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2月模拟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夏商君主依据当时的“天命说”,宣称自己得天命。而周人认为天命需要德行来相配,天对于任何部族都是公平的;周朝建立后,周公又提出周的先祖们长期得到天的信任,因而能配命于天。这反映出A. 早期政治中神权与王权逐步分离B. 传统学说维持政权合法性的功能强化C. 周朝继承了商代的中央政治体制D. 宗法制确保了周朝王权继承的稳定性【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夏商君主单纯的依据当时的“天命说”维护统治;而周人认为天命需要德行来相配,从而加强了对统治者的自我约束力,故传统学说维持政权合法性的功能强化的说法符合题意,B正确;材
2、料中夏商周统治者都强调“天命说”,这说明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维护统治,A说法错误;材料中夏商周统治者都强调“天命说”以维护统治,材料没有涉及中央政治体制的内容,C与题意无关;材料中夏商周统治者都强调“天命说”以维护统治,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制的内容,D错误。2. 下表时间成就战国都江堰汉代漕渠、白渠、龙首渠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A. 注重农业精耕细作B. 农业成就最为突出C. 重视农业生产发展D. 农业工具不断更新【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表格反映是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内容有创新农业生产工具、兴建水利工程、注重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可以判断其作用在于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模式
3、,A选项符合题意。仅从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的变化是不能得出农业成就最为突出的结论的,B选项排除。灌溉工具属于民间发明的水力灌溉工具,与统治者重视无关,C选项排除。农业工具不断更新的说法过于片面,D选项排除。3. 下图为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人口状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了A. 经济重心变化趋势B. 南北方人口比例变化不大C. 北方经济严重衰退D. 南方的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答案】A【解析】【详解】公元2年至公元1078年,大概是汉代至宋朝时期,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黄河流域的人口在下降,而长江流域的人口在增加,这主要是得益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到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故A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南北
4、方人口比例变化较大,排除B项;从人口的变化无法反映出北方经济严重衰退,也不能体现土地兼并的情况,故排除CD项。4. 1983年湖北江陵出土的汉初竹简二年律令,其中户律详细地规定了要通过“自占”(申报)与“案比”(复査)的方式对当时的人口进行编户造籍,并規定了严惩“自占”时的假报、虚报行为。汉初政府这一规定A. 标志古代户籍管理开始B. 强化国家机器统治基础C. 在于限制土地兼并D. 旨在打击地力豪强大户【答案】B【解析】【详解】汉政府严格户籍管理,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统治,从而强化国家机器的统治基础,故选B;我国户籍管理的做法不是从汉代开始的,排除A;汉初严格户籍管理是为了加强国家管理,并不一定
5、是为了限制土地兼并和打击地方豪强大户,排除CD。5. (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胁定群情。外名南伐广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包括()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 南伐和迁都都有一定阻力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胁定群情”可以得出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外名南伐广其实迁也”可以得出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胁定群情。外名南伐广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
6、。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可以得出南伐和迁都都有一定阻力,故正确。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在材料没有体现,故错误,故B项正确。A、C和D项错误。6.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11国宣战,宣战诏书下至地方时,邮政大臣盛宣怀下令各地电信局将清廷宣战诏书扣押,并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时任两广总督李鸿章,闻此讯,覆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反映了A. 侵略者与地方督抚相互勾结B. 地方督抚脱离清政府而独立C.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削弱D. 清廷政治腐败导致众叛亲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事件是东南互保事件,“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说明地方对
7、于中央命令不予采纳,体现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削弱,正确;材料中不能说明侵略者与地方督抚相互勾结,错误;材料中只是说明地方不服从中央命令,并不是脱离清政府而独立,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清廷政治腐败导致众叛亲离,错误。【点睛】东南互保指中国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之役期间,中国南方各省违背中央政府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的事件。7. “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正是觉得神圣的要求太高,很难企及,结果就硬撑门面,就伪装为善而虚伪恰恰是对人性破坏最烈、腐蚀最大的毒剂。”在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A. 揭露了旧文化的缺失B. 夸大了对人性的赞美C. 颠覆了国人的道德观D. 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答案】A【解析】试
8、题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中国总想当“圣人”、“圣贤”,但往往缺少做人起码的诚实与正直;与其唱“圣贤”的高调,不如做“平常人”,即做一个正直之人,以说真话为人生第一要义。何况,说真话才是对提问者的尊重。尊重提问者,最重要的是不欺骗提问者。这个意思就是:给予“真”,便是报以“善”。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揭露了旧文化缺失诚实与正直,A项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均排除。故选A。8. 1932年浙江教育行政周刊刊登小学中高年级东北事件教学大纲,提出了各学科在处理同一国耻事件时,结合学科特点各有侧重(部分如下表)。这反映出当时A. 学校教育对民族精神和责任的重视B. 国耻教育始终是近代学校教育的主题C. 国民政
9、府为全面抗战进行舆论准备D. 教育界要求建立统一战线的愿望强烈【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民国时期小学中高年级各学科教学中都在渗透东北事件的影响,这说明学校教育对民族精神和责任的重视,A正确;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此时国民政府的重点在剿共,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9. 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某时期连续4年的经济建设情况,为此我国政府A. 优先发展农村经济B. 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C. 削减城镇人口D. 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表格可见,该时期连续四年农业发展落后,国家职工人数即城镇人口急剧上升,国家财政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为大跃进和人民公
10、社化“左”倾错误时期,为此我国采取了调整城镇人口数量即削减城镇人口的举措,故选C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并未采取优先发展农村经济的相关政策,排除A项;农业合作化运动发生于三大改造时期,与材料所体现的时间阶段不符,排除B项;经济体制改革发生于1978年之后,与材料所体现时间不符,排除D项。10. 下面是一幅创作于1953年的宣传画,该宣传画反映出当时我国 ( )A. 人民公社获得了广大群众拥护B. 农业合作化运动出现“浮夸风”C. 家庭副业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D. 人民群众建设祖国的热情高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1953年”“农业合作有分工,男女老少齐劳动”可知,宣传画反映的是1953年开始
11、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爱国增产真光荣”说明人民群众建设祖国的热情高涨,故选D;1958年开始建立人民公社,1958年出现“浮夸风”,A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农业合作社,“家庭副业”表述错误,排除C。11. 在古希腊文明影响下产生的古希腊的服装是一块布的艺术。布一般都不裁剪,而是通过披挂或缠绕把一块布穿在身上,形成优美的垂褶,如多利亚式希顿(图1)和爱奥尼亚式希顿(图2),公元前200150年前后,由于黄金分割法的广泛应用,腰带位置上移,希顿变成高腰的设计(图3)。希顿的设计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 人与艺术的完美结合B. 崇尚理性之美C. 开放包容的政治文明D. 追求自由精神【答案】B
12、【解析】【详解】材料“布一般都不裁剪,而是通过披挂或缠绕的方式形成优美的垂褶”,可知希顿是一种人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但这是表面现象,并没有回答出希顿这种变化的本质,故A错误。希顿设计的变化是由于黄金分割法的广泛应用而导致的,体现的是对理性的追求、对理性的崇尚。故B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自由精神和开放包容的政治文明的相关信息,故 CD错误。12.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要求的“平等”往往局限在“市民”范围之内,而启蒙学者中较先进的人物则把平等明确地扩大到一切人,且从政治平等上升到财产平等。这一变化反映了A. 市民阶层力量削弱B. 封建专制统治加强C. 人文主义不断传播D.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答案】D【
13、解析】【详解】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到了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对社会改造的能力和目标增强,对“平等”的追求在范围上不断扩大,在内涵上逐渐拓展,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D项正确;资本主义发展,市民阶层会壮大,A项与史实不符;B项是背景,与材料现象出现没有直接关系;材料体现的是人文主义精神随着启蒙运动发展,不是得到“传播”而影响扩大,C项是结果。13. 下表摘编自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由此表可见,当时A.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B. 欧美工业国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C. 欧美各国经济发展趋于平衡D. 英国对外贸易增速居于世界首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中数据计算可知,1
14、850年、1870年英、法、德、美四国的国际贸易额之和分别为82.6、212.8,分别占当年世界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说明欧美工业国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故选B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英国在这期间世界贸易额比重最大,不能反映欧美各国的经济发展趋于平衡,排除C项;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英国增速低于法国,排除D项。14. 下图为1961年英国申请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时,英国卫报刊登的一幅讽刺漫画。该漫画表明A. 英国对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持谨慎态度B. 欧洲共同市场政策缺乏对英国的吸引力C. 英国探讨加入欧洲共同市场的可行性D. 英国担心加
15、入欧洲共同市场丧失独立性【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英国人一脚小心翼翼地试探前行,一脚绑着沉重的铁锚以便随时退回,体现出英国对加入欧洲共同市场采取谨慎态度,故A项正确。画面中的英国人试探前行,说明欧洲共同市场政策对英国具有吸引力,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英国申请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所持的谨慎态度,不是探索加入欧洲共同市场的可行性,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英国对加入欧洲共同市场的态度,不是担心加入欧洲共同市场丧失独立性,D项错误。15. 20世纪60年代美国许多年轻人以着奇装异服、留长发、蓄长须、听爵士乐、跳摇摆舞等极端行为反抗社会,抗拒传统,并创造了”hip”这个词,这就是嬉皮士文化
16、。关于这种文化产生的背景分析正确的是A. 有利于新的荒诞派文学的产生B. 美国的民权运动已经取得成果C. 是文化在特定时期的自我调节D. 物质生活丰富和传统信仰缺失【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A项属于影响,不是背景分析,故排除;题意内容与民权运动无关,没有体现相关内容,故排除B项;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的反映,不是自我调节,故排除C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年代,所以物质生活丰富,根据“着奇装异服、留长发、蓄长须、听爵士乐、跳摇摆舞等极端行为反抗社会,抗拒传统”可知传统信仰的缺失,故选D。二、非选择题16. 阅读材
17、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的县制,“渊源于周、雏形于春秋、确立于秦”。两千多年来,世事沧桑,王朝更迭,治乱循环,地方制度屡经变化,而县制基本保持稳定,历行而不废,长期担负着基层政权的职能。从秦汉到明清,在历史的长河中,县级政府的权力呈逐渐被削弱的趋势,并且非个性化色彩越来越浓厚。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指出了当时县制存在的三点弊端:州县官员缺乏充分的施政权力,官员行政效能低下;吏胥把持州县行政,“官治”变为“吏治”;乡村社会散弱,缺乏健康的社会机体。摘编自武君婷中国县制的历史演进及社会功能材料二 20世纪初,清政府开始时州县行政进行整体性改造,基本思路一是“官治”,即国家派官设治,包括扩充和
18、健全州县国家行政,建立乡镇一级国家政权,以将地方社会各种经济、社会、文化事务的兴办和管理纳入国家行政的轨道;一是“自治”,即在国家行政之外,或在国家行政的基本框架内另建一个相对独立的“以本地人、本地财办本地事”的行政系统。这些蕴含着近代县制萌芽的措施拉开了中国县制近代化的帷幕。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县制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末县制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长期存在且保持稳定;县级政府权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加强。历史意义:巩固政治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基层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19、。(2)变化:扩充和健全县级国家行政力量,并延伸至乡镇;建立起地方自治系统。 原因:清末内忧外患的局面;清末新政的推动;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传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县制的发展变化,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中国古代县制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渊源于周、雏形于春秋、确立于秦”“ 而县制基本保持稳定,历行而不废,长期担负着基层政权的职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县级政府的权力呈逐渐被削弱的趋势”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其历史意义可以联系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基层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来回答。(2)清末县制的变化情况,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包括扩
20、充和健全州县国家行政,建立乡镇一级国家政权”“在国家行政之外,或在国家行政的基本框架内另建一个相对独立的以本地人、本地财办本地事的行政系统”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其原因可以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清末内忧外患、新政的推动和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传入等方面来回答。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如表是明代徽州地区土地交易契约中所使用的交易媒介统计表,单位:%据王天有、高寿仙明史:一个多重性格的时代概括指出表中所反映交易媒介变迁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答案】总体趋势:纸币虽一度作为重要媒介,但很快趋于消失;谷物和绢帛虽作为交换媒介长期存在,但到15世纪后半期也趋于消失;白银逐
21、渐成为绝对优势的媒介。解释:若从以下任一角度作出历史解释,均可 从纸币是货币符号,滥发容易导致其信誉降低,导致通货膨胀的角度作答;从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谷物和绢帛不适合商品经济发展提升的需求角度作答;从白银本身具有重要价值的角度作答;从中国政府推行赋税改革的角度作答【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概括指出表中所反映的交易媒介变迁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首先阅读表格,在理解表格的基础上对三类媒介物质变迁进行概括。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媒介物质演化作出解释,考生可选择其中一个进行阐述。注意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升华。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22、求。 材料一:“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义民。”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史记天官书中说“其后秦灭六国,并中国。”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所以史记上出现的“中国”字样,并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说所指的中国。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 摘编自中国:天下观念中的国名定位、李扬帆走出晚清(1)根据材料一,概括传统中国称谓变化的突出特点。 材料二:陈亮(1143-1194年),字同甫,号龙川,浙江永康人。他曾多次上书宋孝宗
23、,反对“偏安定命”,倡言恢复、复兴国家统一大业。他反对道学,与朱熹多次进行论辩,认为学者的首要任务是要讲求兵刑钱谷等可以富国强兵、复仇雪耻的实用学问,舍此不讲,却天天低头拱手、徐行缓语地去谈道德性命,这般人实际上都是“风痹不知痛瘁之人”。他指出,凡足以“开物成务,治国家平天下”的学问,都要兼蓄并包,不应只把修身养性等内省功夫当作真学问,应博采众长,择善而从。他力倡礼乐刑政并出而用之,提出“王霸并用”的主张。认为刑法、智力虽属霸道,却恰可弥补王道德泽有余而事功不足的缺陷,用现实主义的各种谋略包括霸道来解决危艰时局,完成中兴大业。 摘编自董海鹏陈亮事功思想探析(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
24、亮思想主张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材料三: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3)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答案】(1)特点:中国称谓时间早;由王朝、地域称谓向国家称谓变化;缺乏一以贯之的“国家名称”;国家概念模糊。(2)时代背景:金军南扰,战乱频乃;南宋偏安江南;理学盛行。影响:适应了济世救亡的社会现实需要;冲击了理学道德性命等脱
25、离实际的空谈,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以天下为己任思想,表现了知识分子“治国平天下”的爱国主义情怀。 (3)新内涵:家国天下;世界意识。意义: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或国家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解析】【详解】(1)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可归纳为中国称谓时间早;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史记天官书中说其后秦灭六国,并中国。”,可归纳为由王朝、地域称谓向国家称谓变化;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所以史记上出现的“中国”字样,并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说所指的中国。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
26、中华民国的简称”,可归纳为缺乏一以贯之的“国家名称”以及国家概念模糊。(2)第一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倡言恢复、复兴国家统一大业”“他反对道学,与朱熹多次进行论辩,认为学者的首要任务是要讲求兵刑钱谷等可以富国强兵、复仇雪耻的实用学问,舍此不讲,却天天低头拱手、徐行缓语地去谈道德性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南宋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分析其形成的时代背景。第二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用现实主义的各种谋略包括霸道来解决危艰时局,完成中兴大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世致用、对理学空谈心性的冲击、爱国精神等方面分析陈亮的思想主张。 (3)第一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三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
27、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可归纳为家国天下和世界意识。第二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三中“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角度分析归纳。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国际秩序是指国际体系中的行为体(包括从事跨国活动的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依据国际规范采取非暴力方式处理冲突的状态,由主导价值观、制度安排和国际规范素构成。国际体系是国际行为体的组合及其运动规则,由国际行为体、国际
28、格局和国际规范素构成。二者关系图示如下:摘编自阎学通全球化or逆全球化?国际秩序的转型与重组从图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要素,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答案】示例1:论题:行为体间实力对比变化影响国际体系的变化阐述: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确立了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二战后,欧洲普遍衰落,美苏势力膨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体系转变为以美苏为中心的国际体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伴随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总之,行为体实力的对比变化影响着一个国
29、家或组织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进而影响着国际体系的变动。示例2:论题:国际规范是构成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共同要素阐述:二战后期,为重新规划世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制定联合国宪章,成立联合国,确立了雅尔塔体系,维护了国际政治秩序;二战后,美国主导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形成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维护了世界经济秩序。总之,国际规范的制定有助于形成国际体系,维护国际秩序。示例3:论题:行为体的外交政策和制度安排是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阐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战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危及世界和平与安全,成为导致国际秩序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总之,行为体基于国家利益制定外交政策,并作出相应制度安排,会对国际秩序产生重要影响。(其他论题如:国际格局的变化影响国际秩序的变化;国际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维护国际秩序等也可。)【解析】【详解】从材料图表信息“国际体系由行为体、国际格局、国际规范三个因素组成,行为体的变化会影响着国际体系”选定行为体的变化是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国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美国实行霸权主义所获得不同结果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