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田东县田东中学2020年秋学期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时间90分钟,共100分)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春秋晚期,晋国大夫赵襄子一日之内拔擢中牟两位出身耕稼的读书人为大夫,并予以田宅。于是“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官学兴盛,人才辈出 B贵族政治受到冲击C土地兼并,井田瓦解 D诸子蜂起,百家争鸣2.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 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B.
2、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C. 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 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3.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A缓和诸侯纷争 B强化中央集权 C构建平等社会 D规范社会秩序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先秦时期有思想家主张“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人,有能则举之。”该思想家是(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韩非子5冯天瑜主编的中华文化史中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春秋战国的学派中,体现民本思
3、潮和专制主义的分别是()A墨家、儒家B法家、道家 C儒家、法家 D道家、儒家6.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两汉之世,(皇帝)遇日食灾变,则下诏责躬求言。”下列思想内容与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关的是()A“三纲五常” B“君权神授” C春秋大一统 D“天人感应”7学者李泽厚认为:“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朱熹的孔子”认同()A存天理,灭人欲 B知行合一 C君权神授 D天人感应8王阳明说:“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
4、矣。理岂外于吾心哉!”王阳明旨在说明()A强调伦理道德 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宣扬格物致知 D重视知行合一9宋代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主张“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这说明宋代理学()A改造儒学的天命思想 B弘扬关怀现实的传统C重视儒学思想思辨化 D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10. 战国时期的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A. 阶级立场不同 B. 政治主张的分歧 C. 社会性质差异 D.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11. 明亡后,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对
5、明朝覆亡的原因进行沉痛的理性反思。他们认为,明中叶以来“阳明学说之风行天下,而蠹坏世道人心, 甚至人人束书不观而从事于游谈, 空谈心性而不致当世实务, 故导致士林无耻, 以至于社稷丘墟。”据此他们主张( )A. 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B. 经世致用 C. 天下为主,君为客 D. 唯物主义12.王夫之71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他,想赠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拒不接见,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下一副对联:“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这表明王夫之()A严格自律,注重名节 B坚持反清复明活动C学说得到清政府尊重 D对政治腐败深恶痛绝13“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
6、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王朝统治的专制腐败A B C D14.古书多为绵长卷轴,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书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主要源于( )A. 商品经济发展 B. 造纸术的改进 C. 科举制的盛行 D. 印刷术的革新15. 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A. 经济停滞倒
7、退 B. 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C. 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D. 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16. 莱布尼茨说:“中国人缺乏心智的伟大之光,对证明的艺术一无所知,而满足于靠经验而获得的数学,如同我们的工匠所掌握的那种数学。”他认为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缺乏数理逻辑推理 不注重科学分析 不重实用 注重经验总结A. B. C. D. 17. “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A.诗经 B. 楚辞 C. 汉赋
8、D. 唐诗18. 京剧的前身徽剧,原以二黄调为主,兼唱昆腔、四平调等,1790年为庆祝乾隆帝80大寿,徽班进京演出,后留在北京民间,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发展为今天的国剧。据此可知,京剧艺术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文武兼修,角色齐全 B.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C. 贴近生活,联系百姓 D.政策鼓励,题材广泛19. 许瑶云曾评价某位书法家时说:“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下列属于该书法家作品的是( ) A B C D20.在敦煌壁画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
9、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D中外文化的交融性21.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他们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这一时期他们学习西学的主要意图是()A制造器物 B仿行制度 C变革思想 D强国御侮22.19世纪60年代,北京前门大街贴出了这样的对联: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该对联的矛头指向()A洋务派 B顽固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2319世纪90年代末,某著述刊出后,在当时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被守旧顽固派攻击为“明似推崇孔教,实则自申其改制之义”的叛
10、逆之作。该著述是()A海国图志 B孔子改制考 C变法通议 D天演论24.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下列主张已经突破张之洞观点的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C“师夷长技以自强” D“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25.19世纪末,康有为曾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康有为提出此学说的主要目的是()A揭露历史真相 B引进西方理论 C推动维新变法 D改造儒家经典26. 下图为邱炯的名为为什么开
11、不快的漫画,形象地反映了晚清时期清政府向西方学习、追赶世界潮流的活动及结局。造成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是( ) 为什么开不快A. 清朝内部不同政治势力的内讧 B. 没有彻底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C. 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破坏 D. 清朝皇帝没有实权27.维新变法时期,谭嗣同提出“冲绝网罗”,抨击“纲常礼教”。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知识分子也对“纲常礼教”予以猛烈抨击。由此看来他们都()A倡导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 B抨击封建道德推动民主革命C利用传统思想进行社会改良 D倡导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28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曾经声称他的某些主张不容匡正,而匡正者却层出不穷。林纾在小说中表达了把陈独秀、胡适、钱玄
12、同诸人一网打尽的愿望,除了留下一个笑话外,没有任何实际效果。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期间()A学术宽容得到广泛认同 B思想和言论相对自由 C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学术自由得到切实保障29.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指出:“中国和欧洲文明都不是绝对完美的文明”,他还批评“中国文人”,并不真正懂得“兼收并蓄”或“扩展”思想。这表明他()A摒弃传统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文化 B反对西方文化侵蚀中国传统文化C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D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认识相一致30.以下是1917-1921年新青年的主题统计。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得出的推论是( )介绍马克思主义西方习俗礼仪国事要闻文章数量(篇)36530A.马
13、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C.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二、 非选择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6分,第33题14分,共40分)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材料二: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
14、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被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2分)(2)依据材料二,分析战国时期的儒家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当时的地位?(2分)(3) 上述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
15、观点?(2分)与材料二相比,此后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张之洞劝学篇材料二康有为认为,洋务派“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材料三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
16、陈独秀敬告青年(1)据材料一说明张之洞的主张是什么?目的何在?(4分)(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是如何评价洋务派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哪些政治主张?(6分)(3)材料三中陈独秀提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在这一主张下掀起的运动对当时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什么?(6分)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著文称:“自汉武以来,学尚一尊,百家废黜,吾族聪明,因之徊蔽,流毒至今,未之能解,而思想文化责在自由发展人智不张,则国力浸削吾人宁取共和民政之乱,而不取王者仁政之治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欧美社
17、会国家的文明制度,连影也没有,所以口一张,手一伸,不知不觉都带君主专制的臭味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而多数国民去共和过远,则共和政体固万无成立之由。”又写道“主张尊孔,势必立宪;主张立宪,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摘编自陈独秀文集材料二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梁启超著文称:“我希望我们可爱的年轻人把自己文化(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优点)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充它,叫它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的文化系统。把这种文化系统往外扩充,叫全人类都得到它的好处。” 袁伟时告别中世纪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
18、是两极格局终结后,北美、西欧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在西方人看来,中国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基础;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予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东方文化带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而是使西方人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 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陈独秀对传统儒学的态度,并分析陈独秀持上述态度的原因?(6分)(2)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儒家的哪些思想观念仍需继续提倡?结合材料二、三分析传统儒家思想观念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意义?(8分)2020秋
19、学期高二历史9月月考答案一、 单项选择题:(本题每题2分,30小题,共60分)1-5 BADBC 6-10 DABCD 11-15 BACDD16-20 CABDB 21-25 DABDC 26-30 BABCA二、非选择题(共3题, 40分)31、答案(1)以德治民(2分)(2)主张:提出“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争取民心(2分)地位:不受统治者重视(2分)(3)观点:春秋大一统(2分) 地位:政治上占统治地位,成为传统文化主流。(2分)32.答案(1)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分)。目的:维护清朝统治。(2分)(2)评价:认为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不学习西方
20、的政治制度。(2分)主张: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4分)(3)民主与科学(2分)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思想基础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觉醒等(答对2点得4分)33答案(1)态度:儒家思想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必须予以彻底批判。(2分)原因:儒家思想维护君主制,不利于维护共和政体;儒家思想主张专制迷信,违背民主科学(或民主启蒙)的时代精神;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复古尊孔逆流,必须予以回击;辛亥革命后,国民仍受儒家旧思想毒害和束缚。(答对2点得4分)(2)继续提倡的观念:民本、以德治国20、仁爱、中庸、注重气节道德修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答对2点得4分)积极意义:是现代新文化的基础来源之一,对建设现代化新文化有积极影响;是推动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内在动力,对推动现代化经济建设有积极影响;对现代西方国家和其他国家文化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答对2点得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