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试卷高二历史一、选择题1. 1896年,维新派思想家陈炽在续富国策中指出(英国)讲求农学,耕田、培壅、收获均参新法,用机器,瘠者皆腴,荒者皆熟,一人之力,足抵五十人之工,一亩之收,足抵五十亩之获。中国于此,诚宜兼收并采,择善而从。这一观点A. 指明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出路B. 否定了我国小农经济的优势C. 反映了知识阶层基本态度D. 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答案】A【解析】【详解】维新思想家陈炽提出英国农业用新法、用机器、一人抵五十人,一亩之收,抵五十亩之获,建议中国向此学习。根据题干意思维新思想家陈炽对英国农业的看法为中国农业发展指明了出路在于规模化经营,A项正
2、确;题干没有否定小农经济的优势,排除B项;思想家陈炽代表不了整个知识阶层,排除C项;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非常复杂,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均有,排除D项。故选A项。2. 16世纪末,马铃薯传入欧洲,欧洲人认为印第安人是奇怪的落后者,作为落后文化的产物马铃薯,在最初的两百年内,并没有在欧洲民众之间广泛种植,而是仅仅局限于菜园中。这反映出A. 马铃薯未能在欧洲引种成功B. 物种交流存在不平等性C. 马铃薯不适合欧洲人的需要D. 思想观念影响物种传播【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6世纪末,马铃薯传入欧洲,欧洲人认为印第安人是奇怪的落后者,可见,欧洲人以印第安人文化落后判定印第安的马铃薯属于落后的物
3、种,进而影响到了马铃薯在欧洲的传播,D项正确;马铃薯未能在欧洲引种成功,与事实不符,排除A项;物种交流存在不平等性,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马铃薯不适合欧洲人的需要,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C项。故选D项。 3. 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是故身率妻子,威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汉书杨恽传“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后汉书逸民传“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东汉)王充论衡A. 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出现B. 男耕女织生产形式开始确立C. 汉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成熟D. 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是故身率妻
4、子,威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这些信息可得出汉代的家庭农业以夫妻为主,并且已经形成一种固定模式,D项正确;材料中只是反映家庭农业模式的出现,没有出现铁犁牛耕,排除A项;材料中的妻子也参加农业劳动,并不是反映男耕女织,排除B项;材料中只是反映家庭农业模式的出现,没有反映对土地如何耕作,排除C项。故选D项。4. 2021年9月,我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为保障三位航天员安全“回家”,我国在近5万平方公里的着陆场区部署了三位一体的常急兼备搜救力量体系,构建了200多种应急预案,组织了两次直升机分队空中通信联调及
5、空地协同搜救训练。材料说明我国A. 通过航天实验提高了通信技术B. 成功实现了航天员的安全返回C. 以强大的国力保障了航天探索D. 已掌握了探索月球的技术基础【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我国在近5万平方公里的着陆场区部署了三位一体的常急兼备搜救力量体系,构建了200多种应急预案”体现的是我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对航天探索的重要保障,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航天实验对通信技术的影响,排除A项;神舟五号成功实现了航天员的安全返回,排除B项;材料重点并非是强调对探月技术的掌握,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5. 寅年令狐宠宠卖牛契记载:“紫挞牛壹头,陆岁,并无印记。寅年正月廿日,令狐宠宠为无年粮种子
6、,令将前件牛出卖与同部落武光辉,如立契后在(三)日内牛有宿疾,不食水草,一任却还本主。三日以外,以契为定,不许休悔,如先悔者,罚麦伍硕,入不悔人。保人宗广年五十二,保人趁日年四十、保人令狐小郎年卅九。”据此可知契约需要写明交易物品特征、交易双方人名、交易时间凡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契约明确规定所有权的转移与风险责任的承担、违约责任在契约的末尾必须有双方的盖章以及几位保人的签名方可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紫挞牛壹头,陆岁,并无印记。寅年正月廿日,令狐宠宠为无年粮种子,令将前件牛出卖与同部落武光辉”可知,交易双方在契约中写明了交易物
7、品的特征、交易双方人名和交易时间,符合题意;凡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材料没有体现,与题意不符;由材料“如立契后在(三)日内牛有宿疾,不食水草,一任却还本主。三日以外,以契为定,不许休悔,如先悔者,罚麦伍硕,入不悔人”可知,契约中明确规定了物品所有权的转移与风险责任的承担、违约责任,符合题意;在契约的末尾必须有双方的盖章以及几位保人的签名方可,材料没有体现“双方的盖章”,与题意不符。符合题意,B项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6. 新冠肺炎疫情中,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虽然尚处于初期探索应用阶段,但它们在疫情分析、图像识别、体温监测、病毒检测、辅助诊疗等
8、诸多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这说明A. 信息技术颠覆人们社会生活B. 科技推动医疗机构职能的转变C. 科技水平高低决定国家安全D. 人工智能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人工智能技术在疫情很多方面都发挥着作用,依赖科技的进步,人类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D项正确;A项“颠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医疗机构的职能转变,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D项。【点睛】7. 16世纪前的葡萄牙,原产印度的胡椒售价昂贵,用胡椒入菜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17世纪后,胡椒价格却逐步走低,开始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的餐桌。这种变化是因为A. 民众消费观念发生显
9、著变化B. 商业革命冲击西欧传统市场C. 威尼斯香料垄断地位被打破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商品种类增多,世界联系日益密切,因此材料“17世纪后,胡椒价格却逐步走低,开始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的餐桌”体现的是商业革命对西欧传统市场的冲击,B项正确;材料与民众消费观念变化无关,排除A项;C项也是商业革命的表现之一,排除C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8. 为了避免各家竞相降价揽载的“自杀性竞争”,18781884年,刚刚成立不久的轮船招商局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先后三次达成协议
10、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确定水脚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其争“利”思想一开始就是不现实的B. 招商局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外商的认可C. 其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驱逐外国侵略势力D. 与外商相互勾结,损害了国家的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看,两家外商航运企业之所以与轮船招商局达成协议是为了避免“自杀性竞争”,也就是说招商局已经具备了与外商企业“两败俱伤”的实力,说明招商局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外商的认可,故B正确;A不符合材料;轮船招商局为洋务企业,创办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洋务企业与外商争利、地址外国经济侵略的,D错误。9. 1929
11、1931 年部分国家商品进口总额和税率变化情况(各国商品进口总额指数:1929 年=100)美国英国日本商品进口 总额指数平均进口税率(%)商品进口 总额指数平均进口税率(%)商品进口 总额指数平均进口税率(%)1929 年10013.710010.81006.641931 年47.4917.986.215255.739.04对上表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 有利于缓和帝国主义间的矛盾B. 破坏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C. 各国贸易壁垒使国际贸易萎缩D. 世界大战严重破坏了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和相关数据可知,在1929年至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西方国家纷纷提高关税
12、壁垒,企图转嫁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但是也导致国际贸易萎缩,进而进一步恶化了经济形势,C项正确;西方国家提高关税的行为恶化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订于1947年10月30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此时并未爆发世界大战,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0. 耶莫遗址位于伊拉克北部摩苏尔以东,遗址有21座房屋,每座房子有好几个房间,房间里有炉灶、地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石器、骨制工具,还有装饰品及女神的塑像。遗址人口为500人左右,是西亚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的代表。耶莫原始聚落产生的原因是A. 西亚最早培植大麦、小麦B. 原始农耕的产生,开始定居生活C. 赫梯人最早学会冶铁
13、技术D. 西亚地区最早产生了阶级与国家【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遗址有21座房屋,每座房子有好几个房间,房间里有炉灶、地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石器、骨制工具,还有装饰品及女神的塑像”可知,耶莫原始聚落产生的原因是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进行原始的农耕活动,过上了筑屋定居的生活,B项正确;材料显示耶莫原始聚落产生的原因是当时人们已经开始进行农耕活动,走向定居,与培育的作物和冶铁技术的出现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C项;材料没有表明西亚地区最早产生了阶级与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1. 据统计,明清江南棉花与棉纺织业市镇有52个,蚕桑与丝织市镇有25个,有米粮专业市镇13个;长江
14、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陶瓷业市镇有25个,造纸业市镇有20个,纺织丝市镇44个。这说明A. 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B. 地区性分工日益明显C. 手工业已占据主导地位D. 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蚕桑与丝织市镇”“有米粮专业市镇”“纺织丝市”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地区性专业分工明显,B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出现雇佣与被雇佣关系,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直接得出明清时期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市镇规模,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2. 四合院是中国古代民居的典型代表。“正屋为尊,两厢次之,倒
15、座为宾,杂屋为附”是四合院典型的安排方式:北面为正房,东西为厢房,南面为倒座,东西南北四面均为房子,中间为天井,整体由廊子贯通。这种以中轴线为中心,向南北方向延伸,并向东西方向对齐并列的庭院建筑布局和居住方式是其典型特征。这折射出中国古代民居A. 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礼乐制度B. 按方位、主次规划不同的功能区C. 因地理环境不同而各具民族特色D. 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正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可知古代民居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礼乐制度,A项正确;材料与房屋功能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地理环境无关,排除C项;通过材料与人们的集体活动无关,排除
16、D项。故选A项。13. 下表是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新城开发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些新城的开发时期. 1946 1980年1965 1994年1950 1976年1955 1976年国家英国法国瑞典荷兰新城数量(个)3291115城市伦敦巴黎斯德哥尔摩兰斯塔德地区新城数量(个)115613A. 说明了逆城市化成为新趋势B. 缓解了中心城市的压力C. 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D. 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新城开发统计表”可知,二战后西方国家不同程度的开发了一些新城,新城数量的增多使人口不必集中在少数城市中,有利于缓解中心城市的压力,B项正确;新城数量的增多说明
17、城市化发展,排除A项;仅从城市数量的增加无法说明城市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排除C项;新城数量的增加不能说明人们居住环境是否得到改善,排除D项。故选B项。14.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把陆海空交通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下图所示的海底隧道A. 是世界上第二长的铁路隧道B. 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C. 加速了“东海道新干线”通车运营D. 为英法联合抗击法西斯创造了条件【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1994年开通的英法海底隧道,水下长度达38千米,是世界上第二长的铁路隧道,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排除B项;C项是日本的,排除C项;该隧道建于1994年,不是为英法联
18、合抗击法西斯,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5.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除介绍六经病症的特点和相应治法外,还说明了各经病症的传变、合病、并病以及因治疗不当引起的变症、坏症与补救方法等,全书对症状和治疗原则的论述共397条,处方113个。这说明A. 中医在临床学方面取得了重要发展B. 中医具有重经验轻理论的特点C. 伤寒杂病论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D. 汉代的医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系统详细地介绍了六经病症临床治疗的方法和治疗原则,说明中医临床学取得重要的发展,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A项正确;中医有自己独特的理
19、论体系,材料无法体现中医重经验轻理论的特点,排除B项;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学著作,不是药学著作,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汉代医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16. 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和介绍科技知识,而且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也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这一时期的中学西渐A. 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巨大优势B. 受益于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C. 有助于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D. 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支持【答案】C【解析】【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在地理大发现和欧洲宗教改革运动背景下,明清之际许多耶稣会传教士纷纷来华
20、。传教士在传播西方文明的同时也将中国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风土人情源源不断地传播到西方国家,并产生了的积极的影响,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学西渐”对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C项正确;明末清初的“中学西渐”是在明清时期保守的对外政策和因循守旧的社会风气下进行的,并没有凸显传统文化的巨大优势,排除A项、B项;由所学知识可知,“中学西渐”并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支持,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西方谚语家喻户晓。罗马在大规模的军事扩张过程中,军队到达哪里,道路就修到哪里。罗马帝国建立以前,罗马的道路绝大部分
21、是出于军事目的修建的,它保证了罗马军团的行军、命令的迅速传达以及粮草供应。经过几百年的努力,其境内的道路网可以到达统治的所有地区。罗马从共和国末年到地跨欧亚非的罗马帝国,没有道路系统的保障是不可想象的。为了运输方便,道路一般采用直线铺设,道路的宽窄有严格规定,道路坚固耐用。每条道路上的设施完善,罗马统治者建立了完善的信息传递系统一一驿站,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立一个里程碑,碑文记载着道路名称和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摘编自王允浅析罗马道路建设及其历史作用.材料二 秦王朝以惊人的努力完成了全国范围的交通和通信网络。驰道是秦朝道路网的主干。它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将全国各郡和重要城市,全部联通起来
22、。“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另有一条专为抵御北方匈奴的“直道”,是由名将蒙恬指挥修筑的,全长1400余里。此外,在南方还修了到两广和西南的“新道”。这样,就在全国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秦朝驰道修筑得非常坚固,路平道宽,沿路驿站、馆舍和军事设施遍布。秦朝实现了车同轨,全国车辆使用同一宽度的轨距,就意味着车上的主要零部件都有统一标准,更换迅速方便,它适应了秦朝全国土木工程和战争等方面长途运输的需要。摘编自秦朝驿站的建立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道路与秦朝道路的共同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道路与秦朝道路修建的共同作用。(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23、学知识,简述古代历史上修筑国家道路所应具备的条件。【答案】(1)国家规划;形成全国交通网道路;与信息传递相结合;道路修筑严格,坚固耐用。 (2)作用: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有利于大一统的巩固;有利于国家军事行动;促进了经济发展,加强了各地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经济力量较强;修筑道路的技术。【解析】【详解】(1)共同之处:根据材料“罗马在大规模的军事扩张过程中,军队到达哪里,道路就修到哪里”“秦王朝以惊人的努力完成了全国范围的交通和通信网络”可知,国家规划,形成全国交通网道路;根据材料“每条道路上的设施完善,罗马统治者建立了完善的信息传递系统一一驿
24、站,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立一个里程碑”“它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将全国各郡和重要城市,全部联通起来”可知,与信息传递相结合;根据材料“为了运输方便,道路一般采用直线铺设,道路的宽窄有严格规定,道路坚固耐用”“秦朝驰道修筑得非常坚固,路平道宽,沿路驿站、馆舍和军事设施遍布”可知,道路修筑严格,坚固耐用 .(2)作用:根据材料“经过几百年的努力,其境内的道路网可以到达统治的所有地区”“它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将全国各郡和重要城市,全部联通起来”可知,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有利于大一统的巩固;根据材料“罗马的道路绝大部分是出于军事目的修建的,它保证了罗马军团的行军、命令的迅速传达以及粮
25、草供应”“另有一条专为抵御北方匈奴的直道,是由名将蒙恬指挥修筑的,全长1400余里”可知,有利于国家军事行动;根据材料“罗马统治者建立了完善的信息传递系统一一驿站,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立一个里程碑,碑文记载着道路名称和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秦朝实现了车同轨,全国车辆使用同一宽度的轨距,就意味着车上的主要零部件都有统一标准,更换迅速方便”可知,促进了经济发展,加强了各地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3)条件:从政治方面看,罗马和秦朝国家统一,中央集权;从经济方面看,两者经济力量较强;从技术层面看,两者修筑道路的技术。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摘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有史以来,
26、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该图反映了一位学者对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图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答案】观点: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化反作用于工业化。解读:工业化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农业革命,农业革命提高了粮食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消费市场,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工业化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促进了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刺激了商品生产的扩大,推动了商业革命的开展。商业革命扩大了对外贸易,促进了财富的积累和商品经济的繁荣,这都加速了城市
27、化的进程。城市化对工业化具有反作用。城市的集聚作用将资本、生产资料、劳动力、信息、技术等集中起来,使之得以有效配置,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总之,工业化推动了农业革命和商业革命,进而推动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推动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从材料中的工业化及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来看,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化反作用于工业化。关于阐释可从工业革命的发展为城市化发展创造条件(如提供劳动力和市场、助推城市化进程、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等)、城市化对工业化的反作用(如配置资源、推动工业化等)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点睛】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8、一 在整个明代,从1368-1644年,总计约277年间,共计发生了75场较大范围瘟疫。瘟疫发生之后,明王朝作为社会的管理者,自然承担起了应对瘟疫,赈济民众的重任,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对于各地出现的包括疫情在内的灾情,明朝中央政府要求各地方官员必须迅速。上报,以便上级部门采取及时的对策。对于报灾不实的官员,常常加以处罚。免除疫区正官进京朝觐,以保证救灾的领导力量和地方政府职能的正常运作,同时派员赈济,督促地方官员,协调救灾工作。明王朝设有专用的救灾仓储制度,为包括疫灾在内的灾害提供固定的物资保证。太医院、医学与惠民药局,是明朝医疗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明政府注重对医疗机构的创制和整顿。在疫灾出现时
29、,明朝皇帝常常下令中央和地方官员要“修省”;甚至皇帝下“罪己诏”,举行祈祷和祭祀活动。摘编自陈旭明代瘟疫与明代社会材料二 16世纪-17世纪,瘟疫在西欧频繁爆发,英国人口大量死亡,基督教会束手无策。英国王室政府与地方政府相互合作,共同致力于防疫工作。英国在近代早期的防疫措施它不仅来自欧陆防疫经验,而且也来自地方长期防疫实践,更来自医生专业性建议。伦敦发生鼠疫后,医学界要求当局注意城市公共卫生、清除各种污秽;建议民众重视卫生保健,节制饮食,并用放血、催吐等疗法治疗病痛。为防止疫情扩散,不仅患者,而且其家人也被隔离;隔离期间,政府严禁人员探望;为防止他们出逃,政府派专人严密监控,任何人不得靠近;一
30、旦有人员出逃,政府严惩不货。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应对灾疫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的特点及其形成背景。【答案】(1)措施:严格疫灾信息上报制度;人力组织的保证制度;救灾防疫物资的保障制度;官方医疗体系的创制和整顿制度;对上天的祈祷和祭祀制度。 (2)特点:王室政府与地方政府相互合作;外来经验和本国实践相结合;加强卫生意识;强化隔离措施;政府严惩违法人员。背景:疫情严重,死亡人数多,教会束手无策。【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依据材料“政府要求各地方官员必须迅速上报,以便上级部门采取及时的对策。对
31、于报灾不实的官员,常常加以处罚”得出严格的疫灾信息上报制度;依据材料“免除疫区正官进京朝觐,以保证救灾的领导力量和地方政府职能的正常运作,同时派员赈济,督促地方官员,协调救灾工作”得出人力组织的保证制度;救灾防疫物资的保障制度;依据材料“明王朝设有专用的救灾仓储制度,为包括疫灾在内的灾害提供固定的物资保证。太医院、医学与惠民药局,是明朝医疗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明政府注重对医疗机构的创制和整顿”可以得出官方医疗体系的创制和整顿制度;依据材料“举行祈祷和祭祀活动”得出对上天的祈祷和祭祀制度。【小问2详解】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英国王室政府与地方政府相互合作,共同致力于防疫工作”得出王室政府与地方
32、政府相互合作;依据材料“英国在近代早期的防疫措施它不仅来自欧陆防疫经验,而且也来自地方长期防疫实践,更来自医生专业性建议”得出外来经验和本国实践相结合;依据材料“伦敦发生鼠疫后,医学界要求当局注意城市公共卫生、清除各种污秽”得出加强卫生意识;依据材料“为防止疫情扩散,不仅患者,而且其家人也被隔离”得出强化隔离措施;依据材料“政府派专人严密监控,任何人不得靠近;一旦有人员出逃,政府严惩不货”得出政府严惩违法人员。第二小问背景:依据材料“16世纪-17世纪,瘟疫在西欧频繁爆发,英国人口大量死亡,基督教会束手无策”得出疫情严重,死亡人数多,教会束手无策。【点睛】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33、 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邦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反映崇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材料二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
34、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三 国学大师钱玄同主张“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要“剿灭”中国文化,“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言。“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钱玄同(1)根
35、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及成因。(2)据材料二,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3)据材料三,概括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基本主张,并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答案】(1)特点:注重对治国安邦的研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崇尚实际和实用(或以经世致用为主题)。成因: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的促进;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环境的推动。 (2)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3)主张: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打倒孔家店)。(其他表述,意思
36、相近也可得)影响: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新思想的传播(思想解放);使运动带有偏激性、片面性倾向,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分析可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根据“针对治国兴邦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反映崇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分析可知:注重对治同安邦的研究;崇尚实际和实用。(2)从材料中的“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可以看出,第一次是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从材料中的“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可以看出,第二次是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从材料中的“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可知,第三次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3)主张:根据材料“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要剿灭中国文化,废灭汉文, 采用世界语言”可知,钱玄同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或打倒孔家店;看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钱玄同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打倒孔家店),是为了促进新思想的传播,这有利于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但是“全盘否定”的主张使运动带有偏激性、片面性倾向,这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