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单元过关检测卷(人教版选修1)(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8508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单元过关检测卷(人教版选修1)(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单元过关检测卷(人教版选修1)(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单元过关检测卷(人教版选修1)(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单元过关检测卷(人教版选修1)(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单元过关检测卷(人教版选修1)(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单元过关检测卷(人教版选修1)(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单元过关检测卷(人教版选修1)(二).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单元过关检测卷(人教版选修1)(二).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单元过关检测卷(人教版选修1)(二).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单元过关检测卷(人教版选修1)(二).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单元过关检测卷(人教版选修1)(二).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单元过关检测卷(人教版选修1)(二).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单元过关检测卷(人教版选修1)(二).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单元过关检测卷(人教版选修1)(二).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单元过关检测卷(人教版选修1)(二).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单元过关检测卷(人教版选修1)(二).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历史选修1(人教版)单元过关检测卷(二)(测试时间:9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考查范围:第34单元)一、选择题(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导致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矛盾激化的因素有()进文明与落宗主督护制赋税负担沉重民族关系合理调整先后文明碰撞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激化了阶级矛盾,是深层次的、全面的矛盾,是民族、阶级矛盾的根源。孝文帝改革前夕,由于北魏统治者民族政策失当,导致民族矛盾更加激化,所以错误。答案:C2(2014海淀区模拟)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

2、可止。”此制度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此社会现象是()A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 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北魏在地方上实行三长制。实行三长制之前,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豪强地主趁机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3下列措施中促进了北魏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是()A租庸调法 B均田制 C迁都洛阳 D初税亩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北魏经济恢复和发展主要措施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北魏采取的土地制度是均田制,赋

3、税制度是租调制。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答案:B4据史料记载,北魏初年“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后来却纷纷“返旧墟”,导致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当时统治者实行了()A编户制 B均田制 C迁都洛阳 D俸禄制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依据材料中“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返旧墟”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吸引了更多的流民定居农耕,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答案:B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答案:C6(2014海淀模拟)北魏的统治促进了

4、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A分配北方无主土地恢复小农经济 B刊印齐民要术推广生产经验C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兴修水利工程 D创制翻车以提高农业灌溉的效率解析:A项正确,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均田制的内容。B项错在“刊印”上,我国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咸通年间的金刚经。C项错在长江流域,因为北魏的统治区域没有到达长江流域。D项错在“创制翻车”,因为这是三国时马钧创制的。答案:A7(2014肇庆模拟)北魏均田制规定: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奴婢授田额与良民同,耕牛1头授田30亩,限4头牛。其主要影响是()A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B使劳力与田业相结合促进了农业生

5、产C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以加强控制 D保留了贵族官僚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知识点。由“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可知,题干强调贵族除自身之外,还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获得与良民相同的土地,其带来的影响则是贵族可获得更多的土地,保留了贵族官僚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故D项正确;A项“从根本上解决”的说法是错误的,故排除;B、C两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答案:D8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这种时代潮流是指()民族融合的潮流北方地区封建化潮流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潮流A B C D答案:A9把鲜卑与汉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

6、运紧密连在一起的措施是()A讲汉话 B改汉姓 C通婚姻 D改籍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抓住题干中的限定语“紧密连在一起”,A、B、D三项虽然也加强了两族的联系,但是最恰当的为C项。答案:C10(2014江西模拟)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以下有关均田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与井田制相类似,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生产积极性提高C该制度下的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个体农户耕作D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土地私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解析:本题考察均田制,它是我国从北魏到唐代中期实行的计口授田的制度。A选

7、项“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不符合史实,封建土地私有制当时广泛存在;B选项农民除了缴纳赋税之外还要服徭役和兵役;D选项,在封建社会中,土地私有制不可能被消除,因而土地兼并问题不能解决,只能缓解,故选C。答案:C11(2014宣城模拟)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材料中,范仲淹认为()应对科举制考试内容进行改革应强化儒家思想的地位科举制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科举制导致天下危困A B C D解析:从题干“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与不符合,排除,

8、科举制的弊端才是导致天下危困原因之一,排除。答案:C12(2014西城区模拟)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征收算缗A B C D解析:算缗,是中国西汉前期征收的一种财产税,主要针对商人,所以排除,的推行都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答案:B13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A抑制土地兼并 B限制高利贷盘剥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减轻农民负担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可以使官府收入大量利息,募役法按户等征收所需募役的费用,方田均税法使隐产逃税的现象得到遏制,增加了

9、田税,三者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选C项。A项只是方田均税法的作用,B项只是青苗法的作用,D项只是募役法的作用,均排除。答案:C14(2014成都诊断考)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同时要求“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A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 B借变法之机剥夺了三司财权C以积极节流作为理财思路 D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基础知识的掌握。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为富国强兵,中心在财政与军事,故A项错误;题中设置机构提出要求的做法是将财权更加明确和细化,并未完全剥夺三司的财权,故B

10、项错误;同上,并未体现“积极节流”,故C项错误;这两点措施都是针对财政运行机制的,故D项正确。答案:D15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他的“理财”措施的主要目标是()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之间的关系C调整大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与理解能力。“理财”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从其措施如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等方面看,主要是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答案:A16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A看

11、到了科举制的弊端 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 D认定地方教育高于太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不经科举考试就可任官,反映出王安石已经认识到科举制度不能完全选拔出有真才实学的人。B、D两项明显有误,王安石主张改革科举制,而不是否定,故选A。答案:A17(2014成都高三摸底)“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王安石这一变法措施的作用不包括()A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给予了农民人身自由 D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解析:材料是对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募役法的评价,“以钱代役”,保证农民劳动时间,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限制了他们的

12、特权。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农民对地主有严格人身依附关系,故C项错误。答案:C18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给北宋的统治者带来了转机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秩序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但王安石变法涉及理财、军事、科举、教育等诸方面,以理财为中心。答案:B19(2014西城区模拟)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理由是“上户自足,无假(借)官钱,而强与之,使出息。名为厚民,实乃剥下;名为惠民,实有利心。”这是反对()A方田均税法 B免役法 C青苗法 D保甲法解析:从题干中“而强与之,使出息”,实施的结果是“名为厚民,实乃剥

13、下;名为惠民,实有利心”看出这是实施青苗法招致民怨。答案:C20下列选项分别是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其内容最为相近的一组是()A户籍什伍制保甲法 B重农抑商募役法C奖励军功将兵法 D奖励耕织青苗法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户籍什伍制”要求民为什伍,“保甲法”把农村住户按保管理,内容接近,故选A项。“重农抑商”主张抑制商业发展,“募役法”规定农民可以交钱免役,内容不一致,排除B。“奖励军功”规定按军功授爵,“将兵法”规定设置专门的将领负责训练,内容不一致,排除C。“奖励耕织”主张奖励农耕,“青苗法”规定每年青黄不接时分两次借钱或粮食给农户,内容不一致,排除D。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部

14、分共3小题,共40分)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

15、究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4分)(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4分)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4分)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的民族观念和民族关系为背景题材,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重大意义。第(1)题,根据材料一提炼出作者关于夏夷有别的主要观点,并概括出材料中的理由。第(2)题,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整合概述改革的进步作用,并结合该题材料就经济文化交流、民族文明交融、巩固政治统一等方面概述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大意义。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2

16、分)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2分)(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4分)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4分)22(2014奉贤区模拟)(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人话本中的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

17、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材料二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为什么要变法。(2分)(2)你如何看待材料一宋人话本中的王安石变法?(5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5分)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

18、可。第(2)问一方面要依据材料和课本概括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另一方面涉及到历史研究方法的考查,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第(3)问可结合梁启超的阶级属性以及时代背景,提炼解读材料有效信息,分析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利用材料信息“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判断其采用的方法是重视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答案:(1)改变北宋初年因制度改革造成的冗官、冗兵、冗费困局,以理财为目标,推行变法。(2分)(2)答案1:能依据材料辩证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阐述理由。(5分)一方面,变法确实存在问题,如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话

19、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法引起民间不满;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对研究王安石变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另一方面,不能仅凭这一话本材料就彻底否定王安石变法;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一则材料略显片面,须有其他史料印证。答案2:仅从一个方面提出看法,并阐述理由。(3分)答案3:仅提出看法,未阐述理由。(1分)(3)目的:弘扬历史上的改革精神;推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2分)方法: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3分)23.(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

20、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卷六十八材料二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三年,诏:“青苗钱不许抑配。令诸路提点刑狱官体量觉察禁止,敢阻遏愿请者,按罚亦如之。”初,敕旨放青苗并听从便,而提举司务以多散为功。又民富者不愿取,而贫者乃欲得之,即令随户等高下分配,又兼贫富相兼,十人为保,以富者为保首。王广廉在河北,第一等给十五贯第五等一贯,民喧然

21、以为不便。判大名府韩琦言:“熙宁二年诏书,务在优民,不使兼并乘其急以邀倍息今乃乡村自第一等而下与初抑兼并济困乏之意绝相违戾,欲民信服,不可得也。”上乃出琦奏示执政曰:“朕始谓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有青苗,而使者强与之乎?”文献通考卷二十一请回答:(1)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的原因。(8分)(2)比较材料二、材料三,指出两者变法成败的主观原因。(4分)(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什么启示?(4分)解析:本题以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为主题,考查材料解析和比较分析能力。第(1)题要依据材料中“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第(2)题要依据“将法太子”“民喧然以为不便”等信息回答。第(3)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注意材料信息:“秦民大说(悦)”、“将法太子”、“今乃乡村自第一等而下与初抑兼并济困乏之意绝相违戾,欲民信服,不可得也”等信息分析归纳。答案:(1)原因:奖励耕织、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废井田,平赋税;执法一视同仁。(8分)(2)变法者是否坚决推行变法措施。(4分)(3)启示:改革要取得人民的支持,必须注意维护人民的利益;改革要有强有力的领导并坚决推行。(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