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素养评价 一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解析】选A。距今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逐渐代替采集和渔猎。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故选A。2.韩婴韩诗外传说道:“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忧,患难相救,有无相贷,饮食相招,嫁娶相谋,渔猎分得,仁恩施行,是以其民和亲而相好。”反映了井田制()A.是土地
2、公有制B.劳动产品平均分配C.有农村公社遗存D.消除了社会矛盾【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在井田制之下,各家互助互帮,资源共享的特点,带有一些农村公社遗存,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土地的所有制形式,排除A;材料并没有说明劳动产品是平均分配,排除B;社会矛盾仍然存在,排除D。3.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是()A.人工取火的发明B.建筑技术的发展C.生产工具的进步D.畜牧水平的提升【解析】选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形态与发展,原始人类居住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发展进步,本质上是由生产工具的进步造成的,故选C。人工取火的发明、建筑技术
3、的发展、畜牧水平的提升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A、B、D。【深化点拨】推动社会进步的终极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古代世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是生产工具的进步。4.“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里的“活动”是指()A.采集渔猎B.磨制石器C.农业耕作D.饲养动物【解析】选C。农业耕作是采集经济到生产经济的伟大革命性转变,符合材料中“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故选C。采集渔猎、磨制石器和饲养动物不符合材料中“人
4、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信息,A、B、D错误。5.据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而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A.原始农业是由原始采集经济发展而来B.神农氏为农耕经济的发明者C.人口增长是农耕经济出现的重要原因D.真实地反映了远古生活状况【解析】选C。题干的意思是:古代,人民都吃野兽和鸟类的肉,到了神农生活的时期,人民太多了,禽兽不够吃,于是神农根据自然时令,土地的肥沃程度,制作耒耜(农具),教人民劳作,教化他们,使人民适应(农业生活)。材料反映了人口增长导致通过狩
5、猎方式获得的食物供给不足,从而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出现,故选C。A、B与题干材料不符;白虎通义是后人的著作,D“真实”说法错误。6.中国古代流传有“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等谚语。这些谚语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A.精耕细作 B.男耕女织C.注重把握农时 D.注重使用肥料【解析】选A。“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等表现的是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A。材料体现不出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B错误;注重把握农时、注重使用肥料等符合材料部分信息,但不是材料主旨,C、D错误。【补偿训练】元朝王祯在农书中提出农业生
6、产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A.注重农时B.因地制宜C.男耕女织D.精耕细作【解析】选D。从题干材料“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可知体现了古代中国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的特点,故选D。A、B、C都不全面。7.汉朝画像石(砖)上有大量妇女劳动的画面,如“一农妇在前播种,一农夫在后打土块”“男子持权扬场,女子抱麦子”“一农妇连枷打场”,以及妇女采集桑叶、纺织、酿酒、饲养家禽等。由此可知,汉朝的小农经济()A.提高了劳动妇女的地位B.采用了家庭生产的形式C.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D.摒弃了自给自足的特点【解析】选B。材料中男子耕种,女子从事
7、播种及家庭副业,体现出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形式,故B正确;妇女地位在封建社会一直低下,故A错误;材料描述的是经济模式,与土地兼并无关,故C错误;材料所述体现了小农经济下自给自足的特点,故D错误。8.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体系形成并日臻成熟的主要原因有()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生产技术日益完善水利工程相继兴建 农作物资源的丰富A. B.C. D.【解析】选A。古代农业生产体系指的是在生产工具和技术等领域已经取得比较系统的配套的体系。原因主要是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水利工程的相继兴建。这些都有力地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正确,是生产体系形成的结果。故选A。9.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优良
8、传统。下列对下图所示水利工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最初起到了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的作用B.促进了秦国农业发展,使东方六国难以抗衡C.第一次沟通了湘江和漓江D.加快了岭南地区归入中央政府管辖的进程【解析】选B。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平定中原后,又派兵征服越族地区。为尽快征服岭南,解决运输困难问题,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灵渠是中国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沟通了湘江(长江水系)与漓江(珠江水系),为开发岭南起了重要作用。据此A、C、D说法正确,B错误,灵渠开凿时秦已统一六国。10.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
9、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B.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解析】选B。“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就是要争取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不要广种薄收。说明贾思勰提倡精耕细作农业模式,是为了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故选B。材料未涉及大土地所有制,A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材料并未说明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了农业的进步,C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排除。【拓展归纳】推动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的要素(1)是我国古代
10、人民在农业实践中“适应”自然条件而产生的。(2)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农业实践及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础。(3)春秋战国时期,具有较大经营自主权和较高生产主动性的自耕农愿意多投入劳动,争取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品。(4)随着人口的增多,全国性人多地少的格局形成以后,农业的精耕细作更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11.自秦汉移民开发宁夏引黄灌溉区以来,以无坝引水为主的灌渠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灌溉区范围逐步扩大,目前总灌溉面积已达828万亩。这可用来说明()A.我国自古就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B.宁夏引黄灌溉区是我国最古老的灌溉区C.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开始于秦汉时
11、期D.水利工程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解析】选A。据材料“以无坝引水为主的灌渠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灌溉区范围逐步扩大”,说明了我国水利事业不断发展,体现了我国自古就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故选A。最古老的灌溉区在材料中缺乏依据,排除B;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水利工程建设,排除C;水利工程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命脉,排除D。12.据考证,在江苏高邮龙虬庄、河南舞阳贾湖、山东龙山文化等遗址中均发现了稻谷的遗存,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杆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这说明当时()A.水稻栽培技术已相当成熟B.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C.浙江地区的水稻产量最
12、高D.水稻广泛种植并有了剩余【解析】选D。据材料“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杆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来看,当时有了储存稻谷的设施,代表了水稻广泛种植并有了剩余,故选D。材料与水稻栽培技术是否成熟无关,排除A;材料未反映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排除B;浙江一带有最早的储粮设施,不代表浙江水稻产量最高,排除C。二、非选择题(52分)13.埃及有句谚语:“世人怕时间,时间怕金字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佚名建筑师以精确的算术设计,建造了这座世界上最大的、重达625万吨的石块建筑物。这座陵墓总共用了200万块石头,其中的一些在原地采集,但大多数则从更远的尼罗河
13、上游地区获取,趁洪水季节搬运到吉萨来。美马修斯等西方人文读本材料二1991年,埃及古物局的学者在胡夫金字塔东2.4公里发现了金字塔街,在其金字塔南数百米和大狮身人面像的东南,发现了金字塔建设者的墓。1994年,美国筹备了一个基金会,恢复发掘这座消失了的城市。美国学者莱赫奈尔说,这座消失了的城市曾经居住过至少5万人,而或许多至10万人,其中包括建筑胡夫大金字塔的建筑家、工匠、面包师和普通劳动者。刘文鹏埃及考古学材料三在考察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中,今天的人们往往不易想象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过多地拘泥于技术问题的探讨而忽视了古埃及人所具有的最伟大的力量。王瑞珠世界建筑史(古埃及卷)(1
14、)据材料一,归纳与金字塔建造技术水平相关的信息。(10分)(2)据材料二,概括金字塔考古的新发现,并说明其价值。(12分)(3)材料三提出的考察金字塔建造的视角是什么?(3分)【解析】第(1)题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精确的算术设计”“世界上最大”“重达625万吨的石块建筑物”“大多数则从更远的吉萨来”作答。第(2)题的第一问“新发现”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发现了金字塔建设者的墓”“消失了的城市”作答;第二问可根据第一问的答案作答。第(3)题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想象当时的历史背景”“拘泥于技术问题”作答。答案:(1)信息:设计恢宏;计算精确;巨石采集;运输科学。(2)新发现:金字塔修建者的墓地
15、;修建者生活的城市遗址。价值:有助于了解修建者的社会分工和生活状况。(3)视角:技术;历史背景。14.下面是某学者列举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中的参考条目(部分)。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出现,掌握初步施肥技术 连种制、复种制出现秦汉时期牛耕技术普及全国,已使用铁铧、犁壁东汉出现一牛耕隋唐五代江东犁、筒车发明,圩田 掌握水稻育秧移栽技术、南方稻麦轮作复种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参考条目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27分)(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解析】本题要求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参考条目提出修改建议。解读材料信息,可判断出材料所列举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的参考条目中,春秋战国时期有铁犁牛耕、生产技术等,但缺少“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可结合其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史上的地位,说明增加这一条目的理由。答案:春秋战国时期增加“水利事业已有较大发展”内容。理由: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等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更全面展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的成就,故应予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