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第47题文言文阅读(2015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
2、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
3、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
4、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理解文意。结合上下文这句话的意思并不难懂,可以直接凭意思和语法等断句。由语法分析,可以判断“数见军旅”和“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的后面一定要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所”和“住”构成“所字结构”,意思是“所居住的(地方)”,故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项。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
5、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C项,“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错,应该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这是封建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C
6、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和归纳概括能力。C项“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错误,因果关系不存在。而且此时的隋炀帝已经“被执”。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译文:_(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译文:_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
7、。翻译重点在于实词、虚词和句式的对译与落实。第(1)句中的“兴”,发动;“咨怨”,怨恨、叹息;“游幸”,指皇帝外出巡游;“非宜”,不恰当,不适宜。第(2)句中的“凶逆”,凶恶悖逆的人,叛贼;“令”,让;“抱恨泉壤”,抱恨黄泉;“何言”即“言何”,能说什么呢。答案:(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2)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参考译文:来护儿,字崇善,还未记事就成了孤儿,被伯母吴氏收养。吴氏照顾抚养他,很尽心地像母亲一样教诲他。幼年的时候就卓越出众,开始读诗经的时候,放下书感叹地说:“大丈夫在世
8、,应当为国杀敌来建功立名。”同伴听了他的话都感到惊讶,佩服他有志气。等到长大以后,雄才大略超群,志向气量远大杰出。恰逢周国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所居住的白土村,地处边界,经常见到军队,来护儿经常情绪激昂有建功立业的志向。等到开皇初年,宇文忻等镇守广陵。在平定陈国的战役中,来护儿有战功,晋升为上开府,赏赐锦缎一千段。仁寿初年,调任瀛洲刺史,以好的政绩而闻名,多次受到文帝的慰劳、勉励。隋炀帝即位,被征入朝,当地的百姓牵挽车辕恋恋不舍,几天都不能离开州境,到朝廷上书挽留的前后有几百人。隋炀帝对他说:“过去国家没有安定时,你是名将,如今天下太平,又是优秀的太守,可以说是兼得其美啊!”大业六年,皇帝的车驾
9、来到江都,隋炀帝对来护儿说:“衣锦还乡,这是古人看重的,你如今就是这样。”于是赏赐他绸缎两千段以及牛和酒,让他拜谒先人的坟墓,宴请乡里的父老。并且让三品以上的官员一起到他的住宅,畅饮一整天,朝野上下认为他非常荣耀。十二年,隋炀帝出游江都,来护儿进谏说:“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我希望陛下暂时停留在洛阳,休息一段时间。陛下如今去江都,是我衣锦还乡的地方,我受恩深重,不敢只为自己着想。”隋炀帝听了,生气地变了脸色并站了起来,几天都没有让来护儿觐见。后来隋炀帝怒气缓解,来护儿才被引入觐见,隋炀帝对来护儿说:“你的心意竟然如此,朕还有什么指望呢?”来护儿于
10、是不敢说话。等到宇文化及谋叛时,对来护儿非常忌惮。那天早上来护儿将去上朝的时候,被叛贼捉拿。来护儿说:“陛下现在在哪里?”旁边的人说:“如今被拿下了。”来护儿叹息说:“我身为大臣,担负国家重任,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被杀害了。来护儿重信用,讲交情,淡薄财利,不经营产业。至于出征用兵,计谋很多,每次阅览兵书,说:“这难道也是异于常人的想法!”善于安抚士兵,部署处置纪律严明,所以士兵都愿意为他效死力。(2014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
11、,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
12、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节选自明史韩文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13、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振:救济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 当:承担C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 临:面对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 著:彰显解析:选D。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D项“著”是“登记”的意思。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D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
14、“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首先通读画线句,理解大概意思,然后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刘瑾等八人号八虎”主、谓、宾俱全,它们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部分根据句子意思,要在“辄”前断开,排除D项。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一事;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
15、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C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不理政事,他采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D韩文刚者易折,饱受政敌陷害。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释放后又两次罚米,使他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复官而后退休。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B项表述不当。原文中韩文只是请求裁减冗员,并没有“着手压缩编制”。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译文:_(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译文: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
16、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夺”的意思是“强夺”,“乃”是副词“才”。(2)“偕”的意思是“一起”,“伏阙”的意思是“拜伏宫阙”,“疏”的意思是“奏章”。答案:(1)淳安公主受赐田地有三百顷,又想强夺任丘民众的产业,因韩文尽力相争才停止。 (2)当即与各位大臣一道拜伏宫阙上奏,奏章呈进,皇上惊哭不食,刘瑾等人大为恐惧。参考译文:韩文,字贯道,明朝成化二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工科给事中,外放任湖广右参议。宦官视察太和山,贪污国家财物。韩文极力阻止他,用盈余的国家财物换取了一万石粮食,预备救济之用。九溪本地的酋长与邻境争夺土地相互攻打,韩文前去给他们讲明道理,他们都服从。弘治十六年被授予南京兵部尚书。
17、年成歉收,米价飞涨。韩文请求预先发放三个月的军饷,户部感到为难。韩文说:“救灾荒如救火,如果皇上降罪,我一人承担。”于是他开仓发放粮食十六万石,米价因此平稳下来。第二年皇上召见并升迁他为户部尚书。韩文稳重敦厚、和蔼纯朴,平时谨慎谦恭。等到面临大事,刚毅果断无所屈服。武宗即位,赏赐大臣以及修建陵墓、大婚等各项费用,需银一百八十万两还多,库银供应不上。韩文请求先打开承运库,皇上不允许。韩文说:“国库空虚,赏赐除了镇守京师和边境的军士外,请分别供给银钞,再用内库及内府的钱逐渐增加,并暂借皇上赐给有功勋的皇亲国戚的庄田税,并下令承运库官员核查积攒的金银,登记在册。并且将各项不急的费用全部去除掉。”按旧
18、的制度,监局、仓库太监不过二三人,后来逐渐增多,有的一仓十余人,韩文极力请求裁减。淳安公主受赐田地有三百顷,又想强夺任丘民众的产业,因韩文尽力相争才停止。韩文掌管国家经济两年,竭力遏制有权势和受皇帝宠爱之人的利益,这些人非常痛恨他。而这时东宫以前的太监刘瑾等八人号称“八虎”,每日引诱皇上游玩打猎、欣赏歌舞、摔跤角逐,不理政事,韩文每次退朝,对官员们说起这件事就流泪,郎中李梦阳进言说:“您如果趁着这个时候带领诸位大臣极力进谏,除掉八虎很容易。”韩文捋着胡须挺直肩背,毅然动容地说:“好。纵然事情不成功,我这个年纪死了,也值了,不死不足以报效国家。”当即与各位大臣一道拜伏宫阙上奏,奏章呈进,皇上惊哭
19、不食,刘瑾等人大为恐惧。刘瑾非常憎恨韩文,每天让人窥伺韩文的过失。过了一个月,有人把假银送到皇宫的府库,刘瑾就把这件事作为韩文的罪状。皇上下诏韩文官降一级退休回家。刘瑾余恨未消,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下狱。几个月后才释放,罚米千石送到大同。过了不久又第二次罚米,韩文家产荡尽。刘瑾被杀后,韩文恢复官职,直到退休。嘉靖五年去世,享年八十六岁。(2013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李揆,字端卿,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乾元初,兼礼部侍郎。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
20、求贤之意也。其试进士文章,曰:“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由是数月之间,美声上闻。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时京师多盗贼,有通衢杀人置沟中者,李辅国方恣横,上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人以备巡检。揆上疏曰:“昔西汉以南北军相统摄,故周勃因南军入北军,遂安刘氏。皇朝置南北衙,文武区分,以相伺察。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变,将何以制之?”遂制罢羽林之请。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管内构求过失。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揆既黜官,数
21、日,其兄改授为司门员外郎。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初,揆秉政,侍中苗晋卿累荐元载为重官。揆自恃门望,以载地寒,意甚轻易,不纳,而谓晋卿曰:“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载衔恨颇深。及载登相位,因揆当徙职,遂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既无禄俸,家复贫乏,孀孤百口,丐食取给。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元载以罪诛,除揆睦州刺史,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为卢杞所恶。德宗在山南,令充入蕃会盟使,加左仆射。行至凤州,以疾卒,兴元元年四月也,年七十四。(节选自旧唐书李揆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代:世
22、世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 属:撰写C深昧求贤之意也 昧:冒犯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 恣:任意解析:选C。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A.通读全文可推知李揆家世很好,“代为冠族”中“代”为“世世”之意,正确。B.“属”结合前文“聪敏好学”以及后文“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推知“属”为“撰写”之意,正确。C.由李揆在选取人才方面注重真才实学可推知“昧”是“违背”“糊涂”的意思。因此解释为“冒犯”是错误的。D.结合李揆在考查进士文章时的做法可知,“请恣寻检”中“恣”为“任意”之意,正确。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是(3分)()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遂制罢
23、羽林之请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A BC D解析:选A。本题从筛选文中主要信息方面考查对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把握能力。可以结合排除法寻找答案。题干要求寻找“全都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其中第句是李揆遇赦得官,第句写其被闲置,都不符合题意。可排除B、C、D三项。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揆自幼好学,入仕后美名上闻。他出身显贵人家,聪明敏捷,好学上进,开元末年步入仕途。他主张考查进士务必选拔有真实才能的人,受到广泛好评。B李揆有远见卓识,上疏得到认可。当时京城治安混乱,盗贼杀人,李辅国请求选羽林军以备巡视。李揆引西汉旧
24、事说明,如羽林警夜则难以应付突然之变。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D李揆与元载交恶,仕途遭遇坎坷。他自恃门望高贵,鄙薄元载出身寒微,元怀恨在心。元登相位后,对他报复,致使他全家衣食无着,在各州飘泊十多年。解析:选C。本题从因果失当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项“密令捏造吕的过失”,并不是因为“嫉妒吕地位超过自己”。原文中“密令捏造吕的过失”的原因是“惧其重入”。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译文:_(2)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
25、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译文:_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省略句、介词短语后置句等。(1)“名”,声望;“滞于冗官”属介词短语后置,“滞”,停留;“引进”,推荐,属古今异义词。(2)“薄”,轻视、轻慢;“迁徙”,搬迁;“则”,连词,就;“者”,代词,的地方;“则又移居”在翻译时补出主语。答案:(1)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的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2)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参考译文:李揆,字端卿,是陇西成纪人,却在郑州安家。(他的家族)世代是名门望族。李揆年少时就聪慧敏捷而好学,擅长写文章。开元末年,考中进士
26、,把自己写的文章进献给朝廷,(皇帝)下诏令中书省考查他的文章,提拔他做右拾遗。乾元初年,兼任礼部侍郎。李揆曾认为主考录取士人,大多不考查核实,只是使他的防备(措施)严厉,求取考生的文章与策论,严重违背了求取贤能之士的要旨。李揆考查进士的文章,说:“大国录取人才,只是务必要选拔有真才实学之人,至于那些古代经典或某些专门著作都在这里,请任意找寻查看。”因为这种做法,几个月里,美好的名声使皇上知道。从此很受皇帝恩遇,于是被重用。当时京城中盗贼很多,(甚至)有在大路上把人杀了扔在沟中的人,李辅国正放纵专横,上书请求选羽林骑兵五百人以备巡视。李揆上疏说:“从前西汉让南北军相互牵制,所以周勃才能趁机带南军
27、闯入北军,于是使汉军得以安定。朝廷现在设置南北两个府衙,文官、武官分列,来相互窥伺查探。现在用羽林军代替金吾军在夜间巡查警备,一旦有意外事故发生,将拿什么来制止这些意外事故呢?”朝廷于是下令取消了李辅国关于羽林军的请求。李揆任宰相时,处理大事、进献策略、更替人事,虽然广博明辨,但是太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并且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的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与他同朝为官的吕,虽然地位、名望远不及李揆,但处理政务方面却在李揆之上,吕被罢免相位,以太子宾客的身份任荆南节度使,名声很好。李揆害怕吕重新入朝为相,于是秘密地命令直省到吕管辖的地方捏造吕的过失。吕秘密地上疏为自己辩白,
28、于是朝廷把李揆贬为莱州长史同正员。李揆被罢黜后,不几天,他的哥哥被改任司门员外郎。以后几年,李揆遇赦做了歙州刺史。起初,李揆把持政务时,侍中苗晋卿多次举荐元载担任要职。李揆自恃门望高,认为元载出身贫寒,(对他)态度非常轻蔑,不采纳侍中苗晋卿的举荐,并且对晋卿说:“风采出众的人不被重用,素质低下、生性猥琐之人却求官。”元载深深地怀恨在心。等到元载登上宰相之位后,趁李揆应当变换职位,于是奏请朝廷任李揆为试秘书监,到江淮养病。李揆没有了俸禄后,家道再次贫乏,一家百余口,靠乞讨度日。在各州间漂泊度日,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十五六年,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元载因为获
29、罪被杀,朝廷任命李揆为睦州刺史,入京拜为国子祭酒、礼部尚书,被卢杞憎恨。德宗在山南,命令李揆担任入蕃会盟使,加任左仆射。走到凤州,因病去世,其时为兴元元年四月,享年七十四岁。课标语文科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的整体要求是理解和分析综合。具体包括: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通观近年来课标全国卷,可以发现,试题具有以下特点:1试题命题忠实于课程标准“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要求,但对所列考点并不是全部覆盖,而是以轮番考查的方式呈现。题量为4
30、题,共19分。2所选文本为史传文,多年一直未变。选文范围为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如2015年课标全国卷为北史来护儿传,2014年课标全国卷为明史韩文传,2013年课标全国卷为旧唐书李揆传。文章往往通过人物的一至几件典型事迹,表现人物英勇善战、清正廉洁、不趋世俗、疾恶如仇、惩恶扬善、为民请命等符合封建忠孝节义的闪光品质。因而选文主题思想弘扬传统美德、具备真善美的审美价值,对今天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3选文大都浅显易懂。所选文章文言词汇及文言句式的使用都较规范,所涉及的文化常识也较为常见,没有特别冷僻的通假字、异体字和极少使用的词汇;另外,选文中没有复杂的情节和抽象的说理,大都通过平实的语言叙事,通
31、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很容易捕捉。4试题遵循考纲,课内外知识结合紧密。命题中要考查的文化常识、文言实词、文言语法都在考纲所规定的范围之内。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其含义和用法大都是课本中学过的,考生只要学得扎实,学会知识迁移,准确答题不是难事。现以2015年课标全国卷为例,对相关题型进行具体分析。第4题文言文断句2015年课标全国卷考查了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从命题的情况看,从文中选取五十字左右的一段文字,给出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供考生选择,试题难度较低,重点在于体会不同选项中断句有异的地方,结合文意比较判断。其实这类题目在广东、湖南、重庆、四川、湖北等省的试题中早已出现,文言文的
32、断句也有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错断。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两人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处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4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5
33、借助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文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第5题文化常识2015年课标全国卷考查了文化常识。题目表述为“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从考查内容看,课标全国卷考查了对“字”“谥号”“嗣位”“诣阙”四个词语含义的理解。从设计的错误类型看,题目比较浅易,基本是对课文中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考查。如课标全国卷第5题C项“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说法过于绝对,且“长子”应为“嫡长子”。对于文化常识的复习,可采用分类识记法:“科举”识记法:明清时期的考试共分四级,分
34、别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中榜者为“秀才”,乡试中榜者为“举人”,会试中榜者为“贡士”,殿试中榜者为“进士”。举人中的第一名为“解元”,贡士中的第一名为“会元”,进士中的第一名为“状元”。一个考生,假若能连获上述三个第一名的话,那他就是“连中三元”了。“称谓”识记法:礼貌称呼很重要,有“尊称、谦称、雅称、婉称”等书面语。尊称:自家父母称“高堂、双亲、膝下”,别家父母称“令尊、令堂”,老师称“恩师、导师、夫子”,他家房居称“尊府、贵宅”,自家居室称“草堂、寒舍”。谦称:学生自称“门生、受业、不才、小生、小可、晚生、后学”等。“数字”识记法:有一首打油诗,就是用数字记常识的,可依此巧记:
35、殿试一甲等(状元、榜眼、探花);汉代二京都(洛阳、长安);政务三省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星宿四象分(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夜晚五时段(一更、二更五更);许慎六书创(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人有七情欲(喜、怒、哀、惧、爱、恶、欲);方位有八荒(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古国称九州(冀、豫、雍、扬、衮、徐、梁、青、荆)“文体”识记法:教材中的古文篇目,一般都按“语录体、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这四种文体去优选文章:论语,语录体,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者关于孔子言行思想的记录;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编年体,是按年代顺序编写的史书;国语战国策,国别体,
36、是分国叙述的记言史书;二十四史,纪传体,是记载帝王、诸侯王、社会各界著名人物事迹的历史巨著,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他都是“断代史”。“语境”识记法:除上述方法外,还要知道,考试并不主张“死记硬背”,所有考题,均与语境有密切的联系,可以根据前后语境,体察辨析。有时候,我们记常识,还要辨与常识有关的语境。第6题分析概括通观近年课标全国卷的第6题,题干一般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的方式出现。究其选项的出错方式,可归纳为“时序颠倒”“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以偏概全”和“词语误解”几种类型。如2015年课标全国卷第6题C项“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
37、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错误,属于强加因果,此时炀帝已“被执”。对这类题目,可以从以下四点思考作答:1总体阅读,整体把握。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基本上是人物传记。论人要论及全文,论文更要论及全文。阅读时,首先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品质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作出初步的分析评价。整体阅读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胸中有数,完整准确地分析、评价人物、事件。2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
38、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3辨析差异,排除干扰。试题在本考点设置上的误区或时序颠倒、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以偏概全,或词语误解,如果我们掌握了选项的设置模式,就会帮助我们排除干扰,正确答题。4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第7题文言文翻译课标全国卷在文言文翻译上,近年采用的方式是两句10分,是除作文外,单题赋分最高的题目,可见翻译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分量之重。从2015年课标全国卷翻译的两个句子看,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
39、词、虚词和句式。文言文的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1文言文的翻译一般要直译,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句式,要与上下文对应,这是得分点。2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准确翻译出前后句之间的联系,组合成句子,要前后通顺。翻译的语句越长,这一点越突出,翻译时也越重要。总之,文言文阅读的备考,要关注史传文,尤其是二十四史中的篇目。要注重对课内文言文的把握,因为文言文不比其他文章,更体现知识的积累性,要立足课内,联想拓展。文言实词要结合语境合理判断;断句要结合文意,有效排除;文化常识要注重积累,联系语境;文章概括分析要
40、依据文意,体察细微;文言文翻译要落足于采分点(实词、虚词、句式等),力求字字落实。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李春芳,字子实,扬州兴化人。嘉靖二十六年,举进士第一,除修撰。简入西苑撰青词,大被帝眷,与侍读严讷超擢翰林学士。寻迁太常少卿,拜礼部右侍郎,俱兼学士,直西苑如故。佐理部事,进左侍郎,转吏部,代讷为礼部尚书。时宗室蕃衍,岁禄苦不继。春芳考故事,为书上之。诸吉凶大礼及岁时给赐,皆严为之制。帝嘉之,赐名宗藩条例。寻加太子太保。四十四年,命兼武英殿大学士,与讷并参机务。世宗眷侍直诸臣厚,凡迁除皆出特旨。春芳自学士至柄政,凡六迁,未尝一由廷推。春芳恭慎,不以势凌人。居政府持论平,不事操切,
41、时人比之李时;其才力不及也,而廉洁过之。时徐阶为首辅,得君甚。春芳每事必推阶,阶亦雅重之。隆庆元年春,有诏修翔凤楼,春芳曰:“上新即位,而遽兴土木,可乎?”事遂止。齐康之劾徐阶也,语侵春芳。春芳疏辨求去,帝慰留之。及代阶为首辅,益务以安静,称帝意。时同列者陈以勤、张居正。以勤端谨,而居正恃才凌物,视春芳蔑如也。始阶以人言罢,春芳叹曰:“徐公尚尔,我安能久?容旦夕乞身耳。”居正遽曰:“如此,庶保令名。”春芳愕然,三疏乞休,帝不允。既而贞吉入代以勤,刚而负气。及高拱再入直,凌春芳出其上,春芳不能与争,谨自饬而已。俺答款塞求封,春芳偕拱、居正即帝前决之。会贞吉为拱逐拱益张修阶故怨春芳尝从容为阶解拱益
42、不悦。时春芳已累加少师兼太子太师,进吏部尚书,改中极殿,度拱辈终不容己,两疏请归养,不允。南京给事中王祯希拱意,疏诋之,春芳求去益力。赐敕乘传,遣官护行,有司给夫廪如故事。阅一岁,拱复为居正所挤,几不免。而春芳归,父母尚无恙,晨夕置酒食为乐,乡里艳之。父母殁数年乃卒,年七十五,赠太师,谥文定。(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一李春芳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会贞吉为拱逐/拱益张/修阶故怨/春芳尝从容为阶解/拱益不悦B会贞吉为拱逐/拱益张修/阶故怨/春芳尝从容/为阶解/拱益不悦C会贞吉为拱逐拱/益张修阶/故怨春芳/尝从容为阶/解拱/益不悦D会贞吉为拱逐拱益/张修阶故怨/春芳尝从
43、容为阶解/拱益不悦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进士第一,参加科举考试中的乡试,考了进士第一名。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等第。B青词,原是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这里指形式工整和文字华丽的宫词。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长官为礼部尚书,掌管科举与藩属使节往来之事。D首辅是明代和清代首席大学士的习惯称谓,进入内阁的官员称大学士,有别于翰林院学士。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春芳才华出众,皇上厚爱。嘉靖二十六年考中进士第一名;皇上爱惜其才,他从翰林学士到主掌大权,六次升迁,都非大臣推举,皆由皇上特旨任命。B李春芳敢于上书,勇于
44、除弊。他主张改革礼制,其方案被皇上赐名宗藩条例以示嘉奖;隆庆元年,皇上下诏修造翔凤楼,李春芳认为不宜,修楼一事就这样停止了。C李春芳为人谦恭,做事谨慎。在任职期间,论议平正,不说偏激的话;当时徐阶得皇帝信任做了首辅,李春芳遇事必推崇徐阶,徐阶也很看重他。D李春芳看透朝政,多次请归。因张居正自恃才气,李春芳多次上书请求退休,皇上不允许;给事中王祯上书诋毁李春芳,皇上误信,免去李春芳的官职俸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世宗眷侍直诸臣厚,凡迁除皆出特旨。译文:_(2)以勤端谨,而居正恃才凌物,视春芳蔑如也。译文: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萧惠,字伯仁,小字脱古思。从伯父排
45、押征高丽,至奴古达北岭,高丽阻险以拒,惠力战,破之。及攻开京,以军律整肃闻,授契丹行宫都部署。太平六年,讨回鹘阿萨兰部,征兵诸路,独阻卜酋长直剌后期,立斩以徇。进至甘州,攻围三日,不克而还。时直剌之子聚兵来袭,阻卜酋长乌八密以告,惠未之信。会西阻卜叛,袭三克军,都监涅鲁古、突举部节度使谐理、阿不吕等将兵三千来救,遇敌于可敦城西南。谐理、阿不吕战殁,士卒溃散。惠仓卒列阵,敌出不意攻我营。众请乘时奋击,惠以我军疲敝,未可用,弗听。乌八请以夜斫营,惠又不许。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惠曰:“两国强弱,圣虑所悉。宋人西征有年,师老民疲,陛下亲率六军临之,其胜必矣
46、。”帝从惠言,乃遣使索宋十城,会诸军于燕。惠与太弟帅师压宋境,宋人重失十城,增岁币请和。惠以首事功,进王韩。十二年,兼北府宰相,同知元帅府事,又为北枢密使。十七年,尚帝姊秦晋国长公主,拜驸马都尉。明年,帝复征夏国。惠自河南进,战舰粮船绵亘数百里。既入敌境,侦候不远,铠甲载于车,军士不得乘马。诸将咸请备不虞,惠曰:“谅祚必自迎车驾,何暇及我?无故设备,徒自弊耳。”数日,我军未营。候者报夏师至,惠方诘妄言罪。谅祚军从阪而下,惠与麾下不及甲而走。追者射惠,几不免,军士死伤尤众。师还,以惠子慈氏奴殁于阵,诏释其罪。十九年,请老,诏赐肩舆入朝,策杖上殿。辞章再上,乃许之,封魏国王。诏冬夏赴行在,参决疑议
47、。清宁二年薨,年七十四,遗命家人薄葬。(节选自辽史列传第二十三)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B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C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D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军,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又叫“禁军”。唐以后指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共六军。B岁币,旧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
48、物,也指地方每年向国家缴纳的钱物。此处用后一义项。C枢密使,该职始置于唐后期,以宦官充任,五代时改由士人充任,从文中看,元代是武臣充任。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此处称萧惠于清宁二年薨,与其官高有关。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萧惠英勇善战,军律整肃。他随伯父征伐高丽,全力作战,打败高丽;后来进攻开京,因所辖部队纪律严整,被授官契丹行宫都部署。B萧惠洞察时局,战宋得首功。萧惠分析辽国与宋国的强弱格局,建议皇帝亲征宋国,自己与大兄弟率大军逼近宋国边境,迫使宋国割地增币请和。C萧惠移师西夏,智勇俱废。辽帝征伐西夏,萧惠率领浩浩荡荡的大军从黄河南进军
49、,已入敌境,轻敌傲慢,险些被追兵射死。D萧惠战败罪重,幸免逃责。他身为驸马都尉,与夏作战,判断战局有误,战败责任重大,但因儿子战死,皇帝下令免去其罪。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直剌之子聚兵来袭,阻卜酋长乌八密以告,惠未之信。译文:_(2)谅祚必自迎车驾,何暇及我?无故设备,徒自弊耳。译文:_三、(2015云南六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
50、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
51、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
52、损,书始布下。(节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B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C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D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高
53、第”,优秀。B爵为子,子爵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中的第四个等级。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C祭酒,古代官职名。晋武帝时始设,以后历代多沿用,掌管朝廷祭祀的礼仪和接待外国使节。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的说法,“致”,送还,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颖达,八岁就从师学习,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他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B孔颖达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首先概括了孔子那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具体解释了各句的意思,接着进一步把道理引入执政治国的事情中。C孔颖达奉皇太子命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他
54、多次直言批评太子过失,下诏褒扬他,并拜他为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D孔颖达等人撰著五经义训的百余篇文章,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译文:_(2)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译文:_答案第2板块古代诗文阅读第47题文言文阅读_预测演练_1解析:选A。这段文字,牵涉到四个人物,理清其中的人物关系,即可断开句子。原句的意思是:正逢赵贞吉被高拱逐出朝廷,高拱气焰嚣张之际,又与徐阶重修旧怨。春芳为徐阶从容辩护,高拱更加不
55、高兴。2解析:选A。A项“乡试”说法错误,应为“殿试”。3解析:选D。由原文“南京给事中王祯希拱意,疏诋之,春芳求去益力。赐敕乘传,遣官护行,有司给夫廪如故事”可知,是李春芳更加坚决请求退休,并终被应允,“皇上误信,免去李春芳的官职俸禄”属无中生有。4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是文言实词。“眷”,宠爱;“直”,通“值”,在官署值班;“特旨”,皇帝的诏书;“凌”,欺凌,蔑视;“蔑如”,好像没有一样。答案:(1)世宗很宠爱身边值勤的大臣们,他们的升迁任命都出自皇帝的诏书。(2)以勤端庄谨慎,而居正自恃才气,欺凌他人,眼睛里好像没有春芳这个人。参考译文:李春芳,字子实,扬州兴化人。嘉靖二十六年(15
56、47)考中进士第一名,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挑选入西苑撰写宫体诗词,很得世宗宠爱,与侍读严讷一道被破格提升任为翰林学士。不久升任太常少卿,担任礼部右侍郎,同时都还兼任学士,像往常一样到西苑值班。后来到礼部佐理事务,升为左侍郎,转任吏部,又代严讷任礼部尚书。当时,宗室人口繁衍,苦于岁禄不够发放。春芳考察以往事实,写了一本书进呈皇帝。有关吉凶大礼及逢年过节的赏赐,都做了严格的规定。世宗很称赞这本书,赐名为宗藩条例。不久,春芳升为太子太保。嘉靖四十四年(1565),命令他兼任武英殿大学士,与严讷一同参与机密大事的处理。世宗很宠爱身边值勤的大臣们,他们的升迁任命都出自皇帝的诏书。春芳自任学士到执政,共六
57、次晋升,没一次是由大臣推举的。春芳恭敬、谨慎,从不气势凌人。在政府任职,论议平正,不说偏激的话,当时人们把他比作李时;他的才能固不及李时,但廉洁过于李时。当时徐阶为首辅,很得皇帝信任。春芳遇事必推徐阶,徐阶也很看重他。隆庆元年(1567)春,有诏书令修造翔凤楼,春芳说:“皇上刚刚即位,就大兴土木,说得过去吗?”修楼的事就这样停止了。齐康批评徐阶的时候,言语连及春芳。春芳上书辩护并申请去职,穆宗对他加以慰留。等接替徐阶为首辅后,越发注意安静,从容行事,很合皇上的心愿。当时官位平列的还有陈以勤、张居正。以勤端庄谨慎,而居正自恃才气,欺凌他人,眼睛里好像没有春芳这个人。当初徐阶因为别人的批评下台,春
58、芳感叹说:“徐公尚且那样,我能长得了吗?容我有机会请求退休算了。”居正马上说:“这样倒好,也许还可以保全您的美名呢。”春芳感到震惊,所以多次上书请求退休,皇上不允许。以后赵贞吉入阁,接替了以勤,性格刚果自负。等到高拱再度入阁值勤,恨春芳位置在他上面,春芳又争他不过,只能是自加修饬罢了。俺答攻打边塞,求取封赏,春芳和高拱、居正在皇帝面前商定此事。正逢赵贞吉被高拱逐出朝廷,高拱气焰嚣张之际,又与徐阶重修旧怨。春芳为徐阶从容辩护,高拱更加不高兴。当时春芳已渐渐做到少师兼太子太师,晋升吏部尚书,改为中极殿学士,但考虑到高拱等人最终容不得自己,因此两次上书请准予回家养亲,皇上不予批准。南京给事中王祯迎合
59、高拱的意思,上书诋毁春芳,春芳这下更加坚决请求退休。皇上命令给予马车,派官护送他告老还乡,官府照例发他禄米。一年过后,高拱自己又受到居正排挤,差一点丢了命。而春芳还乡,父母还都健在,一家人从早到晚摆酒食娱乐,乡亲们对他艳羡不止。父母死后数年他才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被追赠为太师,谥号文定。5解析:选C。可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名词及动词短语断开。6解析:选B。“此处用后一义项”错,这里用的是前一义项,是宋朝每年拿出的给辽的钱物。7解析:选B。“惠与太弟帅师压宋境”,是说萧惠与皇太弟率领军队,而不是与“大兄弟”,理解错误。8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密以告”,秘密报告;
60、“以”相当于“而”;“未之信”,宾语前置句,没有相信他。“无故”,没有原因;“设备”,设立防备;“徒”,白白地;“自弊”,给自己带来麻烦。答案:(1)当时直剌之子纠集人马前来袭击,阻卜酋长乌八暗地将情况告知萧惠,萧惠没有相信他。(2)李谅祚必定会亲自去迎接车驾,哪有工夫顾及我们?无缘无故地设防,白白地给自己带来麻烦。参考译文:萧惠,字伯仁,乳名脱古思。随同伯父排押征讨高丽,至奴古达北岭,高丽依靠险阻拒守,萧惠力战,攻克了它。待到进攻开京,以军纪严整闻名,授职为契丹行宫都部署。太平六年(1026),萧惠征讨回鹘阿萨兰部,自各路征兵,只有阻卜酋长直剌后到,萧惠便立即将他斩首示众。进军至甘州,围城攻
61、打三日,不能攻克而回。当时直剌之子纠集人马前来袭击,阻卜酋长乌八暗地将情况告知萧惠,萧惠没有相信他。适逢西阻卜反叛,袭击三克统军官军,都监涅鲁古、突举部节度使谐理、阿不吕等率兵三千来相救,在可敦城西南遭遇敌兵。谐理、阿不吕战死,士兵溃散。萧惠仓猝间列阵迎敌,敌人出其不意地进攻我军。众人请示乘机挥兵迎击,萧惠认为我军疲敝,战斗力不强,不听众人建议。乌八请求在夜里去劫敌营,萧惠仍不准。直到阻卜兵撤军回师时,萧惠才预设伏兵攻击他。前锋刚与敌军交锋,敌人便战败逃跑了。当时皇上想要统一天下,谋划夺取三关,会集群臣计议。萧惠说:“两国的强弱情势,皇上心中自然尽知。宋人西征已有数年,军队劳困,百姓疲乏,陛下
62、亲率六军前往,获胜是势所必然。”皇上听从了萧惠的话,派使者向宋索取十城,在燕地集合诸军。萧惠与皇太弟率军逼近宋境,宋人重又失去十座城池,增加岁币求和。萧惠因为首倡用兵之功,晋封为韩王。十二年(1043),萧惠兼任北府宰相,同知元帅府事,又任北枢密使。十七年(1048),娶帝姐秦晋国长公主,拜为驸马都尉。次年,皇上再次征讨夏国。萧惠自黄河南进军,战船粮船绵延数百里。进入敌境之后,侦察到敌人在不远处行动,便将铠甲载于车上,士兵不得骑马。诸将都请求防备不测,萧惠说:“李谅祚必定会亲自去迎接车驾,哪有工夫顾及我们?无缘无故地设防,白白地给自己带来麻烦。”一连数天,我军都没有设立营垒。直到探子报告夏国军
63、队已到,萧惠这才自责称罪。谅祚的军队从山坡上冲下,萧惠与军士来不及穿上铠甲便四散奔逃。追杀者用箭射击萧惠,萧惠因之几乎未能免死,军士死伤尤其惨重。军队回国后,因萧惠之子慈氏奴阵亡,皇上下诏释免其罪。十九年(1050),因年老请求辞官,诏令恩赐坐肩舆入朝,可扶杖上殿。萧惠再次递上奏章,皇上便允准其辞职,封他为魏国王。诏令冬夏都要赴行宫所在,参与决断疑难事务。清宁二年(1056)去世,时年七十四岁,遗命家人薄葬。9解析:选C。此题可通过对语句的结构分析断开。如“己虽能,仍就,己虽多,仍就”“内外”“中容”。10解析:选C。祭酒,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64、。11解析:选C。“下诏褒扬”是“帝幸太学观释菜”一事中孔颖达上释奠颂后的事。12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是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阴”,暗地里;“匿”,躲藏;“恃”,依仗;“肆”,放纵;“乖”,背离。答案:(1)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2)如果那人凭借至尊的地位,炫耀聪明,依仗才能而肆意行事,那就会上下不能通达,君臣之道互相背离。参考译文:孔颖达,字仲达,是冀州衡水人。八岁就从师学习,一天能够诵记千余言,还能默读熟记三礼义宗。长大以后,通晓服氏的春秋传、郑氏的尚书、诗经、礼记、王氏的易经,擅长写文章,精通推算
65、岁时节候的方法。曾去拜访同郡的刘焯,刘焯名重海内,起初对他不很礼遇,当他提出疑问请教后,刘焯就非常敬畏佩服他了。隋朝大业初年,考中明经高第,授任河内郡博士。隋炀帝把天下儒官召集到东都,下诏国子秘书学士参与议论,孔颖达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补任太学助教。隋朝末年动乱,他到虎牢去避难。太宗平定洛阳,授任他为文学馆学士,升任为国子博士。贞观初年,封曲阜县男,转任给事中。当时太宗刚刚即位,孔颖达几次进献忠言。太宗问他:“孔子称许的有才能的人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才能的却像没有才能一样,知识
66、渊博却像知识贫乏一样,说的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圣人教导人们谦虚而已。自己虽然有才能,仍能向没有才能的人去请教自己所不能的事情;自己虽然知识很多,仍能从知识少的人那里获取自己所不懂的知识。内心有道,外表好像没有一样;里面虽然充实,表面就像空虚一样,不只是平民应该如此,国君的品德也是这样。所以易经上说在蒙昧中默养正道隐蔽聪明来治理百姓。如果那人凭借至尊的地位,炫耀聪明,依仗才能而肆意行事,那就会上下不能通达,君臣之道互相背离。自古以来,没有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灭亡的。”太宗称赞他讲得好。授任国子司业,过了一年多,凭借太子右庶子的身份兼司业。孔颖达和诸儒一起商议历法和明堂礼仪之事,大多采用他
67、的意见。因为议论撰著有功,加授散骑常侍,赐予子爵。皇太子命令孔颖达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他多次直言批评太子的过失,赐给他黄金一斤、绢一百匹。过了很久,授任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太宗亲临太学参观学生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典礼,命令孔颖达讲经,讲经结束,进献释奠颂,太宗下诏表扬他。后来太子稍有不遵法度的行为,孔颖达就直言批评不止,乳夫人说:“太子已经长大了,不应该屡次当面批评他。”他回答说:“我蒙受国家厚恩,即使死了也不遗憾。”还是常来恳切规劝。后来退休了,去世后,陪葬昭陵,追赠太常卿,谥号为宪。当初,孔颖达和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奉诏著五经义训共百余篇,号为义赞,皇帝下诏改为正义。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皇帝下诏又命令裁定此书,事情没有完成。永徽二年,高宗下诏令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核订正此书,这时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最终加以增删,此书才颁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