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一)~(三)(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1982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一)~(三)(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一)~(三)(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一)~(三)(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一)~(三)(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一)~(三)(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一)~(三)(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一)~(三)(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一)~(三)(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一)~(三)(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一)~(三)(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一)~(三)(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一)~(三)(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一)~(三)(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一)~(三)(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一)~(三)(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一)~(三)(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一)~(三)(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一)~(三)(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一)~(三)(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一)~(三)(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一)~(三)(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一)~(三)(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一)~(三)(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一)~(三)(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一)~(三)(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一)~(三)(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一)~(三)(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一)~(三)(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9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一)~(三)(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一)文官类政治家(时间:40分钟满分:5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刘正夫,字德初,衢州西安人。未冠入太学,有声,与范致虚、吴材、江屿号“四俊”。元丰八年南省奏名在优选而犯高鲁王讳凡五人皆当黜宣仁后曰外家私讳颁未久不可以妨寒士命置末级久之为太学录太常博士母服阕,御史中丞石豫荐之,召赴阙,道除左司谏。时方究蔡邸狱,正夫入对,徽宗语及之,徐引淮南“尺布、斗粟”之谣注以对。帝感动,解散其狱,待蔡王如初。他日,谓正夫曰:“兄弟之间,人所难言,卿独能及此,后必为公辅。”又言:“元祐、绍圣所修神宗史,互有得失,当折中其说,传信万世。”遂诏刊定,而以起居舍人为编修官。

2、不阅月,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礼部侍郎。蔡京据相位,召为工部尚书,拜右丞,进中书侍郎。太学诸生习乐成,京欲官之。正夫曰:“朝廷长育人材,规为时用,而使与伶官齿,策名以是,得无为士子羞乎?”东封仪物已具,正夫请问,力陈不可,帝皆为之止,益喜其不与京同。政和六年,擢拜特进、少宰。才半岁,属疾,三上章告老,除安化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致仕。病小愈,丐东归,诏肩舆至内殿,长子皂民掖入坐。从容及燕云事,曰:“臣起书生,军旅之事未之学,然两朝信誓之久,四海生灵之众,愿深留圣思。”明日,徙节安静军,起充中太一宫使,封康国公。将行,赐之诗及砚笔、图画、药饵、香茶之属甚厚。正夫献诗谢,帝又属和以荣其归。至盱眙,

3、病亟,命子弟作遗牍,自书“留神根本,深戒持盈”八字,遂卒,年五十六。赠太保,谥文宪,再赠太傅。(节选自宋史刘正夫传)注汉文帝刘恒弟淮南厉王刘长谋反事败,被徙蜀郡,途中绝食而死。孝文十二年,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丰八年/南省奏名在优选/而犯高鲁王讳/凡五人皆当黜/宣仁后曰/外家私讳颁未久不可/以妨寒士/命置末级久之/为太学录/太常博士/B元丰八年/南省奏名在优选/而犯高鲁王讳/凡五人皆当黜/宣仁后曰/外家私讳颁未久/不可以妨寒士/命置末级/久之/为太学录/太常博士/C元丰八年/南省奏名

4、在优选而犯/高鲁王讳/凡五人皆当黜/宣仁后曰/外家私讳颁未久不可/以妨寒士/命置末级/久之/为太学录/太常博士/D元丰八年/南省奏名在优选而犯/高鲁王讳/凡五人皆当黜/宣仁后曰/外家私讳颁未久/不可以妨寒士/命置末级久之/为太学录/太常博士/解析:选B“犯讳”不可断开,排除C、D两项;从下文看,应为“不可以妨寒士”;“久之”为下句的时间状语,应与上文断开,排除A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未冠,意为尚未加冠。古礼,男子年二十而加冠,称弱冠,故未满二十岁为“未冠”。B赴阙,阙指古代皇宫大门前的楼式建筑,代指皇帝居所,文中“赴阙”指拜见皇帝。C东封,因汉武

5、帝曾东至泰山封禅,此后便以“东封”代称帝王封禅,昭告天下太平。D赠,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爵位或官职,与下文的“谥”基本相同。解析:选DD项,“与下文的谥基本相同”有误。“赠”与“谥”不同,“谥”只是一种称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正夫颇有才学,早年享有声誉。他很早便进入太学,崭露头角,名声颇佳,成为“四俊”之一,并被授予官职。B刘正夫处事公允,深得皇帝器重。针对蔡王一案,他回答皇帝询问时,巧妙地引用汉代著名民谣来劝谏,打动了皇帝,使得皇帝和兄弟蔡王和好。C刘正夫不惧权贵,遇事敢于谏言。对于蔡京授予太学诸生官职之事,刘正夫提出不同见解;他又

6、竭力阻止东封之事,得到皇帝认可,并加封官职。D刘正夫鞠躬尽瘁,一生关心国事。他虽疾病缠身,上书致仕,仍心怀朝廷,关注边防之事,对皇帝提出谏言,皇帝感动于心,对他赏赐极为丰厚。解析:选B此事不能体现刘正夫处事公允。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遂诏刊定,而以起居舍人为编修官。不阅月,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礼部侍郎。(5分)译文:(2)朝廷长育人材,规为时用,而使与伶官齿,策名以是,得无为士子羞乎?(5分)译文:参考答案:(1)于是下诏订正定稿,就让刘正夫以起居舍人的身份任编修官。不到一个月,改任中书舍人,晋升为给事中、礼部侍郎。(得分点:刊、阅、省略句各1分,句意2分)(2

7、)朝廷长期培育人才,依据计划法规适时录用,如果把他们与伶官混为一谈,以录用伶官的方式进入仕途,这恐怕会成为士子的耻辱吧?(得分点:齿、状语后置句、固定句式“得无乎”各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刘正夫字德初,衢州西安人。未成年时就进入太学,有名声,与范致虚、吴材、江屿一起号称“四俊”。元丰八年,尚书省的奏章把他的名字列为授官的优秀人选,但是犯了高鲁王的讳,共五人都被列在废除之列。宣仁后说:“皇家以外的私讳刚颁布不久,不能因这事妨碍寒门子弟。”命令把他列在靠后的名次。过了一段时间,任太学录、太常博士。为母亲服丧期满,御史中丞石豫举荐他,被召入京,途中授任左司谏。当时朝廷正在查办蔡邸一案,刘正夫入朝

8、应对,宋徽宗说话时提及此事,他很自然地引用“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这首汉代民谣来对答。皇帝感动,撤消了此案,对待蔡王像原来一样。有一天,皇帝对刘正夫说:“兄弟之间的事,是人们所很难插话的,唯独你能做到这种程度,以后必定能成为国家辅臣。”又说:“元祐、绍圣所修订的神宗史,相互都有得失之处,应当折中他们的观点,把真实的史事传于万世。”于是下诏订正定稿,就让刘正夫以起居舍人的身份任编修官。不到一个月,改任中书舍人,晋升为给事中、礼部侍郎。蔡京居宰相之位,刘正夫被召入任工部尚书,拜为右丞,晋升为中书侍郎。太学的学生学习音乐结业,蔡京准备给他们授官。刘正夫说:“朝廷长期培育人才

9、,依据计划法规适时录用,如果把他们与伶官混为一谈,以录用伶官的方式进入仕途,这恐怕会成为士子的耻辱吧?”东去封禅的仪礼物品都已准备齐全,刘正夫请求谏议此事,竭力陈说不可行的理由,皇帝的想法都被他说服而停止实施,便更加喜欢他不与蔡京同类。政和六年,升任特进、少宰。刚过半年,身患疾病,多次上书请求辞职,以安化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的职位退休。病情稍微好转,乞求东归家乡,皇帝下诏让他乘肩舆到内殿,长子皂民扶他入座。从容谈起燕云的战事,说:“臣下是由书生步入仕途,军旅之事不熟悉,然而两代天子诚信誓言持久,四海百姓众多,希望圣上对这些要深思熟虑。”第二天,改任安静军节度使,任命为中太一宫使,封康国公。临

10、行时,皇帝赐给他诗文以及砚笔、图画、药饵、香茶之类的很多物品。刘正夫献诗谢恩,皇帝又作和诗来赞美他光荣归乡。走到盱眙,病危,吩咐子弟作遗书,亲自写下“留神根本,深戒持盈”八字便去世了,享年五十六岁。追赠太保,谥号文宪,又追赠太傅。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9分)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子二十余人。安国君有所甚爱姬,立以为正夫人,号曰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安国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毋爱。子楚为秦质子于赵。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

11、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说曰:“吾能大子之门。”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吕不韦曰:“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子楚心知所谓,乃引与坐,深语。吕不韦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適嗣者,独华阳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子楚曰:“然。为之奈何?”吕不韦曰:“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適嗣。”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

12、,结宾客;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求见华阳夫人姊,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夫人大喜。不韦因使其姊说夫人。华阳夫人以为然,承太子间,从容言子楚质于赵者绝贤,来往者皆称誉之。乃因涕泣曰:“妾幸得充后宫,不幸无子,愿得子楚立以为適嗣,以托妾身。”安国君许之,乃与夫人刻玉符,约以为適嗣。(节选自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B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

13、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C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D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解析:选C“子楚,秦诸庶孽孙”是判断句,排除选项B;“车乘进用不饶”和“居处困”是并列关系,说明子楚处境“不得意”,排除A、D两项,故选C项。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適嗣指正妻所生的长子,此处实指王位的继承人。適,通“嫡”,封建宗法制度中指正妻。B在等级分明的中国古代社会,天子死曰薨,诸侯曰崩,大夫曰卒,士

14、曰不禄,庶人曰死。C顿首即叩首,九拜之一,可作平辈之间的拜礼,也可作请罪之辞,还可用于重大的事情请求时。D符是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如虎符、符节。玉符,指玉制的一种凭证。解析:选B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吕不韦是一个非常有经济头脑和战略眼光的人,他以商人的敏锐触觉发现了子楚身上隐含的巨大利益,并由此拉开了以重金对子楚进行政治投资的序幕。B子楚一开始并不信任吕不韦,直到吕不韦道出“自己的门庭要等待子楚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的一席话,子楚才感觉到吕不韦不简单,并与之深入交谈。C吕不韦非常明了当时秦国的形势,所以能够为子楚正确

15、分析所处形势,并指明前进方向,使子楚叹服并承诺将来共享政治利益。D吕不韦做事非常讲究策略,为了帮助子楚接近华阳夫人,他就先接近华阳夫人的姐姐,还将自己购买的奇物玩好都送给了她。解析:选D“将自己购买的奇物玩好都送给了她”错,原文是“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子楚母曰夏姬,毋爱。子楚为秦质子于赵。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5分)译文:(2)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5分)译文:参考答案:(1)子楚的母亲叫夏姬,不受宠爱。子楚作为秦国的人质被派到赵国。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对子楚也不以礼相待。(得分点:“毋爱”“质子”“数”“礼”

16、各1分,大意1分)(2)你也不要指望能够同你长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边的众兄弟争做太子了。(得分点:“子”“毋几”“得”各1分,“诸子旦暮在前者”意思及顺序各1分)参考译文: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积累起千金的家产。秦昭王四十年(前267),太子去世了。到了昭王四十二年,秦王把他的第二个儿子安国君立为太子。而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安国君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就把她立为正夫人,称之为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安国君有个排行居中的儿子名叫子楚,子楚的母亲叫夏姬,不受宠爱。子楚作为秦国的人质被派到赵国。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对子楚也不以礼相待。子楚是秦王庶出的孙子,在赵国

17、当人质,他乘的车马和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吕不韦到邯郸去做生意,见到子楚后非常喜欢,说:“子楚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囤积待价而沽。”于是他就前去拜访子楚,对他游说道:“我能光大你的门庭。”子楚笑着说:“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门庭吧,竟然还说什么光大我的门庭呢!”吕不韦说:“你不懂啊,我的门庭要等待你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子楚心里明白吕不韦说的意思,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谈。吕不韦说:“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被立为太子。我私下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现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间,不太受秦王宠爱,长期被留在诸侯国当人质。假如秦王去世

18、,安国君继位为王,你也不要指望能够同你长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边的众兄弟争做太子了。”子楚说:“是这样,那该怎么办呢?”吕不韦说:“你很贫窘,又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么来献给亲长,结交宾客。我吕不韦虽然不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西去秦国游说,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让他们立你为太子。”子楚于是叩头拜谢道:“如果实现了您的计划,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您共享。”吕不韦于是拿出五百金送给子楚,作为日常生活和交结宾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买珍奇玩物,自己带着西去秦国游说,先拜见华阳夫人的姐姐,把带来的东西统统献给华阳夫人。趁此谈及子楚聪明贤能,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常常说“我子楚把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思念

19、太子和夫人”。夫人非常高兴。吕不韦乘机又让华阳夫人的姐姐劝说华阳夫人。华阳夫人听了认为说的对,就趁太子方便的时候,委婉地谈到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非常有才能,来往的人都称赞他。接着就哭着说:“我有幸能填充后宫,但非常遗憾的是没有儿子,我希望能立子楚为继承人,以便我日后有个依靠。”安国君答应了,就和华阳夫人刻下玉符,决定立子楚为继承人。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9分)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

20、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袁盎常引大体忼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

21、。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上幸上林,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注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上林:秦汉时皇家苑囿。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绛侯所谓

22、/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解析:选D解答断句题时,要注意关键词语及句子结构。由文意知,文章涉及汉朝刘氏天下,故“王刘氏”的划分不对,据此

23、排除A、C两项;文中“主兵柄”语意完整,是动宾短语,故排除B项。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的意思,字“丝”,则是少的意思。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C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

24、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D坐姿有多种:“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解析:选D“常同席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不同,因为有“席”,这表示其坐姿是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举,他做了中郎。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指出周勃的过错,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对他有怨气,但在周

25、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C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对他很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文帝只是笑一笑,让赵同下车。D一次,孝文帝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袁盎拉慎夫人入座,使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解析:选D“袁盎拉慎夫人入座”错,原文是“袁盎引却慎夫人坐”,即袁盎过来将慎夫人的座位向后拉了一些。从下文也可以看出,袁盎强调主妾之间尊卑有序,慎夫人是妾,是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的。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已而绛侯望袁

26、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5分)译文:(2)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5分)译文:参考答案:(1)过了不久,绛侯(周勃)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诽谤我(或说我坏话)!”袁盎也不向他谢罪(或也不理睬他)。(得分点:“已而”“望”“谢”各1分,大意2分)(2)我听说与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宦官同坐一辆车呢!(得分点:“共”“舆”“独”各1分,大意2分)参考译文:袁盎是楚国人,字丝。他的父亲原先聚众为盗贼,后来搬迁定居在安陵。高后当政

27、之时,袁盎曾经做过吕禄的家臣。等到孝文帝登上了帝位,袁盎的兄长袁哙保举他做了中郎。绛侯(周勃)担任丞相,退朝之后每每急步而出,很是得意。皇上待之以礼,对他非常恭敬,常常亲自送他。袁盎进谏说:“陛下认为丞相是什么样的人?”皇上说:“他是国家的重臣。”袁盎说:“绛侯是通常所说的功臣,并不是国家的重臣。国家的重臣应该是与主上共治国事,存亡与共。当年吕后当政的时候,吕氏诸人掌权,擅自相互称王,以致刘家的天下就像丝带一样,几乎快要断绝。在这个时候,绛侯当太尉,掌握兵权,却不能匡正朝纲。吕后逝世,大臣们一起共同反对吕氏诸人,太尉掌握兵权,又恰好遇到那个成功的机会,所以他是通常所说的功臣,而不是国家的重臣。

28、丞相如果对皇上表现出骄傲的神色,而陛下却谦虚退让,臣下与主上都违背了礼节,我私下认为陛下这样不可取。”以后在上朝的时候,皇上逐渐威严起来,丞相也逐渐敬畏起来。过了不久,绛侯(周勃)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诽谤我(或说我坏话)!”袁盎也不向他谢罪(或也不理睬他)。等到绛侯被免除了丞相的职位,封国中有人上书朝廷,告发他谋反,于是绛侯被召进京,囚禁在监狱中。皇室宗亲以及诸位公卿都不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出来证明绛侯无罪。绛侯得以被释放,袁盎出了不少力。绛侯于是与袁盎倾心结交。袁盎常常称引些有关大局的道理,说得慷慨激昂。宦官赵同屡屡受到皇上的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

29、袁盎为此感到忧虑。袁盎的侄儿袁种担任常侍骑,手持符节护卫在皇帝左右。袁种劝说袁盎说:“你和他相斗,应在朝廷上侮辱他,使他所毁谤的话不起作用。”孝文帝出巡,赵同陪同乘车,袁盎伏在车前,说:“我听说与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宦官同坐一辆车呢!”于是皇上大笑,让赵同下车。赵同流着眼泪下了车。皇上驾临上林苑,窦皇后、慎夫人跟从。她们在宫中的时候,常常同席而坐。这次,等到就座的时候,郎署长布置席位,袁盎把慎夫人的座席拉后了一些。慎夫人生气,不肯就座。皇上也动了怒,站起身来,回到宫禁中。袁盎就上前劝说道:“我听说尊贵和卑下有次序,那样上下才能和睦

30、。如今陛下既然已经确定了皇后,慎夫人只不过是个妾,妾和主上怎么可以同席而坐呢!这样恰恰失去了尊卑的分别了。再说陛下宠爱她,就重赏她。陛下宠幸慎夫人之举,其实恰好成了祸害她的根由。陛下难道没有听说过人彘之祸吗?”皇上这才高兴,召来慎夫人,把袁盎的话告诉了她。慎夫人赐给袁盎黄金五十斤。但是袁盎也因为多次直言劝谏,不能长久地留在朝廷,被调任陇西都尉。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二)文官类改革家(时间:40分钟满分:5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

31、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

32、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

33、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B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C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D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

34、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解析:选C文段中“言”是标志词,后文“四方见”“京师不见”是用近似对偶的句式对比列举了两种情况,故“四方见”与“京师不见”中间应断开。据此断定选C。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黄发”等。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情同手足”就特指兄弟情深。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

35、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解析:选B“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旧时长寿的象征,后常用指老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光生性不喜奢华靡丽,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B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C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解析:选C“

36、设譬引喻”错;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听从了他的意见”。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5分)译文:(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5分)译文:参考答案:(1)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得分点:“制”“籴”“纾”各1分,大意2分)(2)我先前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能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得分点:“

37、即行”“寂”“遽”各1分,大意2分)参考译文: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的样子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科,这年他刚二十岁。他生性不喜欢奢华靡丽,“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通判。麟州屈野河西良田颇多,西夏人逐渐侵吞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

38、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这时,交趾贡纳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退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后来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

39、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仁宗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没有谁敢说话。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到这时,司马光又当面对皇上说:“我过去在并州做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笃行。”皇帝深思了很久,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个,自己

40、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类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我先前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能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猝之间,拉拢他们所看重的和友善的。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上书送到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说:“诸公趁早商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信札,把某人作为继承人,全国的人不敢违背。”韩琦等双手作揖说:“不敢不尽力。”不久,下诏让英宗负责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

41、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富贵,已经快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明得多。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征召却不肯应征,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想必他一定会入宫。”英宗果然接受了征召。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9分)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明年,同修起居注,辞之累日。阁门吏赍敕就付之,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厕;吏置

42、敕于案而去,又追还之;上章至八九,乃受。遂知制诏,纠察在京刑狱,自是不复辞官矣。神宗在颍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

43、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B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C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D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

44、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解析:选A“曰”后通常要断开;“朕”是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恐”省略的主语也是“朕”,前面要断开;“可悉意辅朕”省略的主语是“你”,指王安石,前面要断开;“庶同济此道”省略的主语是“你和我”,我们君臣二人。因此选A项。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是最高一级的科举考试,也就是中央政府(朝廷)的考试。B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汉以后,几乎历代帝王都有起居注,这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C敕,也写作“勅”,告诫的意思,“敕”作为一种文书,在古代常用于帝王训斥或贬责臣僚。D翰林

45、学士,官名,始设于南北朝,唐玄宗时,成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掌制诰。解析:选C敕,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安石爱好读书,文采出众。他从小喜欢读书,有过目不忘之才,文思敏捷,文章精妙,深受曾巩和欧阳修的推崇。B王安石不求腾达,不恋官场。朝廷多次想提拔他,给他美差,但王安石多次拒绝,还曾经为了逃避任职,躲藏到厕所里。C王安石广受赞誉,声名远播。不俗的文才、品行和见识,为王安石引来广泛的赞誉,很多士人,甚至皇帝都很想结识他。D王安石曾受器重,终被冷落。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委以参知政事之职,但是由于王安石招致了天下

46、大旱,最终遭到贬黜。解析:选D“王安石招致了天下大旱”错,这是别人对王安石的诬陷,天旱不可能是某个人招致的。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5分)译文:(2)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5分)译文:解析:该题第(1)句中,由是,因此;甫,才;即,就任,登上;命,任命;知,担任。第(2)句中,通知,透彻地了解;及,赶上。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参考答案:(1)皇帝因此想见见这个人,刚一登基,就任命他担任江宁知府。(2)只不过后世学习尧、舜的人不能透彻地了解,认为那是太高深的不能赶上

47、的罢了。参考译文:王安石,字介甫,是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一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动笔就像飞一样,初看好像漫不经心,写成以后,看到的人都佩服他写得精妙。友人曾巩,拿他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美誉。他考中进士,并排名前列,担任淮南签书判官。不久在集贤院当值。在此之前,掌管图书、编修国史的官署屡次下命令,王安石屡次推辞;士大夫认为他对世间的一切不再留恋了,因没能亲眼见他一面而感到遗憾。朝廷每当想要把好的官职委任给他时,都担心他不就职。第二年,担任同修起居注,连续几天推辞。阁门吏拿着朝廷的敕令前去交给他,他拒绝接受;阁门吏跟着他,向他行拜礼,他却到厕所躲避;阁门吏就将敕令放到书

48、案上离去,他又追上阁门吏,将敕令送还;他上奏章推辞至八九次,才接受。于是管理制诏事务,检察在京的各种刑事案件,从此之后,不再辞官。神宗在颍邸的时候,韩维担任记室,每当讲述的事情被称赞时,总是说:“这不是我说的,是我的朋友王安石说的。”等到担任太子庶子,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皇帝因此想见见这个人,刚一登基,就任命他担任江宁知府。几个月后,征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才来到朝廷。入朝回答皇帝的问题。皇帝问,治理国家首先要干什么?王安石回答说:“应首先选择治国的方法。”皇帝问:“唐太宗怎么样呢?”王安石回答说:“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为什么要效法唐太宗的所作所为呢?尧、舜的治国之道非常简洁而不

49、烦琐,非常简要而不曲折,非常容易操作而不烦难。只不过后世学习尧、舜的人不能透彻地了解,认为那是太高深的不能赶上的罢了。”皇帝说:“爱卿可算是责难国君了,朕知道自己才能低下,恐怕没有办法助你实现这个愿望。你要全心全意地辅佐朕,希望你我二人能共同完成治国大业。”熙宁二年二月,授予他参知政事的官职。熙宁七年春天,全国久旱不雨,饥民流离失所,皇帝忧愁的神色表现在脸上,对着朝臣们叹息不已,想要废除那些不好的法度。王安石说:“水灾和旱灾是经常会遇到的,即便是尧帝和商汤也在所难免,这些不值得引起皇上的忧虑,只是应当修好人事来应对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将他所见到的流浪百姓扶老携幼的困苦状况绘制成了图画献给皇

50、帝,说:“旱灾是由王安石所导致的,去掉王安石,上天一定会下雨。”慈圣、宣仁两位太后流着眼泪对皇帝说:“王安石搞乱了天下。”皇帝也开始怀疑他,于是罢免了他的参知政事,贬为观文殿大学士、江宁知府。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9分)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既具未布

51、,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

52、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卫鞅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节选自资治通鉴)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B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C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D民怪

53、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解析:选A“民怪之莫敢徙”中的“之”指的是“这件事”,为宾语,应该停顿;“曰”是“说”的意思,后面应停顿。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左庶长是秦国沿用了几百年的官名,是最有实权的大臣职务。秦国尚左,在两个庶长中,左庶长为首,右庶长次之。B期年,一整年,满一年。同样“期月”就是满一月的意思。C太子,预定继承君位的皇子,一般为皇帝的长子。有些皇子虽不是长子,但经皇帝选定册立也可以成为太子。D黥,又称墨刑,其法是以刀刻凿人面(体),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解析:选C“长子”应为“嫡长子”。

54、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卫鞅向秦孝公进言申述变法理由,甘龙对其进行反驳。卫鞅认为不能和常人、学者商讨开创大业之事,最终秦孝公认同了卫鞅的观点并同意其变法。B为了让百姓相信法令,卫鞅在南门立杆悬赏,先为十金,后增至五十金,有人将木杆搬到北门而获赏,这才颁布变法法令。C秦国很多百姓在变法之初指责新法带来不便,卫鞅借太子犯法之事加以惩戒,使秦人接受了法令,并让那些质疑新法的人改变了态度。D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天下,建立天下者不欺四方;战国乱世的四位君主以信服人,司马光借此提醒一统天下的当政者更应该这样。解析:选C“并让那些质疑新法的人改变了态度”和“太子受到惩戒

55、”没有因果关系,而是因为人们看到变法的效果后,才改变态度。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5分)译文:(2)卫鞅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5分)译文:参考答案:(1)有才能的人制订法规政策,蠢笨的人只会受制于人;贤德的人因时而变动礼法,无能的人只会被现成的礼法束缚住。(2)公孙鞅可以说过于刻薄了,又处于你攻我夺的战国乱世,天下尔虞我诈、斗智斗勇,尚且不敢忘记树立信誉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况今日治理天下的当政者呢!参考译文:公孙鞅想实行变法改革,秦国的贵族都不赞同。他对秦孝公

56、说:“对下层百姓,不能和他们商议开创的计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利益。讲论至高道德的人,与凡夫俗子没有共同语言,要建功立业的人也不去与普通人商议。所以圣贤之人只要能够强国,就不必效法旧的传统。”甘龙反驳说:“不是这样。按照旧的章法来治理,才能使官员熟悉规矩而百姓安定不乱。”公孙鞅说:“普通人只知道安于旧习,学者往往只沉湎于自己的所知,这两种人,让他们做官守法可以,但不能和他们商讨在旧章法之外(开创大业)的事。有才能的人制订法规政策,蠢笨的人只会受制于人;贤德的人因时而变动礼法,无能的人只会被现成的礼法束缚住。”秦孝公说:“说得好!”便任命公孙鞅担任左庶长的要职,最终确定变法的法令。法令已制订完

57、备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不能确信,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移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人动手去搬。公孙鞅又说:“能移到北门去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杆搬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金的重赏。公孙鞅这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法令颁布一年后,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施行,原因在于从上层的人开始就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把他的老师公子虔处以刑罚,在另一个老师公孙贾的脸上刺字。”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

58、行私斗,乡野城镇都治理得很好。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秦国百姓,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扰乱法规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赶到边疆。此后老百姓没有人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臣司马光说:诚信,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诚信来保护;不讲诚信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欺骗邻国,欺骗百姓,更厉害的还欺骗兄弟、欺骗父子。上面的人不信下面的人,下面的人不信上面的人,上下离心,以至到了失败的地步。靠欺骗所占的便宜拯救不了所受到的伤害,所得的收益不能

59、弥补所失去的东西,这难道不令人痛心吗!当年齐桓公不违背曹沫以胁迫手段订立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图攻打原地而遵守信用,魏文侯不背弃与山野之人打猎的约会,秦孝公不收回对移动木杆之人的重赏。这四位君主的治国之道尚称不上完美,而公孙鞅可以说过于刻薄了,又处于你攻我夺的战国乱世,天下尔虞我诈、斗智斗勇,尚且不敢忘记树立信誉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况今日治理天下的当政者呢!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三)武官类军事家(时间:40分钟满分:5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

60、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谢曰:“刑馀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

61、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子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大破梁军。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

62、日兼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B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C乃阴使

63、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D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解析:选D“乃阴使召孙膑膑至”中“乃阴使召孙膑”一句主谓宾完整,后面应断开,排除A、B;“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中“庞涓恐其贤于己”是“疾之”的原因,“疾之”的主语为“庞涓”,前面应断开,排除C。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将军,春秋时期,众诸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充军队,于是,便将扩充军的统帅称之为“将军”,就是将领一军的意思。B刑徒,秦汉时被判处剥夺一定时期自由的徒刑罪犯。徒本是指服徭役的平民,由于长

64、期被囚拘的犯人也要服役,故当时人以刑徒或罪徒、徒隶来称呼他们。C大梁,是指战国时魏(梁)国都城,当时中国最大都市之一,在今河南省郑州市西北。D竖子,指的是童仆。文中是“小子”的意思,是对人的蔑称。解析:选C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3下列对原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庞涓与孙膑师出同门,庞涓担任魏国主将后,因嫉妒孙膑的才能,就设计陷害了他。B后来孙膑借齐使如梁之机脱身,并帮助齐国大将田忌在赛马中取胜。田忌趁机向齐王推荐了孙膑,齐王于是就拜孙膑为老师。可见,田忌与齐王都是重视人才的人。C孙膑建议田忌乘虚攻打魏国首都大梁,迫使庞涓回兵救援,结果被齐军伏兵袭击,庞涓也自刎而死。D孙膑指挥作战,

65、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抓住庞涓骄傲自大的心理特点,在马陵一战成名。解析:选B“齐王于是就拜孙膑为老师”错,应为“齐王于是就任孙膑为军师”。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3分)译文:(2)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兼行逐之。(3分)译文:(3)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4分)译文:参考答案:(1)齐国的使者到魏国都城大梁来,孙膑以一个受过刑的罪犯的身份暗中会见了齐使,向他游说。(2)就丢下他的步兵,率领轻兵锐卒,日夜兼程追赶齐军。(3)庞涓果然夜晚到了被砍的大树下,见到大树白木上有字,就点燃火把来照看。参考译文:孙武已死,

66、过了一百多年又出了个孙膑。孙膑出生在阿、鄄一带,他也是孙武的后代子孙。孙膑曾经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庞涓虽然已经为魏国效力,担任了魏惠王的将军,但是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暗地里派人请孙膑来。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比自己有才干,很妒忌他,就捏造罪名,根据法律用刑挖去了他两个膝盖骨并在他脸上刺上字,想使孙膑这辈子再也不能在人前露面。齐国的使者到魏国都城大梁来,孙膑以一个受过刑的罪犯的身份暗中会见了齐使,向他游说。齐使认为孙膑的才能奇异,就偷偷地载着孙膑回到了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认为孙膑很有才能,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田忌多次和齐国诸公子赛马,下很大的赌注。孙膑看到田忌的马的足力和对手相差不很

67、大,比赛的马分有上、中、下三个等级,因此孙膑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够使您获胜。”田忌相信孙膑的话对,就跟齐王和诸公子下千金的赌注比赛胜负。当到临比赛的时候,孙膑对田忌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去和对方的上等马比赛,拿您的上等马去和对方的中等马比赛,再拿您的中等马和对方的下等马比赛。”三个等级的马都已比赛完毕,田忌负了一场却胜了两场,终于赢得了齐王的千金赌注。于是田忌推荐孙膑给齐威王。威王向孙膑请教兵法,把孙膑当作军师。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危急,向齐国请求救援。齐威王想任命孙膑为将,孙膑婉言推辞说:“一个受过刑的人不能为将。”于是任命田忌为大将,任命孙膑做军师,让他在有帷幕的车上坐着出

68、谋划策。田忌想要带领军队到赵国去解围,孙膑说:“解乱丝不能整团地抓住了去硬拉,劝解打架的人不能在双方相持很紧的地方去搏击。只要击中要害,冲击对方空虚之处,形势就会禁止相斗,危急的局面也就因此自行解除了。现在魏国和赵国打仗,魏国轻装精锐的士兵必定全部集中在国外,老弱疲敝的士兵留在国内。您不如率领部队迅速奔赴魏国都城大梁,占领它的要道,攻击它正当空虚之处,他们一定会放弃围赵而回兵解救自己。这样我们一举既可解除赵国被围的局面,又可收到使魏国疲惫的效果。”田忌听从了孙膑这一建议。魏国的军队果然丢下赵国的都城邯郸,撤兵回国,和齐军在桂陵大战,魏军被打得大败。十三年之后,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

69、告急。齐国派田忌带兵去援救韩国,直奔大梁。魏国大将庞涓听到这一消息,立即撤兵离开韩国回魏国。这时齐军已经越过了魏国国境而向西进了。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国的军队向来强悍勇猛,轻视齐国,齐军被称为是胆小的军队;善于用兵的人就可根据这一情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加以引导。孙子兵法说:每天行军百里去争利,一定会使大将受挫折;每天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军队只有一半能到达。现在命令齐军在进入魏地的第一天造十万灶,第二天减为五万灶,第三天减为三万灶。”庞涓在齐军后面追了三天,非常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弱,进入我国境内才三天,士兵逃亡的就超过半数了。”就丢下他的步兵,率领轻兵锐卒,日夜兼程追赶齐军。孙膑估

70、计魏军的行程,晚上应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而且两边的地形险要,可以埋伏军队。便命人砍下大树的外皮,并在树上面写道:“庞涓死在这棵树下!”接着命令齐军一万名擅长射箭的弓弩手,在马陵道两边埋伏,事先和那些弓弩手约好说:“晚上见到燃起火把就一齐射箭。”庞涓果然夜晚到了被砍的大树下,见到大树白木上有字,就点燃火把来照看。他还没有把上面的字读完,齐军就万箭齐发,魏军非常混乱,彼此失去了联系。庞涓自知智谋穷尽,军队已败,便用剑自刎。临死前说:“这样一来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就乘胜追击,彻底打败了魏国的军队,俘虏魏太子申带回了齐国。孙膑因为这一仗在天下出了名,世代相传他的兵法。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71、完成58题。(19分)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秦以郢为南郡,迁白起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四十八年,秦复定上党郡。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又曰:“赵亡则秦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

72、侯有隙。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秦王使王龁代陵将,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

73、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B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C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D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解析:选A“韩赵”为两个国家,中间

74、应断开,排除C、D;“曰”的意思是“说”,其后应断开,排除B。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郡,古代行政区域,始见于战国时期,比县大。秦统一后设三十六郡,汉又增四十六郡,二十一国,凡郡国一百有三。B应侯,指的是范雎,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C武安君,古代封号名。最早出自西周,历朝历代国之能安邦胜敌者均号“武安”。“君”是卿大夫的一种新爵号。代表人物有白起、李牧等。D三公,中国秦朝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秦朝以后多为虚职,地位上略高于宰相。解析:选D地位上略低于宰相。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75、(3分)()A昭王四十八年,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苏代凭借巧妙的外交辞令说服了秦国丞相应侯,解除了韩、赵两国灭亡的危机。B秦王派王龁统率部队攻打邯郸没能攻下来,打算让武安君赴任,武安君不肯;于是再派应侯去请他,武安君就称病情严重不肯赴任。C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一方面刻画了白起杰出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其嗜杀成性的性格缺陷,体现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D居功自恃,不能正确处理与应侯的矛盾,不能顺从秦昭王是导致白起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文本流露出作者对白起悲剧结局的深沉慨叹和惋惜之情。解析:选B“于是再派应侯去请他”错,没有此事。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76、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5分)译文:(2)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5分)译文:参考答案:(1)远行千里越过河山去争夺别人的国都,赵军在城里应战,诸侯军在城外攻击,打败秦军是必定无疑的。(2)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投降的有几十万人,我用欺诈之术把他们全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了。参考译文:白起,是郿地人。他善于用兵。秦国把郢地设为南郡,白起被封为武安君。秦昭王三十四年(前273),白起进攻魏,俘获了赵、魏将领,斩敌十三万人。与赵国将领贾偃交战,把赵国两万士兵赶到黄河里淹死。昭王四十八年(前259),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

77、韩、赵两国十分害怕,就派苏代到秦国,献上丰厚的礼物劝说丞相应侯说:“武安君擒杀赵括了吗?”应侯回答说:“是。”苏代又问:“就要围攻邯郸吗?”应侯回答说:“是的。”于是苏代说:“赵国灭亡,秦王就要君临天下了,武安君当封为三公。武安君为秦国攻占夺取的城邑有七十多座,南边平定了楚国的鄢、郢及汉中地区,北边俘获了赵括的军队,即使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召公和吕望的功劳也超不过这些了。如果赵国灭亡,秦王君临天下,那么武安君位居三公是定而无疑的,您能屈居他的下位吗?即使不甘心屈居下位,可已成事实也就不得不屈从了。所以不如趁着韩国、赵国惊恐之机让他们割让土地,不要再让武安君建立功劳了。”听了苏代这番话应侯便向

78、秦王进言道:“秦国士兵太劳累了,请您应允韩国、赵国割地讲和,暂且让士兵们休整一下。”秦王听从了应侯的意见,割取了韩国的垣雍和赵国的六座城邑便讲和了。武安君听说这些情况后,从此与应侯有了感情裂痕(嫌隙)。九月,秦国曾再次派出部队,命令五大夫王陵攻打赵国邯郸。当时武安君有病,不能出征。武安君病好了,秦王打算派武安君代替王陵统率部队。武安君进言道:“邯郸委实不易攻下。再说诸侯国的救兵天天都有到达的,他们对秦国的怨恨已积存很久了。现在秦国虽然消灭了长平的赵军,可是秦军死亡的士兵也超过了一半,国内兵力空虚。远行千里越过河山去争夺别人的国都,赵军在城里应战,诸侯军在城外攻击,打败秦军是必定无疑的。这个仗不

79、能打。”秦王亲自下令,武安君不肯赴任;于是就派应侯去请他,但武安君始终推辞不肯赴任,于是称病(不起)。秦王(只好改)派王龁代替王陵统率部队,没能攻下来。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领数十万士兵攻击秦军,秦军损失、伤亡很多。武安君说:“秦王不听我的意见,现在怎么样了!”秦王听到后,怒火中烧,强令武安君赴任,武安君就称病情严重。于是(秦王)就免去武安君的官爵,降为士兵,让他离开咸阳迁到阴密。武安君已经上路,走出咸阳西门十里路,到了杜邮。秦昭王与应侯以及群僚议论说:“令白起迁出咸阳,他流露的样子还不满意,不服气,有怨言。”秦王就派遣使者赐给他一把剑,令他自杀。武安君拿着剑就要抹脖子时,仰天长叹道:“

80、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这个结果?”过了好一会儿,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投降的有几十万人,我用欺诈之术把他们全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了。”随即自杀。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9分)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

81、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

82、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B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C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D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解析:选D“也”为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句,排除A、B;“此”为代词,作主语,其前断句,排

83、除C。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约束,有缠缚,束缚,按照约定(特定)条件限制,管束等意思。B粮道,指军队运送军粮等补给的通路。C相国,起源于春秋晋国,称之为相邦,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D李牧,战国时期的齐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解析:选D李牧,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括替代廉颇,兵败被杀。赵括代廉颇之职后行为失当,白起趁机发兵袭击;赵括被射死,几十万士兵投降秦国也被坑杀屠戮。B廉颇大破燕军,得到赵王封赏。燕用栗腹之计击赵,却被廉颇打败,割让五城求和;赵王

84、封廉颇为信平君,又让他代行相国的职权。C廉颇不服被替代,怒攻乐乘。悼襄王即位后,起用乐乘代替廉颇;廉颇不服,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也逃到魏国的大梁。D廉颇因使臣诋毁终不被复用。赵国被困,赵王派使臣探视廉颇能否再用;由于使臣的打击报复,廉颇最终不被赵王召回起用。解析:选D“由于使臣的打击报复”错,根据原文“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可知,是使者被廉颇的仇人郭开重金收买而向赵王进谗言。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5分)译文:(2)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5分)译文:参考答案:(1)

85、燕国采纳了栗腹的计策,说是“赵国年富力强的人全死在了长平之役,而他们的孤幼尚未成人”,燕王便发兵攻赵。(2)廉颇当着他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铁甲纵身上马,表示自己仍然健壮可用。参考译文:赵括一取得了廉颇的职权,就立刻全盘更改法令,调动官吏。秦国大将白起得到情报,运用奇兵巧计,假装战败退走,却由背后偷袭赵军的辎重及补给路线,把赵国的军队截断为两部分,赵军军心浮动。经过四十几天后,赵军饥饿难忍,赵括就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硬拼,秦军射死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几十万大军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包围了邯郸,达一年多时间,赵国几近灭亡,全靠楚、魏

86、两国军队来救助,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邯郸解围之后五年,燕国采纳了栗腹的计策,说是“赵国年富力强的人全死在了长平之役,而他们的孤幼尚未成人”,燕王便发兵攻赵。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于是包围燕国都城。燕国提出以割让五座城邑给赵国,作为讲和的条件,赵国才答应了退兵。赵王将尉文城封给廉颇,号称信平君,又让他代行相国的职权。当廉颇在长平被免职回京,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弃他而去,等到他又掌权任职之时,那些门人又陆陆续续地回来了。廉颇说:“先生们都请回去吧!”门客说:“唉,您的见解怎么这样落后?天下之人皆以利害关系相交往,您得势时,我们来追随您;您失势时,我们就离开,这本是

87、很普通的道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又过了六年,赵国派廉颇攻打魏国的繁阳,夺取了它。赵孝成王去世,太子悼襄王即位,起用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很生气地打击乐乘,乐乘离职而去。廉颇也逃到魏国的大梁。第二年,赵国任李牧为将攻打燕国,攻下了武遂、方城。廉颇在大梁住久了,魏国并不重用他,而赵国由于屡次受秦国的窘困,就想重新命他为将,廉颇也想再被赵国起用。赵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颇,看看他还能不能任职干事。廉颇的仇人郭开用重金收买使臣,让他回来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臣见到廉颇之后,廉颇当着他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铁甲纵身上马,表示自己仍然健壮可用。赵国使臣回去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人虽老,饭量还不错,可是只跟我坐了一会儿,就去大解了三次。”赵王一听,以为廉颇已经老迈不堪任用,就不再召回他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