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第4节 个性解读文本,探究丰富意蕴 第四编 现代文阅读 题型一 探究文本意蕴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是指读者从作品中领悟到的意义,即通常所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散文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知识储备意蕴式探究题的出题切入角度具体如下:出题角度具体阐释人物形象要对人物及人物群体(甚至还包括动物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精神特质、民族性格、人性内涵等进行深入探究。故事情节(细节)透过散文的情节(细节),探究民族精
2、神、人性精神、人生态度等。环境氛围透过散文的环境描写,探究自然景象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精神象征,理解对自然的尊重、敬畏。语言表达透过散文中的描写语言或画龙点睛的议论性语言,探究其深刻内涵,思想意义,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对自我的反思审视等。主题情感把握文本的主题(上述几个方面都离不开文本主题,有时探究的就是主题),有时还有民族情感、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人性认识、人文精神等。时代背景 探究文本的时代意义和历史背景。典例剖析例 1(2015江苏卷)比邻而居原文见第 1 节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小试身手】_【解析】从写作思路上看,前文写了四种不同的生活风格,呈现散文“散”的状态,至此收尾时必
3、须要“束”了,所以,此画线句很巧妙,它是“束”的形象表述,将各种生活风格进行一个统一,表明不管是什么样的生活风格,但在相同的文化背景(应由“端午节”上升开去)中亦有相同的生活方式,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文化心理,也是共同的文化表现,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烙印,同时也将前文的四种生活风格进行了一个上升,属于主题上的一个升华。在情感上,作者也表达了自我的赞同与称许,甚至是一种骄傲。【答案】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解题建模1提问方式(1)请探究的丰富意蕴。(2)请探究的几层深意。(3
4、)请探究的深刻意蕴。(4)请探究文中蕴涵了作者对的哪几层感悟。(5)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意义(价值、地位)?试加以探究。2解题思路(1)要掌握“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内涵。从不同角度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考查。具体说有作者角度(作者的思想观点、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都可能对写作产主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作品主题的表现)、作品角度(对作品中的形象、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的研究探讨,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品主题)、读者角度(主要是读者的阅读感受)。从不同层面发掘就是要求对文本作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发掘。(2)要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和进行层面切割。本探点就是要
5、求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善于进行层面切割,实现多元化鉴赏和品读文学作品的目的。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同样的一篇文章,不同领域的读者所获得的认识和启发是不同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彼此的审视角度不同。对一篇散文,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个体人格成长与形成等角度,来发掘其深层的意蕴。这就需要学会根据文本本身的内容多方位联系,选择那些与文本关联较紧密的方面,作为考察视点。善于进行层面切割一般说来,对一个文本我们可以对它作字面上的解读,这是浅层面的。可以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解读,相对来说这就深了一层。可以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对文本进行解读考查,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这还不够,我们还可以联系现实的生活实
6、际,对文本进行考查,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把文本里呈现出来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这样就可能获得具有更宽广的普遍的适用的一般性意义。(3)答案要简明而规范。考试时间不允许考生信马由缰,长篇大论(有明确字数要求的除外),所以答题时需要三言两语点到要害。在组织语言作答时应考虑到答案的规范性,一般宜用“总分总”式回答,或分条作答。要注意叙(对文章内容的复述或引用)、析(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进行揭示)、评(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3答题模板(1)明确观点;(2)概述文章内容分析思想内容、艺术特点;(3)详写结论。题型二 探究标题意蕴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标
7、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意蕴是标题艺术性的重要方面。标题类题目在高考中屡屡出现,有的是对标题的艺术性及作用的分析探究,有的是对标题内涵的理解与探究。知识储备散文标题的特点: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如粮食祖屋司马祠岳桦画家黄永厚等直接点出了作者写作的对象。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如废墟之美木车的激情寂静钱钟书耕作的诗人等,除交代写作对象外,还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如独木舟之道记住回家的路上善若水等,含有对主旨的表达或哲理的启示。成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如听雨浣花草堂书房的窗子等,有的是结构的暗示,有的是抒情的物线。典例剖析例 2(2015四川卷)太湖碎
8、锦原文见第 2 节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小试身手】_【解析】本题考查题目的内涵和作用。“太湖碎锦”运用了比喻,“锦”原意为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比喻花样繁多而美好的东西,也指色彩鲜明华丽。联系全文内容可知,题目包含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碎”则凸显了作者对太湖景观的描写特点,从局部着眼。题目的作用主要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形象的比喻也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赞赏之情。【答案】(1)“碎锦”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2)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因太湖辽阔,作者只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
9、的全貌。(3)作者以“碎锦”表明其文只能算是对太湖美景的部分呈现,既表现了他的谦虚,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解题建模1.设问方式1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为题目有什么好处?2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更换文章的题目?若无必要,请说明理由。若有必要,请拟出新的题目。3请结合全文,探究标题的深刻意蕴。2.解题思路1理解标题的自身义表层义;2结合手法,理解标题的引申义、象征义或比喻义。3联系全文,结合作者情感倾向,把握主旨义。3.答题模板1形式上句式、手法2内容上表层义深层义主旨义题型三 探究艺术构思探究艺术构思类题目,与鉴赏表达技巧类题目有着很多相通之处,但又有其特色:(1)角度更开放,并且与文本内
10、容联系更密切;(2)表达自己对艺术构思的独到认识,对此作出个性化解读。在这里重点探究散文构思方面的技巧。典例剖析例 3(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浣花草堂黄 裳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清初朱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杜甫在成都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
11、六分之一。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在成都西郊为他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历代经过十次以上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又从右面的一道侧
12、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拜谒的地方。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颜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宁静的气韵。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了。穿过花径,走到工部祠去。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布着几株用石坛围起的大树。洁净无尘。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
13、,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走进祠里去看,厅内一排三龛,当中塑着杜甫的像。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旁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好像是怕他独居寂寞,所以才陪了一起在这里排排坐的。黄、陆都有石刻像,都比泥塑高明得多。在这间厅堂背后的墙上,还嵌着两块更旧的杜甫石刻画像碑。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从草堂的右侧绕了出去。前面有回廊曲槛,可以凭栏欣赏池里的圆荷。草堂简朴却也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的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这个新修缮的草堂,和几百年前重修的原样相去不远,在最外面一进过厅墙上有一块石刻旧图,看那里勾勒出来的轮
14、廓,和今天是十分相近的。像这种地方,不用说,大红大绿的建筑,大屋顶之类的铺陈,都是完全不合适的。这里还新修了一个文物陈列室。在外面的柱子上,看到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一副出色的对联,它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的主要方面。人们一直非常喜欢杜甫,说他的作品是“诗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给他一个最光辉的席位诗圣。坐在水槛上休息。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仿佛看到了在晓雾里沾湿了露水的笼竹,呢喃的定巢燕子,冉冉发出幽香的红蕖,往还追逐的蝴蝶,相并相亲的白鸥,随风的柳絮,逐水的桃花,袅袅有如少女腰肢的垂柳
15、,轻得只禁受得起两三个人的野渡,柴门月色,江路梅香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机会。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因为这一切都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都是诗人所挚爱的。杜甫写出了多么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可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看不大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成都(选自黄裳散文选集,有删改)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小试身手】_【解析】(1)审题干,明方向分析开头的作用,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2)依解题要领,解答问题联
16、系文本 12 段内容上要考虑“杜诗”和“杜甫”的关系,写杜诗符合杜甫的诗人身份;还要考虑“杜诗”的内容和作者之间的关系:给作者的感受。结构上,主要考虑文章开头的作用,比如引出下文,统领全文等。【答案】(1)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身份。(2)杜诗中那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更为新鲜的感受,以此统领全文。(3)引出浣花草堂这一写作对象。解题建模1.设问方式1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探究。2文章以为开头,以为结尾,这种写法对你有什么启示?3文章以为题,但写的文字很少,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4有人认为段可删去,有人认为不应删,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理由。2解题思路(1)从选材剪裁的特点
17、入手剪裁,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写作中材料的取舍。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文章选择了哪些最有代表性的材料来突出主题,即选材是否围绕文章中心,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具有典型性。具体来说就是:是否围绕文章中心选择取舍。是否选用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典型材料。这样的材料最有说服力和表现力。(2)从结构安排的角度入手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通常,我们也把安排文章结构称为谋篇布局。散文的基本结构形式主要有四种:纵式:即按时间顺序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安排层次。横式:即按空间变换材料或按材料的逻辑顺序安排层
18、次。纵横交错式:即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把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巧妙地组织在一起。时空异常式:它的特点是追求、制造时空的破碎、叠合、放射和交错。了解了散文的基本结构形式,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艺术构思的特点。与之相关的还有开头、结尾的特点与艺术构思的关系,过渡与照应等。(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入手艺术构思,往往与表达技巧密切相关。如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等,既是表现手法,也是文章构思的一种艺术手法。无论如何,艺术构思是一种技巧,它最终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是为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服务的。3答题模板:结构安排选材组材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突出中心表达情感题型四 探究个性阅读对作品进行个性化
19、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其出题切入角度有:1感悟和体验:要对文本有深刻的理解,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而获得启示(启发);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的理解,从而提出批判或质疑。2延伸和拓展:由文本延伸拓展到社会生活领域,探究社会认识问题,考生可就自己的认知作答。知识储备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内涵具体表现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团结统一的传统;独立自主的传统;爱好和平的传统,自强不息的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扬弃和发展,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八个字。忠,尽己报国的责任
20、;孝,生生不息的爱心;诚,求真务实的品质;信,立身兴业的基点;礼,人际文明的规范;义,人间正道的向导;廉,清白正气的根基;耻,人之为人的底线。其他表述为: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主张建立和谐协调的社会人伦关系,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提倡身体力行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推则。中华民族个性心理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富于同化,相互融合;爱好自然,追求光明;厌恶战争,爱好和平;中庸之道,明哲保身;追求一统,
21、和谐相处;凝聚精神,精忠报国;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安土重迁,叶落归根;知足常乐,吃亏是福;重视亲情、族情、乡情。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人生活在世界上面临的基本矛盾有三个: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由此导致的价值也有不同类型和层次。人的价值可分为人的自我价值、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的自然价值。人的自我价值在于人格;人的社会价值在于对社会作出贡献;人的自然价值在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有益于自然生态的积极平衡。另一方面指人性的关怀,如
22、对生命的关怀;众生平等;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苦难的悲悯情怀;对自然的关怀和敬畏核心是人的关怀典例剖析例 4(2015四川卷)太湖碎锦原文见第 2 节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小试身手】_【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试题指定的探究对象为“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此为作者的观点,问考生“是否赞同这个说法”,要求“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探究问题。第一步,确定观点,自己是赞同,还是不赞同。第二步,回读原文,寻找答案素材。一是文本素材,这就要求考生根据自己选定的答题
23、角度(赞同、不赞同),寻找相关答案素材。如答“赞同”,文中有这些素材:第段中的“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第段中的“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 簸震荡而惊心动魄”,第段中的“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二是生活素材,如果从“赞同”的角度答题,就要调动远处观景观全局知全貌的感受与经验;如果从“不赞同”的角度答题,就要调动近处观景观察细微得真知的感受与经验等。【答案】(示例一)赞同。近观和远眺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视角
24、。远眺比近观更能领略自然景物的整体特征和独特风貌。如文中东山莫釐峰“云气滃然如蒸”的迷蒙奇幻之美,正为远眺所得。现实生活也是如此,近观事物,固然能体验到细节之美,但很难统观全局之胜。因此,只有立足高远,面向未来,才能凭高视远,达到人生更高境界。(示例二)不赞同。远眺只能让人获得事物的概貌,近观才能让人发现和体察细微之美。本文作者若仅远眺而不近观,就无法领略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的奇景。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想要领悟到近处的美与人生的当下意趣,就要立足眼前风景和现实人生。解题建模1.设问方式1第段中传达了作者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体验的感受。2请你指出
25、话在文中的含意,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中的事情,说说你的理解。3你认为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意义价值、地位?4题干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请结合“”进行探究,等等。5先列举作者或他人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问“你是如何认识的”。2.解题思路1总览全文,整体把握。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前提是对文本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考生在阅读文学类文本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文本所表达的主题,从而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2)选准角度,以小见大。在切合题目要求的前提下,选准切入点尤为重要。一般来讲,这一切入点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其一,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
26、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其二,作答时选取的角度小、巧、新。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多方位联系选择审视角度,如政治、教育、个体人格成长与文本本身的内容多方联系;假设多重身份、确定审视角度。善于进行层面切割浅层解读 字面上的解读和文意的理解。3紧扣文本,创新有“度”。“紧扣文本”是指根据不同文本,进行不同的创意解读。散文则需要考生重点分析其思想内容、意境、选材、语言、线索设置等特点。“创新有度”一是指创意解读不能脱离文本,二是指考生在创意解读时,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而作随意的褒贬评价,要做到解读既有个性,又符合文学创作的根本规律和人文准则。4结构完整,力求简明。考生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也
27、就是指出自己对该文的总体评价。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介绍、复述、引用,做到结构清晰、完整。3.答题模板1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2分层论述自己的观点3总结自己的观点一、专题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题。说 梅吴冠中牡丹和梅花,曾是人们印象中的国花。牡丹花朵硕大,色彩艳丽,具高贵荣华之富态。梅花的花朵要小多了,星星点点,或疏或密开在乌黑而坚硬的干枝上,而且干枝往往曲折多姿,予人风骨独傲之感。更因梅花开于寒冷的季节,那时别的花都不敢吐露芬芳,故而引起诗人们的赞美“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造型艺术的角度看,形成美感的主要因素是整体构成。梅花之美主要缘于体态多姿。干枝穿插间粗、瘦对比,故老梅更独具这般风采。梅
28、花盛开或初吐花蕾时,尚无绿叶衬托,只由花朵与枝干构成点与线的二重唱。“删繁就简三秋树”,郑板桥虽多画兰竹,少画梅花,其实他已道出了自己对梅花的绘画感受;而王冕画的梅繁花密枝,引人进入梅花的国度。陈老莲画梅喜表现一段古怪倔强的干枝上着花三几朵,寓秀于拙,仿佛是他的自画像。凡高的向日葵同样是他的自画像,真正杰出的艺术家总是将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正由于敏感的艺术家从不同视角揭示了自然之美,人们才更深一层感受到自然之美。历代有那么多的诗人和画家表现了梅之美,梅在中国人心目中早已登上高雅之宝座。我在故宫曾见过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一幅册页梅花,满纸只是淡墨点,其间穿插的几笔墨黑的线是干枝,予人以月下
29、梅花或雾中观梅之整体感受。这与西方印象派的效果异曲同工。走完隔膜、封闭的漫长世纪,地球显然日益缩小,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谁也挡不住,梅花和蜡梅的西行指日可待。我第一次看到的梅园是无锡梅园,当年梅园被许多民居的白墙衬托,被明如镜的太湖衬托,因而梅之身段和花之色彩分外醒目。中国传统绘画不涂背景,被绘在白底子上的梅花便尽现体态之美。因而,梅花在园林中往往依素墙而栽。或者反其道而行之,种在假山、洞口之类的深暗背景前,花开时明如观火。中国大地上到处有梅花、梅园,多少姑娘们的名字爱叫梅。我自己嗅觉不灵,只看梅,赏梅,不知闻梅香。梅之香更吸引了广大的喜爱者,“暗香浮动月黄昏”,让人未见花就已闻到了香味。文
30、人咏梅,凡夫俗子也爱梅,梅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标志之一。绘画中最通俗的题材梅、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缘于她们都象征中国传统中高尚的道德品质,梅居其首,是梅的荣誉。让园林、园艺专家们深入研究梅的品种及嫁接等科学课题吧!他们研究出来的成果之花将开遍大江南北、家家户户。今天,人们渴望草坪与鲜花了,在礼品中鲜花替代了糕点与烟酒。我从来不过自己的生日,连这个诞生时日也忘记了。但不意有一回,邮局居然送来一簇鲜花,是外地友人邮来贺诞辰的。花簇大都是月季、郁金香之类。如果是一簇梅花或蜡梅,当别有一番风姿了。今年五月间,我到太湖一个小岛上的园林的果木间寻寻觅觅,发现梅园已是青绿一片,郁郁葱葱。细看,满
31、树已隐藏着小小的青梅,才使我醒悟梅花谢了还有青果子。不过青梅很酸涩,须加工后才能成为美食。加工过的青梅是褐色的干果,可能会用来做陈皮梅之类的佳品吧。梅花展示了青春的美丽,又奉献了成熟的果实,这是梅的品质吧。正因着眼于花、干、枝的点线组合之美,我更爱蜡梅。蜡梅洗尽脂粉,只剩下并不鲜艳的暗黄之色,这颜色是近乎蜡黄的病色了。然而在绘画的寰宇中,局部永远臣服于整体,在整体中体现其价值。由于对照的绝妙效果,蜡梅花朵之“蜡黄”,呈现了无价的特种黄金色。三味书屋后园的那株蜡梅花给童年的鲁迅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这似乎也是令我独钟情于蜡梅的缘故。(原文有删改)1作者从哪些角度展现了“梅之美”?请加以概括。_解析
32、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哪些角度”暗示了要抓住各个层次进行概括,“梅之美”就是梅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把握了这些解答方向,对“梅之美”就能分点提取并准确概括了。答案 体态多姿,风骨独傲;不畏寒冷,坚贞顽强;梅香扑鼻;青春美丽,奉献果实;象征高洁的品德。2.文章以“说梅”为题,请探究作者通过“说梅”寄托了哪些深刻的意蕴。_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探究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思想价值的能力。考生在解题时,应先整体感知,仔细研读“说梅”的重点语句,再从文题内涵、作品主旨、作者情感等方面去揣摩探究,把作者在文中“寄托”的各种内蕴发掘出来,并加以提炼概括。答案(示例)寄托了对梅花的形态、馨
33、香和品质的赞美之情。造型艺术方面,形成美感的主要因素是整体构成。真正的艺术家要将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东西方文化要交流碰撞,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在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更应崇尚精神文明,追求质朴无华的品质,崇尚君子之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寄托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二、能力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36 题。春到齐鲁余光中清明节前一星期,我乘坐的飞机降落在济南的遥墙机场。虽然邀请我去齐鲁访问的是山东大学,真正远去郊外欢迎的,没有料到,却是整个春天。从机场进城,三十公里的高速公路上,车辆稀少,但两侧的柳树绿阴不断,料峭的晴冷天气,千树新绿排成整齐的春之仪队,牵着连绵的青帐翠屏,那样盛况
34、的阵仗,将我欢迎。从城之东北进入山东大学的新校区,外事处的佟光武处长和刘永波副处长把我安顿在专家楼,就将我留给了济南的春天。一千年前,济南的才女李清照说:“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我在山东十天,尽管春寒风劲,欺定我这南人,却是一天暖过一天,晴得十分豪爽。愈到后来,益发明媚,虽然说不上春深似海,却几乎花香如潮了。不,如潮也还没有,至少可以说沦纹回漾。专家楼外,有几树梨花,皓白似雪,却用淡绿的叶子衬托,分外显得素雅,那条巷子也就叫梨花路。偌大的山大校园虽然还只是初春,却已经众芳争妍,令惊艳的行人应接不暇了。桃花夭夭,冶艳如点点绛唇。樱花串串,富丽得不留余地给丛叶。海棠树高花繁,淡红的风姿端
35、庄而健美,简直是硕人其颀。但令我一见就倾心,叹为群艳之尤的,是丁香。这名字太美了,美得清纯而又动听,令人生起爱情的联想,“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的名句谁读了能忘记呢?丁香与豆蔻同为桃金娘家的娇女,东印度群岛中的马鲁古群岛,即因盛产这两种名媛,而有“香料群岛”的美称。早在战国末期,中国的大臣上朝,就已用丁香解秽。干燥的花蕾可提炼丁香油做香料,也可以入药,有暖胃消胀之功。此花属聚伞花序,花开四瓣,辐射成长椭圆形,淡绿的叶子垂着心形,盛开时花多于叶,簇簇繁花压低了细枝,便成串垂在梢头,简直要亲人,依人。你怎能不停下步来,去亲她。宠她,嗅她,逗她?后来我写了丁香一诗,便有“叶掩芳心,花
36、垂寂寞”之句,不但写实,也借以怀念李清照,中国最美丽的寂寞芳心。初春的济南,到处盛开着丁香,简直要害人患上轻度的花魇、花癫,整天眼贪鼻馋,坐立不安。山大校园里的丁香就有乳白、浅绯、淡紫三种,好像春天是各色佳丽约好了一齐来开游园会,你不知该对谁笑才好。同为地灵所育,灼灼群芳只争妍一季,堂堂松柏却支撑着千古。从济南的千佛山到灵岩寺,从岱庙到孔庙、孟庙,守护着圣贤典范、英雄侠骨的,正是这一排排一队队肃静而魁梧的金刚。荫翳的树影萧森,轻掩着屋脊斜倾的鳞鳞密瓦,或是钩心斗角的犄望屋檐,再往下去,覆盖在横匾与楹联上,或是土红粉白的墙头,或是字迹漫漶的石碑。若是树顶有鸦鹭之类来栖,则磔磔怪号声中更添寒禽古木
37、的沧桑。鲁中寺庙里巍巍矗立的,多半是柏,本地人把它念成“北”。那十天我至少观叹过上千株古柏,其风骨道貌却令人引颈久仰,一仰难尽。那气象,岂是摄影机小气的格局所能包罗?从千佛山到灵岩寺,从孟庙到孔林,那成千上万的木中长老,柏中华胄,哪一树不是历经风霜,饱阅世变,沧桑的记忆那么露骨地深刻在糙皮上面?朝代为古柏纹身,从蟠根到盖顶,顺着挺峻高昂的巨干,一直削上天去,像是凿得太痛,苍老而坚毅的霜皮竟都按着反时钟的方向朝上面拧扭,回旋成趣。岱庙里有五株汉柏,传说是当年汉武帝来泰山封禅,亲自手栽。耿耿汉魂,历劫犹健,但毕竟是两千多岁了,槎桠的枝柯早已炭化,霜皮大都剥落,只靠残余的片段向古根汲水,去喂顶上虬蟠
38、的苍青。问他们建元的往事,问张骞和苏武几时才回国,古木穆穆,只鸦啼数声便支吾了过去。泰山上的五大夫松,相传是因秦始皇在树下避雨而受爵,虽然更老,却不如汉柏长寿,早在明朝就被山洪冲走,到康熙年间才加补植,现在也只剩下两株。古来松柏并称,而体态不同。大致而言,柏树挺拔矗立,松树夭矫回旋。譬之书法,柏姿庄重如篆隶,松态奔放如草书。泰山上颇有一些奇松,透石穿罅,崩进而出,顽根宛如牙根,紧咬着岌岌的绝壁,翠针丛丛簇簇,密鳞与浓鬣蔽空,黛柯则槎桠轮困,能屈能伸,那淋漓恣肆的气象,简直是狂草了。杜甫的古柏行说古树“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不过是修辞的夸张。就算加州海边的巨杉,俗称红木者,最高的也不
39、过三百六七十英尺。加州海边的怪松,天长地久,被太平洋的烈风吹成蟠曲百折的体态,可称“风雕”,而以奇石累累为其供展的回廊,神奇也不下于泰山之松,只可惜奇石怪松独缺名士品题,总觉得有景无句,不免寂寞。所以山水再美,也需要人文来发挥,需要传说来画龙点睛,才算有情。(有删改)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的标题“春到齐鲁”,既指春回齐鲁大地,又指作者在春天来到济南,一语双关,意味深长。B在作者的眼中,济南的春天具有人的灵性和情怀,她敞开胸怀,满腔热情地欢迎远走他乡的游子归来。C文中说“花香如潮”,又说“如潮也还没有”,准确地写出了济南的春天变化多端、难以捉摸的特点。D文中称济南
40、古柏为“柏中华胄”,将其比作华夏后裔,借以表达对历经沧桑而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赞颂。E齐鲁大地的景物众多,作者却只选取丁香和松柏来写,是因为这些景物最能够用来承载作者的精神寄托。CE C 项,“变化多端、难以捉摸”错。E 项,“只选取丁香和松柏”错,文章还写了梨花、桃花、樱花、海棠。4作者为什么对丁香“一见就倾心,叹为群艳之尤”?请简要分析。_解析 本题要求回答作者倾心于丁香的原因,要联系上下文分析。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第段,是首括句。后文写丁香名字的美,然后写作者联想到李璟的诗句,接着写丁香的具体作用、本身的特征和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第段中作者引用自己的诗歌丁香中的语句,说以此表达对李清照的
41、怀念之情等。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丁香本身的特征,丁香的实用性,丁香给人的感受。答案 丁香的名字美得清纯而又动听,令人生起爱情的联想;丁香实用价值高,观赏性强;丁香在古诗词中是一个美丽、忧伤的意象。5请以第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_解析 把握散文的语言艺术,可以从景物描写的特点、用词特点、使用的表达技巧等角度分析。比如语句使用了“灼灼”“堂堂”等叠词,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和对比的手法等;同时,作者在白话文中使用文言词语。把握这些后,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答案 妙用修辞,如对比、比喻、衬托等,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善用叠词。如“灼
42、灼”“堂堂”“一排排”“一队队”“鳞鳞”“磔磔”等,增强韵律感。文白互补。在白话中嵌进文言词语如“群芳”“争妍”“荫翳”“萧森”“犄望”“漫漶”等,增添文章韵味。6.文章末尾说:“山水再美,也需要人文来发挥,需要传说来画龙点睛,才算有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_解析 解答本题,可以从理解语句中的关键词入手,并分析文章从哪些方面印证或解说了语句的内容。通过把握关键词“人文”“传说”“画龙点晴”“有情”等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再美的山水也需要人文和传说来增添山水本身的文化和历史魅力。比如“五株汉柏”“五大夫松”从客观上说就是几株松柏而已,但有关汉武帝、秦始皇的传说,使得这些松柏具有了文化意蕴,让人觉得这些松柏身上是有故事的,更让人感觉到这些松柏的美丽、庄重等。答案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山水需要人文和传说来增添它的文化魅力和历史底蕴。就如文中写到的李清照的词,使人们对济南的春天有更亲切的感受;汉武帝和秦始皇的传说,给五株汉柏和五大夫松平添了历史内涵。人文和传说构成文化,因文化的滋润,山水便有了精神和韵味。点击图标进入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