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3703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62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十 备考怎么学学案1.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言实词在 2015 年之前一直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必考题,但 2015年,由明确设题考查转变为隐性考查,即作为重要采分点之一将其放入到文言文翻译题中考查。高考取消了文言实词的直接考查,并不意味着可以淡化对文言实词的复习,这是因为:考生对文言实词掌握的多寡,直接影响着对文意的理解和答题质量。也就是说,没有文言实虚词等文言基础的累积,只讲文言文的解题方法纯属纸上谈兵,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近年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命题人虽然尝试着不断出新,但我们在备考时唯一不变的还是要着重将文言基础打牢。“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仅指出了考查范围,即考纲要求的 120 个实词和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

2、用实词,还明确了考查方向,即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从历年对实词的考查情况看,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偏义复词等方面。命题点一 一词多义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应根据具体的语境仔细辨别。比如“兵”的字形表示“双手持斤”,本义为“士兵”,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义项:兵器;士卒,军队;兵法;战争,战乱等等。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的“兵”解释为“兵器”。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性审慎,不妄交游。元颢入洛,以

3、元邃为东徐州刺史,邃引徽为主簿。颢败,邃被槛车送洛阳,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之。及邃得免,乃广集宾友,叹徽有古人风。寻除太尉府行参军。孝武初,文帝与语,奇之。文帝察徽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时军国草创,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十年,迁给事黄门侍郎。(刘彦)频征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彦便从之,遂来至馆。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遂叱而缚之

4、。彦辞无罪,徽数之曰:“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计君之咎,实不容诛。但受诏之日,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于是宣诏慰劳吏人及彦所部,复云大军续至,城内无敢动者。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故吏宾客并委去 委:(2)幕府务殷殷:解析:“委”为多义词,义项有“委托”“抛弃,舍弃”“放置”“曲折”等,此处为“抛弃”。抛弃解析:“殷”为多义词,义项有“盛,众多”“富足,富裕”“忧虑”,此处为“盛,众多”。盛,众多(3)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微:(4)以谢边远耳谢:解析:“微”为多义词,义项有“隐蔽”“深奥,微妙”“微小”“稍微”“暗中,

5、暗暗地”等,此处为“暗中,暗暗地”。暗中,暗暗地解析:“谢”为多义词,义项有“道歉,谢罪”“推辞”“辞别”“感谢”,此处为“道歉,谢罪”。道歉,谢罪参考译文:申徽字世仪,魏郡人。性情慎重,不乱与人交往。元颢进入洛阳,任用元邃做东徐州刺史,元邃召引申徽做主簿。元颢失败,元邃被装入囚车押送到洛阳,元邃原先的官吏宾客都抛弃他而离开,只有申徽去送别他。等元邃得到赦免,就广召宾客朋友聚会,赞叹申徽有古人风骨。不久就任命他做太尉府行参军。孝武初年,文帝和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文帝观察申徽深沉细密有度量,每逢有事都很信任地委托他去办,于是做了大行台郎中。当时军队和国家刚刚建立,幕府的事务很多,四方文书檄文

6、都是申徽写的。河桥之战,朝廷的大军出师不利,近侍官吏逃散的很多,只有申徽不离左右,魏帝称赞他。(大统)十年,升任给事黄门侍郎。刘彦不接受征召命令,又在南方勾结吐谷浑,将要图谋叛乱。文帝动用大军镇压比较困难,想用灵活的谋略擒拿他。于是让申徽做河西大使,秘密命令申徽谋取刘彦。申徽率轻骑五十人出发,到了以后,住在宾馆。刘彦见申徽单独一人来做河西大使,就不怀疑他。申徽就派一个人暗暗地劝刘彦归附朝廷,用来揣测刘彦的意图,刘彦不听从。申徽又派人辅助促成刘彦到宾馆商事,刘彦就听从了他,于是来到宾馆。申徽先前已和瓜州的豪门大户秘密商议捉拿刘彦,于是就呵叱捆绑了刘彦。刘彦说自己没有罪,申徽一一列举他的罪状说:“

7、你没有一点点的功劳,却掌管着一方重要的权力,依仗着地方偏远做一些违背欺骗朝廷的事,不恭敬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却杀害朝廷派的人,轻视朝廷的命令。统计你的罪行,实在是杀了你也抵偿不了你的罪行。但在我接受朝廷的命令那天,本是要我把你送到朝廷,遗憾的是我不能立即申明法度将你惩处,来向边地的百姓谢罪。”于是宣读诏书慰问官吏、老百姓和刘彦的下属,又说大军接着就到,城内没有一个敢闹事的人。命题点二 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

8、几种。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3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4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5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6感情色

9、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应用体验(2015湖南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治官如治家“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

10、牧民:(2)旧所无有者经营之经营:解析:“牧民”为古今异义词,古义,治理百姓;今义,牧区中以畜牧为生的人。治理百姓解析:“经营”为古今异义词,古义,谋划;今义,筹划并管理。谋划(3)瞬息代去,自苦奚为瞬息:(4)即为苟禄,获罪于天获罪:解析:“瞬息”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均为时间短、很快。很快、时间短解析:“获罪”为古今异义词,古义,遭到惩罚;今义,被判有罪。遭到惩罚参考译文:治官如治家“治理百官如同治理一个家庭,古人曾经有过这样的教导。作为一个家庭主事的人,不论事情是缓还是急,是大还是小,都应当知道。有不知道的情况,就不能治理好(这个)家庭。何况治理百姓的行政长官,有很多责任集于一身,像学校,

11、像驿站,像粮仓,像监狱,像农田水利,像桥梁堤坝等各种工程,总共主管的工作太多了。观察时机,估量能力,破损的要修理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以前所没有的要谋划它。有人说它们不被修治,与我有什么关系,任期很快过去,自找苦吃干什么?”这样的念头一旦萌生,那么各种政务都会懈怠。前辈说:“公家的事务,有一丝一毫不尽心尽力,就是苟且享受俸禄,要遭到上天的惩罚。”命题点三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有少量数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有了新的意义。如:名词用作动词、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动

12、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的“活”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后面跟了宾语“之”,成为使动用法。“活之”即“使之活”,可译为“救了他”。理解了词类活用,对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大有裨益的。提示:本知识点将在后面“学案 3 文言文翻译题采分点之3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中详细讲解)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

13、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节选自明史海瑞传)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布袍脱粟:(2)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市:解析:“布袍脱粟”为两名词并列,只能用作动词,解释为“穿布衣,吃粗米”。穿布衣,吃粗米解析:“市”与“肉”并列,皆为名词,必有一词用为动词,“市”作动词,解释为“买”。买(3)怒驿吏,倒悬之倒悬:(4)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罪:解析:“倒悬”后面不能加宾语,此处带有宾语“之”,则为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倒吊”。使倒吊加罪解析:“罪”本为名词,此处用作

14、动词,解释为“加罪”。参考译文:海瑞,字汝贤,琼山人。(海瑞)乡试中举,代理南平县教谕之职。御史来到县学学舍,下属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后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惹怒了驿站的官吏,驿站的官吏把他倒吊起来。(有人报告海瑞,)海瑞说:“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招待。现在看此人的行装非常奢华,一定不是胡公子。”(海瑞)打开(他的

15、)行囊,有数千两银子,收缴到国库里,派人骑快马把这件事报告给胡宗宪,胡宗宪无法加罪海瑞。命题点四 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音同音近的字可以通用。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本字的假借,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的“倍”假借为“背叛”的“背”;一种是无本字的假借,如“而”本义是“胡须”,假借为连词“而”。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

16、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以状而见疏矣。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也。(节选自列子黄帝)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 童:(2)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趣:解析:根据后句“状与我异者”判断,“童”应为通假字,与“异”相对,解释为“相同”。通“同”,相同、一样解析:“趣”根据句意理解,“能凭借车马来奔驰的”,可判断“趣”为通假字。通“趋”

17、,奔跑(3)傅翼戴角,分牙布爪傅:(4)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也几:解析:“傅”的意义可联系成语“如虎傅翼”,与此同义。可推断此处“傅”为通假字,通“附”,意为“附着、长着”。解析:“几”的意义判断比较难,只能根据语境及语意的理解,“一般人总是拘泥于同一外形来求得最大的才智,这是不能够指望的”,由此看来,“几”通“冀”,释为“希望、指望”。通“附”,附着、长着通“冀”,希望、指望参考译文:外形不一定相同而才智却相同,才智不一定相同而外形却相同。品格高超的圣人选取才智相同的,而丢开外形相同的;常人却亲近外形相同的,而疏远才智相同的。外形和我相同的,就亲近并且喜爱他;外形和我不一样的,就疏远

18、并且畏惧他。长着七尺高的身躯,有手脚之分,头上生有毛发,嘴里长着牙齿,能凭借车马来奔驰的,这叫作人;可是,人未必没有兽心。尽管他们有兽心,却由于外形相同而受人亲近。长着翅膀,顶着头角,长着獠牙和爪子,能在天上飞翔或在地面奔跑的,这叫作禽兽;可是,禽兽未必没有人心。尽管它们有人心,却由于外形不同而被人疏远。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这些古代帝王,有的蛇身人面,有的牛头虎鼻,都不像人的形状,却有大圣人的美德。夏桀、殷纣王、鲁桓公、楚穆王,这些古代君主,外貌五官都和人一样,却有禽兽之心。一般人总是拘泥于同一外形来求得最大的才智,这是不能够指望的。命题点五 偏义复词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

19、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文中的偏义复词现象。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中的“舟楫”,只有“舟”的意义,没有“楫”的意义。再如“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中的“去来”,只有“去”的意义,没有“来”的意义。应用体验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偏义复词,并解释。(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偏义复词:释义:(2)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偏义复词:释义:解析:“异同”,义在“异”,“同”是衬字。异同不一样、不相同解析:“作息”,义在“作”,“息”是衬字。作息劳作(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偏义复词:释义:解析:“出入”,

20、义在“入”,“出”是衬字。出入 进入(4)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陶渊明桃花源记)偏义复词:释义:解析:“远近”,义在“远”,“近”是衬字。远近 距离远(5)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偏义复词:释义:(6)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偏义复词:释义:解析:“父兄”,义在“兄”,“父”是衬字。父兄 兄长解析:“公姥”,义在“姥”,“公”是衬字。公姥 婆婆技法一 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如:2015 年湖北卷中“而世遂以全节归之”一句,“归”有多个义项,“女子出嫁”“称许”“归

21、还”“归附、归属”“归趋、归宿”“赠送”等,结合语境分析:“他幸好一直处在有所羡慕、有所畏惧的地位,那么可以凭这一点终其一生而不至于败坏(声名),因而世人就因为他保全大节而称许他”,由此可知,廉洁的官吏,在羡慕与畏惧两种心理的碰撞中,勉强做到廉洁,且因其所处高位,就能一生保持名节,人们因此而称赞他,可知此处的“归”应为“称许”的意思。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后面的题目。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久之,举于朝,授南康丞。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居数月,摘发奸伏如老狱吏,则皆大惊,相率敛迹。履乃改崇宽大,与民休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

22、为部民所詈。捕之不获,怒,尽絷其乡邻。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以中益怒,曰:“丞慢我。”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邑有淫祠,每祀辄有蛇出户,民指为神。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为丞六年,百姓爱之。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 易:(2)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詈:解析:结合语境看,“南康民风凶悍,认为县丞是个文人”,所以都“轻视”他。解析:语境中上下文“知县周以中”来巡察,百姓无礼,他非常生气,逮捕了很多民众,据此,百姓的行为应是“辱骂”。轻视辱骂(3)以中益怒,曰:“丞慢我。”慢:(4)履缚

23、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责:解析:结合语境:吴履察知冤情,在未通知周以中的情况下,“立释之”,在周以中看来,是对自己的“大不敬”,是“怠慢”之举。这样分析后可知,此处的“慢”显然应该解释为“怠慢,不敬”。怠慢,不敬解析:结合语境:吴履捆绑了巫师,并且把神像沉到江里,于是消除了胡乱祭祀鬼神的现象,此处的“责”不仅仅是“责备”,应该含有“惩罚”的意思。应为“责罚”。责罚参考译文: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少年从师于名士梦吉,熟读春秋诸部史书。李文忠镇守浙东,聘请他为郡里学正。过了一段时间,被推荐给朝廷,朝廷任命他为南康县县丞。南康一带民风凶悍,认为县丞是个文人,都轻视他。过了几个月,吴履像老狱吏一

24、样破案抓奸,大家都很吃惊,(奸人)相继收敛形迹。吴履于是放宽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被村民辱骂。逮捕不着,一怒之下拘捕了许多乡邻。吴履查案问清缘由后,立即释放了百姓,并告诉周以中。周以中更加恼怒,说:“县丞怠慢我。”吴履说:“触犯大人的只有一个人,他的邻居有什么罪?现在抓起来的人很多而犯人未捕住,如果把老百姓逼急了,将会发生变故,怎么办呢?”周以中的怒气这才缓和下来。县里有不合礼制的庙堂,每次祭祀就有一条蛇溜出门,百姓都指着蛇说,神出来了。吴履将巫师捆绑起来责罚,把神像沉到江里,于是胡乱祭祀鬼神的现象就绝迹了。吴履当县丞六年,百姓都拥戴他。技法二 联想印证法1课本联想法高考试

25、题中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过的实词,举一反三,找出对应文句,进行相应迁移。如:2015 年山东卷中“军皆定次,将乃就舍”一句,若判断“次”的意思,可联系课文陈涉世家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一句中的“次”,意为“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即临时驻扎”。2双音联想法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节词,可以联想双音节词来推断。如:2014 年湖南卷中“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一句,若要判断“造”的含义,可以联想到双音节词“造访”,解释为“往、到”“拜访”;“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一句中的“尚”,可以联想“

26、崇尚、尚武”,解释为“尊崇、推崇”。3成语联想法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成语中保留了很多词语的古义,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文言实词含义,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如:2015 年福建卷中“会合不可以期”一句中的“期”,可以联想到成语“不期而遇”,解释为“约定”。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常梦锡,字孟图,扶风人,或曰京兆万年人也。岐王李茂贞不贵文士,故其俗以狗马驰射博弈为豪。梦锡少独好学,善属文,累为秦陇诸州从事。梦锡重厚方雅,多识故事,数言朝廷因杨氏霸国之旧:尚法律,任俗交,人主亲决细事,烦碎失大体。宜修复旧典,以示后代。烈祖纳其言。元宗在东宫有过失,梦锡尽言规正

27、,无所挠,始虽不悦,终以谏直多之。及即位,首召见慰勉,欲用为翰林学士以自近。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故其俗以狗马驰射博弈为豪 豪:(2)梦锡少独好学,善属文属文:(3)数言朝廷因杨氏霸国之旧因:解析:“豪”可联想到现代汉语中词语“豪杰”“英豪”来判断,此处的“豪”应为“豪杰”。豪杰解析:“属文”可联想到课文张衡传中的语句“衡少善属文”中的“属文”,意为“写文章”。写文章解析:“因”可联想到课文过秦论中的“因遗策”的“因”,意为“沿袭”。同时也可以联系成语“因循守旧”推知“因”的意义。沿袭(4)宜修复旧典,以示后代宜:(5)梦锡尽言规正,无所挠挠:解析:可联想到成语“事不宜迟”中的“宜”,

28、解释为“应该”,此句意为:应该修复原来的法典制度。应该解析:可联想到成语“不屈不挠”中的“挠”,解释为“让步”。“无所挠”应译为“一点也不让步”。让步参考译文:常梦锡,字孟图,陕西扶风人,也有的人说他是西安万年县人。岐王李茂贞不推重读书人,所以当地的风俗是把擅长狩猎、骑射、博弈的人当作豪杰。唯独常梦锡自幼特别爱好读书,擅长写文章,官至秦陇诸州从事一职。常梦锡持重敦厚,品格方正,了解很多旧事,历数朝廷沿袭杨氏独霸朝政的旧习:凌驾法律之上,任用庸俗官吏,国主亲自处置琐细的事务,政务繁杂琐碎,贻误国家大事。应该修复原来的法典制度,留给后人看。烈祖采纳了他的主张。元宗在东宫出现过失时,梦锡就苦心规劝他

29、改正,一点也不让步,元宗起初虽然不高兴,但最终还是因梦锡敢于直谏而称赞他。元宗即位后,首先召见并抚慰勉励他,想任用他做翰林学士,让他在自己身边。技法三 句式推断法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词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词的词性、词义。如:2015 年湖北卷中“则千金有所必割”“则锥刀有所必算”两句为相同句式,句中的“割”和“算(算计)”处于同一位置,在词性上相同,可推知“割”解释为“舍弃”正确。应用体验(2013安徽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

30、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尉佗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踦 区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节选自说苑奉使)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讨暴秦,诛强楚 暴:(2)为天下兴利除害利:(3)人众车舆,

31、万物殷富舆:解析:中“暴”“利”“舆”皆可根据文言中句式整齐的方法,依前面或后面相同或相反的意义来推断。暴虐的有利的事情众多参考译文:陆贾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人们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他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等到高祖时期,高祖刚把中原平定,尉佗也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让陆贾为使者赐给尉佗大印,任命尉佗为南越王。尉佗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贤能呢?”陆贾说:“您似乎比他们贤能。”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陆贾说:“皇帝从丰、沛之地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天下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王的宏伟业绩,统辖治理整个中原,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

32、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多,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您的人口不过几十万,都是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又处在这地势不平的荒远偏僻之处,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您怎么能同汉王相比!”尉佗听了哈哈大笑,说道:“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尉佗非常喜欢陆贾,留下他和自己饮酒作乐好几个月。技法四 语法推断法分析句子结构,运用划分句子成分和寻找搭配关系的方式,考查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如:2015 年重庆卷中“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一句中的“容”,解释为“容

33、纳”,分析语句“以为容”即“以(之)为容”,“把它作为”,据此推断“容”为名词,作宾语。若解释为“容纳”,文句不通顺,结合上下文,“容”在此处应解释为“表象”。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节选自荀子天论)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大天而思之 大:(2)孰与物畜而制之物:解析:分析句子结构可以看出,本句“大天”与“思之”为并列的两个内容,“天”作宾语,“大”只能作动词,解

34、释为“尊崇”;尊崇,形容词用作动词解析:本句主语(人)承前省略,句中的“物”虽为名词,但不能作主语,只能是名词用作状语。把当作物一样,名词作状语(3)因物而多之多:(4)思物而物之物:解析:分析句子结构可以看出,“多”本为形容词,此处用在了作宾语的代词“之”前,用作动词,应解释为“增多”。增多,名词作动词解析:“物”后面带有宾语“之”,那么“物”应作动词解释,根据语境,应该是使动用法。使为物,名词的使动用法参考译文: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与其盼望、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适应天时而役使它呢?与其依顺万

35、物的自然繁殖而求它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按着人的需要有所变化呢?与其思慕万物而使它成为能供自己使用的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失掉它呢?与其希望于万物能自然生长出来,哪里比得上掌握万物的生长规律呢?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只寄希望于天,那就不能理解万物的本性,也就不能去利用它了。技法五 通假推断法文言实词中当遇到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角度考虑。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如:2015 年重庆卷中“其治以脉,不以证”一句,“证”若按照“告发”“验证”“规劝”等意思解释,显然文意不通,“以脉,不以证”结构一致,内容相反,从通假角度推断“

36、证”通“征”,意思是“症状”,正确。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人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劬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召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莫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

37、惄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微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 搔:(2)若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莫:解析:据上文“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于是夜晚偷偷去翻动梁国的瓜,“搔”本身没有“扰乱”之意,只能看作通假字“骚”,解释为“扰乱”。通“骚”,扰乱 解析:据上文“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一句,可知宋就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此处若看作“莫”,有“不要”的意思,放在句中可译为“必定每天不要让去”显然文意不通,联系下文“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可推知此处的“莫”应作通假解释,通“暮”,意为“夜晚”。通“暮”,夜晚参考译文:梁国

38、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经做过一个边境县的县令,这个县和楚国相邻界。梁国的边境兵营和楚国的边境兵营都种瓜,各有各的方法。梁国戍边的人勤劳努力,经常浇灌他们的瓜田,所以瓜长得很好;楚国士兵懒惰,很少去浇灌他们的瓜,所以瓜长得不好。楚国县令就因为梁国的瓜好,怒责楚国士兵没有把瓜种好。楚国士兵心里忌恨梁国士兵(瓜种得)比自己好,于是夜晚偷偷去翻动他们的瓜,所以(梁国的)瓜总是有枯死的。梁国士兵发现了这件事,于是请求县尉,也想偷偷前去报复,翻动楚国兵营的瓜。县尉拿这件事向宋就请示,宋就说:“唉!这怎么行呢?结下了仇怨,是惹祸的根源呀。人家使坏你也跟着使坏,怎么心胸狭小得这样厉害!要让我教给你办法,一定在每晚都派人过去,在夜里偷偷地为楚国兵营好好地浇灌他们的瓜田,不要让他们知道。”于是梁国士兵就在每天夜间偷偷地去浇灌楚兵的瓜田。楚国士兵早晨去瓜田巡视,就发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楚国士兵感到奇怪,就注意观察,才知是梁国士兵干的。楚国县令听说了这件事很高兴,于是详细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楚王听了之后,又忧愁又惭愧,把这事当成自己的心病(忧虑)。于是告诉主管官吏说:“调查一下那些到人家瓜田里捣乱的人,他们莫非还有其他罪过吗?这是梁国人在暗中责备我们呀。”于是拿出丰厚的礼物,向宋就表示歉意,并请求与梁王结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