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讲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1生态系统的结构()。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1(2015福建卷)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 357 Jm2a1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解析: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幽蚊幼虫太阳鱼
2、鲈鱼,最高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A错误;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 7804 200)/31 92025%,B正确;太阳鱼消耗的能量主要为呼吸消耗,还有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C错误;生态系统应包括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生物网中不包括分解者,D错误。2(2015新课标卷)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B)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的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解析:本题通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考查学生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较小。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A正确;一
3、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输入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相对稳定阶段,能量的输入和散失处于动态平衡,B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稳定,D正确。3(2015安徽卷)果园可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管理。(1)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果园害虫种群密度,如用性信息素(E)2壬烯醇诱捕害虫丽金龟,可破坏其种群_。(2)科研人员对板栗园内的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数量进行了连续5年的检测,结果如图。据此判断这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3)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于果
4、树的营养器官中,其余能量的去处是_、_。(4)如果不对果园土壤进行管理,果树林下将会出现从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再到草本与灌木混生等阶段的演替。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果园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_。解析:(1)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果园害虫种群密度,如用性信息素(E)2壬烯醇诱捕害虫丽金龟,可破坏其种群性别比例。(2)根据图示可以看出:随着栗瘿蜂的数量增长,长尾小蜂的数量也增长,而栗瘿蜂的数量先下降,长尾小蜂的数量随后也出现下降,所以二者的中间关系应该是捕食。(3)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于果树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其余的能量
5、去处还有:在果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被分解者分解和未分解的残枝败叶。(4)在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由于一年生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所以在果园内很少有一年生的草本植物生长。答案:(1)性别比例(2)捕食(3)在果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被分解者分解和未分解的残枝败叶(4)一年生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4(2015重庆卷)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据图回答下列问题:欧洲兔和袋鼠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1)0(起始年)a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24只,则a年种群数量Na_;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
6、生态系统的_锐减。(2)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据ab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测,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_。(3)c年控制狐狸数量,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命的黏液瘤病毒后,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是_。(4)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_。解析:(1)由题意可知,欧洲兔从0a年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量的倍数()增长,表明欧洲兔呈现J型增长,其增长模型可表示为NtN0a。若N024,则a年后种群数量为Na24a。若对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欧洲兔的数量不加以防治,其数量将急剧增加,会导致草场退化,最终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2)由题意可知
7、,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此时兔的数量应减少,由图可知,此时袋鼠的数量急剧下降,两者呈现此消彼长的变化趋势,表明二者为捕食关系。(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4)由于黏液瘤病毒对欧洲兔具有选择作用,d年后,对黏液瘤病毒具有抗性的个体数增加,使得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答案:(1)24a生物多样性(2)捕食(3)负反馈调节(4)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填充关键点思考连接处(1) 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什么?提示:叶绿体、线粒体。(2)生命系统的哪些结构层次体现了负反馈调节?提示:细胞、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均有体现。(3)能量传递效率和能量利用率是一
8、回事吗?提示:不是。1下图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示意图(单位:J/cm2a),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A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00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20%D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5解析:由图可知A为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100),B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A2080,按20%的传递效率,则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A正确。除去D(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后的C为净同化量,即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30),B错误。由于C中的15为次级消费者的摄入量,没有其他条件算出
9、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因此C、D错误。2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则该生态系统(B)处于大量物种更替的过渡阶段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有比较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产者的数量大于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ABC D3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其中A、B、C、D构成群落,代表生理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2)参与过程的生物种类主要有_,其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是_。(3)若上述生态系统代
10、表农田生态系统,则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_。(4)若该农田生态系统生产了10 000 kg玉米,玉米子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最初人的食物比例为1/2来自鸡,1/2直接来自玉米。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现调整人的食物比例为1/5来自鸡,4/5来自玉米。若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现在养活的人口约是原来的_倍。(5)若上述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下表。种群甲乙丙丁戊重金属含量(g/kg鲜重)0.003 70.003 70.0350.0350.34已知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
11、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据表中数据绘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解析:(1)信息传递的功能: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图示的过程是将有机碳转变为无机碳的过程,完成此过程的生物主要是腐生细菌和真菌。(3)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4)此题可假设一个具体的数值来计算。假如人增重10 kg,则有5 kg是由玉米直接提供的,有5 kg是通过鸡提供的,按能量传递效率10%来考虑,需消耗玉米总量为51010510550(kg)。食物来源比例变化后,人同样增重10 kg,则有8 kg
12、是由玉米直接提供的,有2 kg是通过鸡提供的,按能量传递效率10%来考虑,需消耗玉米总量为21010810280(kg),因此,现在养活的人口是原来的5502801.96倍。(5)所给出的5个种群构成了食物网,说明这5个种群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又因为营养级越低,重金属含量越低,营养级越高,重金属含量越高,再结合能量传递效率加以综合考虑,所以甲和乙属于第一营养级,丙和丁属于第二营养级,戊属于第三营养级。答案:(1)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腐生细菌和真菌将有机碳转变为无机碳(3)次生演替(4)1.96(5) 4如图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主要含有机物)的原理
13、简图。请据图回答:(1)人工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芦苇、绿藻、黑藻属于_。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2)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在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除以上生物群落外,还必须有_。与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能量来源的不同之处是多了_。(3)人工湿地可以净化生活污水,但对污水排放量要加以控制,其生态学依据是生态系统的_是有限的。(4)如图是该人工湿地碳循环未完成图解(部分),请用恰当的箭头和文字完成该图解。CO2植物 动物微生物解析:(1)自养型生物(光能自养型、化能自养型)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
14、水平结构,芦苇、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点。(2)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这个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除包括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能量外,还有生活污水中含有的有机物中的能量。(3)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4)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同化CO2,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释放CO2,消费者通过捕食作用使生产者体内的有机物中的碳元素流向消费者,生产者的枯枝落叶,消费者的遗体、排泄物等有机物中的碳元素流向分解者。因此,其关系
15、可以用下图来表示(见答案)。答案:(1)生产者垂直(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3)自我调节能力(4)如图所示5如图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流经图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填字母),桑树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可用图中的_(填字母)来表示,图中的C和B1C1D1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用于_的能量。(2)蚕同化的能量D_(填字母)。正常情况下的比值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将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第_营养级所含的能量,桑树到蚕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3)人工建立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
16、实现对能量的_,从而提高能量的_。解析:(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桑树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A;生产者桑树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有一部分通过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即图中的B,另一部分则储存在生产者体内的有机物中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即图中的C;图中D表示蚕同化的能量,DA1(B1C1D1),A1表示蚕以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B1C1D1表示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桑树流向第二营养级蚕的传递效率为,一般来说,在10%20%之间,而的比值要大于,因此,大于10%;蚕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第一营养级)所含的能量。桑到
17、蚕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0%。(3)桑叶可以喂蚕,蚕沙可以喂鱼,蚕和鱼可以供人类利用,该人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答案:(1)AB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2)A1B1C1D1大于一100%(3)多级利用利用率方法一看清试题,圈点是或否,以加强对试题的感觉,借此形成正确的思维,收到准确而高效的效果。【例1】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编程性死亡的叙述,正确的是(B)A细胞癌变属于细胞编程性死亡B细胞编程性死亡属于正常生理过程C细胞编程性死亡属于细胞分化过程D细胞编程性死亡与基因表达无关方法点解:这种类型的试题,只要看准了“正确”二字,一般来说通过排除法是比较容易答对的。方
18、法二领会生命的规律,注意“只”“全”“都” “一定”等关键性字眼。在生命现象中,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存在,如果命题中出现“只”“全”“都”“一定”“均”“唯一”等字眼,又没有相关的定语限制,一般情况下可以认为是错误的表述;如果出现 “可能”“主要”“一般”等字眼,绝大多数情况下就可以认为是正确的表述。【例2】 鼻咽癌是种族差异非常明显的恶性肿瘤,我国南方几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鼻咽癌发病率居全球首位。下列关于鼻咽癌发病诱因及防治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C)A食用咸鱼过多有可能是诱发鼻咽癌的重要因素B致癌相关基因在家族中的稳定遗传可能是鼻咽癌高危家族存在的原因C细胞膜上糖蛋白增加,导致癌细胞易发生转
19、移D鼻咽癌的化疗主要是利用药物作用于癌细胞周期的间期解析:癌细胞细胞膜上糖蛋白降低,黏着性下降,容易扩散和转移。【例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A当病毒入侵人体后,只有细胞免疫发挥防御作用B大肠杆菌在葡萄糖和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只有葡萄糖耗尽时才能利用乳糖C在水分供应充足的大田中,只有通风透光才能提高光能利用率D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时,只有反馈抑制下丘脑活动才能使激素含量恢复正常方法点解:每个选项都有“只有”二字,对此类试题一定要注意类似“只有”的限定字眼。【例4】 关于叶肉细胞在光照条件下产生ATP的描述,正确的是(B)A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细胞ATP的唯一来源B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叶绿
20、体和细胞质基质都能产生ATPC线粒体和叶绿体合成ATP都依赖氧D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均来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解析:无氧条件下,细胞质基质进行无氧呼吸能产生ATP;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ATP,不需要氧气参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色素分子吸收光能,将水分解,产生H和释放O2,合成ATP。方法三多用否定的方式。在生物选择题中,因为生命现象过于复杂,多样性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所以在做题时只要知道一些最典型的例子,就可以大胆地用这些知识去否定一些表述,往往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否定是一种假设,用这种假设方法推理,有时很容易得出准确结论。典型的例子有:蓝藻、人体中的红细胞、噬
21、菌体、硝化细菌等的代谢特点。【例5】 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处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B)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C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方法点解: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如果A成立,就没有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的结论。同理,对C、D选项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有时非常有效。方法四注意选项中的特例。如果选项中是明显的31时,那个“1”必定是本题的正确答案。【例6】 连续分裂的动物体细胞的生长即体积增
22、大,发生在细胞周期的(A)A分裂间期 B分裂前期 C分裂中期 D分裂后期方法点解:这是一个典型的31的问题,B、C、D三个选项都归属于细胞周期的分裂期,如果正确答案是指“分裂期”,那么这三个选项都可能正确,这与题目要求(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不符。【例7】 水平放置在地面的植物,一段时间后,会发生的现象是(A)A靠近地面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较远离地面一侧高,根向下弯曲生长B靠近地面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较远离地面一侧低,根向下弯曲生长C远离地面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较靠近地面一侧高,根向上弯曲生长D远离地面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较靠近地面一侧高,根向下弯曲生长方法点解:从本题题意可知,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从上向下运输
23、,靠近地面一侧生长素浓度高是正确的,A项靠近地面一侧生长素浓度高,B、C、D三个选项都是远离地面一侧的浓度高。据此就可排除B、C、D三个选项。方法五二二排除法。这种方法适用在四个选项中有明确的两组对立关系,可以通过理解,准确地排除其中的两个,从而达到节省时间的目的。【例8】 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D)A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增强B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减弱C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减弱D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增强方法点解:本题可以利用以上的方法先排除两个选项,因为T、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就会增殖,细胞就会由间期进入到分裂期,细胞周期就会变短,所以就可以排除A、B选项。方法六准确理解
24、题目信息,按题目提供的信息解答。在解答信息试题时,如果出现的现象和教材上的知识不一样,有时还有冲突,这时一定要头脑清醒,不要认为是题目出了问题,这是有意识地考查对信息的处理能力。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记住:试题的信息是正确的。【例9】 成年女性排卵的前1天,血浆中雌激素、促性腺激素互相调节,二者均逐渐增加。血浆中血糖、胰高血糖素浓度互相调节,二者均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A雌激素浓度上升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B雌激素浓度上升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C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D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方法点解:本题就是典型的信息试题,其答题技巧就是坚定地尊重试题所
25、给出的条件,坚信试题是正确的理念。所以对于本题,只要根据题目中所说的“血浆中雌激素、促性腺激素互相调节,二者均逐渐增加”,就可以确定B是错误的,然后再结合其他方法最终确定需要选择的选项。方法七组合选择题多用排除法。组合选择题通常采用的是多选少的方法,一般为四选二、四选三、五选三等。在答题时要先看清是哪种类型,如果是四选三,那就是说,只需要确定一个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就可以了。【例10】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了甲、乙两种变异,甲图中英文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C)甲图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乙图中出现的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甲、乙两图中的变化只会出现在有丝分裂中甲、乙两图中的变异类型都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检验A BC D方法点解:本题是四选三类型,中有“只”“都”等表述,做题时首先给予关注,再对条件进行分析。对象为染色体,当然可用显微镜观察。所以只有明显不符合题意。另外,在做选择题时可能出现判断不太清楚的现象,这时一定要停止在选项上的思考,反复读题,看清试题的指向性,再去选择,效果可能会好得多。有时也可能遇到有两个选项都对,这时候也得看题意,题意所指向的就是本题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