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热点追踪 热点预测文言文阅读在高考卷里属相对稳定、变化较小的一块。对应的考查点还是放在实词、筛选、分析综合和翻译上面。不过,近两年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最大变化是:从单一的史传转为丰富的记人记事、游记碑铭等各类记叙性文体。这种变化,更带来了内容主旨、形式手法等一系列变化。对于考生来说,要走出史传文的阅读模式并适应丰富多彩的文体阅读。板块一 记人、说理性散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 题。记王隐君龚自珍于外王父段(玉裁)先生废簏中,见一诗,不能忘。于西湖僧经箱中,见书心经,蠹且半,如遇簏中诗也,益不能忘。春日,出螺师门,与轿夫戚猫语。猫指荒塚外曰:“此中有人家。段翁来杭州,必出城访其处,归不
2、向人言。段不能步,我舁往。独我与吴轿夫知之。”循塚得木桥,遇九十许人,短褐曝日中。问路焉,告聋。予心动,揖而徐言:“先生真隐者!”答曰:“我无印章。”盖隐者与印章声相近。日晡矣,猫促之。怅然归。明年冬,何布衣来,谈古刻。言:“吾有宋拓李斯郎邪石。吾得心疾,医不救。城外一翁至,言能活之。两剂而愈。曰:为此拓本来也!入室,径携去。”他日,见马太常,述布衣言。太常俯而思,仰而掀髯曰:“是矣!是矣!吾甥锁成,尝失步入一人家,从灶后 户注出,忽有院宇,满地皆松化石。循读书声,速入室,四壁古锦囊,囊中贮金石文字。案有谢脁集,借之,不可,曰:写一本赠汝!越月往视,其书类虞世南。曰:蓄书生乎?曰:无之。指墙下
3、锄地者:是为我书。出门,遇梅一株,方作华,窃负松花(化)石一块归。若两人所遇其皆是欤?”予不识锁君,太常、布衣皆不言其姓,吴轿夫言:“仿佛姓王也。”西湖僧之徒取心经来,言是王老者写,参互求之,姓王何疑焉!惜不得锄地能书者姓。桥外大小两树,依倚立,一杏,一乌桕。(选自定庵续集,有删改)注(jio)户:小门。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见书心经,蠹且半 蠹:蛀蚀B日晡矣,猫促之晡:日暮C尝失步入一人家失:过失D窃负松花(化)石一块归窃:偷偷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A 项中的“蠹”,可以表示“蛀虫”“蛀蚀”等,这里释作“蛀蚀”,名词活用为动词。B 项
4、中的“晡”,其基本意义是“申时”,这里释作“日暮”符合原文意义。C 项中的“失”,虽然“过失”也是它的常用意义,但结合文意,此处应解释为“迷失”。D 项中的“窃”,有“篡夺”“偷窃”“私自”等义项,这里应释作“偷偷”。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于外王父段先生废簏中皆以美于徐公 B.必出城访其处复前行,欲穷其林C.独我与吴轿夫知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太常俯而思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A 项,前者为介词,在;后者为介词,比。C 项,前者为代词,代这件事;后者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 项,前
5、者为连词,表方式或状态;后者为连词,表并列关系。B 项,两者均为指示代词,可译为“这”。答案 B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从侧面说明王隐君雅人深致的一组是()见一诗,不能忘 春日,出螺师门 段不能步,我舁往 案有谢朓集 遇梅一株,方作华 太常、布衣皆不言其姓A B C D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在所给的六个句子中,是述说作者自己外出,是轿夫述说段寻访王隐君时的状况,是说太常、布衣不知道隐者的姓,这三句都不能从侧面说明王隐君雅人深致,有此三句的选项应排除。B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文章是近代大诗人龚自珍替一位隐士留下的传神写照,然而叫人纳罕的是
6、作者并没有与这位隐士见过面,甚至连他的姓氏也是猜测得知的。B大学问家段玉裁废簏中的诗稿,西湖僧所藏的手书心经,轿夫戚猫的追忆,何布衣的传奇经历等,都使人对这位深隐不出的人充满好奇。C本文中作者无一笔直接写王隐君,却无一笔不落实在王隐君身上。这种手法在中国画里也是常见的,比如画山,只将四周云、树勾画出来。D在文章结尾,作者提及桥外两棵依倚而立的树,这不但照应了前文“循塚得木桥”一句,也使文章结构跌宕有致,文气疏密相间。解析 本题着重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A项,“作者并没有与这位隐士见过面”错,从文中得知,作者与这位隐士见过一面。其他各项均符合文意。答案 A5把
7、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循塚得木桥,遇九十许人,短褐曝日中。译文:(2)越月往视,其书类虞世南。曰:“蓄书生乎?”曰:“无之。”译文:(3)参互求之,姓王何疑焉!惜不得锄地能书者姓。译文: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翻译能力与对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循(沿 着)”、“塚(坟墓)”、“曝(晒)”。第(2)小题的关键词语 有“越(超过)”、“类(相像)”、“蓄(养)”。第(3)小题 的关键词语有“参互(交互)”、“求(推测)”、“书(书法)”。答案(1)沿着荒坟到了一座木桥,遇到九、十个人,都穿着短袖粗布衣服在晒太阳。(2)过了一个月,去看他写
8、的字,像虞世南的字体。问主人说:“你养着善于写字的书生吗?”主人说:“没有。”(3)相互比较着推测一下,此人姓王确定无疑了!可惜不知道那个锄地而且会书法的人的姓氏。参考译文我在外祖父段先生的废纸篓中,看到一首诗,不能忘掉。在西湖一个僧人的佛经箱中,看到心经一书被虫蛀蚀将近一半了,就像遇到了废纸篓中的诗,也不能忘掉。春天我走出螺蛳门,和叫戚猫的轿夫说话。戚猫指着一片荒坟说:“这里有人家。段先生每次来杭州,一定要出城寻访此处。回来也不对人说。段先生不能走路,我抬轿前去。只有我和此地的轿夫知道这件事。”沿着荒坟到了一座木桥,遇到九、十个人,都穿着短袖粗布衣服在晒太阳。找一个人问路,他告诉我他是聋子。
9、我心里一动,向他作揖并慢慢地说:“您真的是一位隐者!”他回答说:“我没有印章。”原来“隐者”和“印章”发音差不多。太阳快落山了,戚猫催促我。我怅然地回去了。第二年冬天,姓何的人(布衣:没有当官的人)来我处谈论古代的刻字。他说:“我有李斯(人名,秦朝宰相)郎邪石上刻字的宋代拓本。我得了心病,医生治不好。城外有一个老头来了,说能救活我。服了两剂药就痊愈了。老头说:我是专门为了那个拓本而来的啊!于是老头进屋拿了拓本径直走了。”后来我见到马太常(太常是官职名),告诉了他何布衣的话。马大人低头沉思,突然翻起胡子说:“对了!对了!我的外甥锁成曾经迷了路,进入一户人家,从厨房灶台后边的小门出来。突然看到一座
10、大院,满地铺的都是松化石。循着读书声,很快进入一间房子,房子四壁都挂着古代的锦囊,锦囊里边放着刻有文字的金、石。桌案上有谢朓集,向主人求借,主人不答应,主人说:写一本送给你!过了一个月,去看他写的字,像虞世南(唐朝书法家)的字体。问主人说:你养着善于写字的书生吗?主人说:没 有。主人指着墙下锄地的人说:是他替我写的。出了这家院门遇到一棵梅树,正在开花,偷偷地背了一块松化石回来。他们两人(锁成和何布衣)的遭遇,岂不都一样?”我不认识锁先生,太常、布衣都没有说对方(老头和大院主人)的姓氏,当地的轿夫说:“(你)遇到的那人好像姓王。”西湖僧人的徒弟拿心经来我处,说是王老先生所写,相互比较着推测一下,
11、此人姓王确定无疑了!可惜不知道那个锄地而且会书法的人的姓氏。当初木桥外有大小两棵树相互依靠耸立着,一棵是杏树,一棵是乌桕。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 题。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于渭以观之。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于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客请之王子光,王子光曰:“其貌适吾所甚恶也。”客以闻伍子胥,伍子胥曰:“此易故也。愿令王子光居于堂上,重帷而见其手,请因说之。”王子光许。伍子胥说之半,王子光举帷,搏其手而与之坐;说毕,王子光大说。伍子胥以为有吴国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七年,王子光代吴王僚为王。任子胥,子胥乃修法制,下贤良,选练
12、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乡之耕,非忘其父之雠也,待时也。墨者有田鸠,欲见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见。客有言之于楚王者,往见楚王。楚王说之,与将军之节以如秦。至,因见惠王。告人曰:“之秦之道,乃之楚乎?”固有近之而远、远之而近者。时亦然。有汤武之贤,而无桀纣之时,不成;有桀纣之时,而无汤武之贤,亦不成。圣人之见时,若步之与影不可离。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时至,有从布衣而为天子者,有从千乘而得天下者,有从卑贱而佐三王者,有从匹夫而报万乘者。故圣人之所贵,唯时也。水冻方固,后稷不种,后稷之种必待春。故人虽智而
13、不遇时,无功。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秋霜既下,众林皆羸。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饥马盈厩,嗼然,未见刍也;饥狗盈窖,嗼然,未见骨也。见骨与刍,动不可禁。乱世之民,嗼然,未见贤者也;见贤人,则往不可止。往者非其形心之谓乎?齐以东帝困于天下,而鲁取徐州;邯郸以寿陵困于万民,而卫取茧氏。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于大国,遇其时也。故贤主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乱世当之矣。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首时,略有改动)注 嗼(m):静默无声。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貌适吾所甚恶也 适:恰好,正好B搏其手而与之坐搏:握住,抓取C与将军之节以如
14、秦节:礼节,气节D故圣人之所贵贵:重视,崇尚解析 节:符节,用于作凭证。C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请因说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B子胥乃修法制蒙冲斗舰乃以千数C之秦之道谨庠序之教D齐以东帝困于天下故内惑于郑袖解析 D 项都是介词,表被动。A 项前者介词,趁着,趁机;后者副词,于是,就,便。B 项前者副词,于是;后者副词,乃至,甚至。C 项前者动词,到;后者助词,的。D 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体现“待时”的一组是()故钓于渭以观之 退而耕于野 若步之与影不可离水冻方固,后稷不种 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 见贤人,则往不可止 A B C D解析 体现圣人与
15、时机的关系,说明不知时,说明遇时。D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伍子胥想办法拜见王子光,其目的就是想寻找时机得到重用,他等待数年,终于在吴国施展才能,兴国强兵,大败楚国,最终报了杀父之仇。B田鸠在秦国呆了三年,想见秦惠王却没见到;后来在一门客帮助下,到楚国拜见楚王,楚王喜欢他,他这才有机会见到了秦惠王。C饥饿的马、狗在厩棚或窝中默然无声,是在等时机,一旦有了食物它们就不再默然无声;混乱世道的人民,一旦遇到贤能之人就会身心归附,这也是遇到了时机。D上天不会给人两次机会,时机不会长期停留,要成功就需要适逢其时。因而想为百姓忧虑的贤明君主和杰出人士,只有遇到混乱的世道,才
16、是遇上了合适的时机。解析“乱世当之矣”即“遇到混乱的世道,正是合适的时机”,但若说成“只有遇到混乱的世道,才是遇上了合适的时机”意思就变了,因而 D 项理解和分析不妥当。答案 D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于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译文:(2)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译文:(3)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于大国,遇其时也。译文:伍子胥想见吴王僚但没能见到,有个门客向王子光讲了伍子胥的情况,王子光见到伍子胥却讨 厌他的相貌,不听他讲话就谢绝了他。所以有道之士没有遇到时机的时候,就到处 隐匿藏伏起来,甘受劳苦来等待时
17、机。凭着鲁国、卫国那样的小国,却都能从大国那里实现愿望,是因为遇到了恰当时机。参考译文太公望是东夷人,他想平定天下,可是没有贤明的君主。他听说文王贤明,所以到渭水边钓鱼,以便观察文王的品德。伍子胥想见吴王僚但没能见到,有个门客向王子光讲了伍子胥的情况,王子光见到伍子胥却讨厌他的相貌,不听他讲话就谢绝了他。门客问王子光为什么这样,王子光说:“他的相貌正是我特别讨厌的。”门客把这话告诉了伍子胥,伍子胥说:“这是容易的事情。希望让王子光坐在堂上,我在两层帷幕里只露出手来,请让我借此同他谈话。”王子光答应了。伍子胥谈话谈了一半,王子光就掀起帷幕,握住他的手,然后跟他一起坐下。伍子胥说完了,王子光非常高
18、兴。伍子胥认为享有吴国的,必定是王子光,回去以后就在乡间耕作。过了七年,王子光取代吴王僚当了吴王。他任用伍子胥,伍子胥于是就整顿法度,举用贤良,简选精兵,演习战斗。过了六年,然后才在柏举大败楚国,九战九胜,追赶楚国的败军追了千余里。楚昭王逃到随,吴军于是占领了郢都。伍子胥亲自箭射楚王宫,鞭打楚平王之墓三百下,(以报杀父杀兄之仇)。他先前在乡野耕作,并不是忘记了杀父之仇,而是在等待时机。墨家有个叫田鸠的,想见秦惠王,在秦国呆了三年但不能见到。有个门客把这情况告诉了楚王,田鸠就去见楚王。楚王很喜欢他,给了他将军的符节让他到秦国去。他到了秦国,趁机见到了惠王。也告诉别人说:“到秦国来见惠王的途径,竟
19、然是要先到楚国去啊!”事情本来就有离得近反而被疏远、离得远反而能接近的。时机也是这样。有商汤、武王这样的贤德,而没有桀、纣无道那样的时机,就不能成就王业;有桀、纣无道那样的时机,而没有商汤、武王那样的贤德,也不能成就王业。圣人与时机的关系,就像步行时影与身不可分离一样。所以有道之士没有遇到时机的时候,就到处隐匿藏伏起来,甘受劳苦来等待时机。时机一到,有的从平民而成为天子,有的从诸侯而得到天下,有的从卑贱的地位进而辅佐三王,有的从普通百姓进而能向万乘之主报仇。所以圣人所看重的,只是时机。水冻得正坚固时,后稷不去耕种,后稷耕种,一定要等待春天到来。所以人即使有智慧,但如果遇不到时机,也不能建立功业
20、。正当树叶长得繁茂的时候,整天采摘,也采不光;等到秋霜降下以后,所有的树木树叶都落尽了。事情的难易,不在于大小,关键在于掌握时机。饥饿的马充满了马棚,默然无声,是因为它们没有见到草;饥饿的狗充满了狗窝,默然无声,是因为它们没有见到骨头。如果见到草和骨头,那么它们就会争枪,不能制止住。混乱世道的人民,默然无声,是因为他们没有见到贤人;如果见到贤人,那么他们就会去归附,不能制止住。他们去归附贤人,难道不是身心都归附吗?齐泯王因为僭称东帝而被天下诸侯弄得困窘不堪,因而被鲁国夺取了徐州;赵肃侯因修建寝陵扰民,人民都不亲附他,因而被卫国夺取了茧氏。凭着鲁国、卫国那样的小国,却都能从大国那里实现愿望,是因为遇到了恰当的时机。所以贤明的君主和杰出的人士想为百姓忧虑的,遇到混乱的世道,正是合适的时机。上天不会给人两次机会,时机不会长期停留,人的才能不会在做事时两方面都同时达到精巧,事情的成功在于适逢其时。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