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考点全解》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考点全解:24孔子与老子、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526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考点全解》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考点全解:24孔子与老子、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4考点全解》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考点全解:24孔子与老子、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4考点全解》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考点全解:24孔子与老子、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4考点全解》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考点全解:24孔子与老子、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4考点全解》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考点全解:24孔子与老子、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孔子与老子、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选择题1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上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2(2013福建厦门模拟)“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提出这一思想主张的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 D法家3儒家自创立后不断发展。战国时期,荀子根据时代需要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A

2、“仁政”的学说B“以德服人”的观念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思想D“天人感应”的理论4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许多宗教都有出世的理想,其乐土都不在人间。儒家则秉持入世的理想,要在人间缔造一个符合其理想的社会秩序。”中国古代儒家倡导的“理想的社会秩序”的鲜明特征是()A道德教化 B以民为本C尊卑有序 D为政以德5. (2013潍坊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儒家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以下言论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天理人欲,不容并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6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

3、是()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C学而不思则罔 D知之为知之7(2013北京东城区调研)冯天瑜在主编的中华文化史中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春秋战国学派中,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分别是()A墨家、儒家 B法家、道家C儒家、法家 D道家、儒家8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曾说:“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下面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顺从感叹人性本恶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A BC D9.中国古代帝王自称

4、“天子”,对天地非常崇敬。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右图是明清皇帝祭祀上天祈求丰收的天坛。这种现象与我国古代儒家()A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有关B荀子的人道有为思想有关C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有关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有关1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11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思想。两者共同点是()A主张民贵君轻 B维护统治秩序C强调层层分封 D体现以德治民1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

5、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仁者爱人。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论语材料二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三下图分别是“仁”字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请回答:(1)“仁”的思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2)“仁”与“孝”在中国古代社会道德体系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3)你是怎样理解孟子“仁者无敌”思想的?(4)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仁”还寄寓着现代国人怎样的期盼?14“大一统”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6、墨子“一同天下”孟子(天下)“定于一”荀子“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一匡天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思想家言论中“天下”的含义及其共同主张,并回答这种主张形成的社会原因。材料二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董仲舒春秋繁露(2)材料二中董仲舒对君权的论证体现出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论证对儒学命运的影响。材料三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汉书董仲舒传(3)

7、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朝时期的教育状况。这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一、选择题1B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温总理所引的诗句,体现了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2C材料强调了“兼相爱”的思想,体现了墨家思想中“兼爱”的理念。3CA项是孟子的思想;B项是孔子的思想;C项是荀子的“人性本恶”学说;D项是董仲舒的思想。4C儒家强调“礼治”,以宗法血缘关系来规范社会政治伦理体系,具有鲜明的等级特征。“道德教化”是实现其“理想的社会秩序”的手段;“以民为本”“为政以德”属于执政理念,不是社会秩序特征。5C“民为贵”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浓重的等级观念,A项显然错误;“天

8、理人欲,不容并立”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B项错误;D项反映了心学的“致良知”思想,也是错误的。6B在政治上,孔子主张“贵贱有序”,强调了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而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社会等级,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7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思想。在诸子百家中,儒家提倡以民为本;法家提出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8A由“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可知,其主张君权神授,但没有提到民众应绝对服从,故错;材料未反映董仲舒对人性所持的态度,故错;材料中未体现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故错。从材料“王者上谨于

9、承天意”“下务明教化民”可得出正确。故排除含的选项。9D董仲舒认为皇帝承天命而治天下,以此来神化皇权,祭祀天地是皇帝宣扬自己统治正当性的重要活动。10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董仲舒的新儒学是指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而形成的。11B“君权神授”是神化皇权,“大一统”是维护中央集权,二者都是维护统治秩序。12D本题考查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阅读文字材料,表明公孙弘精通儒家学说而受到汉武帝的重用,官至“天子三公”,天下的儒生都以他为榜样,效仿他、学习他。从本质上说明了儒学地位的显著提高。A、B两项与材料不符;春秋时期,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故排除C项。二、非选择

10、题13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应注意理解“仁”的含义,再围绕“仁”的思想产生的背景、思想内涵、现实意义几个方面条理作答。答案:(1)针对周朝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提出了“仁”的主张 (或具体回答春秋社会背景也可)。(2)“仁”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孝”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和中心。(3)孟子主张“仁”出自人的天性,把“仁”作为人类正义的基本准则,从“仁”出发,人们就会友爱或获得帮助,化解矛盾或获得战胜艰难困苦的力量;对于统治者要行“仁政”,才能天下归心,才能结束列国纷争的局面。(4)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崇尚正义,社会有序,和谐发展。14解析:第(1)问应结合“墨子”“孟子”“韩非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指出“天下”的含义及其共同主张。第(2)问应注意材料二中的“惟天子受命于天”,归纳“君权神授”的特点,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第(3)问应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太学的设立,儒家经典成为规定的教科书等方面概括汉代教育状况及其目的。答案:(1)周王朝统治区域(中国);都主张统一;春秋战国持续数百年的战乱,人心思定,渴望统一。(2)特点:君权与神权(天命)相结合。影响:成为封建正统(统治)思想。(3)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太学设立;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目的:实现思想统一,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