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2015年课标全国卷命题思路与备考建议 考纲考点 命题思路 备考建议 维新思想 1.(2015课标全国,29)康有为思想主张 2.(2014课标全国,29)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变法 1.本单元的命题倾向:第一,思想解放运动促进思想的近代化。这种题目突出强调思想解放运动的积极作用 第二,传统文化在近代方面的境况。这种题目强调传统文化在近代有合理的现实功用,否定盲目西化 2.本单元内容在全国卷命题中所占比例过少,考查重点是维新思想,仅有的考试题目也不涉及具体思想理论的内容,建议淡化处理,可以从背景、影响入手进行复习 新文化运动(2013课标全国,40)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对西学的态度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014课标全国,29)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毛泽东思想(2012课标全国,31)俄国暴力革命与中国社会改造之路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39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考纲要求 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课标提示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知识点一 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 1.背景(1)清朝国势渐
3、衰,社会矛盾尖锐。(2)读书人与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2.概况(1)林则徐:组织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3.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了洋务运动。思考应用 海国图志在清政府遭到冷遇乃至唾弃的书,在日本却成为畅销书,人们竞相阅读,有的地方还把它当作教科书,以至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从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不同境遇,你意识到什么问题?提示:思想解放是社会发展重要因素。知识点二 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一)维
4、新变法维新派 1.主要主张(1)思想上:以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反思洋务运动。(2)政治上:主张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3)经济上: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2.代表人物(1)康有为 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策划新政,期望以西方国家模式改变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2)梁启超 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批判封建君主专制,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主张育人才、开学校、废科举、变官制。(3)谭嗣同: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5、,主张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4)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3.历史评价(1)爱国性:提出通过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机,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2)进步性: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顺应历史发展趋势。(3)启蒙性: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冲击腐朽文化。(二)革命派民主共和思想 1.民主共和方案初步实现(1)方案提出:1894年,兴中会誓词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2)正式确立:1905年,“同盟会”成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3)初步实现:1912年1
6、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2.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1)中心问题: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政体。(2)实质:围绕三民主义展开论战。(3)影响: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舆论上的准备。(三)激进派新文化运动 1.新青年与新觉醒(1)背景 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尊孔复古。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2)兴起 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代表人物及指导思想: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蔡元培与北京大学: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
7、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2.主要内容(1)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2)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进步性 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2)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完全否定和完全肯定。思考应用 陈独秀敬告青年:“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新文化运动为何大力倡导“
8、科学”与“民主”?提示:以民主反对专制,以科学反对迷信与蒙昧,启发民智。以科学与民主清理中国旧思想、旧文化。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知识点三 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1)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号召中国人民向十月革命学习。(2)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使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2)1919年,李大钊和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讨论,1920年,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进行激烈交锋,这三次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9、(3)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团体、学会,举行演讲,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趋势: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转变。(2)途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进一步扩大宣传。(3)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思考应用 1919年元旦,李大钊在新纪元一文中写道:“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个小小的明星,照见新人生的道路。”分析“黑暗的中国”“曙光”“新人生道路”分别是指什么?提示:“黑暗的中国”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曙光”指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新人生道路”指走十月革命
10、的道路,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制度。考向一“康梁维新思想的内容、特点及中国向西方学习思想的演进 史料研读 史料一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史料二 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 纪年而废淫祀
11、折(1898年6月)史料三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1.史料一信息“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表明康有为把借助传统儒学宣传西学,“透露出叛逆色彩”说明康有为借助儒学否定君主专制。2.史料二反映了康有为借助儒家外衣来宣传维新变法、改制等思想。3.史料三信息“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反映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借助“先王”是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1.根据史料一、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提示:特点:借助封建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理论。体现: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2.根据史料
12、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来宣扬变法”的目的和原因。提示:目的:减少变法的阻力。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儒家思想处于正统地位,运用它可以减少变法阻力。(摘自2015年课标卷T40)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记载: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
13、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康有为对儒学的认识。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提示:认识: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态度: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史论归纳 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学说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2)成因: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
14、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必然会失败。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2.19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主流思想的演进(1)“睁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2)早期维新思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早期维新思想应运而生,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3)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传播,
15、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积极宣传维新思想的同时,与顽固派进行了激烈的思想论战,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4)民主共和思想: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将“建立民国”确立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目标,经过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命题分析 方法1 从维新思想内涵的角度命题。维新思想家倡新学、兴民权、定新法,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为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解题时需先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再联系相关史实进行判断和排除。方法2 从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命题。康有为主张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宣传维新变法的
16、必要性和合理性。解题时需结合其目的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1.(2015江苏单科,7)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解析 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郭嵩焘“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的确超越了“1876年”的主流思想,故C项正确。虽然郭“常写信给李鸿章”
17、,但材料并未涉及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故A项错误;“劝其扩大留学范围”,报告日本“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并不等于推崇西方体制,故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一位驻外使节的人事调整并不能说明“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 C 2.(2014课标全国,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解析
18、“这一事件的发生”是指“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和“近万名举人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A项只能说明“近万名举人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的原因,不能说明前者,故A项错误;“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遭到了近万名举人的反对,这说明了这场运动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B项正确;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与题干中“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的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D项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答案 B 考向二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及其特点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理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孔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
19、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理教、生活状态、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何以明之?儒家之言:社会道德与生活,莫大于礼;古代政治莫重于刑。摘编自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史料二 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名思想家钱玄同曾在文章中写道:“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 史料三 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地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
20、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鲁迅呐喊自序 1.史料一信息“礼”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刑”指封建专制制度。新文化运动的斗争矛头指向专制制度和传统道德。2.史料二中钱玄同强调“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表明新文化运动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坚决反对孔教。3.史料三表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中国文化认识的偏激,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态度。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陈独秀批判儒家思想的着眼点及背景。提示:着眼点: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制度的伦理道德。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主化政治运动开展;尊
21、孔复古逆流出现;广大民众被封建思想束缚;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2.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钱玄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提示:评述:钱玄同认为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封建思想,摒弃“三纲五伦”,打破传统精神枷锁。在思想上忽视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存在绝对化与简单化的倾向。(摘自2015年北京文综T37)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问题的讨论。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近代以
22、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新词汇。下表内容为新词汇示例。创造新词的方式 繁体字 1956年后推行的简体字 音译外来词 沙發、牛頓、布爾什維克 沙发、牛顿、布尔什维克、麦当劳 赋予旧词新涵义 共和、格致學、計學、總統 共和、科学(格致学)、经济学(计学)、总统 其他 西學、洋錢 西学、洋钱、孔子学院 阅读史料,结合所学,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提示:背景:20世纪10年代中国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提出了“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等口号,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其中更激进的人士认为,汉字是一切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载体,成为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因此提出“废汉字
23、”的主张。史论归纳 1.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2)新文化运动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3)新文化运动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4)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2.儒家思想在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1)命运 前者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后者全面否定儒家的传统道德。(2)原因 前者: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也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具有两面性;与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
24、和经历有关。后者:北洋军阀企图利用孔子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和经历。(3)目的 前者: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后者: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扫清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4)不足之处 前者: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后者:全盘否定儒家传统道德和中国传统文化。命题分析 方法 从对比联系角度命题。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借助孔子的外衣来宣传维新思想;而新文化运动时期,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尊孔和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批判。不同历史阶段,儒家思想的境遇也不同。解题时需根据二者所出的不同社会环境和目的来分析。1.(201
25、5海南单科,16)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授()A.抨击尊孔复古B.抨击军阀统治 C.提倡科学精神D.提倡民生主义 解析 结合时间“1919年”分析材料中的参议院议员属于北洋军阀政府,因此他批评的北京大学教授“离经叛道之鼓吹”指的是当时违背儒家伦理道德,因此应是抨击当时的尊孔复古的逆流,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思想领域,不是对军阀统治的抨击,故B项错误;提倡科学精神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在当时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因此不属于“离经叛道”,故C项错误;提倡民生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 A 2.(2013江苏单科,7)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解析 从材料“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可以判断题干的观点是新文化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旧文化。A、B、C三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在材料中无法体现这些信息。故正确答案选D。答案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