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十一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1(2016湖南株洲一模10)北京大学在1923年秋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其中一问的主题是“你相信当今的国会吗?”,下表是调查结果。这份调查本质上表明() 学界男 学界女 商界 工界 政界 军界 记者界 警界 未注明职业性别者 合计 相信 2 0 0 0 1 0 0 0 0 3 不相信 381 43 7 6 9 4 11 2 198 661 A民主政治不受民众认可B知识精英倾向社会主义C学生开始关注议会政治D议会决策为少数人控制【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图表数据型选择题(精选)【解析】从图表中民众对国会是否称职有一定的判断力,反映出民众对于民主
2、制度有一定的了解,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民众对社会主义的倾向性,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学生是首次关注议会政治,“开始”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相信国会的人极少,可知国会没有体现民众的意愿,故D项正确。【答案】D2(2016湖北宜昌一模28)清末民初国人学习西方建立国会政制,然当国会政制实践已逾十年之际,废除国会成为各界近乎一致的诉求;到20世纪中期,召开国民会议又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这一过程说明()A国会政治符合中国国情B代议制的实践遇到挑战C中国盲目学习西方政治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解析】废除国会成为各界近乎一致的诉求,反映出国会政治并不符合中
3、国国情,故A项错误;国会政治是代议制的形式,社会各界要求废除国会,代议制的实践遇到挑战,故B项正确;中国学习西方政治是为了救亡图存,并非盲目学习,故C项错误;对国会政治的质疑,反映出民主共和观念还未完全深入人心,故D项错误。【答案】B3(2016四川绵阳二模31)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的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些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A摒弃陈旧腐朽的儒家文化B改变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C提倡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D顺应西学东渐的
4、历史潮流【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解析】材料无法体现摒弃陈旧腐朽的儒家文化,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中西比较,但并不能说明改变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提倡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故C项错误;据材料“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的文章屡见不鲜”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可知顺应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故D项正确。【答案】D4(2016河南郑州一模19)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认为:“西学”为“西政、西艺、西史”等社会科学,“西艺非要,西政为要。”这说明此时张之洞()A其思想已与康有为完
5、全一致B主张应放弃西方自然科学的学习C其思想在不断与时俱进D主张清政府应进行“预备立宪”【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解析】张之洞是洋务派,康有为是维新派,不会完全一致,故A项错误;近代学习西方,不可能放弃西方自然科学,故B项错误;从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西政为要”,故C项正确;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与材料中“1898年发表”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5(2016四川资阳二模27)容闳,从小接受西方教育,1847年赴美、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860年底他来到天京,向干王洪仁玕提出改良政府、军队,改学制,办洋务等七项建议。1863年湘军主帅曾国藩也接纳
6、了他,并委以重任,其部分主张转化为现实。这反应出()A三人阶级立场基本一致B洪、曾为增强实力网罗人才C三人对时代主题有共识D容闳为理想而放弃道德原则【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解析】洪仁玕代表农民阶级,曾国藩代表地主阶级,故A项错误;题干主要是强调三人都主张改革政府、军队和办洋务,与洪、曾增强实力网罗人才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是强调三人都主张学习西方,体现了对时代主题的共识,故C项正确;容闳为理想而放弃道德原则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答案】C6(2016湖北稳派教育高三一轮复习质检30)孙中山曾说:“中国亦素自尊大,目无他国,习惯自然,遂成孤立之性,故从来若欲有改革,其采法惟
7、有本国,其取资亦尽于本国而已,其外则无可取材借助之处。”孙中山这段话主要强调了()A推翻传统文化和旧社会制度是近代社会进步的前提B中国社会封闭保守,对西方文化的吸纳和借鉴不足C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应挖掘自身资源改良政治D中西方文化实质上多相通之处,应该吸取二者共性【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解析】孙中山认为中国的改革仅从中国历史寻找依据,强调不向西方学习,并未说传统文化制度不能被改革所吸收借鉴,故A项错误;改革注意本国经验的同时要吸收西方文化的长处,故B项正确;C项仅提到中国自身资源,理解片面,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中西文化的共性,故D项错误。【答案】B7(2016河南南阳高三期末27
8、)汪康年于光绪十五年(1889)参加乡试,因在“日月星辰系焉”(出自四书中庸)一题中,能“以吸力解系字,罗列最新天文家言”,被主考官认为是“新旧学均有根柢”,因此想把他列为第一名。这反映了()A科举取士标准随时代发展而有所不同B科举考试的内容变化顺应了时带潮流C戊戌变法的开展推动科举制度的变革D中国向西方的学习逐步转向思想领域【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解析】题目中的“吸力”指的是吸引力,“最新天文家言”指的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新旧学均有根柢”说明是对考生的肯定,题意说明科举取士的标准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故A项正确;但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仍然是四书五经,故B项错误;1889年戊戌变法还没
9、有发生,故C项错误;万有引力定律指的是科学技术,不是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A8(2016广东佛山一模29)民国初年,“孔道会”、“孔社”、“尊孔会”、“孔圣会”等民问团体兴起,多以“昌明孔教,救济社会”为宗旨。1915年2月,北京政府宣布“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这反映了民国初()A孔子的地位达到最高峰B民间思潮左右了政府的决策C社会出现广泛的信仰危机 D民众享有充分的言论结社自由权利【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解析】根据常识,民国初年,孔子地位不可能达到最高峰,故A项错误;北京政府宣布“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出发点不是民间思潮,而是为了袁世凯复辟帝制,故B项错误;民国
10、初年,西学东渐,民主共和、儒家思想、维新立宪等各种思潮同时传播,社会出现广泛的信仰危机,所以民间和政府在混乱中向儒家寻求解决之道,故C项正确;民国初年,“孔道会”、“孔社”、“尊孔会”、“孔圣会”等民问团体兴起,说明民众有一定的结社自由,但不一定“充分”,且材料的主旨不在于此,故D项错误。【答案】C9(2016四川遂宁高二第一学期期末9)以下是中国各政治阶层在那一时期的政治言论,其共同诉求是() 1865年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
11、,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实现中国工业化B实行民主政治C启蒙与救亡并重D推动中国近代化【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解析】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其学习西方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故A项错误;洋务派并不主张变革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洋务派并未主张思想启蒙,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郑观应、梁启超等代表的维新派提倡的君主立宪与章太炎等革命派提倡的民主共和都有利于近代中国政治的民主化,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D项正确。【答案】D10(2016广东佛山高二第一学期期末13)下表为我国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12、据此判断这一阶段译书内容所具有的特点是() 国别 译书类别 英 美 日 其他 总计 百分比 哲学宗教 10 2 23 2 37 70 文学艺术 8 3 4 11 26 49 史地 8 10 90 20 128 240 社会科学 13 3 83 37 136 255 自然科学 10 9 73 20 112 210 应用科学 3 3 24 26 56 105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A甲午战争失败的深刻反省B重视翻译日本相关著作C重视翻译应用科学的著作D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加快【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解析】甲午战争失败的反省是出现材料现象的背景,与问题不符,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知翻译日
13、本著作所占比例最大,故B项正确;材料中应用科学所占比例不大,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学习西方进程的对比,故无法得出向西方学习进程加快,故D项错误。【答案】B11(2016山东济南高三期末9)钱玄同1913年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会推广,但不几年,却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这说明()A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B发展教育必先实现共和C钱玄同对儒学态度摇摆不定D儒家思想在中国影响深远【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解析】民族危机加深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教育与共和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钱玄同对儒学态度摇摆不定,而是在
14、不同的时间段,钱玄对儒学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故C项错误;从钱玄同推广孔子时代的服饰到后来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无不体现出儒家思想在中国影响深远,故D项正确。【答案】D12(2016湖南永州二模9)1873年,对外国使臣朝见中国皇帝时行不行跪拜之礼,有官员认为:“彼本不知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为何事;而我必欲其强行五伦之礼。是犹聚犬马豕羊于一堂,而令其舞蹈扬尘也。然则得其一跪一拜,岂足为朝廷荣;即任其不跪不拜,亦岂足为朝廷辱。”上述言论体现了()A顽固拒变的腐儒心态B通权达变的自我安慰C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D平等友好的外交理念【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解析】“任其不跪不拜,亦岂足为朝廷辱
15、”,官员不强行要求跪拜之礼,并不是顽固拒变,故A项错误;因此这是外交礼仪上的通权达变,但仍然不能以平等身份对待西方国家,只是寻求自我安慰,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体西用的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平等的理念,故D项错误。【答案】B13(2016安徽芜湖、马鞍山一模27)“公民”一词,在20世纪初便开始在中国得到运用,随后便广泛地出现在各种出版物上,各种新式人物都会引用这个词语来作政治表达不过,从这些实例来看,其使用者主要仍是政客,其他人士使用率并不高。这直接反映了()A当时政治权力斗争激烈B公民政治在清末民初发达C民众的政治参与意愿强烈D公民政治取得实质性进展【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
16、流【解析】从“各种新式人物都会引用这个词语来作政治表达不过,从这些实例来看,其使用者主要仍是政客”,可知当时“公民”一词为政客利用,各种政治势力通过“公民”一词争取民众的支持,故A项正确;从“其使用者主要仍是政客,其他人士使用率并不高”,可知公民政治不能称为“发达”,故B项错误;从“其使用者主要仍是政客,其他人士使用率并不高”,不能得出民众参政意愿强烈,故C项错误;从“其使用者主要仍是政客,其他人士使用率并不高”,可知当时只有“公民”之词,没有实现公民政治,故D项错误。【答案】A14(2016江苏徐州高二第一学期期末8)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
17、涨落相继出现的,然而在这起伏的过程中始终流淌着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一“主题”是()A实业救国B崇尚科学C政治共和D民族独立【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解析】近代中国处于列强的不断入侵,使中国不断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制,民族危亡不断加深,故近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不断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三个层次,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实业救国、崇尚科学、政治共和是实现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种方式,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15(2016江苏徐州高二第一学期期末9)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
18、这一变化的本质作用是()A促进了民主科学的传播B结束了封建礼教的束缚C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革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进步到了制度层次,由两个派别:维新派和革命派。促进民主科学的传播是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新文化运动处于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文化层次,故A项错误;封建礼教的观念束缚始终存在,只是随着先进知识分子和先进知识的不断启蒙,束缚不断打破,且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维新派和革命派分别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走资本主义的道路,故C项正确;维新变法
19、和辛亥革命均冲击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但还停留在制度层面,到新文化运动全面批判传统文化,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故D项错误。【答案】C16(2016河南新乡高二第一学期期末28)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今天“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这种说法()A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B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C成为人们学习西方的障碍D对维新派改革产生消极影响【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解析】题目表明了中国人在雅片战争后,对西学开始重视,但又不愿放下自大的架子,就出来了个“西学中源”说,这是在向西方学习,不是无价值,
20、故A项错误;这种说法中国人容易接受,有利于人们学习西方,故B项正确;这不能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故C项错误;这种说法有利于人们接受西方的思想,所以对维新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1(2016重庆名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42)(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短短几年,英国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纺织品占总值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增加了4倍多。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松太布市,削减大半”。 外
21、国人还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生产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 (2)材料一中的“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和材料二中的现象有什么关系?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解析】(2)第一小问关系,根据材料一“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产业资本取代了商业资本“和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短短几年,英国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外国人还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将前述几点贯穿起来,可以归纳为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对外扩张,以
22、获取更多的生产原料和商品倾销市场;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可以归纳为经济上中国传统经济的解体,逐步被卷入世界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上归纳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思想文化上归纳为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出现。【答案】(2)关系: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满足急剧扩大的生产和商品销售的需要,列强加紧对外扩张。(2分) 影响:政治上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思想上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6分,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2016北京东城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6)(18分)探索救国之路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请阅读材料,回答问
23、题。 时间 主张 1864年 李鸿章说: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处辇毂之下(指国都),外则布满江湖之间(建议)购求西人机器,先制夹板火轮,次及巨炮兵船,然后水路可恃,海疆可安。 1906年 孙中山讲到: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 1910年 张謇提出“棉铁主义”,主张以发展棉纺织工业和钢铁工业来振兴实业。认为优先发展这两种工业,即“操经济界之全权”,可减少对外贸易逆差。 1930年 毛泽东说:我们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如果认清了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就会明白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
24、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状况及主张。(12分) (2)戊戌变法期间,建立了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21年后,以北京大学为先导,掀起了五四运动。请概述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的相同点。(6分)【考点】五四运动;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革命探索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归纳,李鸿章是在技术落后、民族危机背景下提出,孙中山是在革命思想高涨、清朝面临统治危机上提出,张謇是在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但产业结构不合理上提出,毛泽东是在城市中心论失败上提出;第二小问主张,结合材料
25、和所学知识归纳即可。 (2)此题问相同点,可以结合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的背景、性质和影响归纳。【答案】(1)李鸿章:西方列强人侵,中国落后于西方。提出学习西方科技,维护海防, 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形势高涨,清朝面临统治危机,主张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实现民主政治。 张謇: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但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外国大肆倾销等问题。倡导轻工业与重工业并举,实业救国。 毛泽东:城市斗争不符国情,接连失败。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每个人物背景2分,主张1分,共12分) (2)相同:都是挽救民旅危机的爱国运动;同时都具有反封建性质;都推动了思想的解放。(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共6分)3(
26、2016山西高三第一次联考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近代第一次留学潮形成于20世纪初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出现 了“留日热”,1905年留日学生猛增到8000多人,1906年又上升到1万多人。在“留日热”的 影响下,也有少量的留美生、留欧生出国深造。 材料二 第二次留学潮和第一次留学潮间隔仅10年左右,就在五四运动时期出现了。 这次留学潮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中心,当然留英、留德、留日等也有较大的发展。1925年,美国的外来留学生约7500多人,中国留学生则多达2500多人,占13。五四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许多青年试图寻求一种“劳工神圣”式的具有共产主
27、义色彩的社会蓝图;许多青年认为法兰西是自由民主的发祥地,梦想到法兰西去实际体验一下。1926年前后,在苏联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有1600多名。他们基本上是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旨在为中国培养革命栋才。 据李喜所中国留学通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两次留学潮出现的社会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两次留学教育的不同影响。(6分)【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教育发展主题【解析】(1)本小问社会背景,分为两次,分开作答,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思考,据材料一“我国近代第一次留学潮形成于20世纪初年”可知第一次留学潮(20世纪初年出现),据材料一“19世纪
28、末20世纪初,我国出现了留日热,1905年留日学生猛增到8000多人,1906年又上升到1万多人”和“在留日热的影响下,也有少量的留美生、留欧生出国深造”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政治方面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失败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经济方面新经济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思想文化方面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尝试失败,据材料二“第二次留学潮和第一次留学潮间隔仅10年左右,就在五四运动时期出现了”可知第二次留学潮(五四运动时期出现),据材料二“这次留学潮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中心,当然留英、留德、留日等也有较大的发展”、“五四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
29、起”和“1926年前后,在苏联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有1600多名。他们基本上是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旨在为中国培养革命栋才”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迫使国人重新思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五四之后中国革命浪潮的重新兴起,经济方面近代经济结构进一步变动,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思想文化方面新文化运动给传统思想以巨大的冲击,各种思潮竞相涌现。 (2)本小问不同影响,据材料一“我国近代第一次留学潮形成于20世纪初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出现了留日热”和“在留日热的影响下,也有少量的留美生、留欧生出国深造”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政治方面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准备了思想基础和
30、人才条件,思想文化方面进一步冲击了传统文化,传播了民主自由观念,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据材料二“第二次留学潮和第一次留学潮间隔仅10年左右,就在五四运动时期出现了”、“这次留学潮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中心,当然留英、留德、留日等也有较大的发展”、“五四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和“1926年前后,在苏联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有1600多名。他们基本上是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旨在为中国培养革命栋才”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政治方面客观上促进了共产党的创立,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转型,思想方面进一步冲击了传统文化,客观上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答案】(1)背景:第一次留学潮(20世纪初年出现):甲午战
31、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失败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尝试失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为资本主义强国;新经济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3分,答出三点即可) 第二次留学潮(五四运动时期出现):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迫使国人重新思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新文化运动给传统思想以巨大的冲击,各种思潮竞相涌现;五四之后中国革命浪潮的重新兴起;近代经济结构进一步变动,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3分,答出三点即可) (2)影响:第一次留学潮:进一步打破了传统夷夏观念;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准备了思想基础和人才条件;传播了民主自由观念,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3分,言之有理即可)
32、 第二次留学潮:进一步冲击了传统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共产党的创立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转型。(3分,言之有理即可)4(2016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三9月质量监测2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寻求国家富强,挽救民族危机,一批批先进的中国人受历史演化和文化结构所规定之逻辑的推动,先是把中国的失败归之于器物文明的落后,继之又认为政治制度的僵化是中国遭受侵略的根本原因,并因此而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后搞了旨在引进西方文化工艺技术以改造中国物质文化的洋务运动,和旨在引进西方文化之政治制度以改造中国制度文化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但结果都归于失败,于是人们又开始从
33、文化的深层结构进行反思,得出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系统与现代生活的格格不入是造成中国失败的结论,因而又有旨在引进西方文化之民主与科学精神、彻底批评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儒学的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摘编自李侃等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中国人最早知道马克思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则是在十月革命之后,亦即五四运动时期。1919年7月和1920年9月,列宁领导的苏俄政府两次发表宣言,宣布废除沙皇政府同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放弃在中国的特权,这和帝国主义对中国主权的长期侵略形成了鲜明对比。1919年10月、11月,李大钊分两期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该文充分肯定
34、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称其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这篇文章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此前后,新青年、每周评论、民国日报、建设等一批报刊纷纷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据统计,五四时期在报刊上发表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多达200多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译文。这样集中地介绍国外的一种思想理论,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是罕见的。 摘编自郑大华著民国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主要特征。(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35、谈谈你对外来思想文化的传入持何态度。(2分)【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思想解放主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从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原因、参与阶层、向西方学习内容以及结果来分析。 (2)根据材料一可以归纳为长期探索屡受挫折;根据材料二“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则是在十月革命之后,亦即五四运动时期”和所学知识可以归纳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推动;根据材料二“1919年7月和1920年9月,列宁领导的苏俄政府两次发表宣言,宣布废除沙皇政府同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放弃在中国的特权,这和帝国主义对中国主权的长期侵略形成了鲜明对比” 和所学知识可以归纳为十月革命和苏俄
36、对华政策的影响;根据材料二李大钊等人对马克思主义宣传可以归纳为先进知识分子的倡导和介绍。 (3)根据所学知识,从合理借鉴;反对全盘西化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等角度回答。【答案】(1)特征:救亡图存;由浅人深;参与阶层广;以失败告终。(每点1分,共4分) (2)原因:长期探索屡受挫折;(1分)十月革命和苏俄对华政策的影响;(1分)列强侵略加剧;(1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推动;(2分)先进知识分子的倡导和介绍。(1分) (3)态度:合理借鉴;反对全盘西化。(2分,言之有理即可)5(2016河南洛阳一模33)(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前后欧洲人向中国文明的学习,先从科学技
37、术开始,这不仅包括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还包括陶瓷、冶金、纺织等技术,以及军事技术和兵法等。之后又逐步深入到文化,即价值观、思想和道德。“东学西渐”对于欧洲而言,并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此时的欧洲,封建领主制的统治本身,已出现了矛盾,为了争霸,欧洲诸国就必须加强实力;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天主教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强调教徒的个性和自由,反对教廷及其分支机构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东学西渐”,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即设法学习中国的先进文明,以增强国力,并突破天主教的专制。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欧洲人都愿意接受中国文明。封建统治者(包括教会)对中国是采取排斤、抵制的态度;主张引进并
38、改造、吸收中国文明的,主要是代表新兴资本势力的变革者。 摘编自刘永拮“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 材料二 “东学西渐”的过程,是与欧洲的社会变革过程统一的。实际上,17世纪和18世纪初,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中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战本领的尊重等,开始被推举为模范丈明。也正是随着社会变革的进行,他们才逐步完成了对中国文明的引进和改造,这同时也就变革了欧洲本身,欧洲也由此而发达。 摘编自张允渭东学西传、西学东渐和中西触合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世纪前后至18世纪欧洲出现的“东学西渐”与近代前期中国出现的“西学东
39、渐”现象的异同。(1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和18世纪初欧洲推崇中国文明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并分析这一时期“东学西渐”对欧洲社会的重大影响。(8分)【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文明交流主题【解析】(1)本题属于比较类型题,相同点依据材料一中“从科学技术开始军事技术和兵法等。之后又逐步深入到文化,即价值观、思想和道德”可以概括出学习历程变化;依据材料中“封建领主制的统治本身,已出现了矛盾”可以归纳出学习者存在“矛盾与斗争”答案;依据材料一和二战中“他们才逐步完成了对中国文明的引进和改造”说明学习过程对外来文明的改造和利用。不同点的第一个方面从学习的动力角度思考,依
40、据材料一中“欧洲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即设法学习中国的先进文明”来概括欧洲学习的特点,东方学习从外敌入侵的角度思考回答;第二个方面从学习结果不同来比较作答。 (2)第一小问特征,结合17、18世纪欧洲思想的现实从“启蒙运动”倡导思想来回答;第二小问影响,从对欧洲思想、社会制度以及考试制度变化的角度思考回答。【答案】(1)相同:都经过了由科技逐渐转向文化、制度的学习历程;都存在变革势力与保守势力的矛盾与斗争;都与本国或地区的社会变革过程相结合;都存在对外国文明的改造与利用。(每点2分,任意三点得6分) 不同:前者主要是内驱力推动下的主动学习,后者主要是在外敌入侵导致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背景下的被动学习
41、;欧洲经过对中国文明的学习改造最终也完成了自身的社会变革,日益强大;近代前期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学习并没有使中国真正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8分) (2)特征:崇尚理性;反对专制和特权,追求民主平等。(4分) 影响:推动欧洲启蒙运动的开展或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欧洲政治制度(或人才选拔制度)的创新。(4分)6(2016四川德阳一模27)(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研究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思潮的时候,形成了三种基本的研究范式:一是“激进保守”范式,即主张西化、欧化或苏化,认为传统性与现代性是二元对立的关系;二是“抗拒调适”模式,即主张以传统去适应、调节和融合现代化,凸显中华文明的主
42、体性;三是“传统的发明”范式,即认为要想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赋予源于西方的现代性以一种中国主体的身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性的生长点。下图是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思想演变过程示意图。 据何爱国中国现代化思想史、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整理 结合上图并运用相关史实,对上述任一研究范式进行探讨。(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解析】根据材料中“激进保守范式,即主张西化、欧化或苏化,认为传统性与现代性是二元对立的关系”的描述,可知该范式指的是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结合这两场思想解放运动的相关史实与评价探讨即可;根据材料中“抗拒调适模式,即主张以
43、传统去适应、调节和融合现代化,凸显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可知其指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思想,结合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思想相关史实与评价探讨即可;根据材料中“传统的发明范式,即认为要想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赋予源于西方的现代性以一种中国主体的身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性的生长点。”的描述,可知其指的是维新变法思想,结合维新变法思想的相关史实与评价探讨即可。【答案】评分标准: 等级 要求 一等(108分) 观点明确,调用史实准确;论证逻辑严密; 二等(74分) 观点较明确,调用史实较准确;论证逻辑较严密; 三等(30分) 观点不明确;调用史实不准确;论证逻辑不严密; 参考示例:探讨“抗拒
44、调适”研究范式。 该范式强调以传统为主体去调节和适应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如,鸦片战争前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仍坚持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思想,只学西方先进的技术,仍顽固坚持传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指出以圣贤义理之学为根本,博采西学以挽救瓜分危机,扩大了学习西方的领域,但仍然继续突出了传统儒家思想的主体地位。 该范式没有看到中国传统性与西方现代性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如,义和团运动盲目抵制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来全盘否定中国文化。 该范式没有看到西方现代性在
45、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日益增强的影响力。如,从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的学习西方器物,到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学习西方政制,再到新文化运动的学习西方文化,学习西方的层次不断深化,西方现代性在与中国传统性的较量中日益占据上风。7(2016湖北荆门高三元月调研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启蒙的目标,文化的改造,传统的扔弃,仍是为了国家、民族,乃是为了改变中国的政局和社会面貌。它仍然没有脱离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固有传统,也没有脱离中国近代的反抗外侮,追求富强的救亡主线。所有这些并不是为了争个人的“天赋权利”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
46、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瘼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封建主义加上危亡局势不可能给自由主义以和平和渐进的稳步发展,解决社会问题,需要“根本解决”的革命战争。革命战争却又挤压了启蒙运动和自由理想,而是封建主义乘机复活,这使许多根本问题并未解决,却又笼罩在“根本解决”了的帷幕下被视而不见。 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 从晚清到民初,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追求近代性和固守传统性,似乎以一种复杂的方式互相纠缠,互相链接。通常民族主义从逻辑上来说,会将取向引向对传统性的固守和对近代性的拒绝,可是,
47、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却表现为对国家整体现代性的追求,简而言之即通过追求富强来凸显民族存在,而追求富强又只能是近代化和西方化。于是,民族主义立场和世界主义价值就常常混杂在一起,近代性的追求遮掩了传统性的固守,民族主义则经由世界主义来表达。 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出现“双重变奏”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奏”的影响。(15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近代的自由主义。(10分)【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思想解放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一中关键信息:它仍然没有脱离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
48、任”的固有传统,也没有脱离中国近代的反抗外侮,追求富强的救亡主线,概括即得。第二小问影响,需要辩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方面推动了近代救亡图存的运动,同时也产生消极影响,结合材料一中关键信息:革命战争却又挤压了启蒙运动和自由理想,而是封建主义乘机复活,这使许多根本问题并未解决。由此可见,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缺乏理性深入认识。 (2)从形成的背景和影响两方面评价中国近代的自由主义。从形成的背景看,受到西方文化、中国历史传统和近代现实国情的影响;从影响看,材料二中“通过追求富强来凸显民族存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和思想解放,但随着民族危机加深,日益边缘化。【答案】(1)原因:“以天下为己任”
49、的历史传统;近代救亡图存的急迫现实。(4分) 影响:有利于民族主义和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涨;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阻碍了启蒙运动的深化;为封建主义复活提供了便利;不利于对西方文化的理性、深入认识。(11分) (2)评析:中国近代的自由主义根植于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内在要求,并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产生发展。受中国历史传统和近代现实国情的影响,中国近代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相互交织,彼此影响。对于近代思想解放、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产生了重要作用,但最终在救亡图存的时代重压下发展艰难,日益边缘化。(10分,若有其他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8(2016四川自贡一模41)(12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在
50、中国兴起了一场“科学热”,一些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了西方科技的重要性。 时间 “科学热”表现 19世纪末 严复在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说“名、数、质、力四者皆科学也,其公例通理,经纬万端,而西政之善本斯而起“ 20世纪初年 几乎所有的新式学校把科学列为必修课;创办各类科学杂志,如亚泉杂质、科学世界等,“揭载格致算化农商工艺诸学科” 辛亥革命后 组织各种科学团体,如中国天文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华要学会、中华医学会等。其中1914年成立的科学社及其期刊科学月刊,曾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过重要贡献。 据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探讨“科学热”的兴起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51、,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全国卷41题【解析】根据材料中提到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等时间线索,结合这一时间段的时代特征可提出观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救亡运动、社会变革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热”的出现,结合这一时间段内与民族救亡运动、社会变革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再进行论证即可。【答案】示例:民族救亡运动、社会变革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19世界末20世纪初中国的“科学热”。(3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民主运动先后兴起,沉重的打击了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观念,为近代科学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政治环境;(3分)同时,
52、随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为“科学热”兴起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3分)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公民有了结社的自由权利,推动了各种科学社团的成立和中国科技的发展。(3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9(2016湖北宜昌一模41)(12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剧烈,思想界对中西学态度也不尽相同,各种社会思潮应运而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序号 观点 1 “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忠信为甲胄,礼仪为干橹”抵御外侮。 2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
53、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3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4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赛)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5 “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6 “我人今日在迷途中之救济决不能希望于自外输入之西洋文明,而当希望于己国固有之文明。此为吾人所深信不疑者。”“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依据一定标准将上述材料
54、分类(4分),并任选一类结合中国近现代相关史实予以说明(8分)。【说明:1分类时用材料序号表示并指出分类标准;2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思想解放主题;全国卷41题【解析】首先进行分类:材料1“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反映出顽固派完全肯定中学;材料4“只有(德、赛)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材料5“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反映出完全否定中学;材料2“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材料3“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材料6“决不能希望于自外输入之西洋文明,而当希望于己国固有之文明”,反映出部分肯定中学。然后选择一类,指出
55、其所代表的阶级属性,如顽固派、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派、新文化运动中保守派的言论,并概括这些主张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答案】分类(4分): 示例1:从对待中学态度分类(1分) 第一类:1完全肯定中学。(1分) 第二类:4、5完全否定中学。(1分) 第三类:2、3、6部分肯定中学。(1分) 示例2:从对待中学态度分类(2分) 第一类:1、2、3、6完全肯定或部分肯定中学。(1分) 第二类:4、5完全否定中学。(1分) 示例3:从对待西学的态度分类(1分) 第一类:1,完全否定西学。(1分) 第二类:4、5完全肯定西学。(1分) 第三类:2、3、6部分肯定西学。(1分) 示例4: 从对待
56、西学的态度分类(2分) 第一类:1,完全否定西学。(1分) 第二类:2、3、4、5、6完全肯定或部分肯定西学。(1分) 示例5:从对待中西学的态度分类。(1分) 第一类:1,完全肯定中学,否定西学。(1分) 第二类:2、3 、6肯定或部分肯定中学,同时学习西学。(1分) 第三类:4、5肯定西学,全盘否定中学。(1分) 其他言之有理者如从认识和实践的角度等分类也相应给分,但分类总分不超过4分,说明总分不超过8分。 说明(8分): 论证 一等 (85分) 准确、充分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 对材料的观点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能够把对材料观点的认识上升到理论或史观的认识层次。 二等 (42分) 能够运用
57、中国近代史史实。 对材料的观点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 (10分) 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 对材料观点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 示例1的第一类 第1则材料代表了顽固派的言论(1分),主张固守中国礼仪纲常,将传统文化作为救国的惟一法宝,认为只有寄希望于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抵御外辱(1分),故坚决抗拒西方文化(1分)。这种主张以维护封建制度为目的(1分),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2分),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分)。 第二类 第4、5则材料代表了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派的言论(1分),认为只有西洋文明才能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1分),故提
58、出从根本上废除孔学、汉文,全盘否定中国文化(1分)。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反对封建专制(1分),有利于思想启蒙(2分),但没有认识到西洋文明(自由主义)也有其内在弊端(1分),而且造成“一切黑暗”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光靠西洋文明无法救治“一切黑暗”(1分)。 第三类 第2则材料代表了洋务派的言论(1分),实际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封建制度优越,西方科学技术先进,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中国封建制度,故没有全盘否定中国文化(1分); 第3则材料代表了维新派的言论(1分),主张借助传统文化,宣传西方的君主立宪的政治学说(1分); 第6则材料(代表了新文化运动中保守派的言论
59、),认为要振兴中华,必须吸取西洋文明,但反对一切照搬、全盘否定本国的传统文化(1分);认为东西方文化应该取长补短,融合调和(1分)。 第2、3、6三则材料的观点都反映了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趋势和潮流(1分),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1分)。10(2016湖北稳派教育高三一轮复习质检40)(25分)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是在社会变革中不断演变和逐步形成的。一方面学习外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另一方面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国元年,教育部公布了新的教育宗旨:“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教育。”不久又颁布了有关高等教育的大学令。大
60、学令中规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分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大学设预科及本科,预科修业三年,本科修业年限按各科性质,三年或四年不等。本科毕业称学士。大学另设大学院,培养研究生。大学设校长一人及各科学长一人;教师分教授、助教授及讲师三种;各科设讲座。大学设评议会,由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组成,负责评议大学的一切重大问题。从大学令的整个内容可以看到,这个高等教育体系完全抄袭自邻国日本。而日本的学制又是以欧洲高等教育体系为蓝本。这个学制公布以后没有实行多久,就被美国式的学制所代替,称壬子癸丑学制,整个体系都是抄自美国。 (1)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高等教育的基
61、本特点(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背景(7分)。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注意道德教育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教育, 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设评议会负责评议大学的一切重大问题。这个高等教育体系完全抄袭自邻国日本被美国式的学制所代替”等关键信息,可从教育宗旨、教育管理、教育体制渊源等方面归纳即可;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缺陷、西学东渐等方面分析。 【答案】(1)特点:道德教育和功利性教育并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和西方文化教育并举);强调综合人才培养并适应国家需要;仿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学具备教育自主权。(回
62、答任意三点给6分) 背景:辛亥革命时期思想启蒙不足,对封建文化批判不彻底,民国初期国民教育水平低下;西方文化和高等教育制度不断传人并深刻影响中国;19世纪末以来,日本、美国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学习西方高等教育的重要对象。(7分) 11(2016湖北稳派教育高三一轮复习质检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经历了“古今之辩”和“中外之争”。 梁启超曾说:“中国自数千年以来,皆停顿时代也,而今则过渡时代也。严复认为:“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王国维认为:“学问之事本无东西”。孙中山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之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
63、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一个角度,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全国卷41题【解析】第一小问角度,根据材料梁启超认为中国文化是从传统向近代过渡的,严复和王国维探讨的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共同性,孙中山强调融合中西文化进行再创造,以上角度任选其一即可;第二小问探讨,按照题目要求“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这一限制条件进行,列举的史实首先必须是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其次是材料隐含的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答案】【评分细则】129分 观点明晰,史实准确,能充分运用中
64、国近代史有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逻辑严谨。 85分 观点明晰,史实准确,能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比较清晰。 40分 能摆出观点,相关史实运用不够准确合理,论证不足,逻辑关系不明。 【答案示例】 示例1:中华文化在近代逐渐从传统向现代化过渡。(4分)传统文化核心为儒学,强调伦理纲常,植根于自然经济,主要为封建专制服务。(4分)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传人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华文化逐渐增添了民主、自由、法治、宪政等现代化因素,传统文化中强调尊卑等级和血缘关系的成分逐渐减少。中华文化走向进步。(4分) 示例2:近代以来,中华文化以自身传统和西方近代文化逐渐交融、结合,呈现兼收并蓄的
65、发展趋势。(4分)鸦片战争以后,西学在中国广泛传播,从林则徐、魏源、曾国藩、李鸿章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重视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4分)先进的知识分子立足于传统,兼采中外,贯通古今,以批判性态度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指出其自身局限,用西学中的积极因素来改造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换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4分)12(2016四川遂宁高二第一学期期末31)(24分)近代以来,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碰撞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和社会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有两种传统,足以影响士大夫对外之基本态度。其一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其二是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历代积
66、累的经验,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的原因。(6分) 材料二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2)依据材料二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
67、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3)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8分) 材料四 中国人对于中国所处地位“变局”的发现,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议论中的一项重要前提。这些人的共同认识,以为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在中国历史上将产生一个前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在政治、经济、
68、文化领域的表现是什么?(6分)【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思想的萌发;文明交流主题;社会转型主题【解析】(1)根据材料“其一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其二是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可以得出中国中心的优越感、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结合所学可知产生这种思想的根源在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根据材料“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可知统治者改变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承认中国与西方各国平等,外交观念近代化。 (3)根据材料可知人们对待西学从拒绝到接纳,原因可从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 (4)结合19世纪后半期的阶段特征分析即可。【答案】(1)原因:中国中心的优越感
69、;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6分) (2)变化:统治者抛弃“天朝上国”意识,学习西方逐渐形成国家平等(近代国家)的世界意识;(2分)平等对外交往(近代外交)的意识(2分) (3)变化:由排斥(抵抗、拒绝)到接受(或主动学习)(2分) 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西学东渐;西方文明显示出先进性。 (任答3点,6分) (4)政治:领土主权大量丧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和资本输出市场(或表述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附庸)。 文化:西方思想不断传入,冲击传统价值观念。(6分
70、)13(2016湖北荆门高二第一学期期末29)(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1904年京师大学堂科目与专业设置简表 科目 专业 备注 经学科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各科预科阶段均开设的课程:经学大义、人伦道德、中国文学、外国语、体操。 政法科 政治、法律 文学科 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商科 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格致科 算学、化学、物理等 农科 农学、林学等 工科 机器、造船、电气等 医科 医学、药学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京师大学堂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6分)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图表信息可知京师大学堂既传授经学科目,也学习西方的科技,得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近代科技相组合,根据材料一中主要集中在商科、医科及格致和农科,说明学科的设置注重实用,根据设置的科目和专业看,主要是学习西方自然科学,体现了近代化的特点;第二小问原因,根据当时中国在维新变法后思想解放及外国的科技传播的影响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1)特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近代科技相组合;大多数学科的设置具有实用性;科目和专业设置近代化。 原因:中体西用思想的延续影响;西方近代科技传播的推到;人们思想的日益解放。(6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