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17年是中国传统的鸡年。早在先秦时期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与我国传统生肖文化形成相关的是A.西方海洋文明的影响 B.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C.古代文学艺术的推动D.古代城市经济的繁荣2、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落后性 B.脆弱性 C.封闭性 D.分散性3、 某处的庙堂中悬挂着一幅对联:“恢拓禹功名父子;创开天府古神仙。”该对联称颂的人物主持修建了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大运河4、 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峰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等;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这主要表明
2、西汉时期A.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B.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C.生产方式出现了质的革新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5、 中国古代的制瓷业举世闻名,以下我国陶瓷种类出观的先后顺序应该是A. B. C. D.6、 关于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官营手工业在整个封建社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B.官府设立工官管理工匠,工匠都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生产C.官营手工业的工匠职业世袭D.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7、 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
3、映出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 B.“海禁”政策促进了市镇工商业发展C.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D.抑商政策阻碍了市镇工商业经济发展8、 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 B. C. D.9、 清代宁波一带流传有一首民谣,是嘲笑山西商人的:“山西人,大褥套,发财回家哈哈笑,建房置地养老少。山西人,大褥套,挣下银子藏地窖。窖满再难盛,铸成“搬不动”。不怕贼偷不怕劫,夜夜安心把觉困。”对上述材
4、料理解错误的是 A.清代晋商传统观念影响 B.晋商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C.晋商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D.晋商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0、康熙四年开海禁,关东豆麦运到上海每年有千余万石,而布匹、茶叶等江南货物也由沙船运至山东、直隶、关东等地。沙船有会馆,设有董事。据此可推知A.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 B.清朝时国内长途贩运贸易繁盛C.清朝出现不同地域的商帮 D.政府放松了对海外贸易的监管11、史学家樊树志在专著晚明大变局一书中指出:江南市镇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网络”,而不是孤立的“点”。这说明A.“苏湖熟,天下足”格局正在形成中 B.晚明政局变化影响了江南经济地位C.大运河航运是江南经济最大的优
5、势 D.专业化市镇兴起促进了区域市场化12、某学习小组在讨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时候,列出了下面的一张表格,你认为他们讨论的是哪一个时期的农耕经济农业推广双季稻、产量提高;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蕃薯)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并占据了主导地位。商业白银使用广泛。综合国力GDP在世界总值中占比重年增长率远高于欧洲;是当时世界经贸中心A.春秋战国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13、有学者认为,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东西文化大汇合的根源是A.西方王室勇于冒险 B.商品经济的发展C.造船水平的提高 D.宗教扩张的狂热14、160
6、2年,具有国家职能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到17世纪中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拥有15000个分支机构,贸易额占到全世界总贸易额的一半。悬挂着荷兰三色旗的10000多艘商船游戈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比英,法,德,诸国船只的总数还多。荷兰因此获得的称号是A.无敌舰队 B.海上马车夫 C.“日不落”帝国 D.世界工厂15、下图为新航路幵辟后的“三角贸易路线图”。在“规程”中,船上装载应该有非洲黑奴金银财富纺织品玉米、马铃蕃A. B. C. D.16、近五百年来,荷兰、英国和美国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A.国家推行重商主义、奖励对外贸易的经济政策B.创立现代金
7、融制度确立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17、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A.新航路开辟 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C.工业革命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18、19世纪60年代世界棉花价格上涨,受此影响浙江棉花价格突然大涨,从每包9元涨至28元,这使种植者受到极大的震撼,纷纷放弃了其他作物的种植。上述现象说明A.中国己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农耕经济主导地位产生动摇C.棉纺织业成为最发达的手工
8、业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艰难起步19、“如果说,从前的农户是自己植棉(或购入棉)、自纺、自织、自用(也部分供应市场),现在则是从市场买进口机纱,织成布匹自用或供给市场。1894年,土布生产中使用机纱的比重已占23.4。”从材料主要反映了A.传统纺织品己完全商品化 B.民族纺织工业发展迅速C.传统织布业占据市场优势 D.进口机纱导致纺织分离 20、下图为1882年轮船招商局发行的股票票样(局部),其上印有“奏准设局招商,置备轮船运漕揽载,招集股银一百万两,分作千股”等内容。据此判断轮船招商局是A.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 B.中国第一个近代企业C.民族资本家创办的企业 D.清政府创办的军事工业21、1
9、902年,清政府上谕称:“近来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 此后清政府颁行了10余类近20项经济法规。材料表明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成为清政府经济支柱B.淸政府意在规范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营行为C.淸政府顺应法制化潮流,鼓励发展经济D.经济法规的颁布满足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22、下图反映了19131921年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情况。下列对图所示情况产生原因分析正确的是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民国倡导使用国货欧洲列强减少对华商品输出 抵制日货运动的推动A. B. C. D.23、20世纪20年代,吴蕴初看到日本的味之素独霸中国市场,便兴奋制造天厨味精,并在我国创办第一
10、个味精厂。这主要体现了他A.与外商争利的意识 B.主张走教育救国之路C.力主排斥外商企业 D.践行实业救国的抱负24、图为1949年前后中国国民经济结构的数据统计。据此可知A.实施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B.旧中国经济发展十分缓慢C.新中国经济结构较为合理 D.中国经济总量落后于西方25、50年代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材料中“政府号召组织起来”的措施是A.进行土地改革 B.恢复国民经济C.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D.成立人民公社26、曾任上海副市长、中国民主建
11、国会副主任委员的盛丕华说:“这下我们都是股东,共产党是经理了。这个经理是可以相信的,他没有吃过败仗。这种做法叫做共产党保你赚钱。” 由此可见,盛丕华最有可能参加的活动是A.建国一周年率领工商业界人士参观沈阳第一机床厂B.1952年,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C.1956年,带头参加公私合营的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D.1958年,传达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27、1962年我国农业总产值达到584亿元,扭转了前3年连续下降的状况,比上年增长了6.2%: 粮食产量达到3200亿斤,增长8.5%;油料产量达到3684万担,增长11.4%;生猪年末达到近1亿头,比上年增加了2440多万头。上述成果的取得
12、得益于国家制定了A.过渡时期总路线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髙”方针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28、新中国建立后,社会政治运动经常开展,这在当时人们取名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例如: 赵文革、钱建国、孙计划、李跃进等。一般而言,以上这四人中年龄从大到小排列,排在第二位的应该是A.钱建国 B.李跃进 C.孙计划 D.赵文革29、观察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对图中曲线峰值描述准确的是A.1957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完全建立B.1984年: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并己经初见成效C.1993年: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公有制
13、经济主导地位确立D.2008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推动发展的结果30、20世纪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经过几番姓“社”姓“资”的争论,在对恪守传统苏联模式的“左”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市场经济在中国终于真正成了主角。这次会议应该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C.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今不论内外,尽归统属,则举留都各府县之河埠,细及米盐鸡豕,粗及柴炭蔬果之类,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将县无宁村,村无宁家,内外骚动,贫富并扰,流毒播虐,宁有纪极,此开
14、辟以来所未有之暴也。(明)叶永盛论税使疏,见续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一 材料二 历史著作把1600至1750年的这段时期称为重商主义时期在对17世纪的重商主义作出的众说纷纭的解释中,这一概念的两个方面得到几乎所有人的肯定:重商主义包括经济民族主义的国家政策并且关注商品的流通,无论是贵金属的流通还是贸易(双边或多边)的平衡。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材料三 顺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材料四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至的葡萄牙人、英
15、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很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西方的经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们的原因? (6分)(2)根据材三指出清朝实行什么海外贸易政策?结合所学,简要评价该政策。(7分)(3)指出图中的、航线哪条是哥伦布的航行线?根据材料四的文字,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16、(7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2年到1919年的八年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发展迅速,1920年发电量772 百方千瓦,煤炭14.2百万吨,生铁436815吨,铜30000吨,到1936年发电量1724百万千瓦,煤炭26.2百万吨,生铁958683吨,铜556347吨。在沿海地区,仅江苏、浙江、安徽省份就集中了全国新式工厂的70%。摘编自步平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材料二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企业毁
17、于炮火或被侵略者劫夺,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向后方大迁移。当时担任上海工厂联合迁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胡厥文麵后来回忆说:“在上海工厂联合迁移委员会组织下,包括机器、造船、纺织、炼钢、电器、陶瓷、化工、印刷、饮食等行业的146家工厂(其中机器工厂66家,占内迁厂的45%),共14600余吨物资、2500余名技术人员与工人迁到抗日后方。”除上海外,其他沿海沿江城市也有许多工厂迁往内地。这次民族工业的内迁,不仅对国民经济由平时向战时转移、支持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改变中国工业布局的严重不合理状况产生了深远影响。摘编自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 1952年工业总产值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46.3%,生
18、铁产量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7.2%,原油、水泥、电力、原煤都超过历史最高产量,棉纱、棉布、食糖等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也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平均来看,1952年我国工业生产超过旧中国历史最高水平23%。 陈云说:我们的三年超过了国民党的22年。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抗战爆发后沿海民族工业内迁的影响。(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建设成就的影响。(6分)1-5:BCABB 6-10:ACCDB 11-15:DDBB
19、D 16-20:CCADA 21-25:CBDAC 26-30:CBCBC31、(1)不同:中国:重农抑商:西方:重商主义原因:中国: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西方: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策:海禁(或闭关锁国)。评价:积极:短期内实现了自我保护;消极: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3)路线:影响:消极: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美洲,对美洲实行长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 积极:促进欧美物产(或:文明)的交流和传播;促进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人类向工业文明的转型。32、(1)特点:基础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相应发展);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原因:原有工业的基础;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民族资本家的努力等。(2)影响: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改变中国工业的不合理布局。(3)影响:巩固了人民政权;为工业化发展奠定基础(或为“五”计划的顺利实施莫定基础);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