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进阶特训第一练题苑撷真一、2014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祖屋农人祖屋,是我内心深处最鲜活的那一处,秘不示人,只怕她遭了风雨的侵蚀,抑或因晾在空气下而变质。在我心中,她由高大到矮小,由缤纷到简单,由喧嚣到沉寂,到后来一直缩进我的梦里,晶莹成了枕边的一颗泪珠。在很长的时间里,祖屋是我的整个世界。或许是自第一次睁开眼睛,我便开始了探寻祖屋的秘密。接下来,便用小小的身躯,摸爬丈量着这个宅院祖屋的大门朝东南。所谓的大门,只是一个枝条编成的柴扉而已,柴扉上钉着小扣,上着一把几乎锈透了的老锁,其实只是做做样子。主屋是三间西屋,石头砌垒的底层墙上,土坯一直到顶,其上是用厚厚的黄草拍成的蓑衣似
2、的草屋脊。正屋用细泥糊就的外墙面,被风雨侵蚀,一条条的细槽沟和窄缝遍布其上,斑驳着岁月的手艺。祖屋中,正正当当四平八稳地摆着一张八仙桌。记事起,就觉得爷爷除去到院里纳凉、到地里干活之外,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桌子右边也被我们称为“上首”他那把椅子。每年除夕夜,总是这样一幅场景:爷爷稳坐上首,爸爸、叔叔、哥哥、我和堂弟则围桌而坐,相互让菜、敬酒、劝酒,奶奶则带着她的儿媳们张罗忙活。大桌子的旁边,是在农村被称为“憋来气”的土炉子,也是我印象里最暖的所在。冬天里,往炉边一凑,仿佛冻透了的手脚、冻得通红的鼻头和接近透明的耳朵瞬间被暖了过来,有时接过奶奶递来的煎饼,贴在炉壁上一烤,一股香气便悄悄弥漫开来。那被
3、土炉子烙得焦黄的煎饼,至今烙在我的脑海里,抠都抠不掉呼吸着祖屋院子里几代人呼吸过的空气,踩着院子里叠了无数摞的几代人的脚印,我渐渐长大。祖屋却总是一副老成持重的模样。看起来同样一成不变的,是屋檐下的那个燕子窝。小学时,有一次放学回来,我同忙碌着的燕子有过一次对话,刚刚北归的它,身上还附着南方的暖意。我对燕子说,“佐罗先生,你好”,燕子瞅着我发愣,看来这家伙健忘,过了个冬天就把老朋友给忘了,“它不是你那只燕子了,这是它孩子,我认得”,奶奶在一旁边喂着鸡边对我说。噢,原来也是在变的。那时候,无论上学还是上班,在外面游荡累了,总要回祖屋住上几天。每到清晨,爷爷奶奶便会在院子里说起话来。有时是催我们起
4、床,有时则是云彩啦天气啦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原来他们只是需要一个话头来打破这农家院的寂静罢了。早上飘荡在祖屋院里或高或低的说话声,或许是我所有关于故乡的记忆中最难割舍的情愫。后来,没有了人气养着的祖屋,再也打不起一点点精神来。就像当年我的祖父,坐在他那把咯吱作响的躺椅上,到最后老得连眼皮都不愿眨一下。没有悬念,一切都抵御不了岁月的磨洗。我的祖屋,虽然拼命挣扎着力图站直身子,拼命挣扎着不被风雨剥去最后一层外衣,拼命挣扎着给这个院落和世界留下最后一点记忆,但在一个风雨之夜,最终还是轰然倒下这当然是父亲后来告诉我的。若干年下来,我觉得那轰然倒下的身影,一直实实在在地压在我心上。现在,站在已无往日印迹的
5、祖屋的院子里,思绪纷扬。一阵从岁月深处的角落里吹来的风,抚着我的耳朵,轻轻告诉我:“她也经常思念过去。”(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年7月13日)1.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祖屋深藏在“我”的内心深处,“我”担心“她”被侵蚀或变质;祖屋曾是“我”的整个世界,“她”陪伴着“我”长大。B. “一个枝条编成的柴扉”“石头砌垒的底层墙”“厚厚的黄草拍成的蓑衣似的草屋脊”,写出了祖屋的简朴、雅致与厚重。C. 文中写祖屋里的八仙桌及发生在它周围的生活片段,点明“爷爷”在祖屋中的中心地位,表现了“我”家的和乐融洽。D. 祖屋里的“土炉子”是“我”记忆中最温暖的地方,它既可取暖又可烙饼,
6、用它烙的煎饼,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E. 文章生动描绘了祖屋形象,突出“她”的可亲可爱,借此强调“她”是“我”的精神支柱,“她”的倒塌令“我”失魂落魄。解析B项, “雅致与厚重”不正确,“柴扉”“石头墙”“草屋脊”只能体现出祖屋的简朴。E项, “她的倒塌令我失魂落魄”不正确,从第一段、第八段、第九段相关内容来看,祖屋的倒塌让“我”非常伤感,让“我”常常由祖屋而怀想过去的岁月和生活,说“失魂落魄”则言过其实。答案BE2. 文中借“燕子窝”表达了“我”的什么情感?请简要说明。答:_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祖屋院子里”有“几代人呼吸过的空气”,有“几代人的脚印”,“我
7、”对祖屋、对在祖屋中生活过的人、对和祖屋相关的事与物(包括燕子窝)都充满了无尽的怀念。岁月流逝,祖屋及和祖屋有关的人、事、物是在变的,而“我”对祖屋的爱却是一成不变的。在此有以物喻人之意。燕无论飞向哪里,也要回窝:无论是哪一代燕子也要回到先前的窝。人亦如此,无论是哪一代人,也应该爱恋自己的祖屋。答案要点:对祖屋的依恋,对祖屋及其中人与事物的怀念对祖屋始终如一的挚爱(意思对即可)3. 请根据文本,探析“她也经常思念过去”这句话的含意。答:_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第一段第二句“她由高大到矮小”及第九段末句“她也经常思念过去”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祖屋以人情
8、,“我”思念祖屋,祖屋也在思念她的主人,人与祖屋心灵相通,都充满了思念之情。作者借此表达对祖屋始终如一的挚爱和思念,感人至深。注意结合全文,从解读作者情感的角度分点概述。答案要点:祖屋具有灵性,也经常思念过去的人和事物 祖屋的主人,对祖屋与故乡、亲人与亲情充满思念与不舍 人与祖屋息息相通,对逝去的岁月与事物都充满思念(意思对即可)二、2013北京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47题。浙江的感兴我很想追怀自己在浙江的童年,却只记起了一些片段:随着母亲去一个庙里看初期的电影,去曹娥江头看潮水,随着小舅舅到河埠头石桥边的馆子里吃馄饨,那样好吃的馄饨,后来似乎再也没有吃到过。如此等等,连不起来,而且越来越模
9、糊了。于是我怀疑自己是否配称浙江人。这一次到杭州,住在西湖旁边,又有幸去了绍兴,看到鲁迅故居,还在咸亨酒店里喝了加饭酒,并且站在店门外吃了一串油豆腐,上面涂了厚厚的一层辣酱,吃着吃着,心里感到不管配不配,我是喜欢这乡土的。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和白。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谨严、素净,然而空间是庞大的,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像那间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在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正如那三味书屋里,既有严厉老师的戒方,又有那顽皮学童的小小乐园,而门前的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水是浙江的灵秀所在,是音乐,是想象力。在鲁迅的艺术素描里不是
10、也有这样的黑泥、白石和绿水的配合么?多么朴质,又弥漫着多大的温情!你看他用笔何等经济,总是短短几句话就勾画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而同时他又总把这处境放在一片抒情的气氛之内。他是最严格的,又是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有感染力他的闰土成为我们一切人记忆中的童年好友,他的乌篷船成为我们每个人梦里的航船,他的忧郁、愤怒和向往也成为几代读者难以排遣的感情。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回到杭州,又是另一番景色。1981年我第一次来,忙于浏览名胜,但也抽时间陪一位老友去追寻他少年时代的踪迹,走了一个旧的市区。像是有一家过去很有名的布鞋店,那里依
11、然卖着素净而又雅致的黑面白底的舒服鞋。接着进入一家咸肉店,面前是一条长长的洗得白白的木柜台,上面摆着十几块干干净净的咸肉,随你挑选。这铺子的旧式建筑有高高的屋顶,店堂里空空荡荡的,没有现代肉店那种血淋淋的屠场味道,人们从容选肉,大刀切下去,一股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这次重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得空儿,只在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
12、。任何风尘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湖光山色而顿时感到清爽。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散步湖畔,总算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则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抹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在湖岸散步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几抹青色。然而它们都引人遐想,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没有人能把西湖看得轻飘飘的。它是有性格的。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面: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予它骨气。(取材于王佐良的同名散文)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
13、正确的两项是()A. 饮食在作者关于故乡的感兴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源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B. 作者书写的是对故乡的追忆和游历,感物寄兴,表达了对浙江性格的体悟。C. 作者插叙初次游览杭州的经过,揭示了这座城市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特征。D. “水”既是浙江灵秀风景的精髓,也是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E. 文章勾勒出一幅融汇了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历史传承等因素的江南图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A项,“占有重要地位”于文无据。D项,水是“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错误。答案AD5. 文中说:“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结合原文,回答下面
14、的问题。(1)作者从鲁迅的故乡环境中看出了哪些特色?答:_(2)作者对鲁迅又多了哪些了解?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先从文中找出有效的答题区间,然后提炼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组织答案。第(1)问要求分析鲁迅故乡环境的特色,这就需要在文中找到描写鲁迅故乡环境的内容,关注一些能够体现特色的形容词和相关句子。第(2)问要求分析对鲁迅的了解,这就需要找到鲁迅这一形象在这个特定环境中的特征。答案(1)色彩鲜明、谨严素净以及质朴温厚的特色。(2)要点一:鲁迅创作中即使最平常的叙述也富于感染力。要点二:鲁迅性格中既严格又不乏温情的一面。6. 作者从湖光山色中感受到西湖的哪些特点
15、?答: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需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然后结合需要概括的对象,找到信息的出处,通过对具体内容的筛选,提炼出要点,然后加以概括。文中对西湖的描写主要在文章的后三段,分析时,围绕西湖对这三段分别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答案要点一:模糊了市区与郊外的界限,虽处闹市,却清净脱俗。要点二:明媚但更显清幽、素淡,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要点三:因环湖的群山而具有了厚重的性格。7. 有评论者曾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受。请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并结合本文进行具体阐述。(不少于200字)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探究的能力。作答
16、本题时,需要对情景关系进行简单的分析,然后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具体分析其是怎样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答案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一切景语皆情语”是艺术手法“情景关系”中常常提到的术语,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的波动,进而述诸文字。因此,情因景生,景中显情,景与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如在本文的第八段,作者对杭州旧的市区中的一家咸肉店进行了描写,“洗得白白的木柜台”“摆着十几块干干净净的咸肉”“大刀切下去,一股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等描写明显表现了作者对杭州的喜爱之情。三、2014四川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811题。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郁达夫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的景象;若再配上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
18、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说有厌看的。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
19、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唯一的人生乐趣,现在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几百万了,但他唯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英国银行的存折。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自然景物所包含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
20、到自然的美感,还是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我曾经到过濑户内海旅行,月夜行舟,四面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
21、练耳目,最为适当。从前有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居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有删改)8.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文章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起,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B. 第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
22、,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幻,姿态万千。C. 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清凉散”之喻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D. 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E. 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己,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解析A项,“意在引出的意义”错,应为引出“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C项,“告诫人们对自然的欣赏”错,应为“告诫人们通过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净化心灵,提升人格”。答案AC9. 作者认为应该如
23、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答:_解析解答本题,首先确定阅读区间,即至段;然后圈定关键词句,如段首句、段末句、段首句等;最后整合答案即可。答案(1)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2)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3)保存美好本性,在生活中欣赏自然。10. 文章第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分析作用类题目宜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如本题,内容上突出山水自然对陶冶人的心灵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等。答案(1)生动表现物我两忘的感受,突出自然的伟大;(2)以个人体验进一步印证山水佳处对心灵的陶冶作用,亲切自然,更具说服力;(3)上承古人游览
24、经历,下与登临崂山等相呼应,行文详略有致,富于变化。11. 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郁达夫故都的秋)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答:_解析本题具有开放性。
25、对这句话的思考可以见仁见智,但必须联系文本和所供材料,不得游离。观点的概括要源自对“欣赏山水的心情”这句话的正确理解,阐述理由要密切联系文章内容、作者观点以及提供的材料。答案(1)这句话点明了自然山水与艺术、人生的紧密关系。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会影响艺术与人生;而对待艺术和人生的态度,同样会使自然山水染上人化的色彩。陶渊明、谢灵运等人,能发现自然的美好,忘却尘世的烦忧,因而写出“悠然见南山”“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清新自然的诗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写“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却不免有些落寞,自然外物因为点染上他独特的情绪色彩,具有生命的气息。(2)欣赏山水自然的心情与欣赏艺术、人生的心情是同一
26、的。因为艺术与人生是山水自然的映照,人对于山水自然的欣赏态度也恰恰是人对于艺术与人生的态度。能认识山水自然之美好、博大与威力的人,对于艺术与人生才能获得超越世俗的认识,才能如孔夫子、太史公那样领悟人生、寻求精神价值的实现,才能像陶渊明、谢灵运、郁达夫那样在山水自然的流连忘返中物我两忘,写出“境与神会,真气扑人”的佳作。四、2012四川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柴禾刘亮程我们搬家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注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下来。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
27、人。这些好东西碰巧凑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凑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有的人家置了辆新车,能装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人却不行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然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父亲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
28、半天。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在我们心中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度过一个个寒冬。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二十年,没有谁去
29、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自己朽掉了。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看见了。它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
30、见了。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有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可是,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有删改)注:梭梭:一种灌木或小乔木。12. 根据全文概括“柴禾”在文中的含义。答:_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柴禾”这一形象在文中的含义是丰富的,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
31、。首先要弄清本文采用了象征手法,以“柴禾”来象征家力;其次要找出物与人的联系点,比如“柴禾”是人们生活的物资、家的一部分,而在其背后隐含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寄托。答案生活物资,家力象征,家的一部分,传统生活方式,精神寄托。13第自然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答:_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概括段落内容,首先要判断其表达方式,再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抓住不同的内容要点。如第自然段主要是记叙,弄清楚人物、事件进行概括即可。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要联系上下文。因为该段处在文章中间,故应考虑承上启下、作铺垫等方面的作用。答案内容:主要叙述了“我”家柴垛
32、的积累过程。作用:通过叙述父子兄弟辛勤积累柴垛的过程,赋予了柴垛物质以外的意义,既承接上文“柴垛是家力的象征”,又与后文“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相呼应,并为柴禾在今后生活中的巨大变化作铺垫。14第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答: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反复这一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有:强调突出所反复的内容;一唱三叹,层层渲染,加强节奏和抒情效果;间隔反复还具有串接文句文段、连接内容、分清层次、不断强化内容等作用。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赏析。答案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
33、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的情绪。15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主要是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从形象、主题和结构等角度来谈理由。答题时要联系全文,不要断章取义。答案(示例一)重在写柴禾。因为柴禾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柴禾在今昔生活中的巨大变化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柴禾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对细微生命的关注。(示例二)重在写人。虽然写人的篇幅不多,但写柴禾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对柴禾的生命过程
34、的关注就是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关注。文章由物及人,卒章显志,凸显了对人的生命的感悟。五、2013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瓦王剑冰瓦是屋子上面的田地,一垄一垄,长满了我的怀想。离开好久了,怀想还在上面摇曳着。我不能进入瓦的内部,不知道瓦为什么是那种颜色。在中原,最黄最黄的土烧成的瓦,也还是瓦的颜色。瓦完成了我们的先人对于土与火的最本质的认知。当你对瓦有了依赖的时候,你便对它有了敬畏。在高处看,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我拆过瓦,屋顶搭下来的长板上,瓦像流水一样滑落,手不敢怠慢,一块块像码字样将它们码在一起。屋子一直在漏。雨从瓦的缝上淌下来,娘要上到屋子上面去。娘说,我上去看看,肯定是瓦的事。
35、雨下了一个星期了,城外已成泽国,人们涌到城里,挤满了街道的屋檐和学校走廊,后来学校也停课了,水漫进了院子。我说娘你要小心。娘哗哗地踏着积水走到房基角,从一个墙头上到房上去。我站在屋子里,看到一片瓦在移动,又一片瓦动过之后,屋子里的“雨”停止了,那一刻我感到了瓦的力量。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风撞在瓦上,跌跌撞撞地发出怪怪的声音。那是风与瓦语言上的障碍。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风只能改变自己。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屋不嫌瓦丑,屋子实在支撑不住了,将瓦卸下,做好下面的东西再将卸下的瓦盖上去。瓦是最慢的事物,从第一片瓦盖上屋顶起,瓦就一直保持了它的形态,到机器瓦的出现,已经过去了
36、两千年时光。我一直不知道由土而成为瓦,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叫做瓦的物质,竟然那么坚硬,能够抵挡上百年岁月。瓦最终从颓朽的屋顶上滑落,在地上落成一抔土,那土便又回到田地去,重新培养一株小苗。瓦的意义合并着物理和化学双重的意义。在人们走入钢筋水泥的生活前,瓦坚持了很久,瓦最终受到了史无前例的伤害。一个孤寡老人走了,仅有的财产是茅屋旁的一堆瓦,那是他多年的积蓄,每捡回一片较为完整的瓦,他都要摆放在那里,他对瓦有着什么情结或是寄望?他走了,那堆瓦还在那里等着他,瓦知道老人的心思。邻家在瓦上焙鸡胗,瓦的温度在上升,鸡胗的香味浮上来,钻进我的嗅觉,我的胃里发出阵阵声响,鸡胗越发黄了起来,而瓦却没有改变
37、颜色。瓦的忍耐力很强。下雨了,我顶着一片瓦跑回家去,雨在地上冒起了泡泡,那片瓦给了我巨大的信心,我快速地跑着,我的头上起了白烟,闪电闪在身后。瓦藏在草中。一坡萎顿又复生的草,一片不再完整的瓦,不知道谁将它遗失,它一定承受过很长的岁月,没有可去处,不在这里又会去哪里呢?草里埋着各种形态的瓦。这是一个废墟。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一片瓦在湖上飞。水上起了波澜,波澜变成花朵,瓦沉在花朵下面,等待重新开花。一条狗衔着一片瓦跑过来。不知道狗对这片瓦有什么情愫,难道它认得这瓦或这瓦的主人?我不知道瓦的发音是如何出现的。瓦,我感到那般亲切。好久听不到这种亲切了,或以后愈加听不到这种亲切了。(摘编
38、自人民日报)16.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文章开篇运用比喻,引出“我”对瓦的怀想。“长满”形象地写出“怀想”的丰富,“摇曳”写出了“怀想”的不时浮现。B. 第段说“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既形象地写出屋顶上“瓦”的形态,也为下文叙写瓦在人们生活中的种种作用张本。C. 第段描写“娘”在雨中修复屋顶这一细节,意在抒发“我”对“娘”的感激之情,表达“我”对“娘”的深切怀念。D. 第段说“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突出了瓦坚定不移的品性;“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写出了瓦的灵性。E. 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了瓦的朴实无华与充满力量,启迪人们应该像瓦一样脚踏实地,充实自我
39、,有所贡献。解析C项,第段的细节描写,意在丰富“瓦”的内涵,为第段中“娘是我们家的瓦”的抒情议论作铺垫。E项,说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不准确,文章主要是借助“瓦”这个载体来表达自己的某种认识和情愫。至于“脚踏实地”更与瓦的形象不吻合。答案CE17. “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要注意关照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这一问容易误答成“过渡”作用,而这句话的作用是对前文抒情内容的一次收束,意在突出瓦的保护功能。答案要点:结构上,收束上文,点明瓦的保护功能。内容上,强调瓦对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表达了人们对瓦的依赖与敬畏之情。(意思
40、对即可)18. 请根据文本,探析“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这句话的涵义。答:_解析理解探究时首先必须扣紧“下面的时光”这个关键点,联系第段和第段的内容,关照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再从行文中理解概括出作者的感情,丰富充实答案的内容。答案要点:(客观方面)对于土与火的结晶,先人早就有了认知;在漫长的岁月中,瓦已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观方面)人们在生活中对瓦有着复杂的感情:既赞美瓦的无私,感激瓦带来的快乐,也为瓦即将被取代而伤感难舍。(意思对即可。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第二练模拟放送一、2014安徽合肥高三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废墟周晓枫第一次到圆明园,我还是个热衷郊游的小
41、学生。记得那辆被临时征用的公共汽车,记得我们在颠簸中奋力地合唱。然而来自历史的耻辱并不能在孩子的心里累积重量,我们只是惊讶于自己被汽车倾泻到一堆断壁残垣旁边。我们没有耐心去听老师语气庄重的讲解,没有兴致辨识图像混沌的黑白照片,连大石头上浮雕的植物和异兽也不能吸引我们何况,它们只剩下片断的花纹。除了能在荒凉开阔的野地里追逐奔跑,这里毫无乐趣。留下来的印象,唯有残石上的西式雕凿,像生硬的石膏花,泛着与材质不符的脏奶油色;还有夕照中的一片芦苇,诗意萧索,如殉葬的植物。第二次去圆明园,我迷失在万花阵之中。这座用四尺高的雕花砖墙组成的迷宫,复建不久。我不断碰壁,气馁不已。尽管,“迷宫”是个分外魅惑的概念
42、。我知道,在古老的中秋之夜,宫妃们曾手执莲灯在万花阵里嬉戏,笑靥生动。月光,如同弥散整个世界的金色花药;这圆瓣的巨型石头花里,藏匿着绝色的歌伶与舞姬迥异于今天,那是已逝的情怀。讲求效率的工业社会需要的是直接、简明、不走弯路;万花阵相反,它是一座自我封闭的娱乐场,在蓄意的误导中,在重复的缭绕中,迷宫制造智力和体能上的惩罚,从而使身陷其中的人获得乐趣。我丧失方向感,越走越焦灼,很长时间没找到万花阵的出口。我觉得自己笨,像只慢蜗牛。万花阵也像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只蜗壳吧?石形圆阵,移走不动,中间被蚀空全部的血肉。很奇怪,我恰巧在镂刻的石纹间发现了一只附着其上的真蜗牛:壳体脆薄,行动迟缓,对它来说砖墙
43、上的图案已是阻碍前行的迷宫。天线般的触角,那么细,在空气中小心试探。当它胆怯、疲倦时,它就蜷缩进完美的螺旋之中,进入由一条线组成的迷宫。圆明园曾作为艺术村盛极一时,集中着渐渐声名鹊起的画家和诗人,也不乏以艺术为名的骗子。当代艺术品被天价拍卖的神话时代尚未到来,彼时彼境,这些底层艺术家多在困顿中挣扎和坚持圆明园艺术村,体现着二十世纪最后的浪漫。几年之后,树倒猢狲散。圆明园艺术村就像现代迷宫,凭借金羊毛找到出口的人成为英雄,也有无名者被无名的怪兽吞噬。潮涌潮退,圆明园的名字就像遗留在沙滩的一枚罕世珍贵的鹦鹉螺,无论拥有多少旧武士的尊严,也与我的生活无关。及至中年,我对圆明园的了解才略多于中学历史课
44、本上普及的知识。圆明园与北京众多古迹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废墟。世界上有些圣地,带有明显的废墟感,比如庞贝、吴哥窟、罗马斗兽场,空旷、盛大而神秘,远比新建筑令人尊重。所谓废墟,必然经过毁灭,但正是毁灭使之比完整之物更具力量。巨大的时间溶解在废墟里。如果说时间是有具体形状的,它就是骨殖、化石和连绵的废墟。废墟是所有伟大之物的终年,但我们甚至说不清废墟的生死。方死方生,方生方死,它漠然超越生死交界的那座短桥。废墟并非被魔鬼摧毁,仿佛出于对时间的信仰而甘愿瓦解。废墟见识过杀戮、离乱、掠夺,见识过足够的眼泪、嘶喊以及足够的鲜血和焦骸,却保持地老天荒般的沉静。夕阳下的圆明园,有着略带沉重的末日感和亡灵乐于
45、沉入其中的寂静。废墟,这个词的意义在于,使建筑像花朵一样享有自己的凋谢;废墟的非凡也在于,置身它的绝对寂静里,仿佛就能立即回到它的全盛时代。那是一种通过悠久的死亡而进入的永生。据说,圆明园是伟大的奇迹,其实它是从神明般不容怀疑的封建集权出发,由每个工匠身上的智慧来实现,如同夕阳下每粒尘埃都散发碎金的光芒。我从没想到美,还可以包括令人战栗的封建集权以及随后的摧残或者说,只有不能被摧毁的才成为大美。我在废墟上看日落汹涌,看晚霞燎烈,无边席卷,就像许多年前的那场浩荡的火。圆明园毁于大火。火焰过后,空无一物。然而,圆明园剩下的灰烬依然富可敌国。世间有什么东西,烧灼之后依然美得惊心动魄?“圆明园”,这几
46、个字仿佛经过煅烧的绝世珠宝。美的生命力如此强大,甚至它的灰烬。圆明园,曾经的醉生梦死,曾经的国殇,它的来历与毁灭到最后什么都不重要了,美的分量重于羞耻。其实,圆明园的美正在于它的消失,在于它只剩下一个等同奇迹的名字。这朵不能从火焰里复活的玫瑰,这个我们从未目睹的地方,成为巨大而至美的幻境。它符合神话的所有气质:瑰丽而虚幻,悲伤而至尊。它像亡灵般拥有全部的褒义词。美若深渊,不可测探。圆明园:一座成为神话的想象建筑,一个被经常谈论却从未彰显的奇迹我想说,天堂的性质莫不如此。 (有删改) 1. 根据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1)请简要概括作者小学时第一次游圆明园的感受。答:_ (2)文中多次出现“迷宫
47、”一词,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迷宫”?答:_解析第(1)题的答题信息集中在第、两段,抓住“历史的耻辱并不能”“没有耐心去听老师语气庄重的讲解”等语句,可以概括出第一点;抓住“毫无乐趣”可以概括出第二点;抓住“除了能在荒凉开阔的野地里追逐奔跑”,可以概括出第三点。第(2)题的答题信息集中在第段,抓住有“迷宫”这样的句子及前后的语句进行归纳即可。答案(1)不太理解其历史意蕴;认为其建筑残损破旧,毫无趣味;觉得其环境荒凉开阔,可以嬉戏。(2)第一种是用四尺高的雕花砖墙组成的万花阵;第二种是阻碍蜗牛前行的砖墙上的图案;第三种是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封建体制;第四种是鱼龙混杂的圆明园艺术村。2. 联系全文,谈
48、谈作者为什么以“废墟”为题。答:_解析作答本题,可从组织材料和审美表现两个角度进行思考。“废墟”是全文的描写对象,全文围绕“废墟”写见闻和感受,“废墟”又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答案围绕废墟组织材料,全文既写了作者游历废墟圆明园的所见所思,又写到其他圣地遗迹的废墟给人带来的感受。“废墟”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丰富了文章的历史文化内涵。3. 作者认为作为废墟的圆明园主要具有哪些“美”?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答题区间为第段,由“它就是骨殖、化石和连绵的废墟”“由每个工匠身上的智慧来实现”等语句,可得出答案第点;由“有着略带沉重的末日感和亡灵乐于沉入其中的寂静”等语句,可以归纳出答案第点;由“
49、置身它的绝对寂静里,仿佛就能立即回到它的全盛时代”“这朵不能从火焰悲伤而至尊”,可以归纳出答案第点。答案残存的建筑之美。这些未被摧毁的遗迹,闪烁着前辈工匠的智慧光芒。凄怆的诗意之美。废墟空旷、盛大而神秘,让人感悟到悠久的历史和沧桑的岁月。虚幻的想象之美。消失的圆明园被视为奇迹和神话,成为往昔理想世界的象征。4. 对于文中画线句“美的分量重于羞耻”,有人认为,这是对圆明园之美的歌颂与赞美;有人认为,这是对人们忘记历史的讽刺与批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答:_解析对于两种对立的观点发表看法,可以肯定前者,也可以肯定后者,还可以综合两种观点作答。无论肯定哪一种观点,都需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如肯定
50、前者,可以结合“只有不能被摧毁的才成为大美”进行分析,得出歌颂与赞美的结论。如肯定后者,可以结合“包括令人战栗的封建集权以及随后的摧残”进行分析,得出讽刺和批评的结论。若综合分析,言之成理亦可。答案(示例一)重在歌颂与赞美。圆明园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更成为人们缅怀、重振昔日辉煌的寄托和象征。“只有不能被摧毁的才成为大美”,而这种包含不屈奋斗精神的“大美”正是文章主旨所在。(示例二)重在讽刺与批评。文章强调圆明园之美从未被我们“目睹”,也不能“复活”,却已沦为人们怀旧与自恋的虚幻载体。美不应“包括令人战栗的封建集权以及随后的摧残”,也不能用对美的渲染来回避、取代对民族
51、耻辱的反思。(示例三)既应该赞美,更需要反思。圆明园既是民族昔日辉煌的象征,更是祖国饱受列强欺凌的见证。如果囿于孩童般的无知,困于年轻时的迷惑,溺于虚幻中的奇迹,就不能深刻认识开篇所言“历史的耻辱”,为民族复兴做出更大贡献。(示例四)感悟悲剧之美,洗涤净化心灵。作为被毁灭的“至美”,圆明园能够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心灵震撼,给人以激励和启示。一个民族必须坚强,才能直面历史悲剧性的一面;又必须深刻,才能从悲剧的壮美中反思整个人类的未来。(答案不止一种。能紧扣文本,独抒己见,言之成理,语言流畅即可)二、2015福建漳州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将消逝的物语:油纸伞李振南每当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
52、节,深夜里听那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春雨时,我的思绪便会穿越时空,抵达江南小镇的小巷和它的油纸伞。在我的脑海里,油纸伞是江南最美丽也是最遥远的一个梦了。记得儿时,在滴滴答答的雨帘下,我们撑开油纸伞,一爿爿烟雨葱茏的天地近在眼前,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纷至沓来,让人恍然进入梦境。现在,这个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也只有在以假作真的影视画面里,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油纸伞,它于何时何地发明,又是哪一个独具慧心的匠人所造,现已无从考证。但我想,油纸伞的出现,一定是在江南,被潇潇暮雨氤氲着的江南,很容易使人产生创造的灵感。于是,一把把油纸伞,从江南仄仄的小
53、巷里走出,伞下的人或是明眸皓齿的女子,或是一袭青衫的书生,静静地在雨中沉思、遐想或踟蹰彷徨,那么宁静,那么典雅。或是两把油纸伞交错磕碰而过,蓦一回首,便擦出了爱的火花,产生了如水的柔情。正像在雨巷里徘徊的诗人,苦苦等待着眼睛里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也正像民间传说中的白蛇传里,是油纸伞演绎了许仙、白娘子的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油纸伞走向乡下,肯定是白蛇传以后的事了。这种竹木结构,用纸糊成的雨伞,都无一例外地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刺鼻,那黄黄的颜色,温暖着打伞人的心。记得,小时候乡下农人的家里,多半都是有一把油纸伞的。现在,我想起来,我家也有一把手柄长长的油纸伞,虽然不知道使用了多少个
54、年头,伞面也已破旧,然而孩提时每每撑开,总会有山水的味道,有亲人的味道,在雨中一路追随陪伴。我家的油纸伞属于祖传或是母亲陪嫁过来的,我至今仍不得而知。按照我们这里的乡风,油纸伞是“有子生”的谐音,是吉祥的象征。所以,过去在闺女出阁时,其父母总要送上一把油纸伞讨个吉利。我家门角里的这把油纸伞是不是母亲的陪嫁物,我一直没有问过,那时也不懂得问。过去,乡下的油纸伞,一般是妇女和儿童的用物,成年男人的遮雨工具是箬笠、蓑衣,他们讲究的是实用,不需要诗情画意的伞。我儿时使用油纸伞都是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又大又笨重的油纸伞,它的重量和宽度早已压过我弱小的肩头,有时候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将它撑开。在斜风骤雨中
55、,油纸伞和人都晃荡在乡间泥泞的土路上,这时,雨模糊了视线,风吹淡了田园的颜色,雨和伞构成一组天然的乐器,雨在伞背叮叮咚咚地敲打着音乐,此起彼落,使寂寥中的行人有了一份乐曲的慰藉。油纸伞仅陪我走过童年和少年的时光,从尼龙雨衣的出现,它便被搁置在每户人家的墙角、厨背而渐渐地破损、霉变,直到永远地消失。如今,油纸伞早已被式样繁多的自动伞、折叠伞所取代,它们做工精细,变化无穷,如五彩的花朵在大街上、小巷里、阡陌中次第开放。虽然我清楚地知道,它们也源于油纸伞的构想,是油纸伞的沿袭,但已缺乏了油纸伞的诗意。因为它们已没有了木质的温润,油纸的芬芳;没有了其张开时的热烈、坦诚和闭合时的羞涩、含情脉脉,已缺失了
56、一个民族的古典情怀。所以,当若诗若梦的油纸伞逝去后,我们就再已无缘读到一首像雨巷那样令人心澄眼热的诗歌和一个像白蛇传那样缠绵悱恻的故事。(摘自中国散文家2011年第2期,有删改)5.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A. “我”现在依稀能看到油纸伞的影子,是在梦境里,是在以假作真的影视画面里。B. 江南的雨使独具慧心的匠人产生创造的灵感,油纸伞应运而生,沿袭千年而不绝。C. 追忆小时候在乡下用过的油纸伞,作者印象深刻的是雨和伞敲打出的音乐。这样写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D. 文中对于油纸伞是母亲陪嫁物的猜测,是虚实结合的写法,说明家里的这把伞在“我”的心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
57、义。E. 文章最后把油纸伞和自动伞、折叠伞作对比,是为了说明即使现代各式各样的伞更精细更美好,而油纸伞所承载的古典情怀和诗意却是永远无法替代的。解析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B项,“沿袭千年而不绝”的说法不准确,油纸伞行将消逝。D项,“虚实结合的写法”的说法有误,应属于虚写。答案BD6. 文中第三段提到雨巷和白蛇传,有什么作用?答:_解析雨巷和白蛇传都和爱情有关,因此内容上想到爱情,雨巷是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白蛇传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之一,都属优秀的文化作品,因此还应想到充实了文章内容,增加了诗意和浪漫,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内涵。答案
58、把油纸伞和文学作品联系起来,说明了它的历史悠久,是爱情的信物。丰富并充实了文章内容,增加了诗意和浪漫,提升了它的文化内涵。7. 结合文本,探究油纸伞物语的丰富内涵,并简要分析。答:_解析抓住第二段“记得儿时,在滴滴答答的雨帘下,我们撑开油纸伞,一爿爿烟雨葱茏的天地近在眼前,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纷至沓来”,第三段中“是油纸伞演绎了许仙、白娘子的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第四段中“然而孩提时每每撑开,总会有山水的味道,有亲人的味道,在雨中一路追随陪伴”,第五段中“按照我们这里的乡风,油纸伞是有子生的谐音,是吉祥的象征”,第七段中“虽然我清楚地知道,它们也源于油纸伞的构想,是油纸伞的沿袭,但已
59、缺乏了油纸伞的诗意。因为它们已没有了木质的温润,油纸的芬芳;没有了其张开时的热烈、坦诚和闭合时的羞涩、含情脉脉,已缺失了一个民族的古典情怀”,对这些关键语句加以探究即可。答案(1)由于江南多烟雨,江南人的雅致和悠闲,才有了油纸伞的诞生,并使之成为一种地域文化。(2)油纸伞的轻巧典雅,表现了丁香姑娘的秀美,演绎了许仙和白娘子的爱情故事。油纸伞由此充满文学的诗意和古典情怀。(3)油纸伞在普通家庭具有实用价值和亲情的味道,又是吉祥的象征。三、2015连云港市高三期末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风雨中忆萧红丁玲一块肮脏的云成天盖在头上,微微地下着一点看不见的细雨,打湿了地面,那轻柔的柳絮和蒲公英
60、都飘舞不起而沾在泥土上了。本来就没有什么地方可去,一下雨便更觉得闷在窑洞里的日子太长。就在这样的风雨中,我想起了天涯的故人,那些死去的或是正受着难的。前天我想起了雪峰,昨天我又苦苦地想起秋白,今天我想起了刚逝世不久的萧红。萧红和我认识的时候,是在一九三八年春初。初次见她,她的苍白的脸,紧紧闭着的嘴唇,敏捷的动作和神经质的笑声,使我觉得很特别,而唤起许多回忆,但她的说话是很自然而率真的。我很奇怪作为一个作家的她,为什么会那样少于世故,大概女人都容易保有纯洁和幻想吧。我们相处了一个春天,彼此都很亲切,并不感觉到有什么孤僻的性格。我们尽情地在一块儿唱歌,每夜谈到很晚才睡觉。当然我们在思想上、感情上、
61、性格上不是没有差异。然而彼此都能理解,并不会因为不同意见或不同嗜好而争吵,而揶揄。我们痛饮过,我们也曾在风雨之夕互相倾诉。然而现在想来,我们谈得是多么地少啊!我们似乎从没有谈到过自己,尤其是我。然而我却以为她从没有一句话是失去了自己的,因为我们实在都太真实,太爱在朋友的面前赤裸自己的精神。但我仍会觉得我们是谈得太少的,因为,像这样无妨嫌、无拘束、不须警惕着谈话的人是太少了啊!抗战开始后,劳累奔波使她迷茫,不知在何处安顿自己的生活。延安虽不够作为一个写作的百年长计之处,然在抗战中,可以使一个人少顾虑于日常琐碎,或者会使她能更健康些。但萧红却南去了。我们分手后,就没有通过一封信。端木曾来过几次信,
62、在最后的一封信上告诉我,萧红因病始由皇后医院迁出。不知为什么我就有一种预感,觉得有种可怕的东西会来似的。有一次我同白朗说:“萧红决不会长寿的。”当我说这话的时候,我是曾把眼睛扫遍了中国我所认识的或知道的女性朋友,而感到一种无言的寂寞。能够耐苦的,不依赖于别的力量,有才智,有气节而从事于写作的女友,是如此寥寥啊!不幸的是我的杞忧竟成了现实,当我昂头望着天的那边,或低头细数脚底的泥沙,我都不能压制我丧去一个真实的同伴的叹息。生在现在的世界上,死对于自己也是莫大的损失。因为这世界上有的是戮尸的遗法,从此你的话语和文学将更被歪曲,被侮辱;听说连未死的胡风都有人证明他是汉奸,那么对于已死的人,当然更不必
63、贿买这种无耻的人证了。鲁迅先生的“阿Q”曾被那批御用文人歪曲地诠释,那么生死场的命运也就难免于这种灾难。只要我活着,朋友的死耗一定将陆续地压住我沉闷的呼吸。尤其是在这风雨的日子里,我会更感到我的重荷,但我一定可以支持下去的。我将压榨我生命所有的余剩,为着你们的安慰和光荣。哪怕就仅仅为着你们也好,因为你们是受苦难的劳动者,你们的理想就是真理。风雨已停,朦朦的月亮浮在西边的山头上,明天将有一个晴天。我为着明天的胜利而微笑,为着永生而休息。我吹熄了灯,平静地躺到床上。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五日(文章有删减)8. 文章第段中有关“风雨”的描写有何作用?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中物象的理解。作答时应从表达技
64、巧入手,从内容、结构方面分析。答案内容上点题,营造寂寞苦闷的氛围,奠定伤感的感情基调;结构上引起下文,与下文中的“风雨”相呼应。9.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萧红的性格特点。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能力。作答时,应立足于全文,与萧红有关事件联系在一起。答案初次见面,作者从外貌、动作、笑声、交谈等方面来写萧红,写出了萧红自然而真率、少于世故、纯洁爱幻想的特点;写萧红与作者相处的过程,突出了萧红真实、亲切、包容、容易相处的特点;分手以后,作者将其与一般女性对比,突出了萧红能耐苦、独立、有才智、有气节的特点。10. 赏析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1)当我昂头望着天的那边,或低头细数脚底的泥沙,我都不
65、能压制我丧去一个真实的同伴的叹息。答:_ (2)风雨已停,朦朦的月亮浮在西边的山头上,明天将有一个晴天。答:_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要句子的分析能力。分析句子时应结合着表现手法。答案(1)运用了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写作者俯仰之间难以自释,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得知萧红去世后内心深处时刻无法排遣的悲哀。(2)运用象征的手法,作者告诉人们阴霾终将散去,历史必将还萧红一个清白,给萧红一个公正。11. 结合文章对萧红的回忆,探究作者蕴含其中的丰富的思想感情。答: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及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首先,结合整篇文章,把握作者对萧红的情感,然后结合各个事件进行概括。答案回忆与萧红的交往过程,表达了对萧红的赞
66、美、惋惜与怀念之情;面对萧红死后遭遇的不公,表达了对被御用文人歪曲的不满与愤慨;展望未来,表达了为朋友、为真理坚持到底的决心,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四、2014山东莱芜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藏在草间耿立乡村是藏在草里的。是啊,没有草的乡村是什么乡村?不管我从外回来,是在什么时候,也不管时令节气,一踏上木镇的泥土,鼻翼里呼吸的味道就是草的味。那种清芬令鼻翼发痒,你喷嚏的滑稽就是草香逗你的结果。草是不用播种的,有时席地坐在满是草的田埂上,随手抓一根草,用它剔牙,或者就拿在手里,用眼睛瞄,看汁液一点点渗出,那是草提炼的雨水的留存,还是他们自己的血液和灵魂?人的心血来潮对草不是好事,
67、他们受到伤害,但农人和他们的关系一直复杂。草们要做牛羊的饲料,草们要做房屋的顶盖。但他们与农人亲昵。父亲常说:老百姓和草一个姓,叫草民。如果说草的生长使乡村有了些诗意,草是修饰乡村和庄稼的,也许庄稼太实用,人们对庄稼多的是感恩,是庄稼养活了一个生命,又一个生命。草也养活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比如牛,比如羊,这又是低一个档次的,因这,草在乡村也是低眉顺眼,不声不张,即使春天,那些草尖从土里探出脑壳,也是怯怯的,你凑近了,草尖就接近于乌有,草色只可遥看,距离产生美感。但是一场雨后,草是那样的热烈,满地的青,是不是草尖和草籽都张开了小嘴,那些封闭了一冬的小生灵们,仿佛与节气与雨水有过契约、击过掌,他们在
68、雨水的搀扶下,都站立了。木镇的草,应该登记成册,我想没有一个人能全部说出那些草的名字:醉草、兔子酸、益母草、节节草,在水沟旁有一种草,叫茅根,秋天的时候,它的穗子白白的,如满头的霜,它的根细长洁白,拔出一节塞到嘴里,那股细细的甜就爬到舌尖直跑进肚子里了。父亲说醉草最好,羊要是吃了,就如农人抓起小酒壶仰脖喝透了壶里的东西,那羊也醉眼朦胧地踉跄地回家。有时我就乱想,草是农人的兄弟吧,他们都来自泥土,终归于泥土,如圣经上说的,人间有许多的无名氏,草也有,草的家族叫得出名字的、叫不出名字的、妖冶的、朴素的、秀美的、绮丽的,有时它们像与泥土和农人有合约,庄稼占据多少地方,草占据多少地方,草总是先长出迎接
69、庄稼,然后相伴着走一程,实在闹矛盾了,农人就批评草们的霸道,开始用武器的批判代替批判的武器。镰刀、铲子、手,但我说草们在这些工具下不是牺牲,而是另有他用,到了牛羊的胃里,在牛羊反刍的时候,牛羊感恩的就是给他们温饱与生命的草。我曾思索过父亲对草的情感,也许深层就是对土地和庄稼的情感,父亲的肩上四季有一个杞柳编的粪箕子,那里总是一些草或者干柴,用来喂养生灵或烧火。他中风后恢复得不是十分理想,他步履蹒跚,手指不能灵活转动,他最后还是没有把自己的一亩地交出去,他说,这地就是一个根,空闲的时候到地里走一走,听听庄稼的拔节,即使不干活,蹲在地头弯腰拽几把草,也比坐在床上好。秋季我回木镇的时候,发现父亲背着
70、一粪箕子草,手里拄着木棍,后面是母亲给父亲拿着衣服,一对老夫妇走在远处开始升起的炊烟里。秋深了,父亲的头发也被节气赶白了,腰也被节气赶弯了,牙齿也被节气赶掉了,像霜降到来,草们一下就咽气了,这由不得你自己,该走的就要走,没有商量,也没有挪移。秋天来了,那些草开始在风中东倒西斜,再也挺不直。那草都斜向有许多墓茔的木镇的坟地。木镇有许多家族的坟茔,在阳间,大家聚族而居,死后也叔叔大爷爷爷奶奶的辈分不乱。但草是一视同仁,该绿的时候绿,该黄的时候黄。往往有人给添土的坟茔,那上面草就少些。每年的清明,后人把草芽拔去,七月十五把开始结籽的老草拔去。如果墓草覆盖了整个坟茔,那就是这家的人最后没有抗拒过草,不
71、在土地上繁衍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谁比谁久远?只有土地知道。人走了,有时在地上堆一抔土,草也许笑话呢,那土最终被草统属,我听到了草在草间的咯咯坏笑,毕竟笑在最后的是它们啊。12. 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写道:“我听到了草在草间的咯咯坏笑,毕竟笑在最后的是它们啊。”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作为文章的最后一段,自然要与前文照应,显示出作者的情感来。答案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的热爱之情和对纯朴与乐观生活态度的讴歌之情。13. 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草是那样的热烈,满地的青,是不是草尖和草籽都张开了小嘴,那些封闭了一冬的小
72、生灵们,仿佛与节气与雨水有过契约、击过掌,他们在雨水的搀扶下,都站立了。答:_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分析时,要注意把握句中的修辞手法,从修辞和感情两个角度作答。答案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春雨过后,春草生长的速度快且生命力旺盛,表达了作者对春草的喜爱之情。14. 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文中“草”的特点。答: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草的特点在本文有多处表现,注意综合概括。答案普通、平凡,谦恭、卑微,生命力旺盛,具有奉献精神,平等,没有高下之分。15. 作者以“藏在草间”为题目,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答:_解析本题考查探究题目深刻含意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
73、“藏”和“草”的内涵,从草的品质上切入分析。答案乡村是藏在草里的,草给生命以恩赐;草是平凡、朴素的象征;美好的品德(世间万物)蕴藏在普通、平凡中。五、2014北京海淀期中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大运河流淌千年的乡愁莺飞草长的三月,站在黄鹤楼上,想起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便忽发奇想,能否雇一条帆船或者画舫,带上弦歌美酒,从胭脂色的波浪上,遇埠则歇,对月而歌,半醉半醒地航行到扬州去呢?朋友告诉我,偌大长江,再也难找到帆船与画舫了。再者,扬州不在长江边上,即使雇到船只,也到不了那一片令李白痴迷的城郭。我这才意识到,千年前的优雅与浪漫,早已是沉湮的古典。数年间,因各种机缘,我或者走在京杭大
74、运河已经干涸的河床上,或者在它尚在流淌的河段上看夕阳下的浪影。淤塞与疏浚,开凿与废弃,辉煌与衰落,保护与开发,似乎永远都有着诉说不尽的忧伤,展示不尽的画卷。站在杭州的拱宸桥上,我希望看到从烟波深处摇来的乌篷船;在无锡城中的清名桥上,我总在想:为何脚下的流水,再也不能流到幽燕之地去听一听京韵大鼓,洗一洗北国的胭脂?崛起于历史,必寂灭于历史。就像寒山寺禅钟依旧,但客船不再;扬州仍不缺三月的烟花,但迎送游子的布帆,早已消失在水远山重的前朝。如果在历史版图上寻找中国古代文明伟大的标志,应首推长城与运河。它们一个横贯东西,一个牵引南北;一个伴着铁马金戈,一个浸于桨声灯影;一个静态的阳刚,一个动感的阴柔。
75、但是,在世人的文明谱系里,长城却是要比运河的名气响亮得多。长城上的雉堞与砖堡,至今仍让世界迷恋;而运河里的船队与波浪,似乎已经退出人们的视线。难道,那一条流动着繁华与锦绣的人造动脉,只能在屡遭虫蛀的线装书中寻找吗?河流死去的显著特征便是消失了桨声帆影。这有点像沙漠上的胡杨,它保留了生长的姿态,但再也不能用绿色哺育大地。但运河是一部大书,我们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环境下阅读它,都会有不同的感慨。有人问我,可以说“运河文明”这四个字吗?从隋代开始,这条贯穿了几个庞大王朝的交通动脉,沟通了五大水系,串连起数十座湖泊。淮安、扬州等繁华的都市也因它而生。明代,特别是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后,运河达到了全盛
76、,成为大明帝国沟通南北的运输干线。运输物资的数量与种类不断增加,一条运河供养了帝国的首都与辽阔的北国,中国也因此有一支名叫漕军的高达三十万人的特别军队,因为一条河流而诞生一支军队,或者说一个兵种,这也是运河独有的人文风景。运河最灿烂的年代在明朝,自朱棣迁都之后,北京便有了第一个汉人士族集团。作为帝国的统治者,他们将江南的生活习惯与民情风俗带到北京。为了满足汉人士族的需要,必须有大批江南的物产运到北京。因此,明代的运河,发挥的作用最大,它的繁忙程度远远超过长江、黄河。为了增强运输能力,朝廷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与人力。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像明朝那样将运河当成不可替代的生命河。文明一词,据我理解,
77、是人类某种带有鲜明特色的生存方式。它涵盖了文化、经济、制度、风俗各个方面。如果以此推断,运河文明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因为这条地球上最伟大的人造河流,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史、水利史、交通史、城市史、军事史等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与巨大的改变。无可否认,运河文明是中华文明体系中的灿烂章节。运河的急剧衰败是近一个世纪的事。因为公路、铁路以及航空的诞生,水上交通特别是内河的航运已经日见式微。曾是农业文明的骄傲忽然间变成了工业文明的弃儿。当年,从杭州乘船沿运河到北京,少说也得一个多月。一个月的水上旅行,与帆桨为伍,与鸥鹭相亲,以两岸的风光养眼,以河上的波涛养心,该是多么惬意的乐事啊。但在今天,
78、每一个人似乎都在日理万机,优哉游哉的生活他们再也无福消受。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运河的诗意退出了我们的心灵。近几年,一些有识之士大力呼吁抢救运河,并争取将运河申报成世界文化遗产。一条活生生的运河,竟成了一份遗产。大凡成为遗产的东西,都是文化的孑遗。它们不再属于生活,而是属于历史;不再属于享用,而是属于凭吊。任何时候提到遗产两个字,我都会莫名地生起乡愁。精神故乡的迷失,让现代的人们乡愁越来越浓。这乡愁不是怀旧,而是反省。我真的很想回到六百年前,雇一条客船,从杭州航行到北京。我知道,这只能是一厢情愿。(有删改)1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开篇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了泛舟江上优
79、雅浪漫的情境,体现出作者的古典情怀。B. 第段收束上文,又通过写古诗中的意境不再,形象地表现了大运河诗意的消失。C. 第段把“桨声帆影”喻为沙漠胡杨,意在表明桨声帆影是大运河生命的象征。D. 作者认为文化遗产是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的文明的标志,因此失去了实用价值。E. 作者对大运河往昔的灿烂文明充满向往,对工业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感到遗憾。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意在表明桨声帆影是大运河生命的象征”理解错误,从原文看,“桨声帆影的消失”意味着河流功能的失去。D项,文中无此意。答案CD17. 文章第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
80、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从第段内容来看,作者对一北一南的长城与运河作了对比,既有地理位置的比较,又有历史沿革的比较,其结果是一个仍让世界迷恋,一个已退出历史舞台。本篇文章的写作主体是大运河,很显然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的感情,并为下文的叙写作铺垫。答案第段把运河与长城的特点进行比较,强调了大运河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性;又把二者今天的情形进行了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对今天大运河衰落的遗憾与惋惜之情;为后文对“运河文明”的叙写作好铺垫。18. 作者为什么说大运河是“流淌千年的乡愁”?答:_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作答此题,必须理解“流淌千年的乡愁”这一标题的含义。“流淌千年”是指大运河悠久的
81、历史以及它所起的作用,“乡愁”则意味着对其衰落感到失落。把两者结合起来,根据文意答题即可。答案因为大运河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交通、城市、军事等起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灿烂辉煌的运河文明,而这一文明在今天衰落了,让人留恋的同时又满怀惋惜遗憾;“大运河”的衰落也代表着一种延续千年的传统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让恬淡闲适、与自然相融的诗意生活不再,令人惆怅失落。(意思对即可)19. 作者说:“每一个人似乎都在日理万机,优哉游哉的生活他们再也无福消受。”请根据文意概括“优哉游哉”是指怎样的生活,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现代人再也无福消受这种生活的体会和思考。(不少于200字)答:_解析此题考
82、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地解读的能力。原文第段,作者说从杭州乘船沿运河到北京,“一个月的水上旅行,与帆桨为伍,与鸥鹭相亲,以两岸的风光养眼,以河上的波涛养心,该是多么惬意的乐事啊”。可见,“优哉游哉”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忙碌之余欣赏自然风光的惬意生活。由此,我们可以联系现实,现代人一心扑在工作上或者一味追求金钱,而忽视了享受生活,无福消受这种生活。针对这一现实进行分析即可。答案“优哉游哉”是指与自然相亲相近,能够欣赏、感受自然之美而获得心灵愉悦,使心灵受到滋养的一种生活。(意思对即可)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为繁重的学业所累,上班族为工作、生存所累,老年人为养老所累,因而无福消受这种惬意的生活。生活不光是奋斗、拼搏,或是受苦受难,生活还应该是一种享受自然的享受,爱的享受,艺术的享受。要珍惜人生的现在式,让生活节奏慢一些,明丽一些,潇洒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