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包身工主备课人上课人时间年级高一班级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2. 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3理清课文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4.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过程和 方法1. 引导学生抓住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2. 把握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主旨。3. 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时代背景,反复阅读课文,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把握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和 对黑暗制度的谴责。课文分析本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组织材料的主线,交代了包身工起床、吃早饭、上工和下工的情况,采用了
2、点面结合的手法,既有对包身工居住情况、饮食情况和劳动条件所作的面的介绍, 又有对“芦柴棒”等典型人物所作的点的描写,有广度又有深度。生动地展示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和掠夺,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同情,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的无比愤恨,主题思想十分鲜明。同时,通过文章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 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的尊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难点是把握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第一学时教学目标:1. 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2. 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3、3. 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4. 引导学生抓住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第二学时教学目标:1. 领会文章主旨。2.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课堂第一学时(总第学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2. 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3. 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4. 引导学生抓住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19教学设计集体备课学习过程及指导: 一、导语设计:同学们,70 年前,在上海,有一群和你们年纪相仿的女孩被人骗到日本纱厂当女工,她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 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她们干的却是
4、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 劳动。从此阳光永远和她们绝缘,陪伴她们的是无尽的黑夜对于她 们的悲惨遭遇,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能不感到无比震惊,这是怎样的 一个弱势群体?她们为什么会遭人欺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夏衍先生写 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二、作者简介: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人。因家境贫穷,小学毕业后做过染坊店学徒。1914年就学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 毕业后留学日本,先后在明治工业专科学校、九洲帝国大学攻读工科。留学期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1923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参加了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艺运动,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1927 年被驱逐回国,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
5、产党。1930年参加了左联的工作。抗战期间,任救亡日报总编辑。1941年奉命赴香港创办华商报后到重庆任新华日报总编辑。1946年在南京梅园新村参加中共代表团工作。解放后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中顾委委员等。夏衍一生著译丰富,电影、戏剧、杂感、电影评论、报告文学的写作均有较高造诣。他创作和改编的主要作品有狂流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在烈火中永生 等。三、报告文学的特征及其本文创作背景: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它 同魏巍
6、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徐迟的哥德巴赫的猜想是新中国报 告文学史上三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报告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散文的一 种,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 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有一定的艺术加工,具有文学性。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包身工就是我国现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包身工之前的报告文学往往存在偏重事实报导而缺乏艺术加工的弊病,而夏衍先生提炼生活中材料真实而
7、生动,富有鼓动性,成为 名副其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作者夏衍先生当时为了写包身工这篇文章,选择一家日本工厂,名叫“三井系”, 当时作者靠厂里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个人备课。行至三井系工厂。由于他总在工房周围转来转去引起带工头的注意,认为他是“挑乱”来了,戒备很森严,夏衍先生只好中止对包身工的观察。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作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搜集素材,完成了这部划时代的作品。四、信息筛选(一)、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集中写了她们一天的生活,请同学们找出并进行评价。明确:1
8、、四点一刻:起床情形居住低劣2、四点半钟:早饭情景饭食粗劣3、五点钟:劳动情况条件恶劣4、黑夜:收工情况悲惨命运(二)根据包身工的活动,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按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场景,从吃、 住、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第二部分:(从“两粥一饭”到结尾)是全文的总结,作者概括了包身工们的非人生活,并提出了自己的愤怒控诉。五、合作探究本文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 新闻事实就是记叙性的材料,背景材料就是说明议论性的材料。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分
9、析性的眼光,用速读、跳读的方法再次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分清楚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可以把材料分合成这样的形式,例如包身工包身工的一天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板书)我们先来讨论包身工的一天,请同学们精读课文记叙性材料 后回答下面几个问题:包身工的一天,以时间为顺序,主要写了哪几个片断?通过这几个片断,从哪几个方面反映包身工的遭遇?作者全方位地细致反映包身工悲惨遭遇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有力地表现主题,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是怎样在“面”铺开的基础上进行“点”的穿插的?分析:明确: 首先是四点一刻,包身工起床的情形,展示了她们住宿条件之差,以及在种种折磨下精神状态的麻木。然后是四点半,包身 工吃饭的场景
10、。接着是五点钟之后,包身工们上工的情景以及做工时所 遭受的种种威胁和虐待。最后是晚上六点种,包身工放工时的情景。如 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从住宿、饮食、劳动条件三方面反映 包身工的遭遇。目的是使文章内容丰富,线索清晰而且富于批判的力 度,给人以深深地震撼。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 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状况。它所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 肉的关系。“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 “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
11、“面”上的描写,主要指的是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作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的场景,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这里面, 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人物的群像。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但是,仅有这些概括的描述,会显得单薄。于是作者选取了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比如文中三次提到的“芦柴棒”这个人物。第一次, 由老板喊她的名字而写出她那“手脚瘦得像芦
12、棒梗一样”的外貌。第二次写她病倒了,尽管是急性的重伤风,尽管“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方”,尽管她“用手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请求他的怜悯”,但是,老板为了不丧失一天的利润,还是要用各种毒辣的手段来强制她做工。第三次写她身体瘦得像骷髅一样,甚至连“抄身婆”都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即使这样, 老板也决不放她回去。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这里, 作者虽然只写的是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污辱的缩影; 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也是每一个包身工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通过“芦柴
13、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 榨、被摧残的悲惨的命运。另外,还有一些典型事例,比如没吃上粥的包身工,接受老板娘亲 自制作的“美食”;典型细节,如她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 桶上很响地小便”,“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等,都 使得包身工们的苦难生活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附)板书:包身工点面芦柴棒 小福子 住 吃 劳动上面我们讨论了包身工的一天,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说说旧 中国的包身工制度。请同学们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再次精读课文说明议论性材料的作用:“说”的顺序是什么?“说”的方式是否相同?各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文中或借说明议论,或用比喻议论,或在抒情中议
14、论,各有什么作用和含义?分析: 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以及趋向。(包身工制度的产生比如第一个场景中对于包身工来源的介绍、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的介 绍以及第二个场景中对于社会背景的介绍。包身工制度的发展有东洋厂 对包身工需求增大原因的分析以及对于出入厂凭证的来历的介绍和东 洋厂“飞跃的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的数字等。包身工制度的趋向如课 文最后一段: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 法抗拒的。) 不同有的是直接议论,这在课文中随处可见。有的是借说明议论,如对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没有自由、安全、工价低薄。有的则是在叙述中议论,如关于包身工的来历的介绍, 指
15、出包身工是被“带工”凭着“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从农村骗来的,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有的是用比喻议论,如作者用船户养墨鸦捕鱼的事,来比喻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有的则是在抒情中议论,如课文最后作者强烈要求摧毁包身工制度的愿望。 借说明议论是为了更有力地揭露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的凶残、狠毒,深刻地说明了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的无耻勾结,是造 成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根源。 用比喻议论是为了更有力地控诉吃人的包身工制度,说明他们根本不把包身工当做人看,作者借用过来,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在抒情中议论含义是使作者怀着愤怒的感情,控诉了这种不人道的制度,并且预言黑暗终将过
16、去,黎明必将到来。(附)板书: 议的内容议的形式产生(直接原因、历史原因)叙中议、直接议 发展(历史原因、根本原因)直接议、议中叙 结果(资本家膨胀、包身工榨干)引用议、抒情议 趋势(黎明的到来无法抗拒)用喻意、抒情议从内容上看,包身工是包身工的一天和说说旧中国的 包身工制度的相加,但从组织和结构方式看,文章又不是叙述和议论 的简单相加,这是为什么呢?分析:叙述结构主要有如下三种可能:1 集中安排(先叙述后议论或先议论后叙述)2 包中安排(叙述包含在议论中或议论包含在叙述中) 分割组合、交错穿插(以叙述为主穿插议论或以议论为主穿插叙述)集中安排:容易使叙议脱节,结构臃肿,行文呆板。 包中安排:
17、容易造成主线和过程不清,联系不紧。只有分割组合、交错穿插,才能使叙议配合、交相辉映,符合读者了解事件真相,探究问题本质的心理规律,既省笔墨,又富于表现力。因此,从形式上看:包身工包身工的一天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五、课堂小结: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 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经纬交织,层次清楚。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既进行了包 身工制度的群体描写,又选取了典型事例和典型细节,做到了点与面的 有机的结合。六、作业设计: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在预习“研讨与练习”第三题的基础上,以纱锭的呻吟为题或者围绕有关包身工的三个比喻
18、性说法, 以猪猡机器墨鸦为题,弄清联系,写一篇小作文。第二学时(总第学时)教案教学目标: 1. 领会文章主旨,。2.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一、导语设计:夏衍先生凭着自己当记者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用他手中的 笔为我们展示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毋庸置疑,作者 的描述是真实的,作者的感情更是强烈的。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品味文中 有深刻内涵的句子和段落,看看作者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二、上节课布置了“研讨与练习”的第三题,现在请同学们仔细揣摩 这些句子,看看作者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提示:用语法和修辞知识)同学们先看课文第三段:七尺阔、十二
19、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 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 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 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之间,已经很迟钝 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 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请问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分析:这一段作为全文开篇的重点场景达到了强烈地渲染作用。包身工们起床时的慌乱、争抢让所有读者为之惊诧。这一群像中有几处描写很发人深省,“在离开别人
20、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人们中间,似乎已经很迟钝了。”这一细节让人内心震撼,这些女工大都是年轻的姑娘, 爱美、自尊着都是天性,然而就在包身工制度的控制下,她们根本无法维持自身的生命,她们每日在死亡的边界上挣扎,性命难保,又何谈自尊、自爱,她们在这种非人的摧残下,也被扼杀了人性,就是这种凶残的,奴隶制般的包身工制度使帝国主义者的腰包迅速膨胀起来。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23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分析:这是通过反问和褒词贬用的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感情。“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
21、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的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只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以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褒词贬用除了上面这句话外,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找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分析:“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了。”这句话中的“爱”就是褒词贬用,揭露了带工老板们为了榨取包身工的血汗 而不择手段,丧尽天良的豺狼本性。“东洋婆望了一会儿,也许是她不
22、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也许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这句话中的“文明”“合理”都是褒词贬用。对包身工惩罚的残酷程度是一样的,而所谓的“文明” 和“合理”,只不过是说让包身工顶皮带盘心子比直接殴打包身工更省力,看上去也不那么血腥而已。既然变换词语感情色彩的手法有褒词贬用,那么就肯定会有贬词褒用,如:“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这里的“饲养”一词,就是贬词褒用,反映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 当时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再加上地主、商人的层层盘剥,农民生活
23、极为贫困,无力对自己亲生子女给予应有的抚养的悲惨景况。另外,文中还有一处提到“饲养”一词,是在第 48 段开首:“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鸦捕鱼的事了。”这两处都运用了“饲养”一词,然而差异极大。前一处, 我们已经说过了,是贬词褒用。而后一处的“饲养”,是带工老板、纱厂厂主们对待包身工却是发自内心地视她们为机器,为牛马猪狗,在这些剥削者看来包身工从来也不是人,她们只是一些可以榨取出血汗的动物,可以役使的奴隶,手段之残忍,感情之冷酷,完全达到一种野蛮的地步。作者巧妙地运用“饲养”一词,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控诉包身工制度的卑劣。请同学们看第 35 段:两粥一
24、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 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 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分析:这是一段整散结合的话,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现在我们再来看第 49 段: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
25、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 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地服役的 16 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分析:这是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控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指斥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后一句中,“20 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 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 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请同学们再看下本文的最后一段: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 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 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分析:最后一段直抒胸臆,
26、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的强 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 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 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除了以上这些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外,本文还运用了大量 的对比、比喻、夸张等手法。请同学们找找看并进行分析?分析:在对比中,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带工老板在住、吃、穿着打扮、 收入等方面的对比。前者,住的是“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像鸽子笼一般”的工房,吃的是“浆糊一般”的薄粥,穿的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得到的工钱每天仅三角八分。而后者,穿的是“拷绸”之类;“不仅可以放
27、债、买田、起屋”,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部之类的买卖。通过这些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包身工血汗的滔天罪行。另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外头工人”的对比。包身工“脏,乡下气,土头土脑”,没有做工与不做工的自由,出了差错要挨打;外头的工人则是“衣服多少地整洁一点”,可以选择工作,不会挨打,可以通过贿赂工头换取好的工作。通过这种对比,真实刻画出包身工奴隶一般的境地。在比喻中,除了明喻之外,即墨鸦捕鱼控诉的吃人的包身工制度, 用得最多的是借喻。文中用了“猪猡”“懒虫”来借喻包身工,这些词本来是老板和老板娘对包身工的称呼,说明他们根本不把包身工当作人看,作者借用过来
28、,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另外,还有用“机器”借喻包身工,揭露了带工和纱厂老板把包身工看成赚钱工具的罪恶本质。用“罐头”借用日本纱厂,说明包身工无处可逃的悲惨境地。(附)板书:三、课堂小结:作者正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篇文章发表 至今已经 70 年了,今天我们再读这篇文章,仍然能感到深深地震撼。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现在还会有包身工吗?到了现代社会,这种不公平的制度已不复存在,工人的生活、工作有了很大的保障。但是另外也应该看到,虽然包身工制度已经不存在了, 但同样的管理工人的手段还在个别地方零星存在着。我们常常用“现代包身工”来指代这些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工人。生活总是这样,总有正义在我心,生活将永远阳光灿烂。四、作业设计:现在我们学完了这篇课文,请同学们在完成“研讨与练习”的基础 上,对现在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作些调查,写一份不少于字 的报告。课后反馈修辞手法课文例子表达效果对比包身工与带工老板的吃、住、穿形成反差深刻认识比喻墨鸦捕鱼和包身工具体可感认清本质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爱”“文明”“饲养”等暗含讽刺增强批判力量排比倒数第 2 段增强语势加强感情的抒发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