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40 课时 生态系统的稳态 回扣基础构建网络 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和的过程。2.过程(1)能量来源:。(2)流经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的总量。(3)流动主要渠道:和。输入传递散失太阳光太阳光能食物链食物网3.特点(1):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再依次流向。(2):各营养级的生物消耗一部分;各营养级的生物总有一部分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最终被分解。传递效率:。4.研究的意义:设法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效率,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转化单向流动第二营养级下一个营养级逐级递减代谢活动分解者10%左右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1.物质
2、循环: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 C、H、O、N、P、Ca 等,不断进行着在与之间的反复循环过程。元素无机环境生物群落2.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既密切相关又有本质区别,物质循环的动力来自,而又是能量的载体。3.举例如:水循环,降水和蒸发是水循环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植物的对水循环有重要促进作用。4.人类活动影响水体富营养化(1)原因:水体含量过多。(2)现象:藻类过度繁殖生态破坏。能量物质蒸腾作用氮、磷导致练一练 在碳循环中,连通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生物类群和生理作用分别是()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蒸腾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A.;B.;C.;D.;解析
3、碳循环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CO2 转化为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分解者则通过分解作用把有机物变成 CO2 返回无机环境。B三、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1.形式(1)物理信息概念:以为传递形式的信息,包括光、声、热、电、磁等。实例:植物向光生长与光信息有关。(2)化学信息概念:以等化学物质传递的信息,包括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等。实例:某些昆虫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来交配。物理过程代谢产物(3)行为信息概念:以生物的表现或传递的信息,包括舞蹈、运动等。实例:孔雀开屏、蜜蜂跳舞。(4)营养信息概念:以或养分传递的信息,包括食物的数量等。实例: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物的营养信息系统。2.作用(1)
4、生物能根据环境信息的不断变化,自身的生活和行为。(2)信息传递强化了生态系统的。3.应用(1)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食物调整调节机制动作辨一辨 (1)上述两图中动物行为涉及到哪类信息?提示 左图为物理信息,右图为化学信息。提示 前者为行为信息,后者为物理信息。(2)鸟类突然振翅飞起对同伴报警和通过尖锐鸣叫的报警所涉及到的信息有何不同?四、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1.概念:生态系统对环境的干扰保持的状态,是生态系统的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2.产生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种、和的能力。相对稳定结构功能自我调节 自我修复自我延续3.决 定 因 素:生 态 系 统 自 我 修 复
5、的 能 力 取 决 于 其 中的、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4.特点(1)动态平衡;(2)具有。5.维持(1)基础:各个生物种群所具有的和。(2)条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物种组成营养结构一定限度调控能力自我恢复能力多样性构建知识网络 突破考点提炼方法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分析及其特点1.能量的来源及去向图解(1)图示(2)析图:A.消费者摄入能量(a)消费者同化能量(b)粪便中能量(c),即动物粪便中能量不属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B.消费者同化能量(b)呼吸消耗(d)生长、发育和繁殖(e)C.生长、发育和繁殖(e)分解者分解利用(f)下一营养级同化
6、(i)未被利用(j),即消费者同化能量若为两部分之和是 bde;若为四部分之和是 bdfij。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流入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1)定量不定时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有三条:自身呼吸散热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但这一定量的能量不管如何传递,最终都以热能形式从生物群落中散失,只有生产者源源不断地固定太阳能,才能保证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正常进行。(2)定量定时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去路可有四条:自身呼吸散热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
7、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即“未利用”。如果是以年为单位研究,第 4 部分的能量将保留给下一年。误区警示 最高营养级能量去路只有 3 个方面,少了传递给下一营养级这一去路。分解者分解作用的实质仍然是呼吸作用。流经各营养级的总能量:对生产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固定”而不能说“照射”,对各级消费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同化”而不能说“摄入”。3.能量流动的特点(1)能量流动特点及原因单向流动捕食关系不能逆转且散失的热能不能利用。逐级递减自身呼吸消耗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2)能量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一般说来,能量传递的平均效率大约为 10%20%。提醒 同一食物链不同环
8、节能量传递效率往往不完全相同,不涉及“最多”、“最少”,计算时不能按 10%或 20%,而需按具体数值计算,如在食物链 ABCD 中,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 a%、b%、c%,若 A 的能量为 M,则 D的能量为 Ma%b%c%。(3)能量金字塔以各营养级固定的能量为指示绘制而成,每一个营养级占一个塔级,如图特别提醒某营养级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同于“尿液”中的能量。前者应归于上一营养级,是未被该营养级利用的能量(含在上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 80%90%中);后者则归于该营养级,是该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中的一部分(含在上一营养级传递来的 10%20%的能量中)。对位训练1.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
9、部分示意图,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A.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B.一般情况下,次级消费者增加 1 kg,生产者至少增加 100 kgC.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D.从能量关系看解析 仅仅是流经该生态系统内部总能量的一部分,所以 A 错误;次级消费者增加 1 kg,生产者至少增加 25 kg,所以 B 错误;从能量关系上看,所以 D 错误。答案 C2.(2010山东理综,6)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正确的分析是()A.恒温动物的/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B.哺乳动物的/值一般为 10%20%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值D.食肉
10、哺乳动物的/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解析 本题考查了动物所摄取食物利用的过程及特点。恒温动物维持体温需要消耗较多的有机物,因而/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10%20%是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而不是同化量和获取量之间的比值;圈养动物产量的提高依赖于同化量的增加,即/的比值提高;植物性食物中含有哺乳动物不能利用的物质多于动物性食物,因而食肉动物的/值高于食草性哺乳动物。答案 C3.(2010江苏生物,11)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C.多吃肉食比多吃
11、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解析 从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特点来看,营养级越高,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损失的能量越多。多吃素食,是将人放在初级消费者的层次上,只经过一次能量传递,这样人获得的能量最多,消耗的粮食总量最少。答案 C考点二 碳循环1.过程图解及解读(1)图示(2)析图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大气中 CO2 的主要来源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细胞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碳元素在无
12、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成分都是单向的。(判断成分的依据)2.温室效应(1)成因工厂、汽车、飞机、轮船等对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 CO2。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了对大气中 CO2 的调节能力。(2)危害加快极地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对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对位训练4.(2010广东理综,26)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 A、B 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时期碳吸收量(kg Ca1)碳释放量(kg Ca1)A1.2010141.201014B1.2010141.2
13、61014(3)缓解措施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燃烧。(1)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作用实现的。(2)表中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_。(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导致大气中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性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之间的关系。(1)光合作用吸收 CO2,呼
14、吸作用放出 CO2,生态系统中碳循环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2)生态系统中碳的吸收量等于释放量时,该生态系统正处于稳定状态,而当碳的吸收量大于释放量时,处于生长期,当碳的吸收量小于释放量时,则处于衰退期。(3)过度的人工碳排放使得碳的释放量大大的超出碳的吸收量,从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大气中不能被吸收的大量 CO2能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气候变化。(4)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光能的吸收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光合作用的产物葡萄糖经酒精发酵可生成乙醇。答案(1)光合 呼吸(2)A 碳吸收量等于碳释放量(3)碳平衡 CO2 浓度(4)光反应 有机物考点三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信
15、息传递的模型及解读(1)模型(2)析图该模型为信息传递模式图,属物理模型。范围形式: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来源:可来自于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方向:信息传递是双向的。作用: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过程:信源(信息产生)信息道(信息传输)信宿(信息接收)阻碍其中的任一环节均不能实现信息的传递。反馈作用2.信息传递的作用及应用举例作用或应用蝙蝠依靠“回声定位”实现对周围环境的识别、取食与飞行莴苣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植物开花需光信息刺激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个体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草原上,草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采食的
16、信息森林中狼与兔相互依据对方气味捕食或躲避烟草释放化学物质调控害虫天敌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拓展提升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比较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循环运动,反复利用往往是双向的范围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圈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多种地位生态系统的动力生态系统的基础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一个统一整体对位训练5.(2009广东生物,16)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是()A.心猿意马B.飞蛾扑火C.花香引蝶D.老马识途A解析 信息传递是生物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传递的信息包括物理
17、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6.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A.B.C.D.答案B考点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2.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又
18、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现象,包括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比较如下:负反馈调节正反馈调节 作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结果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比较内容调节方式实例森林中的食虫鸟和害虫的数量变化已经污染的湖泊中污染况加剧图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发生的负反馈一个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正反馈调节调节(2)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1)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2)y 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如热带雨林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受到相同干扰,草原
19、生态系统的 y值要大于热带雨林的 y 值。(3)x 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4)TS 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做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大,即 x 与 y 越大,则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提醒(1)自我调节能力大小包括:自身净化能力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完善的营养结构自身的反馈调节,维持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相对稳定。(2)抵抗力稳定性高低比较:生物圈海洋生态系统热带雨林温带草原极地荒漠。恢复力稳定性正好与其相反。(3)食物网中营养结构最不容易被破坏的标准先看食物链,数量越多越稳定;若食物链数量相同,再看生产者,生产者多的稳定程度高。对位训练7.下列
20、食物网中,其营养结构最不易被破坏的是()解析 A、B 各有 2 条食物链;C、D 各有 4 条,但 D 生产者有 3 种,故 D 稳定。D 8.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C 项中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最小,说明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强,抵抗力稳定性最高。C方法体验利用“拼图法”解决能量流动中的难题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1),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A1),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B1C
21、1D1)。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现存的植物体 B1 流向分解者的 C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 D1。参考图示,很容易理解以下问题:(1)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即W1。将图中第三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 D2“拼回”第二营养级,则刚好等于 D1,即第二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再将D1“拼回”第一营养级,则刚好等于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W1。可见,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草原上所有生物的总能量都来自 W1,所有生物总能量之和都小于 W1(呼吸作用消耗的缘故)。(2)能量传递效率不会是 100%。从上图可以看出,从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应等于 D1/W1,因此不会达到 100%,一般
22、情况下,能量传递效率为 10%20%。(3)在解决有关能量传递的计算问题时,首先要确定相关的食物链,理清生物与生物在营养级上的差值。典例 研究人员在对甲、乙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调查后发现,两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总能量相同,甲生态系统只有初级和次级消费者,乙生态系统则有初级、次级、3 级和 4级消费者。如果其他的因素都一样,则下列选项叙述正确的是()A.甲生态系统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乙生态系统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B.甲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小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但乙生态系统则相反C.甲、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都大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D.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大于甲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
23、解析 由于消费者的总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的一部分,因此 B、C 项的说法都不正确。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能量逐级递减,因此食物链越长的生态系统中,储存在生物体内的能量就越少。乙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量多于甲生态系统,因此乙生态系统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小于甲生态系统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答案 A体会 能量流动中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需注意(1)流入各级消费者的总能量指的是该级消费者同化的总能量,消费者粪便中所含有的能量不能计入其同化的总能量中。因此,同化量摄入量粪便中的能量。(2)能量传递效率某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3)计算某一生物所获得的最多(最少)的能量规律(设食物链为
24、 ABCD):已知问题求解思路至少需要 A 营养级多少 N(20%)3MD 营养级净增重 M最多需要 A 营养级多少 N(10%)3MD 营养级最多增重多少N(20%)3MA 营养级净增重 ND 营养级至少增重多少N(10%)3M(4)涉及多条食物链的能量流动计算时,若根据要求只能选择食物网中的一条食物链,计算某一生物获得的最多(或最少)的能量。其规律如下:生产者最少消耗选最短食物链选最大传递效率20%获得最多最多消耗选最长食物链选最小传递效率10%获得最少消费者易错警示对与信息传递有关的知识点辨析不清典例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无机环境
25、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错因分析 对信息传递的来源、类型、传递方向及作用掌握不扎实。解析 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二是信息还能调节生物间的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 D纠错笔记(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因传播途径的不同而不同。如孔雀开屏,如果是通过行为传递给对方,则属于行为信息;如果通过羽毛的颜色等传递给对方,则属于物理信息。(2)鸟类或其他动物报警,若通过声音(尖叫)则属于
26、物理信息,若通过特殊的动作(突然飞起)则属于行为信息。(3)涉及到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眼、心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对光、重力等感觉上述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4)若涉及到化学物质挥发性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5)范围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性外激素、蜜蜂舞蹈及孔雀开屏等);异种生物之间(物理、化学、行为中警示作用)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有物理信息中光、磁等)。(6)方向双向,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不同。检测落实体验成功 题组一 能量流动 1.下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示意图。由于呼吸的消耗,上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能一部分流入下一个营
27、养级。以下对图中“呼吸”的理解正确的是()A.指生物在呼吸等新陈代谢和各种活动中消耗的全部能量B.指生物进行有氧呼吸时产生的全部能量C.所有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D.分解者通过呼吸从生产者和消费者那里得到自身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答案 A2.如图是某一个湖的能量金字塔,下列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B.甲、乙、丙、丁之间可以形成一条甲到丁的食物链C.甲、乙、丙、丁的大小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D.甲、乙、丙、丁的大小变化体现了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解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是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绘制成的图,由于能量逐级
28、递减,所以甲、乙、丙、丁的大小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甲、乙、丙、丁每一层都有多种生物,因此,此金字塔所示生物间含有复杂的食物网,而不是简单的一条食物链。答案 B题组二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B.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C.并非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D.信息传递的作用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一样,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并且具有调节系统稳定性的作用解析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因此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C4.(2010海南生物,23
29、)请回答:(1)碳 在 生 物 群 落 与 无 机 环 境 之 间 的 循 环 主 要 以_的形式进行。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能量主要来源于_的太阳能。(2)分解者通过_和_的方式将有机物分解成 CO2 等释放到无机环境中。(3)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_条食物链,其中初级消费者是_。(4)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经_的传递后,便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因此,通常生物所在的_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答案(1)CO2 绿色植物固定(或光合作用固定)(2)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或发酵)(3)3 兔和鼠(4)食物链 营养级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
30、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础知识。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碳循环的形式是 CO2,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际上就是其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环境中的某些有毒物质伴随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体内富集,营养级越高,含量越高。题组三 信息传递5.右图为莴苣种子的萌发率与光的波长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光和光敏色素都属于物理信息B.没有信息传递,种子就不能正常萌发C.种子接受某种波长光的信息才能萌发D.萌发率的高低与波长不成正比关系A6.有关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正确的叙述是(
31、)A.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只能是无机环境B.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传递信息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都是单向的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化学防治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有两个:一是无机环境;二是生物群落。行为信息既可以在同种生物之间传递(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或种群繁衍),也可以在异种生物之间传递(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但信息传递可以是双向的,如捕食者给被捕食者发出信息,被捕食者也可以发出信息给捕食者。D 选项中的害虫防治方法属于生物防治。答案 B题组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7.(2010江苏生物,15)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
32、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据此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植物种类植被覆盖率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改造前20种10%狗尾草、艾蒿、蒲公英改造后30种25%菖蒲、芦苇、睡莲A.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解析 本题考查人为活动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等群落演替知识。由表可见,改造前植物多为陆生植物,植物种类少,植被覆盖率低;而改造后植物多为水生植物,植物丰富度增加,植被覆盖率增高。因此,由水生植物成为优势种可见,该改造加大了湿地的面积;植被覆盖率的增加说明
33、区域气候得到改善,植物丰富度增强,说明多样性增加。但是该改造不以提供粮食等人类生活物质为主要目的。答案 D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解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反比,即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抵抗力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相关,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而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则需对该草地进行除虫、除杂草等,使该草地的成分变得单一,故其抵抗力稳定性会下降。答案 B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