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5讲近代百年中,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救亡图存,不断探索独立、富强之路。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线索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学造器物。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2)仿行制度。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制,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3)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线索2毛泽东思想和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线索3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艺(1)现代中国文化事业曲折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也历经曲折。(2)科学技术方面,“两弹一星”、南优2号杂交水稻、“银河”计算机、“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突出成就。第35讲“师夷长技”的主张和维新变法考纲清单 (1)“师夷长技”的主张: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中体西用。(2)维新思想: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3、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一、“师夷长技”的主张1林则徐、魏源的主张代表林则徐魏源地位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史实在广东设立译馆,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编撰海国图志一书,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影响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面临严峻的内忧外患的局面。(2)主张: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挽救清朝的封建统治。(3)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3评价(1)洋务思想是对
4、魏源“师夷长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都对当时的传统观念形成冲击,为西学在中国传播创造有利的条件。(2)“师夷长技”思想仍然是中国传统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体系,只看到中西方之间在器物层面的差距,没有认识到根本的制度差距。归纳总结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一个层面:学习西方技术。两个派别:抵抗派、洋务派。两个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三点影响:冲击了传统观念;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知识点拨“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中体西用”是在充斥着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时代中提出来的,它在僵化的封建文化上打开了缺口,使中国人接触到了资本主义新文化。但是,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在实施中,旧学和
5、新学、“中体”和“西用”势必产生冲突,西学、“西用”会逐渐冲击中学、“中体”的防线,从而促进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二、维新思想1背景(1)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2)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3)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产生;西学在中国的传播。2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人物代表作主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梁启超变法通议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严复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国家属于人民3.影响: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易错辨析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异同(1)相同点:都主张向
6、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富国强兵;都注重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2)不同点: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政治制度;维新派则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工商业。(3)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1抵抗派和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目的的侧重点是一样的。_答案抵抗派和洋务派同属于地主阶级的政治派别,但两者向西方学习目的的侧重点不同。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是为了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主要是为了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2在“向西方学什么”方面,洋务派和维新派没有根本性的分歧。_答案洋务派主张维护封建制度,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
7、的君主立宪制。二者有根本分歧。考点一“师夷长技”的主张 概念解读与洋务派思想相关的历史概念1道器之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是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有点像是包罗万象的统一性,是先天地之生的万物本原,或一切事物永恒规律的代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与“道”相对的是“器”,指各种派生的、有形的或具体的事物。“重道轻器”的思想长期占上风。要么强调要“以道御器”,要么强调“道本器末”,即道是根本,其他一切是道的外在表现,器是从属的东西。孔圣人就明确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讲究“安贫乐道”。2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
8、产生了以华夏礼仪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血缘衡量标准阶段,地缘衡量标准阶段,衣饰、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阶段。华夷之辨的宗旨植根于春秋以及仪礼周礼礼记尚书,以文化礼仪作标准。 获取材料信息鸦片战争后的经世致用思想经学难抵洋枪炮信息获取:(1)在中西文化最初的碰撞中,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2)中国士大夫开始认识到“夷狄”也有可取之处,要以夷之“长技”来弥补传统文化的不足。连线高考西学为用(2019海南高考,7)1863年,
9、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该官员()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点拨材料“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说明该官员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材料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不是开放通商口岸,排除A项;材料是学习西方技术不是日本政体,排除C项;材料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与洋务派一脉相承,排除D项。答案B认知深化1“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与“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的异同(1)相同: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都主张学习西方科技。(
10、2)不同具体目的不完全相同:前者突出抵抗侵略,后者首先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主张的实践程度不同:前者几乎没有具体实践,后者则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实践活动。2辩证认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的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2)“中体西用”的思想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使之更趋系统化、纲领化,但是这一思想中并没有对“中学”与“西学”的
11、深入理解和运用,加之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严重削弱了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也直接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洋务运动30多年“欲富而不强”的悲剧性结局。(3)19世纪末,它还与触及封建制度“体”“本”的更具现代意义的维新变法思想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抵触,最终为维新变法思想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它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和推进中国现代化的作用是不容抹杀的。(4)体用之争的实质:是维护清朝的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争,二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秩序。但是,洋务派的主张和实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考点二“跪着造反”维新变法思潮 概
12、念解读天演论天演论原名演化论与伦理学,是严复翻译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作品进化与伦理,该书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了中国如能实行变法维新就会由弱变强,否则就将亡国灭种或被淘汰的道理。进化论思想增强了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乃至新文化运动的骨干,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运用材料说明问题康梁维新思想材料一他宣称古文经都是伪经,今文经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这种说法过于武断,缺乏历史根据。他竟把孔子美化为“民主圣人”,十分荒唐。由这两部书所引起的今古文经之争几乎淹没了变法的主题,干扰和阻碍了变法运动。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材料二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
13、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摘编自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要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的特点,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试答:_(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并分析说明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试答:_答案(1)特点:康有为利用孔子宣传变法思想。问题:康有为的变法理论过于武断,反而使变法陷于被动,阻碍了变法。(2)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
14、际治国能力。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认知深化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严重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2)成因主观原因: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有局限性,幻想“中西结合”。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薄弱,资产阶
15、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影响有限。 运用材料论证问题西学推动中国向近代转型材料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西方的冲击,是使人难以支持的打击。然而,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下一代的人来说,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以便更好地加强中国的实力来对付西方。最后,到了20世纪,西方已经成为鼓舞中国进行革命的思想来源。摘编自费正清美国与中国要求:阅读材料,论证西方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近代转型的推动者。试答:_答案洋务运动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开启并推动了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进程;西方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等的传入,促进了中国
16、社会生活领域的近代化进程;西学东渐以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开启了中国政治领域的近代化进程。考点综合近代中国对西方认识的变化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一方面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迫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不断努力抗争;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冲击了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近代化。(1)从被动到主动鸦片战争后,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再到“民主”与“科学”,对西方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2)从“天朝上国”到平等交往在古代中国的传统观念中,认为自己
17、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为“夷”,和外国有关的事务为“夷务”。而从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逐渐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逐渐演变为“洋务”。这反映出统治者逐渐形成国家平等(近代国家)的世界意识和平等交往的理念。1(2019江苏高考,6)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A全面复兴旧学B排斥西方新学C新学消解旧学D崇尚中体西用答案D解析D对:由材料“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可知在当时旧学沉沦、新知潮涌的情况下要“体用贵兼通
18、”“两端执乎中”,可见其主张中体西用。A、B、C错误:由“两端执乎中”可看出并不是要全面复兴旧学,也不是要排斥西方新学,更不是新学消解旧学。2(2015江苏高考,7)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答案C解析1876年时洋务运动已经开始,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积极投身洋务事业,故
19、A项错误。材料提及的是郭嵩焘建议李鸿章扩大留学范围,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而没有提及他对西方体制的态度,故排除B项。郭嵩焘的提议遭到士大夫的谩骂,说明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故C项正确。清廷对郭嵩焘的态度无法说明其对外政策发生变化,故排除D项。命题评审本题误选A项的较多,主要原因是对题意理解错误,同时对洋务运动的知识理解不透彻。题干的叙述表明郭嵩焘不仅主张学习西方技术,还萌发了学习西方政治的要求,这一思想在当时受到了包括洋务派在内的顽固势力的攻击。A项表述与题干无必然联系,也与所学知识不符合。3(2016江苏高考,8)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
20、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答案B解析19世纪,中国已出现近代报刊,如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A项错误;“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国内外采访”表明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各地大事,B项正确;虽然材料中提到了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但并不能据此推断出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C项错误;对国内的采访“偏重于北方各省”并不能说明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D项错
21、误。方法技巧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进行准确、合理、完整的解读的能力,即领会材料中的历史信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史”,并从这些信息所反映的历史问题中得出对历史的认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论”。考点虽然源于严复的维新思想,但考查方向却不仅限于此,还包括对考生历史基本素养和材料分析能力的考查。误选的考生不能准确理解题意,只看到了问题的“表”, 不能深入探究问题的“里”,因此在历史学习中,夯实基础知识和培养准确、合理、完整的解读的能力要并举。4(2018课标全国,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
22、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答案D解析D对:严复将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翻译到中国,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我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因此严复宣扬进化论,提出社会发展也是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目的是倡导维新变法,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学科素养:严复思想中的家国情怀本题考查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严复一方面翻译西书,一方面又“煞费苦心”地将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联系起来,其中心目的只有一个,即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
23、。类似这种核心素养的考查,在高考中还有很多,复习备考时要特别注意体会。5(2016课标全国,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答案D解析“禁止新名词”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这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同时又保有传统的儒学思想以维护清王朝统治,故选择D项。A、B两项不是根本目的,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奏仿钦天监用西洋历官之例,行取弥利坚、佛兰
24、西、葡萄亚三国各遣头目一二人,赴粤司造船局,而择内地巧匠精兵以传习之”“并延西洋陀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据此可知魏源()A形成了系统学习西方的思想B是近代化运动实践的先驱C改变了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D为洋务思想形成奠定基础答案D解析题干中主要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没有提及学习其他方面的内容,所以并没有形成系统学习西方的思想,故A项错误;近代化运动实践的先驱是洋务派,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人物,故B项错误;从材料只能看出学习西方技术,并不能看出他改变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故C项错误;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要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25、为后来洋务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故D项正确。2(2019江阴模拟)洋务派以“西学中源”来反驳顽固派,认为“彼机器一事,亦以算术为主,而西术之借根方,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目为东来法中国亦务求实用,焉往不学?”这表明洋务派()A否定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B忽视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C论证学习西方科技的合理性D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答案C解析“彼机器一事,亦以算术为主,而西术之借根方,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目为东来法中国亦务求实用,焉往不学”表明西学源自中学,这是论证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的合理性,故选C项。319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鼓吹学习西方最负盛名的著作,但其开头一篇却是道器,大讲中学为
26、道,西学为器。郑观应此举()A顺应了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B希望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C体现了独尊中华鄙夷外邦的观念D试图回避以夷变夏的攻击锋芒答案D解析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经济和科学,但又大讲中学为道,其目的主要是回避顽固派的进攻,而不是为了适应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故A项错误;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其目的主要是回避顽固派攻击,而不是独尊中华鄙夷外邦,故C项错误;其目的就是减少来自于顽固派的攻击,学习西方的策略,故D项正确。4(2019扬州模考)19世纪末,进化论开始传入中国,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
27、今”的观点,主张效法西方,维新改革,使其迅速风靡中国思想文化界。这是因为进化论()A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较为契合B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道路C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答案B解析进化论在政治领域主张民主政治取代封建专制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维护封建专制相违背,故A项错误;进化论为维新派改革封建制、建立民主政治提供理论基础,为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道路,故B项正确;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民,故C项错误;进化论在社会领域演变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并非人类历史发展的科学规律,故D项错误。5(2019南京月考)1895年,康有为等人在北京成立了以“广联人才,创通风气”为宗旨的强学会后,不久又创刊了中外纪闻,讨论“西洋诸国以勃兴之本原”。这说明()A救亡图存已成为社会主流B清政府放开了言论自由C维新派注重营造舆论环境D维新派成为了改革主力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维新派的举措,不能代表其他阶层,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1895年维新派的举措而非清政府的举措,故B项错误;由材料强学会“广联人才,创通风气”、中外纪闻讨论“西洋诸国以勃兴之本原”可知维新派旨在营造舆论环境,故C项正确;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