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鞅变法二秦国的崛起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曾受到变法打击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秦惠文王发布逮捕商鞅命令。商鞅携老母和手下外逃,在秦国境内无处投宿,最后遭擒,被车裂而死。1战国时期,随着秦对外征战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东方六国惊呼“夫秦,虎狼之国也”。使秦国成为“虎狼之国”的根本原因是()A秦国的旧制度被根本废除B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不断提高C秦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较快D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答案:D2商鞅变法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主要表现在()统一度量衡 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等爵制 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ABCD解析:商鞅变法主要从爵制和政治体制两个方面瓦解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一是废除“世卿世
2、禄制”,实行军功制;二是废除分封制,实行中央集权制。答案:B 3商鞅变法时制作“商鞅铜方升”标准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又加刻诏书发到地方,其主要影响是()A促进了秦朝经济的发展B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C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D促进秦国的强大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作用。由题意可知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答案:B4“(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以上表述,主要肯定了商鞅变法的()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功受爵 燔诗书而明法令A B C D解析:实行连坐法指“道不拾遗,山无盗贼”;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指“家给人足”;奖励军功,按功受爵指“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答案:C5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名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A遵循先代旧制 B因时进行变革C加强思想控制 D强化专制统治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答案:A6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上述现象说明()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A B CD解析:符合题目要求的是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但并
4、不意味着变法者大多没有好的结果以及变法者自食其果。答案:C7毛泽东早年曾评论道:“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这里他认为变法“保人民之权利”,而商鞅变法实际上代表了哪一阶级的利益?()A奴隶主贵族阶级 B农民阶级C新兴地主阶级 D奴隶阶级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答案:C8商鞅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内在联系应是()A变法直接导致了秦国的统一B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C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无关D变法减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解析: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答案:B9商鞅变法始终
5、遭到保守派贵族的强烈反对,从根本上说是因为()A商鞅不是秦国人B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C商鞅有谋反野心D商鞅的严刑峻法束缚了旧贵族解析:旧贵族反对商鞅变法是因为商鞅变法的措施触及了他们的利益。答案:B10楚录一载苏秦说楚威王曰:“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能体现该观点的有()秦国最初是从“戎狄”中分化出来的公元前771年,秦国成为诸侯国秦国形成尚武精神打败魏国,迫使其求和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秦国成为“虎狼之国”,威胁六国是在商鞅变法之后,而在变法之前,故选B项。答案:B1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题。材料一商鞅认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诸子集
6、成材料二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有权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公民陪审法庭对执政官在任期间的行为不满,则有权对他加以惩治。商鞅与梭伦法制思想之比较材料三商鞅设立了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新法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凡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可赏爵一级,田一顷,住宅九亩;要做官的,可做五十石俸禄的官;斩敌首两个,可做百石的官,以此类推。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材料四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
7、为“500麦斗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 崔连仲世界通史(1)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商鞅和梭伦的法制思想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根本原因。(2)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当时生活在秦国的平民和雅典的公民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并分析其共同作用。(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改革对两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产生的影响。(4)根据以上改革的内容和影响谈一谈你对改革的认识。解析:本题组考查学生对史料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8、。答案:(1)不同。商鞅:君臣司法;梭伦:公民参与司法。原因: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雅典奴隶制经济的繁荣。(2)秦国:立军功;雅典:努力发展农业和工商业(努力增加收入)。共同作用:打破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3)商鞅变法: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4)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具有多样性;改革要讲究策略;改革要依据国情等。1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3)题。材料一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
9、君列传材料二(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卷68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史记卷87(1)材料一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一标准的认识。(2)据材料二、材料三,从军事、经济、治安、外交四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成效。(3)有人认为“秦能迅速吞并六国,全赖商鞅的军事改革”。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解析:第(1)题,从“其天资刻薄人”可以得出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对个人品质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不能仅仅以个人品质为标准。第(2)题,关键在于获取材料信息:军事“民勇于公战”、经济“民以殷富,国以富强”、治安“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怯于私斗”、外交“诸侯亲附”。第(3)题,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阐述。答案:(1)主要着眼于对个人品质的评价。忽略对变法社会客观效果的考察,不能全面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2)军事:人民勇于为国战斗;经济:百姓富足,国家富强;治安:人人路不拾遗,无盗贼,无私斗;外交:诸侯都推许秦国为霸主。(3)同意:商鞅的军事改革加强了士兵的纪律性,激发了士兵的斗志,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不同意:除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外,秦国能迅速吞并六国,与商鞅的经济、社会等改革也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