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板块二 第四讲 选择题命题设误及应对策略练习(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02847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板块二 第四讲 选择题命题设误及应对策略练习(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板块二 第四讲 选择题命题设误及应对策略练习(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板块二 第四讲 选择题命题设误及应对策略练习(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板块二 第四讲 选择题命题设误及应对策略练习(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板块二 第四讲 选择题命题设误及应对策略练习(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板块二 第四讲 选择题命题设误及应对策略练习(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板块二 第四讲 选择题命题设误及应对策略练习(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板块二 第四讲 选择题命题设误及应对策略练习(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板块二 第四讲 选择题命题设误及应对策略练习(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板块二 第四讲 选择题命题设误及应对策略练习(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板块二 第四讲 选择题命题设误及应对策略练习(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四讲选择题命题设误及应对策略一、了解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客观题考查点2019年、2018年高考全国卷与2017年相比,古代诗歌阅读题数量未变,但其中分值为5分的五选二的选择题变成了分值为3分的四选一的选择题。总体来看,由于题型变化,题目难度增加。主要因为选择题考查点多,综合性强。考点涉及诗歌的词句含意、表现手法、情感、语言特点、意境以及文学常识等;考查形式有综合考查,也有就某一方面的考查。在这种情况下,为考生提供选择题的应对策略就十分必要。下面结合具体高考试题提出相应对策。二、把握诗歌选择题的命题类型和应对策略命题人把诗(词)句意思或诗(词)句中某个词语的意思予以解说,要求考生判断正误。高考链接

2、1(2019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孔父即孔子。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

3、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解析:B项“层云密布”错,诗中的“曾阴”指的是游行途中的浓荫。答案:B教师用书独具白话诗歌我沿着小溪行走,衣服不知不觉被雾气沾湿,到了正午雾气才渐渐消散。在冬天温暖的环境中,蚊蚋聚集在一起;人离得还很远,凫鸭就开始骚动。我一路行来,山中浓荫密布,道路崎岖险峻。远处驿站边衰败的柳树旁,已经可以看到县城中的袅袅炊烟。这样美丽壮观的景象,我看了一整天。远远看去,山色苍茫

4、寂寥,江水在夕阳中显得溢满了金辉。我感慨时局动荡,无法为国出力,愧对孔圣人的教诲;我远离京城的命运,如同王粲一般。我身世飘零凄苦,历经磨难,只能独自嗟叹。命题人从表现手法角度对诗(词)句或词语进行赏析,要求考生判断赏析是否正确。高考链接2(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

5、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解析:B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D项,“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这两项都是从苏轼要求弟弟苏

6、辙谦虚处世的角度分析的。结合诗歌内容及注释可知,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出于对弟弟的安全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他平安归来。答案:BD教师用书独具白话诗歌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命题人对全诗(词)或诗(词)的某一句、某一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出判断,要求考生判断正误。高考链接3(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奉陪郑驸马韦曲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7、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禁:消受。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王象巽游曲江)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B项中“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意思是当年栖息在朱门大宅的燕子,如今不知飞向何处。往日风景幽胜的去处,如

8、今只见处处长满苔藓,荒草淹没了亭台曲栏。此句化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E项中“文物尽”和“可儿坟”传达出了时移世迁、物是人非之慨。答案:BE命题人对诗歌语言特点做出解说,要求考生判断其正误。高考链接4(上海卷,改编)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早兴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注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注觉:醒。【问题】下面对本诗的分析是否正确: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答:_解析:选项是从诗歌语言特点方面设题。本诗初读就不觉其难,

9、它没有多少修辞,基本是直白之语,每句都语意显豁,可以说是“语言浅显平实”,而“鸟临窗语报天晴新脱冬衣体乍轻”也确实清新自然,所以本项是正确的。答案:正确教师用书独具白话诗歌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小狗在台阶上睡觉知道大地已经变得潮湿,小鸟正在窗前不停鸣叫仿佛在报告天晴的消息。昨天饮酒甚多,到今天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刚刚脱去了冬衣顿时令身体轻松爽快。睡醒后只觉得心境非常空明而没有烦恼,大概是夜里没有思乡之梦撩人愁思的缘故吧。命题人对全诗(词)或是某一句、某一联所营造的意境做出描述,要求考生判断正误。高考链接5(北京卷,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夜游宫记梦寄师

10、伯浑注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问题】下面对本词的分析是否正确: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断漏”“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答:_解析:选项是从诗歌的意境方面设题。清晨,雪花飞舞,灯是“寒”灯,漏声“断绝”,月亮西沉,很明显,营造出的是清冷孤寂的氛围,所以此项正确。答案:正确教师用书独具白话诗歌恍惚雪天的早晨,清亮的角声此起彼落回应。梦里我不知来到哪里,竟有这边关风情。骠勇的战马寂寂无声,看着像急流滚滚向前挺进。呵!不由我联想起那雄关大河的边地情

11、景,想起金人占领着的雁门,还有那遥遥的青海边境!醒来在寒灯晃动的残夜里睁开眼睛,漏声停,晓月斜映着窗纸天色将明。万里外封王拜侯我还有自信。但现在谁能理解我的衷情?时间虽然无情地摧落了我的双鬓,但决不会死去我那报国的雄心!命题人对诗歌语言或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进行赏析评定,要求考生判断其正误。高考链接6(北京卷,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示 秬 秸注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秬秸:

12、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问题】下面对本诗的分析是否正确:“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答:_解析:很明显选项是从诗歌的艺术效果方面设题。“歌”是卖饼儿捧着盘子走出家门长声叫卖的声音,从艺术效果来看,“歌一声”并非“生动形象”,也非“富于童趣”,所以选项错误。答案:错误应对策略首先,结合注释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其次,熟知诗歌的语言风格;最后,掌握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三者结合看命题人对诗歌艺术效果的赏析评定是否正确。命题人对诗歌有关常识进行判断,要求学生判断正误,或者让学生做出选择。高考链接7(

13、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镜 湖 女 南宋陆游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A古体诗 B近体诗C歌行 D诗余解析:诗歌从体裁上看可分为: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章等。曲,又称为词余。元曲包

14、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很明显,本诗不属于“歌行”,也不属于“诗余”即“词”。而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本诗的颔联和颈联上下句词性明显不对,不能构成对仗,因此选择A项,也符合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灵活的特点。答案:A应对策略了解诗歌发展历史,对其分类及其文体特征熟记于心,就能对试题中所涉及的诗歌常识迅速做出判断或者选择。命题人对文学知识进行判断,要求学生判断正误,或者让学生做出选择。高考链接8(2017全国卷,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

15、十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注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伏:服气。【问题】请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答:_解析: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且他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秦中吟卖炭翁琵琶行等。可见此说法正确。答案:正确应对策略古代文学知识的识记要靠平时的

16、日积月累,更重要的是注意识记方法。古今作家生活时代不同,从而形成纵向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又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又形成了横向的联系。将这些纵横联系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在脑中形成几条线或几个面,是一种快速而牢固的记忆方法。如果能据此自己动手制作几张图表,印象就更加深刻了。三、选择题解题“3步骤”解题步骤阐释第一步:审清题目明要求,细读选项画要点认真审读题干,弄清楚选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题干上有没有关涉诗歌具体要素的关键词;选项的信息切分,信息点与四要素(内容、主题、结构和语言)及相关艺术手法的对应。细读四个选项,对每个选项做信息切分的勾画圈点,把勾画出的词语与四要素进行对应分析第二步:运用知识做判

17、断,对照诗句细分析运用前面所讲知识,结合诗歌进行解读对照比较分析:(1)逐一比对。将选项与对应的诗句逐一比对,结合学过的诗歌鉴赏相关知识,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错误点。(2)综合比对。把选项与选项进行综合比对,根据排除法,确定对的选项或错的选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案第三步:正选排除巧妙用,确保选项得满分对四个选项要有整体意识,比如在判断D的时候,要联系A、B、C理解、判断。还要用好排除法典题演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韦应物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注郡斋

18、: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理会:通达事理。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宴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宴集逢雨,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C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D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答题步骤第一步:审清题目明要求,细读选项画要点。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宴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

19、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宴集逢雨,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C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D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第二步:运用知识做判断,对照诗句细分析。选项对应内容分析推断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宴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这两句描写卫士的画戟排列如森林,内室满是燃香的芬芳,写出了刺史的尊贵和威严,结合后文“自惭”诗

20、句来看,不是自夸,而是揭示“自惭”的原因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宴集逢雨,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这几句的意思是:海上忽然间起了风雨,池阁变得适意而清凉。烦热和疾病都已消散,更有嘉宾坐满在高堂。写出了宴会环境及自己久病初愈的欣喜轻松心情C.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结合注释,知道“理会”指通达事理,再结合“遣”“忘”等字词,基本就理解了这两句诗的内容:通晓自然之理能分辨是非,天性通达就物我两忘D.选章叙事、抒情、议论

21、相间,既体现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全诗内容“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说法是对的,如“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是描写,“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是叙述,“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是议论。本诗表现了作者居安思困的襟怀。“自惭居处崇”一句是说刺史地位的尊贵,使韦应物感到了自身责任的重大;“未睹斯民康”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是触发他“自惭”的最为直接的原因。第三步:分析对比以后,得出结论。D项“宠辱皆忘的态度”说法有误,“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闲适的情趣”分析错误。答案选D。如不能明确答案,可以运用排除法。答题思维模式归纳读懂诗歌是关键,主客

22、变化不离宗。审清题目明要求,细读选项画要点。运用知识做判断,对照诗句细分析。正选排除巧妙用,确保选项得满分。1(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解析:B项

23、,“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错,“屈穷”并不仅仅指生活贫穷,更偏重精神层面,指“不得志,处境艰难、窘迫”。答案:B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晏殊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樽榜菊丛。歌长粉面红。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此情千万重。下列对本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篇点明了时节,从“燕子欲归”和“昨夜西风”可看出,应是初春时节,渲染了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为下文做铺垫。B“高楼昨夜西风”,昨天西风袭来,一叶落而天下秋,高楼远望,良人未归,写出一个女子的深深思念和浓浓的悲意。C“歌长粉面红”这是对女子歌声和面容的描写。“歌长”写出了女子的不忍分别。女子的深情,在这两个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粉面红”三个字,写出了女子的美丽。D“微凉渐入梧桐”,又看到了梧桐,这是思念、闺怨、孤独、寂寞、凄凉的隐喻。梧桐,也寄寓着绝望、凄凉、无助而思念的心情。解析:应该是晚春至秋初的这段时节。答案: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