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新课标地区专用讲义增分练:第8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0963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新课标地区专用讲义增分练:第8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新课标地区专用讲义增分练:第8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新课标地区专用讲义增分练:第8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新课标地区专用讲义增分练:第8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新课标地区专用讲义增分练:第8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新课标地区专用讲义增分练:第8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新课标地区专用讲义增分练:第8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新课标地区专用讲义增分练:第8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新课标地区专用讲义增分练:第8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新课标地区专用讲义增分练:第8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新课标地区专用讲义增分练:第8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新课标地区专用讲义增分练:第8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新课标地区专用讲义增分练:第8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新课标地区专用讲义增分练:第8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新课标地区专用讲义增分练:第8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新课标地区专用讲义增分练:第8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新课标地区专用讲义增分练:第8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新课标地区专用讲义增分练:第8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新课标地区专用讲义增分练:第8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新课标地区专用讲义增分练:第8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新课标地区专用讲义增分练:第8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新课标地区专用讲义增分练:第8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新课标地区专用讲义增分练:第8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新课标地区专用讲义增分练:第8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新课标地区专用讲义增分练:第8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8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考点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外交成就1.民主政治的构建与破坏(1)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2)民主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初步建立;1954年9月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民族区域自治制

2、度: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3)民主政治的挫折:“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社会秩序混乱。2.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外交成就(1)新中国成立初期背景: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和激烈斗争。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成就: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与苏联等17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

3、成熟;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并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2)20世纪70年代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正式建交。中日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1.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该会议()A.标

4、志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B.说明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C.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D.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解析1954年全国人大的召开,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故A项错误;1954年,政协会议讨论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表明政协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故B项正确;讨论确立新型国家的架构是1949年的政协会议,故C项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1956年提出的,故D项错误。答案B2.1969年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有44个,到1972年底达到88个。这主要是因为,中国()A.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B.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C.综合国力实现快速增长D.提

5、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析根据材料“1972年底达到88个”可知,原因是中国积极改善同美日等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故选A项;根据所学,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排除B项;1972年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排除C项;根据所学,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D项。答案A考点二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社会生活的变化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2)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工业化建设:195

6、3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三大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3)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正确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探索失误: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大跃进”片面追求高速度,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导致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纠正失误:1960

7、年冬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重点调整工农业、轻重工业的比例和经济发展的速度;1962年起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1965年得到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2.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特点: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生活水平:物资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2)交通事业的进步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3)电视事业的发展: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1.1962

8、年,中共中央将原来并入国营商业的合作社商业和小商小贩逐步退出来,重新组成合作商店、合作小组。同时,恢复社员自留地,鼓励社员经营多种家庭副业,开放农村集市贸易。这些措施表明()A.政府妥善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对立B.原有体制弊端得到初步解决C.国民经济调整注意发挥市场调节D.政府重视经济建设均衡发展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为了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提出了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又据材料信息“将原来并入国营商业的合作社商业和小商小贩逐步退出来,重新组成合作商店、合作小组。同时,恢复社员自留地,鼓励社员经营多种家庭副业,开放农村集市贸易”可知,国民经济调整注意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故C正确。

9、答案C2.回顾中国农村改革历程中写道:“(农民)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不仅把土改时分来的土地收公了,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也充公了,牲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由此可知()A.农村出现了严重经济困难 B.八大的路线未能坚持C.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不足 D.政治动荡影响经济建设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是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农民的心态,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农村没有出现严重经济困难,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是从1953年开始的,到1956年达到高潮,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故B项错误;农业合作化是从1953年开始的,到1956年达到高潮,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由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不足,当时进行农

10、业合作化的时机并不成熟,农民并不是很欢迎农业合作化运动,故C项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中国的政局稳定,故D项错误。答案C考点三改革开放前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1.毛泽东思想(1)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2)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了理论准备。2.科技:“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极大提高了国防实力;1973年,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成功。3.文艺: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双百”方针遭到破坏。4.教育(1)新

11、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民教育方针。(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3)“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事业遭到破坏。(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年冬,高考制度恢复。1.鉴于斯大林时期由苏联最高领导人裁决科学与艺术争论,并在文化学术领域扶持一派打击另一派的恶劣做法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双百”方针。这表明“双百”方针()A.体现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B.意在纠正“左”倾错误C.反映了对苏联文化的反思 D.消除了苏联文艺的影响解析依据材料“鉴于斯大林时期由苏联最高领导人裁决科学与艺术争论,并在文化学术领域扶持

12、一派打击另一派的恶劣做法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双百方针”分析可知,“双百”方针反映了对苏联文化的反思,故C正确。答案C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通过接管、整顿、改造等措施掌握了绝大多数新闻媒体的资产、设备、人员等控制权以后,充分利用这些“喉舌”、“工具”或“武器”,对重大政治事件,统一由中央引导,从而形成全国范围的社会舆论。由此可知,新中国()A.建立了广泛的人民民主政权B.开展了文化普及教育工作C.重视对思想意识形态的管理D.实行新闻自由的方针政策解析根据材料“党和政府通过接管、整顿、改造等措施掌握了绝大多数新闻媒体的资产、设备、人员等控制权”、“

13、对重大政治事件,统一由中央引导,从而形成全国范围的社会舆论”可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舆论宣传,重视对意识形态的管理,故选C项。答案C考向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和外交(1)以刘少奇在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为切入点,考查中国的法制建设。(2)以地图为切入点,从时空观念角度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以宪法为切入点,考查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4)从国情出发,考查新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5)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成就。(6)以漫画大旗招展全球为切入点,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考题例证1 (2019江苏单科,11)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下图),对这幅漫画所含

14、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关联主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寻找题眼新中国刚刚成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敌对态度,没有承认新中国错点诊断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前就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新中国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答案D挖掘认知深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特点(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2)特点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

15、要形式。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感悟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颁布了1954年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中逐渐形成的。

16、链接新教材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考向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从矿产资源勘探的漫画入手,考查“一五”计划的实施及影响。(2)从漫画拖拉机入手,考查新中国成立初农村生产方式的改变。(3)从矿业政策角度考查“一五”计划的特点。(4)从职工人数猛增角度考查“大跃进”的盲目性。(5)以工业化建设为切入点,考查“一五”计划的成就。考题例证2 (2019江

17、苏单科,1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关联主干“一五”计划寻找题眼“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基础错点诊断“一五”计划是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没有初步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的工业化按照规划要到2020年才会完成;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是在“一五”计划前;“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无法实现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答案B挖掘认知深度新中国成立初期

18、工业化道路的策略、特点(1)策略: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借鉴苏联的经验,走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2)特点实行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步进行。立足于中国国情。转换思维视角高考重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命题命题一般从三个角度切入: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及其影响;二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及“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特点及影响;三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感悟核心素养家国情怀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独立,摆脱了被列

19、强奴役剥削的命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施了“一五”计划,迅速壮大了中国的工业化力量,为中国的工业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考向三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成就(1)以人民日报的社论为出发点,考查“大跃进”时期文学艺术的时代特征。(2)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及意义。(3)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政治环境对教育的影响。考题例证3 (2017全国卷,31)下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关联主干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的发展寻找题眼理解绘画所蕴含人民群众学习文化知识的真实情景与新中国成

20、立初期国家采取扫盲教育运动的关系错点诊断传统文人画多是写意画;二战后西方流行现代主义绘画;现实主义绘画注重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主题,非夸张和想象答案C拓展教材宽度“两弹一星”的历史影响(1)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3)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和平的环境。(4)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5)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挖掘认知深度20世纪50年代中国高校院系调整的意义(1)建立起了全新的高等教育制度,使大学和学院适应了

21、国家建设的需要。(2)奠定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3)对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进行统一配置,使全国有限的办学条件得以充分利用,因此院系调整提高了办学效益。(4)有效地改善了高等院校集中在沿海和大城市并由此而导致的地区分布不均的局面,促进了内地的教育发展和经济文化建设。(5)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建设所急需的专门人才,对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感悟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恢复高考制度是重建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壮举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恢复高考制度是教育战线尤其是高等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它对在全社会重新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对重建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对推进新时期中国现代

22、化建设事业,对推进中国教育制度的重建与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题型8目的类设问典例 (2019云南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开篇句直接阐述了发展农村教育的目的:“振兴经济”“人才”“整顿农村普通教育”联共十七大(1934年1月)规定从1937/38学年起把农村地区四年制小学毕业生全部招入五年级学习。19291937年农村新建学校26 351所,占新建学校的82%,接纳学生6 116 000名。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末期,农村就学人数达到2 700多万名。革命前平均每千所学校中有4所七年制学校和1所中学,而1955/56学年,差不多每3所学校就有1所七年制学校,每10所学校中就有1所中学。

23、1955/56学年,全苏55.6%的学校设在农村,比1914/15学年增加了161.5倍,城市只增加了5.4倍。摘编自苏联农村教育的演变及其历史成因材料二近代,中国一直处于战乱状态,政府基本上对农村教育没有投入。1951年,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力争10年内基本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1953年我国小学生人数已达到五千五百余万,1958年中共由数据变化可体现特点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特别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在冒进的路线指导下,全国开展了缩短学制的改革。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很多学生被迫辍学,使得农村教育迅速滑落,学校规模急剧减少,小学生升学率由

24、1952年的96%,骤减到1962年的6%。总体而言,这个时期我国处于百废待兴阶段,全国普遍教育严重缺失,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根据关键词“核心”可归纳特点摘编自建国后30年中我国农村教育政策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在20世纪3050年代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目的,并概括其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特点。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苏农村教育发展的共同因素。答案(1)目的:为经济建设(工业化)提供人才;配合农业集体化运动对农村进行社会改造;改变农村教育基础薄弱和落后状态等。特点:计划性;新建学校猛增,就学人数增加;城乡学校布

25、局趋于合理,学制更加规范;农村学校增加高于城市等。(2)发展特点:逐步扩大农村教育普及与投入;在挫折中不断发展,成果显著;将扫盲和构筑小学教育多元体系作为农村教育工作的核心。共同因素: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基本国情;国家建设的需要;党和政府的关注与投入;政治局势与方针的变化等。|解题技法| 目的类设问1.增分策略(1)根本目的:如果事件或政策、措施是统治者所为,那么其根本目的一般是为了维护或巩固其统治。(2)主要目的:指当事者除根本目的外想要达到或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一般来说,长远目的比眼前目的主要,全局目的比局部目的主要,集体目的比个体目的主要,深层次目的比表面目的主

26、要。(3)直接目的:就是当事者想要达到的表面的、浅层次的目的。有时直接目的表现为统治者的声明、宣称等口头表示。2.清障点拨:目的类设问主要是考查历史事件的主观动机和要达到的客观效果,一般有多层目的,所以在回答目的设问时,一般要根据分值情况判定所需回答的多层目的。 题型对接题1.(题型1:目的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

27、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解答本题一是注意时间,二是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新政协核心议题就是商讨新中国的成立事宜。B、C、D在时间上与题干反映的事件不符。故正确答案选A。答案A2.(题型2:说明类)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解析材料中“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

28、女的选举权”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故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是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确立起来的,故B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关系的制度,李长凤老大娘并不代表某个党派,故C项错误;题中材料并没有出现相关民主政治建设的各项法律,故D项错误。答案A3.(题型3:概念类)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解析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

29、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越南是印度支那三国之一,故A项正确。答案A4.(题型4:因果类)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解析“一五”计划隐含着时间信息,题干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的重工业发展重点放在东北地区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出现的因素有:东北重工业基础好、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和地理位置优越(靠近苏联),A项正确;B、C、D项

30、与题干无关。答案A5.(题型5:表明类)毛泽东曾说:“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讲的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来越多。”这表明毛泽东()A.在艺术问题上坚持“百花齐放”B.坚持真理,实事求是C.在学术问题上坚持“百家争鸣”D.坚持学术文化自由化解析由材料“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推知主旨是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故C选项正确。答案C素养提升题6.(素养1:唯物史观)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 101万猛增至5 969万。这主要是因为()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

31、业职工大增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解析1958年我国开展“大跃进”运动,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因此这一时期职工人数猛增,故B项正确。答案B7.(素养2:时空观念)“一五”期间,钢铁厂、有色金属冶炼厂、化工企业,主要摆在矿产资源丰富或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机械加工企业,主要摆在原材料生产基地附近;国防工业企业,除有些造船厂外,主要摆在后方地区。由此可见,“一五”期间的企业布局()A.着眼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B.推动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C.有利于社会生产的迅速恢复D.避免了重工业投资的盲目性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五”期间的工业布局考虑资源条件和巩固国防需要,着眼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故选A项;根据

32、材料“国防工业企业,除有些造船厂外,主要摆在后方地区”可知是出于军事上巩固国防需要,排除B项;1952年社会生产迅速恢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一五”期间的企业布局未涉及工业结构,排除D项。答案A8.(素养3:历史解释)1954年10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提出有关召开第二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建议。其中包括调整政协的组织形式,地区和军队今后不再作为参加人民政协的单位,不再制订新的共同纲领,各民主党派经研究协商,一致同意。这一建议表明()A.政协职能的转变提上日程B.共同纲领的临时宪法作用延续C.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确立D.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已经完成解析根据材料“其中包括调整政协的组织形式,地区

33、和军队今后不再作为参加人民政协的单位,不再制订新的共同纲领”这一建议表明政协将终止代行人大的职能,故选A项;根据材料“不再制订新的共同纲领”,排除B项;1949年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排除C项;1956年过渡的任务完成,排除D项。答案A9.(素养4:史料实证)耿飚将军回忆录记录了新中国初期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的发言:“我们应该努力使朝鲜的停战状态转入和平状态。采取措施来巩固朝鲜的和平,以便为和平统一朝鲜创造条件。”据此判断,该会议是()A.万隆会议B.不结盟运动C.日内瓦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解析万隆会议是亚非会议,不是解决朝鲜问题,故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中国没有参加,故B项错误;由

34、题目中的文字信息“周恩来”“使朝鲜的停战状态转入和平状态”可知是新中国参加的日内瓦会议,故C项正确;第26届联合国大会周恩来没有参加,故D项错误。答案C10.(素养5:家国情怀)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时,中方就中长(中国长春)铁路协定的有效期作了让步,但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这主要说明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A.实行“一边倒”的政策B.力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奉行“求同存异”外交方针解析由“中方作了让步”“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可知,新中国在与苏联结盟之时力求平等谈判,以此来寻求苏联的支持,体现国家利益,故选B项。答案B课时跟

35、踪练一、选择题1.(2019江苏南通模拟)中国大趋势载:“(新)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这里“独特”的民主指()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基层村民选举制度解析新中国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材料中“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相符,故选B项;人民代表大会,与材料中“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不符,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材料中“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不符,排除C项;未涉及基层村民选举,与材料中“政党争斗的局

36、面,而是以一党体制”不符,排除D项。答案B2.(2019山东菏泽模拟)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20日)下午五时五十五分,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投票通过这部“伟大文献”的会议是()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析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是在1949年召开,故A项错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在1949年召开,故B项错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是在195

37、4年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1956年召开,故D项错误。答案C3.(2019山东青岛二中模拟)建国初期,我国法制建设的总任务是通过立法建立国家政权组织,司法机关的重要任务是开展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秩序。1953年开始,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保障经济建设。这些举措说明()A.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走向制度化B.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法治的完善C.依法治国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D.法制建设服务于国家的中心工作解析依据材料“司法机关的重要任务是开展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秩序”、“1953年开始,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社

38、会主义改造和保障经济建设”可知法制建设服务于国家中心工作,D正确。答案D4.(2019山东济南期末)有学者认为,建国初新中国外交有以下特征:革命性,在中国革命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并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有密切联系;内向性,外交决策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过渡性,从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向国家外交的过渡。以下事件更多体现“过渡性”这一特征的是()A.与苏联缔结友好同盟条约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援越抗法、抗美援朝的决策解析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之后,中国开始以独立的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这体现了过渡性,故选C项;“与苏联缔结友好同盟条约”属于“

39、内向性”这一特征,排除A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属于内向性,排除B项;“援越抗法、抗美援朝的决策”属于革命性特征,排除D项。答案C5.(2017年11月浙江选考,15)有记者报道某次会议时,写道:周恩来的演讲提出,大家应“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他的通情达理、心平气和,化解了演讲前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攻击。该次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C.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解析“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表明参加会议的都是独立前受到殖民侵略的国家,这次会议是万隆会议,故B项正确。答案B6.(2019山东曲师大附中模拟)周恩来说:“我们

40、注意到尼克松总统来华前的讲话中也谈到,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找某种办法使我们可以有分歧而又不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我们希望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这个“新的开始”发生在()A.20世纪50年代B.20世纪60年代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80年代解析20世纪50年代中美两国还处在敌对的紧张状态,故A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中美两国还处在敌对的紧张状态,故B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两国关系有了“新的开始”,故C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开始走向正常化,故D项错误。答案C7.(2016江苏单科,13)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

41、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解析迄今,我国尚未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A项;建国初期,不可能出现“绿色环保观念”,排除B项;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排除C项;图片中“一五”计划期间,工人们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展重工业建设的场景主要体现了工人投身于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热情。故选D。答案D8.(2017年4月浙江选考,14)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

42、”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A.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C.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答案D9.(2019山东潍坊一中模拟)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答案D10.(2019山东聊城一中模拟)“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

43、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A.B.C.D.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涉及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农业以粮为纲,工业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由此可知错误,排除含的选项即可。故正确答案选B。答案B11.

44、(2019山东菏泽一模)下面为19521958年我国科研成果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时间19521955年19561957年1958年8月1日至9月10日数据科研项目100项科研项目400项科研成果3 406项A.“左”倾错误已经波及科研领域B.“一五”计划实施激发了科研热情C.“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科研腾飞D.新中国逐步迈入了“科技的春天”解析根据表格给我们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1958年8月1日至9月10日仅一个月的时间科研成果就达到3 406项,数据严重失真,是科技领域的“大跃进”,明显是受当时“左”倾错误泛滥的影响,故选A项。答案A12.(2019山东潍坊期末)1950年第一次全

45、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教育部提出对人才培养应“专、快、多”,即培养的人才技术专业、培养速度快、培养人才多;要求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从“通才教育”转变为“专才教育”。这种转变()A.扩大了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B.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需要C.体现了文教事业“大跃进”D.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解析1950年国家经济建设即将展开,各行业急需人才,结合学习苏联教育模式的考虑,所以才有高校培养模式的转变,故选B项;转变后高校受政府控制,办学自主权缩小,排除A项;虽有一定弊端,但总体上利大于弊,不能说是“大跃进”,排除C项;“专才教育”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排除D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13.(2019江苏南京二模

46、)统购统销,从1953年开始,到1992年底停止,共施行了39年。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1953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大批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就业人数激增,支出粮食587亿斤,赤字达40亿斤。而农民在土改后生活改善,对粮食消费的需要提高了,有余粮也不急于出售。东北等产粮区遇到灾荒,使供销局势更显紧张。一些私人粮商又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待机。市场粮价大幅上涨,一些经济困难的城市居民已难以购得必需的口粮,造成人心惶惶。根据现有情况,处理办法只能是: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分配。这个办法被称为“统购统销”。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3卷材料二

47、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邓小平文选第3卷(1988年5月19日)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统购统销的历史影响”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

48、畅;280字左右)答案(1)“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2)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制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但它违背了价值规律;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拉大了城乡差距。总之,在当时是最佳方案,但从发展的角度,它的废除也是必然的。14.(2019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为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经济与外交发展状况简表时间经济状况外交状况20世纪50年

49、代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推行。国家财经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八大二次会议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中苏关系恶化。这一时期越南、法国、印度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23个。20世纪60年代开始提出“八字”方针。经济经历困难后逐渐恢复。“文化大革命”动乱波及经济领域。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发动侵越战争。这一时期古巴、法国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16个。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工作时期,经济好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进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

50、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建交。这一时期西方与中国建交国家达62个。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等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经济与外交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经济与外交关联,史论结合。)答案示例经济发展促进外交事业的发展。建国初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我国在外交方面也取得巨大成就,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这一时期越南、法国、印度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23个。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我国出现三年经济困难,此时中苏关系恶化。20世纪60年代,中国国内经济建设遭受挫折,外交方面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发动侵越战争。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特别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外交方面也取得巨大成就: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建交。这一时期西方与中国建交国家达62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