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4部分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6635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4部分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4部分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4部分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4部分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4部分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4部分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4部分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4部分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4部分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4部分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4部分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4部分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4部分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4部分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4部分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4部分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4部分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4部分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4部分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4部分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讲座(三)世界史高考第卷非选择题突破1材料要“三读”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国别、背景、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第三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并厘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2要点要“三找”“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即材料的第一句,或材料的最后一句。“二找”材料的层次和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

2、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系教材,列出提纲,材料涉及要点完整全面。“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3答案要“三界定”一要对应设问,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不要漏掉问题(如“是否”“变化”“有无”等)。二要对应好题目和设问,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选取相关知识作答。三要界定好设问答案来源,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情况,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题依据做出明确规定的。在阅读设问时,应注意某一设问是要求怎样回答的,同时要看清设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

3、有什么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把限制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和疏忽。例1(2018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

4、,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分)【解题思路

5、】解答本题要注意“三读”“三找”“三界定”,体现规范解答的要求。材料要“三读”速读:材料出处“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显然是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细读:材料介绍了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后来引入北美。精读:材料举了许多例证说明我国人民最早培育了大豆,并广泛种植,后来大豆在北美洲得到广泛种植要点要“三找”一找材料中心论点:材料中第一段中心论点是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第二段中心论点是大豆引入北美。二找关键句、关键词:“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三找中心点与教材的结合点:中国古代农业、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加强答案要“三界定”第(1)问第一小问

6、,逐条分析材料可知,从时间看,种植大豆历史悠久;从区域看,经历了由北方向南方的推广过程;从大豆的价值看,既是重要的食物来源,又有改善土壤等作用,价值广泛;从推广者来说,有民间,又有政府参与,各方合力;第二小问,根据材料“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等信息概括。第(2)问,从材料时间可以得出经济全球化推动物种交流;从大豆本身的价值看,它被美国人接受并认同;从美国的自然环境看,有适宜大豆推广的区域;从大豆与工业化的关系看,工业化推动了大豆种植,大豆也为工业化提供了原料。第(3)问,从推动世界文明进步、有利于世界文明交流等角度作答【规范答案】(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

7、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作用:是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2)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3)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1(2017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

8、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

9、国主义而已。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7分)解析解答本题注意运用“三读”“三找”“三界定”。第(1)问,根据材料一可得出民族主义的内涵是反对君主专制、构建民族国家,结合所学法国大革命的史实,挖掘法国大革命对于反对封建专制、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作用,从思想、政治角度回答出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启蒙思想家主张

10、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人们认为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及材料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概括;第二小问,根据二者反对的对象概括;第三小问,要结合中法两国各自的社会主要矛盾及主要任务分析。答案(1)作用:促进了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2)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是突出反对帝国主义。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

11、苏俄的影响。2(2016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

12、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解析本题以社会救济为切入点,考查不同时期东西方国家社会救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综合性强。既涉及学科主干知识,又渗透

13、热点问题,涉及当前精准扶贫这一现实问题。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中英两国救济的对象及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概括。第二小问相同点,从政府作用、救济方式、保障方法、救济规定等角度分析;不同点,结合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及材料二“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那里的条件恶劣得多”分析。第(2)问,要结合教材内容回答,落脚在教材主干知识上。答案(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相同点: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不同点: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的救济制度体

14、现了中国传统文化。(2)发展: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了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高考试卷每一个小问题后面都标有相应的分值,根据近几年的经验,文综试卷一般都是按要点采分,考生回答的要点不可能和标准答案完全一致,所以,在组织答案时应该尽可能全面,如果把考生组织的答案看作数学上的“集合”,那么这个“集合”里包含的“要素(得分点)”一定要多,尽可能使这个“集合”与标准答案的“集合”形成“交集”。试题设问会做与否都要敢于回答,除了感觉明显回答错了,一般也不要划掉,因为回答不准确的部分不影响正确部分的得分。评卷者是来“给分”的,不是来“扣分”的,只要你

15、的答案中有“得分点”,不会因前面的错误而受到“株连”。例2(2019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年份中国美国苏联日本1950618 7852 733484195528510 6174 52794119651 22311 9269 1024 11619752 39010 58214 13410 23119803 71210 08014 80011 141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 002万吨,1986年达到5 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 224.8

16、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1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0分)【解题思路】解答非选择题应注意分值,按分值作答,每个设问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说明要点多,要详尽回答,分值小则要简答。审材料材料一19501980年中国、美

17、国、苏联、日本等国家钢产量变化反映了这几个国家钢产量的发展趋势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钢铁业的发展按分值审设问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四个国家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钢产量快速增长,其原因结合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建设及“一五”计划的影响回答;美国也在增长,主要是受到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但是要考虑到20世纪70年代因经济“滞胀”所带来的下降;苏联数据也在增长,到20世纪70年代放缓,原因主要是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的改革仍然以重工业为主,实现了稳步增长,到20世纪70年代受整体经济颓势影响而放缓;日本主要是因为二战后在经济的恢复过程中利用美国的扶植,引进技术而快速增长,但由于2

18、0世纪70年代受到美国经济“滞胀”的影响而放缓。第(2)问,根据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引进外资等角度概括;同时根据材料二“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等信息也可概括出相关的答案【规范答案】(1)趋势: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日本: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20世纪70年代放缓。苏联:稳步增长,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放缓。中国:快速增长。原因:美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

19、济发展,受经济“滞胀”影响。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2)主要原因: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3(2020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

20、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材料二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

21、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9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6分)解析第(1)问,与民主德国关系的“变化”可根据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6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概括得出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原因”可根据材料一“

22、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等信息和所学知识思考作答。与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可根据材料一“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概括得出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可根据材料一“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等信息和所学知识思考作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等信息,从德国外交政策与目标调整、世界多极化发展、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等方面概括回答

23、,再结合所学中国改革开放、欧洲一体化发展、德国实现统一的相关知识回答。第(3)问,根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史实、原因、影响等分析作答,如根据20世纪70年代初中德两国都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不断改善两国关系可得出外交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如根据中德两国都根据自己的需要作出外交决策,不依附于别国可得出外交需独立自主;如根据20世纪90年代中德关系发展提高了两国的国际地位可得出通过发展友好外交拓展国际空间和增强经济实力。答案(1)变化: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20世纪50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外交依

24、附美国;中苏关系恶化,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中国与美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联邦德国调整对中国的政策。(2)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德国统一,经济发达,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寻求政治大国地位;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3)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坚持独立自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摒弃冷战思维;奉行多边外交,推动全球化。4(2016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时间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

25、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黑奴约为1 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欧洲移出4 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 2003 700万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 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0家,投资总额约63

26、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 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分)解析解答本题注意运用解答非选择题的常见解决办法。第(1)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人口迁移数量、迁移范围、迁移地区等方面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比较材料一、二可知,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

27、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根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等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海外移民基本停止,20世纪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第二小问,从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的时间、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局势、中国的改革开放等方面分析;第三小问,可结合华侨华人对民族工业、民主革命、抗日战争等的贡献分析作答。答案(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

28、本停止;20世纪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开放型试题”,有人也称为“探究型试题”和“创新能力评价题”。这一类型试题在设问中通常有“说明”“评述”“评析”“探讨”等关键词,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观点、历史规律的认知、分析和论证能力。1命题特色试题命制灵活化、探究化(1)从能力要求上看:试题注重考查考生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项基本的能力要求。(2)从命题立意上看:近年来,高考文综试题

29、坚持能力立意,引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逐渐加强了从注重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素质立意的转变,试题由过去重视考查记忆能力向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考生全面发展转变。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在其中的表现特别明显:第一,答题思维上倡导多角度、多层次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二,答题原则上强调论从史出、论从证出和史论结合;第三,语言表达上强调逻辑严密、文字通顺。(3)从考查目标上看:近几年大多以社会重大时事热点、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争论为载体,以学科知识为依托,突出历史学科的价值导向功能。2应试策略学科思维史论化、素养化(1)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在当前中国教育大环境下,教科书依然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30、,挖掘好这一资源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把历史课本当作读本。”(2)注重历史学科的史证思维:“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特有的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作为高中学生研究能力的体现。(3)注重历史学科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学科核心素养日益影响着高考试题的命制。(4)熟练掌握答题技巧方法:考生熟悉答题格式,才会保证答题的完整性。在回答观点、论证问题时,首先需要提出观点,或选择观点,或判断观点。其次是利用史实加以论证,论证时要注重史论结合和语言连贯,形成连贯性思维。同时在论证过程中,注意结合多个史实来进行论证。最后要上升到理论或史观的高度。

31、例3(2020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学者将欧洲联盟的结构列为三大支柱,如下图所示:欧洲联盟的神殿式结构摘自法法布里斯拉哈欧洲一体化史(1945200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列支柱中各选取一点,三点之间要有相互联系,展开论述。(要求:明确列出三点,联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12分)【解题思路】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欧盟的三大支柱,即欧共体、欧洲的外交与安全、欧洲的司法与内务。要求是各选择其中一点,并分析三者的联系,比如选择“关税同盟与单一市场”“合作、共同立场和措施”“司法机构的民事与刑事合作”这三个点。联系之处则可结合所学知识从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加强合作的角

32、度进行分析。如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要加强关税与贸易方面的合作,实现商品、资本、劳务等方面的自由流通,建立统一的欧洲市场。这就需要欧盟国家坚持合作的理念,对外统一立场和统一措施,才能保证欧洲的整体利益。而在司法领域的合作又为欧洲的合作提供了法律保证。选择其他联系点亦可,言之有理即可。【规范答案】示例:列举三点:“关税同盟与单一市场”“合作、共同立场和措施”“司法机构的民事与刑事合作”论题:欧洲一体化进程需要多方位、多领域的合作。论述:欧盟在其发展过程中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一体化的合作。欧洲需要统一的市场,需要实现商品、资本与劳务等方面的自由流通,因此加强了在关税领域的合作,以减少贸易壁垒。在对外政策

33、上欧盟各国也要达成一致,以一个统一的集体保持统一的立场,为欧盟经济的发展创造外部的空间与市场。在司法等领域的合作则可以协调欧盟各国间涉及的经济纠纷,为其经济合作提供法律与司法保证。结论:因此欧洲一体化要进一步加快,必须深入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为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5(2019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主人公黑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顺受,受尽折磨而死。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黑奴吁天录(1901年译)译者称“非代黑奴吁也”,鉴于“为奴之势逼及

34、吾种”,“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删除了原著中部分宗教思想较浓的内容,增加反映孔孟思想的内容话剧黑奴吁天录(中国留日学生改编,1907年)黑人奴隶奋起反抗奴隶主的残暴统治,为了独立和自由,手持长枪与奴隶主殊死搏斗,最后胜利出逃话剧黑奴恨(1961年上演)突出汤姆的阶级觉悟,最后一幕安排他因反抗而遭受火刑,临死前发表痛斥殖民者罪行和鼓舞被压迫者抛弃幻想、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演说据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等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2分)解析根据材料所给时间及相关内容的描述可提炼出论点是时代背景对文学的影响,阐释需要从19世

35、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反抗清政府的革命斗争及20世纪60年代的阶级斗争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根据材料中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基本内容以及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可从美国南北战争入手,也可从三个年份汤姆叔叔的小屋在中国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入手,提取一个论题,如:从美国角度,可从人权、种族问题提取论题;从中国角度,可从维护主权独立、爱国主义、民族解放运动等方面提取论题。然后围绕论题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论述要有史实依据,逻辑严谨。6(2017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钟表的演变古代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中世纪末期机械钟在西欧流行,

36、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近代早期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1850年前后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20世纪初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20世纪50年代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误差1秒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解析本题选取古代到21世纪

37、初钟表的演变,涉及古代、近代、现代社会生活史的内容,主要考查人类科技进步与钟表演变的关系。试题给出的观点是“钟表的演变”,要求从“钟表的演变”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进行简要阐述。如“科技发展与钟表的演变”“钟表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与钟表的演变”等,然后结合所学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注意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分析全面。答案示例一:论题: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精度提高。阐述: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科技落后,日晷是当时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中世纪时机械钟在西欧流行,只有时和刻,但不精确。近代科技的产生,实验与数学相结合,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怀表,其精确度提高。科技革

38、命的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人们时间观念增强,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根据原子物理学制造出原子钟,其精度更高。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科技的进步推动钟表精度不断提高,钟表精度提高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科技的进步。示例二:论题: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普及使用。阐述:古代生产力落后,科技不发达,日晷是当时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但日晷计时一般由政府控制。近代科技的产生,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怀表,但当时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钟表还不能普及使用。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时间观念的

39、增强,1850年前后,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钟表得到了普及。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经济的进步,20世纪初,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随时都可佩戴。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普及使用,而钟表的普及使用反映了不同时代科技的进步。第一步:定论点精析材料,发现问题,寻找合适的论证角度发现问题是开启创新之门的一把钥匙,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没有问题的发现,就没有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发现问题是突破开放型试题的前提。1读懂、读透材料,明白问题主旨是发现问题的前提无论题

40、目是文字材料,或是图片材料,或是表格材料,或是历史地图,或是文字、图表等混合材料,都要一字不漏地读完,包括材料的出处、时间、注释,做到基本理解。根据材料出处、作者、关键字词等确定题目涉及问题的时间、空间、范围。概括材料内容,区分材料中客观事实与主观见解,明白问题主旨,审出材料的核心内容或问题主旨,指出其立场和时代的局限性及某些偏见,为下一步作好铺垫。2获取有效信息是发现问题的关键(1)有效信息及“有效”的体现所谓“有效信息”,是指蕴含在材料中的、对设问具有针对性、对解答问题具有实用性的信息。“有效”体现在对回答具体问题、联系所学基础知识、准确理解、把握问题主旨以及说明、论证上有效。(2)获取有

41、效信息的方法从所提供的文字、图表等材料中获取。第二步:选论据回归教材,联系所学,依据观点选取所需论据知识是基础,知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尤其是历史学科,任何知识和结论的得出都是建立在坚实的史实基础之上的,从历史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社会和人生,若没有历史知识作为思考的原料和进行比对的参考,则不可能真实、准确和有效。新课改以来,历史开放型试题由传统的“紧扣教材”转变为“若即若离”,即仅以教材为依托。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历史试题的命制不拘泥于教材,试题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因此在答题时必须准确调动、合理利用所学知识,将题目的情境信息(发现的问题)嵌入到所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中,并

42、与教材内容相对照、反思、调试,进而根据需要选择出合适的内容去解决具体问题。第三步:规范答亮明观点,组织论据,采用“三段式”作答审清题目时间、空间、角度等限定,针对不同的方法提示语,采用三段式规范进行论证。论证,就是用一个或一些已知为真的判断确定另一个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过程。任何一个论证都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法三个要素构成,即三段式论证。第一段提出正确、鲜明的观点或论点第二段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用简要、通顺的文字从多角度进行层次分明、逻辑严谨的论证,尽量用学科术语回答第三段进行小结,升华认知例4(2019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注

43、:“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2分)技巧运用第一步:定论点材料反映了美国一学者对19世纪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知,该学者分别从“自然进程”和“人文进程”两个不同角度,对世界历史作出了自己的解释。要求考生提出对该学者认识的见解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即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注意题目要求“见解明确”,也就是提出明确的观点,赞成或反对或修正。阐述理由时,

44、考生要注意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第二步:选论据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主要是从人与自然,文明与文明碰撞接触这两个方向去认识的。我们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个比较容易的观点进行解读。比如19世纪4060年代鸦片战争这个点,可以赞同这一观点。鸦片战争是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一次交锋,最终以中国的战败告终。这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接触与碰撞之一。论述时可结合所学知识从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等方面去理解中英之间的文明碰撞。第三步:规范答第一段明确题目中“自然进程”和“人文进程”的含义第二段结合题目要求提出自己的见解,可以从两者中选取一个或者两者兼顾,进行论述。在论述时要结合材料提供的重要史实,说明自然进程中科技发

45、展带来的影响,注意要全面;如果叙述人文进程,可结合材料提供的重大史实,分析其原因和影响第三段归纳总结,升华认知:说明人类社会在两个进程发展中不断进步答案本题解题要领:先表态,得态度明确分;释论点,得提取论点分;找史实,得史实分;巧论证,得规范逻辑分;作结论,得整体印象分;精语言,得学科用语分。7(2018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

46、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12分)解析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提取材料中所提供的一个情节,然后指出其反映的历史现象(注

47、意时间限制是近代早期),最后对该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答题时要注意联系世界近代史的知识进行回答,要求对历史现象的概括要从时间、过程、代表性事件等基本要素完整准确描述,史实正确,言之有理。答案示例:情节与对应的历史现象:鲁滨逊渴望航海冒险,在航海途中漂流到荒岛上反映了近代早期欧洲人进行大航海的历史。概述:1500年前后,欧洲商品经济发展,葡萄牙、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开始了海外探险,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等人开辟了从欧洲到亚洲和美洲的新航路。此后,英国、荷兰等国也纷纷加入了海外探险的行列。世界迎来了大航海时代。评价:大航海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同时大航海也带

48、来了残酷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亚非拉地区长期的贫穷和落后。8(2015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解析解答本题时要围绕“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论述“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的公式,注意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评分标准论证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一等(129分)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二等(85分)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三等(40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有观点,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