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西钦州四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周测试题一选择题(共25小题,满分50分,每小题2分)1商朝,商王所居之处实际是国家政治中心。从商汤灭夏到盘庚迁殷以前约二百余年,都城凡六迁。包括殷墟在内的六处都邑(两处在山东,三处在河南,一处在河北),并不全是殷的辖区,如邢、嚣、奄等就处在诸方国的地方。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殷墟都城迁徙()A形成了对地方的直接有效控制B受制于频繁的自然灾害C保持商在方国联盟的主导地位D导致了政局的动荡不安2如图为汉代疆域图,南方和北方郡的面积差别很大。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人口密度比南方大B南北方行政体制的差异C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南方D北方农耕经
2、济发展历史比南方悠久3清朝时期,宗族组织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普遍出现。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北地区直至清代中后期宗族组织的发展依然较为迟滞,结构松散,规模有限,几乎没有族产,祠堂也很少见。这种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理学思想影响区域变化B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性C宗法观念存在地域差别D受南北战乱影响的程度不同4长江三角洲曾是主要的粮产区,但自明中期以来因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而逐渐成为主要的粮食输入地。据统计,明朝末年上海县的棉花种植面积约占全部耕地面积的50%、太仓州约占70%、嘉定县约占90%这主要反映了()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C市场在资
3、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D农业发展推动了种植结构变化5周朝封建鲁、卫时,命二国对待殷遗民要“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但封建晋国时,却命晋对待与戎族杂处的夏遗民要“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说明周初治理()A皆采用旧制B采用周制为主、旧制为辅C重晋轻鲁卫D强调因事而异、宽厚包容6汉初赋税主要有田租、算赋、力役及工商杂税等。汉文帝即位后多次除田租税之半,算赋也出每人每年120钱减至40钱,徭役减至每3服役一次。这一举措在当时()A贯彻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有利于汉初经济的复苏C促进了农耕经济的转型D迎合了富国强兵的诉求7商朝时期,虽然其统治区域很大,但是方国、部落遍布全国,时而臣服,时而反叛,连年征伐,人民困
4、苦不堪。而商王对于臣服的一些方国、部落,虽采取了加封侯、伯等封号的做法,但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这一史料主要用来论证()A商王控制范围有限B分封制形成的背景C嫡子继承制的滥觞D中央集权的必要性8春秋时期,争做霸主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赐予“伯”的称号方可为诸侯之长。即使到了战国,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的重大事件也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正式认可。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各国严格遵守传统礼乐制度B周天子的权威不断加强C兼并战争延续了周王室统治D天下一家观念根深蒂固9“尽地力之教”“多粪肥田”“地力常新壮”“时至而作,竭时而止”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A注重精耕细作B强调自给自足C根据节气安排生产D讲
5、究因地制宜10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中记载:“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受田者,名为雇工。”,对该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租佃方式是进行土地经营的主要方式B该现象最早可能源于西周的井田制C租佃方式导致社会阶层分化更为严重D土地兼并是形成该现象的重要原因11周王朝通过各种手段强化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尤其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褥礼节,以朝贡、通婚、封赐等方式加强亲戚间关系,亲缘伦理与国家治理结合,使周人统治机制取得了道义高度。这反映出西周王朝()A重视礼乐文明建设B加强对地方垂直管理C儒家观念已经形成D宗法关系是重要纽带12如表是关于夏、商的部分文献记载。表中信息可以说明,夏、商时期() 内
6、容出处汤“伏受天命,伐夏祀咸有九州,处禹之堵(土)”春秋时期齐国叔夷钟铭文“自禹至桀十七世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春秋战国时期竹书纪年“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帝发崩,子帝履癸立,是为桀”汉代史记A王权严重依赖神权B嫡长子继承制成熟C“家天下”局面遭破坏D早期政治文明的兴起13有研究表明:殷卜辞中绝大多数都是人们在求取神的庇护,是对于神灵的祈祷和贞问;而到了西周时期,彝器铭文则多载人事,多与当时的战争、政治、册封、训诰有关而少言神灵。这一变化过程表明()A封建王权统治的不断加强B青铜器功用发生重大改变C汉字的人文传承功能增强D铭文较卜辞史料价值更高14如表为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两
7、),由此可知,当时()租税(正赋)收入商税收入外贸收入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997)2408.11167.740060:40天禧末(1021)2641.22670.0120440:60熙宁十年(1077)2021.34248.4868.828:72A传统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下降B重税制约了商品经济发展C财政收入的倚重出现一定变化D经济重心已经完成了南移15如表为学术界对西汉时期大地产经营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据此可知,西汉时期的大地产经营()学者代表观点马新师西汉前期与中期,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经营有三个突出特色:租佃经营,集纳经营以及具有商业经营色彩,西汉中期以后,大土地经营开始向田庄式经营发展。
8、王彦辉汉武帝实行工商官营之前,各类地主采用的是分佃式的经营,而且与市场联系密切,官营之后,由于社会资金大量回流农业,地主致力于土地经营,综合性的自然经济体系形成A与经济环境变化有关B突显租佃经济的特点C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D有助于缓解土地兼并16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17左传:“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
9、:在德不在鼎。”文中的“鼎”是()A礼器B兵器C烹器D乐器18如表是20世纪80年代出土的东汉时期牛耕画像石分布情况表。该资料()出土省份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陕西釆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山东滕县宏道院、滕县黄家峰、邹城市面粉厂山西平陆枣园内蒙古和林格尔(2幅壁画)江苏泗洪重岗、睢宁双沟镇A可用于研究小农经济的发展B说明新的耕作方式开始出现C印证了北方生态平衡被破坏D反映南方农业生产力水平低19东汉时主要兵器已全部使用钢、铁制品,农具中出现了带犁镜的锋和播种用的铁楼车等大型铁制农具。这反映出,汉代()A农业生产力水平高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C冶铁技术世界领先D农业开始走向成熟20东汉
10、刘秀母舅樊宏在湖阳经营的田庄高楼连阁,陂池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佃客则根据田庄主人的需要,种植粮食、蔬菜、瓜果和各种经济作物及药材等。这表明当时()A土地私有制开始得到法律的保障B田庄自然经济特色鲜明C地方豪强势力始终得到皇权保护D自耕农经济趋向于瓦解21一田二主这一民间习惯在明清时期已遍及江南各地与我国台湾地区。一田二主制中的土地产出利益分配结构如图所示。这一现象()A有利于白银货币化的成型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C推动了所有制形式的转型D强化了封建人身的依附性22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
11、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逐渐兴起。这一变化()A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B说明中央集权符合礼制C体现了官僚政治的影响D根源于儒家思想的式微23据史料记载:宋徽宗以后,农民的土地占有数量渐渐减少,“上户折为中户,中户变为下户”,非税户比数逐年上升,税户数量大量减少,“有丁无田”的情况愈发严重。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对少数民族战争的失利B宋王朝土地政策的调整C宋朝大规模瘟疫的频发D北宋商品经济高度发达24鼎在中国古代有多重功能和多种含义。下列选项中,属于政权象征的是()A大名鼎鼎B鼎力相助C人声鼎沸D问鼎中原25黄梅戏天仙配中有一段唱词:“你耕
12、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这里反映的经济模式是()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资本主义商品经济C封建小农经济D远古游牧经济二解答题(共4小题)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的漫长历程。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据吴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历史)整理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
13、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在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陈文华农具发展史材料三 从汉至明清甚至近代,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虽处在进步中,但一直变化幅度不大。具体而言,犁和铧无论在形制、种类还是质地上改进都比较大,但就主要耕作形式而论,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材料四(1)结合材料一,列举春秋战国时期体现生产力发展的史实,简述其对生产方式的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3)指出材料三中这一耕作形式“自汉到近代没有什
14、么根本不同”的主要原因。(4)比较图1、图2、图3,提取两项有关西汉至明朝商业城市发生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27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选官制度,由于它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联系起来,因此科举入仕成为我国1300年间几乎所有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科举制形成之前,我国各封建朝代选用官吏曾采用过哪些制度?(2)科举制正式形成于隋朝哪位皇帝在位时期?(3)我们应如何评价科举制?28请说出中国汉字的起源、发展脉络、并列举出你所熟悉的书法家(至少两位)。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黄梅戏天仙配插曲夫妻双双把家还歌词
15、: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1)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2)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有何特点?(3)试分析自耕农经济的利与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C3B4D5D6B7B8D9A10D11D12D13C14C15A16D17A18A1920B21C22A23B24D25C二解答题(共4小题)26 (1)史实:铁犁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影响:集体劳作发展为个体农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2)特点:耕作技术不断
16、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3)原因: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小农户个体经营的小农经济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革新和推广。(4)变化:分布地区由主要集中于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运河和沿海地区发展;商业城市数量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原因: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唐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宋朝起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唐、宋、元海外贸易兴盛;农产品、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加强。27 (1)制度:世袭制、察举制(答征辟制也可)、九品中正制。(2)形成:隋炀帝(或者杨广)。(3)评价:积极作用: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地主;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
17、稳定;促进了文学(诗歌)的繁荣。消极作用: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明清八股取士为封建统治者培养的忠实奴仆,严重桎梏了人才的成长,是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重要手段。(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任一角度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8 汉字的起源:图画文字;发展脉络: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任意两位都正确)。29 (1)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分散性:以
18、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封闭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分剥削和压榨,天灾战乱都容易导致破产;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3)积极性:自耕农在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除盐铁外,可以自给自足,因此生活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消极性: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弱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造成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发展缓慢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成为近代以来阻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