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复活(节选)初读强基自主学习【我的自读必备】一、走近作者 俄罗斯大地之子列夫托尔斯泰 生平: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对文学拥有“狂恋式爱情”,其作品深刻地展现了俄国剧烈的社会变动,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成就: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重情节、重典型、重写实、重批判的文学时代,在他笔下达到巅峰。代表作品: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中篇小说魔鬼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短篇小说舞会之后,剧本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等。1.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
2、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2.认识真理的主要障碍不是谬误,而是似是而非的真理。3.爱和善就是真实和幸福,而且是世界上真实存在和唯一可能的幸福。4.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5.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6.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世间最美的坟墓”1910 年 11 月 7 日,一代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病逝于一个小站,人们遵照他的遗言,将他的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小森林中,坟上没有树立墓碑和十字架。这座简朴的坟墓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建成,它深深地打上了托尔斯泰人格的印痕,或者说它直接呈现了托尔斯泰的一种人格平民化的朴素,但
3、普通蕴含伟大,对比中使人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记住,所以被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誉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二、探寻背景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晚期代表作。这时作家世界观已经发生激变,抛弃了上层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用宗法制农民的眼光重新审查了各种社会现象,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沙俄社会的真实图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监禁无辜百姓的牢狱;金碧辉煌的教堂和褴褛憔悴的犯人;荒芜破产的农村和豪华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亚和手铐脚镣的政治犯。托尔斯泰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当时的全套国家机制进行了激烈的抨击。一、音形识记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
4、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嫣(yn)然 斜睨(n)褴褛(l)铁栅(zh)栏B.哽(gng)住饶恕(sh)害臊(so)擤(xng)鼻涕C.鬈(jun)发妖媚(mi)嫌恶(w)瞟(pio)一眼D.不屑(xi)踱(du)步刹(sh)车刹(sh)那间【解析】选B。A项,“睨”应读n;C项,“鬈”应读qun;D项,“刹那间”应读ch。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她就照例把这些往事从头脑里驱除,竭力用坠落生活的特种迷雾把它遮住。B.他大声说出这句话,感到害躁,往四下里张望了一下。C.“没有什么罪可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D.最初一刹那,他的出现使她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
5、回想的往事。【解析】选D。A项,坠堕;B项,躁臊;C项,渎赎。二、词语积累1.易混辨析(1)径自径直径自PK台径直副词,表示自己直接行动,重在“自主”副词,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耽搁;表示直接进行某事,不费周折(2)工夫功夫工夫PK台功夫指占用的时间或空闲的时间指本领、技艺或学问(3)水火不容格格不入词语词义区别水火不容比喻二者对立,绝不相容程度重,强调相互对立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程度轻,只是不能融合2.易错识记衣冠楚楚: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多含贬义。无可救药: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近义联想】泾渭分
6、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黑白分明:比喻是非界限很清楚。也形容字迹、画面清楚。爱憎分明: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运用】1.从下列各句后面提供的词语中选择正确的填在横线处。(1)一条人行步道穿过花园_通往公交车站,出门回家都沿着风景走,大家都说这儿环境美,像公园。(径自径直)(2)回顾过去几个月的战“疫”经历,他反而颇为平静,并告诫大家,“疫情的确是大考,但_还在平常”。(工夫功夫)(3)人类在短短的几百万年中,大脑有了质的飞跃,还创造出一个更高级的文明,这种进化速度让人类看起来与其他物种_。(水火不容格格不入)径直功夫格格不入2.判断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正误。(1)大家很难相信这个彬彬有
7、礼、衣冠楚楚的绅士就是那个 15 年前顽劣无比、令所有人头痛的坏小孩。()(2)一个年轻时只顾自己的人,将会变成一个非常吝啬的人,老来便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守财奴。()(3)东南亚的国家几乎看不到黑白分明的四季,有的只是热度的高与低而已。()。“衣冠楚楚”多含贬义。这里强调四季明显的界限,应用“泾渭分明”三、内容感知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聂赫留朵夫带着赎罪的心理来到监狱,见到玛丝洛娃时百感交集,既激动,又羞愧。B.玛丝洛娃后来也认出了聂赫留朵夫,但她又不想与他相认,因为自己的处境实在窘迫。C.节选部分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刻画聂赫留朵夫的性格特点,
8、他开始了精神“复活”。D.相比于正在“复活”的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还在堕落,她盘算怎样利用他,同时跟他要钱。【解析】选 B。错在“因为自己的处境实在窘迫”,真实的原因是她不想回忆起那些让她痛苦的往事。2.小说节选部分主要记述了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经过,请梳理聂赫留朵夫心理的变化过程。答:_参考答案:心情迫切,想当面向玛丝洛娃赎罪。“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痛苦失望,内心产生了动摇。玛丝洛娃伸手讨要十个卢布,他看到她的堕落,突然有一种无药可救的绝望。产生特殊的新的力量,坚持赎罪。希望能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临别时他伸出一只手,表示“我还要来的”。研读提能探究学
9、习目标一:鉴赏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1.课文开头写到了监狱里人的大声叫嚷,有什么作用?【明确】描写了监狱嘈杂恶劣的生活环境。突出玛丝洛娃的悲惨遭遇。推动故事情节,因为这里太过嘈杂,说话听不清楚,才有了后面他们面对面交流的情节。2.当玛丝洛娃提出要借点钱的时候,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明确】人物角度,突出聂赫留朵夫的意外,他没想到玛丝洛娃会堕落了,说明他内心还是向往美好的。情节角度,推动情节发展,聂赫留朵夫因为窘迫,才有了后面的纠结。主题角度,“窘态毕露”既表现聂赫留朵夫不希望看到玛丝洛娃的堕落,又有着无限同情,这寄寓了作者的人性理想。目标二:分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3.眼睛
10、是心灵的窗户,刻画眼睛是作家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课文多次写到玛丝洛娃“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请简要分析其作用。【明确】“乌黑发亮”显示出玛丝洛娃在困厄的境况下依旧美丽而有活力。“斜睨”的眼神传神地刻画出玛丝洛娃的性格特征,表现了她略带叛逆的内心。4.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课文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的?【明确】主人公是聂赫留朵夫。语言描写。听完玛丝洛娃对往事的回忆以后,他说“不,没有完。我不能丢下不管。哪怕到今天我也要赎我的罪”,说明他为自己的过去感到羞耻,想弥补过失。动作描写。课文几次写到聂赫留朵夫掏皮夹子的动作,表现他真心想帮助玛丝洛娃。心理描写。当他向玛丝洛娃喊出“我来是要请求您饶恕”后,先是
11、感到害臊,后来想到“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表现忏悔的态度是真诚的。1.如何理解聂赫留朵夫的“复活”?结合课文加以分析。【点拨】聂赫留朵夫诱奸玛丝洛娃后,只扔下一百卢布就把她抛弃了,造成她一生的悲剧。法庭上,他被玛丝洛娃的冤案震惊而醒悟,开始认识到自己犯了罪,真诚忏悔自己的过错,并决定为玛丝洛娃的冤案上诉。在上诉过程中,他看到了沙俄官僚的昏庸、凶残,以及地主贵族的特权给人民造成的贫困。这些使他突破贵族思想的局限,放弃贵族特权,跟自己的阶级决裂最后,他在福音书中找到了灵魂的归宿,完成了自己精神的“复活”。2.在与玛丝洛娃交谈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在“你”“您”之间犹豫不决,为什么?请结合小说
12、内容加以分析。【点拨】语言的细节折射的是人物心理的变化。“您”是一个饱含敬意的词语,玛丝洛娃是自己深爱过又伤害过的女人,一开始聂赫留朵夫是怀着忏悔的心情赎罪,请求玛丝洛娃宽恕的,所以用“您”。但后来看到了玛丝洛娃有些堕落,不免失望,在质问玛丝洛娃的时候,就用了“你”。课文中有许多成功的细节描写,极富表现力。细节描写是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常用的手法。下面是巴尔扎克小说守财奴中的一段细节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加以点评。要求:要点明确,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参考示例:动词“纵”“扑”,表现出动作的快捷、凶猛,与葛朗台“老头儿”的年龄形成鲜
13、明的对比,辛辣地讽刺了葛朗台对金钱的贪婪成癖。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葛朗台像“一头老虎”“扑”向“一个睡着的婴儿”一样扑向女儿手中的梳妆匣,生动传神地展现了他攫取金钱的丑态,表现出弱肉强食的残酷,深刻揭示出他崇拜金钱、聚敛无度的本性。永恒的托尔斯泰曾经让我激动的小说可真不少,其中当然有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而后来,我怎么就那么强烈地喜欢上了海明威?他那貌似枯槁的短句竟有那么丰腴的蕴藏,我甚至感到全世界的作家数他最有魅力。还有总是穿了破衣服拍照的福克纳,还有鲁尔福,还有日本的川端康成。在图书馆里吸了一辈子灰尘的博尔赫斯托尔斯泰怎么竟显得模糊了?曾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却“看山不
14、是山,看水不是水”,现在又终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仔细想想,大师是谁,海明威还是福克纳?川端康成还是谷崎润一郎?心里忽然明白过来.真正的大师应该是托尔斯泰,那个长着大胡子身穿布衣经常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大的托尔斯泰。群读培优拓展学习现代作家如海明威、卡夫卡、马尔克斯,怎么着都觉得散碎了点,思想让人捕捉不住,令人激赏的往往只是语言、细节和叙述手法。现代文学展示着现代的人生?如果说文学仅仅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那怎么能让人心悦诚服?毕竟,文学不只是展示。仅此一点,海明威怎么能和托尔斯泰比?有人说,托尔斯泰是一面“镜子”,托尔斯泰怎么能仅仅被说成是一面“镜子”?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托尔斯泰好像是一座
15、山,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弥漫着浓浓的忏悔之情,不是白种人、黑种人或是黄种人的忏悔,而是人类的忏悔?为什么他的小说能让人听到深深的叹息,感觉到对人类灵魂的无情鞭挞?难道这一切不是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塔吉雅娜托尔斯泰这样回忆她的父亲:“有一次在雅斯纳亚波良纳那里,父亲忽然心血来潮,要大家说出人生的三个愿望。父亲想出了两个爱一切人,被一切人爱。”现代派作家少的是爱,多的是技巧,然而文学毕竟不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读托尔斯泰,常常让人想到宗教。但把宗教淘洗一番,祛除世俗附加上去的荒诞,剩下的就是宗教美好的一面:净化人类的灵魂。这话太古老了,但托尔斯泰最动人之处正在于此。阅读托尔斯泰,你会
16、觉得自己的灵魂是那么不干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净化,像是跳进清流洗了一次澡。据说田园牧歌是虚幻的,但难道许多现代派作品中的浮躁、失落、异化和颓唐能成为人类的精神营养?我们有时会觉得托尔斯泰太像一位“教主”。然而他的劝谕总是通过“真正的小说”来实现的。小说就是小说,小说不是哲学,小说是入俗而不是说教。和托尔斯泰比较一下,萨特的小说是不是太“非小说化”了?托翁总是不动声色地通过人物达到他的目的。真理从来都是浅近的,就像太阳,悬在你的头上,就那么一个圆,带给你光和热。读复活或安娜卡列尼娜,你感觉到的是手法?语言?结构?全不是。这一切那么完美地综合着,任何一面都不特别突出,一切均水乳交融,以求突出人
17、物来传达作家所要传达的“教谕”。这才是大师,自然、大方、有力。在托翁面前,现代许多“实验性小说”是不是太喜欢花样百出,因而有些太小气?文学上“寻根”的说法往往显得可笑。我们的许多作家像不像一棵树,站在大地上却喋喋不休:“我们的根在哪里?”而暮年的托尔斯泰还是对来访的朋友说起他正在写一本书:“我的余生不长了,然而生存一刻就要工作一刻,我正在写有关政府和人民关系的书。”散步的时候,托翁常常会突然停下来,“一位老农,刚磨完了一把镰刀。托尔斯泰伯爵和他说了几句话,丢下手杖,一下子夺过镰刀,麻利地割着草以试一试刀刃”。“我们遇见两位香客打扮的老头,背着旅行袋,拄着拐杖.脚上缠着布片,快步走过。托尔斯泰叫
18、住他们,说了一会儿话,又从怀里掏出钱包,给了他们一些钱”。真不知道托尔斯泰和两个老头说了些什么,想必不是“今天天气哈哈哈”。他一生都努力地想使自己不要远离人民。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日记和关于他的回忆录,一次次地让人感动。我想,面对托尔斯泰的著作你就会清清楚楚地知道什么是大师,知道托尔斯泰与某些“大师级”作家分量的不同。孩子的力量俄列夫托尔斯泰“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他被抓获,
19、现在押去处决。“有什么办法呢!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天下。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他想,耸耸肩膀,对不断叫嚷的人群报以冷冷一笑。“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走。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不要再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要把他押到哪儿去?”人群嚷道。被押解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爸爸!他们要把你怎么样
20、?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孩子旁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去。“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你要找谁呀?”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关切地问。“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男孩尖声回答。“你几岁啊,孩子?”“你们想把爸爸怎样?”男孩问。“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一个男人对孩子说。“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孩子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他没有母亲!”他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亲身边,爬到他身上去。人群一直叫着:“打死他!吊死他!枪毙坏蛋!”“你干吗从家里跑出来?”父亲对孩子说
21、。“他们要拿你怎么样?”孩子问。“你这么办。”父亲说。“什么?”“你认识卡秋莎吗?”“那个邻居阿姨吗?怎么不认识?”“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你不去,我哪也不去。”男孩说着哭起来。“你为什么不去?”“他们会打你的。”“不会,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这样。”“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听我说,”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领头的人同意了。然后“俘虏”又抱
22、起孩子说:“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你呢?”“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你去吧,乖孩子。”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去吧,好孩子,我就来。”“你一定来吗?”男孩听从父亲的话。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带出去。等孩子看不见了,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这些一时变得残酷,对人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一个女人说:“我说,把他放了吧。”“老天保佑,”又一个人说,“放了他。”“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
23、来。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中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选自哈泽穆拉特)【培优训练】1.(语言建构与运用)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说“读托尔斯泰,常常让人想到宗教”是说托尔斯泰的作品中经常写有关宗教的内容,并由此使读者想到有关宗教的问题。B.文中说许多作家“站在大地上却喋喋不休:我们的根在哪里?”,这句话形象地阐释了许多作家生活在人民中间却不知道应该为谁服务。C.“同一个神灵”是指亲情与爱、同情和怜悯,也正是孩子对父亲的爱使人们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博爱。D.“脸色越发阴沉了”表现了警察内心对儿子的担心,“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表现了他被谅解后
24、内心的愧疚悔恨以及惊喜之情。【解析】选A。错在“经常写有关宗教的内容”,无中生有。2.(思维发展与提升)永恒的托尔斯泰主要是写托尔斯泰的,为什么要写到那么多现代作家?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答:_参考答案:文章开头写到对其他作家的喜爱,是为下文表达对托尔斯泰真正的喜爱和崇敬做铺垫。文章中间写到许多现代作家,与托尔斯泰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说明托尔斯泰是真正的大师。3.(思维发展与提升)“孩子”的出场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答:_参考答案:从主题思想上看:孩子的出场有利于展现文章主题。孩子的出现促成仇恨双方再次审视自己,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尤其是人们从起初的愤怒仇恨到最后的宽恕谅解,前后态度
25、的反差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放弃残酷仇恨,回归友善纯真。从形象塑造上看:孩子的出场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原本冷漠高傲的警察,也有父爱温情;原本充满仇恨的人们,心底深处却是善良仁爱的,人物形象本身看似矛盾却是真实的再现。从结构安排上看:孩子的出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孩子的出现打破了双方的对立,使文章情节从起初的剑拔弩张逆转为后来的充满温情,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出,吸引读者。4.(审美鉴赏与创造)托尔斯泰的作品塑造人物总是基于对人深深的爱,读来能够让人净化心灵。请结合课文以及两篇选文,加以分析。答:_参考答案:课文中的聂赫留朵夫最终认识到自己对玛丝洛娃的伤害,决心用行动来表示自己的忏悔,实现了灵魂的“复活”。永恒的托尔斯泰中女儿回忆了托尔斯泰的人生愿望:“爱一切人,被一切人爱。”孩子的力量中的警察,一开始他仇恨群众、冷漠固执高傲,但孩子的出现让他被感化了,他开始维护孩子的尊严、充满父爱温情。原本充满仇恨的民众,心底深处却是善良仁爱的,最后他们选择了宽恕谅解,回归友善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