感人,文采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