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素材(提炼考点 核心解读)教案:古代中国政治史.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9218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素材(提炼考点 核心解读)教案:古代中国政治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素材(提炼考点 核心解读)教案:古代中国政治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素材(提炼考点 核心解读)教案:古代中国政治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素材(提炼考点 核心解读)教案:古代中国政治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素材(提炼考点 核心解读)教案:古代中国政治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素材(提炼考点 核心解读)教案:古代中国政治史.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素材(提炼考点 核心解读)教案:古代中国政治史.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素材(提炼考点 核心解读)教案:古代中国政治史.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素材(提炼考点 核心解读)教案:古代中国政治史.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素材(提炼考点 核心解读)教案:古代中国政治史.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素材(提炼考点 核心解读)教案:古代中国政治史.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素材(提炼考点 核心解读)教案:古代中国政治史.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素材(提炼考点 核心解读)教案:古代中国政治史.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素材(提炼考点 核心解读)教案:古代中国政治史.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古代中国政治史ks5u高考解读知高考了解高考动态,把握高考趋势古代中国政治史的考查主要集中于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特别是分封制与宗法制、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内涵的区分。近年高考对选官制度的考察也较多,特别是科举制。命题考查的角度主要是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标准与利弊及其影响等角度切入考查相关知识点。应考策好对策,高效、实用、有效在复习备考时,要明确不同朝代、不同历史时期中央强化皇权的措施与中央加强对地方管辖的措施,识记演变过程中的相关史实,并能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总体认识理解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特点。对于选官制度的备考,一方面要注意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演变及其

2、标准和影响; 另一外面则应适当将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的官员制度进行对比分析,关注中外历史的对比。ks5u核心解读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与宗法制分封制宗法制含义周天子把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利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和维系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维护分封制下的统治秩序、贵族的特权内容对象:先代贵族、王族、功臣诸侯权利:受封土地、人口;拥有和世袭诸侯国内军政大权;诸侯义务:效忠周王、定期朝贡述职、随王征伐核心:嫡长子继承制(标准:身份+年龄)特点层层分封、相对独立兄弟相宗、等级森严作用“天下共主”,加强王权,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疆域,促进

3、边远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间权力继承的纷争,维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巨大关系表里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分封的依据演变源于商,始于周,瓦解于春秋,废止于战国2、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带有深厚的迷信色彩;以血缘关系维系政治权力,政权带浓厚的部族色彩;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1、原因(1)理论根源:法家思想理论(2)经济根源:由小农经济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3)政治根源:统治者维护大一统和控制人民的需

4、要2、演变(1)初步形成(战国)各国变法(2)建立(秦朝)皇帝制度A、特点: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B、认识:皇帝是封建国家的权力最高主宰。皇权专制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核心,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为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公九卿制A、结构与职能皇帝丞相(主政务)御史大夫(主监察)太尉(主军事)奉常太仆卫尉郎中令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廷尉B、特点第一,以皇权为中心,互不统属,分工明确,相互牵制,第二,“家天下”特点。九卿中的奉常、宗正、郎中令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室私家服务的,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郡县制A、结构与职能中央郡县乡里郡守

5、(行政)郡尉(军务)郡监(监察)县令(行政)县尉(军务治安)县丞(司法)B、特点: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官位不世袭,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C、作用: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3)巩固(汉代)中外朝制度A、结构与职能皇帝中朝(亲信、侍从等)决策机构外朝(三公九卿)执行机构B、作用:通过转移相权及其机构的方式,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并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易导致权力的滥用或权力的旁落(外戚和宦官专权)。郡国并行(郡守、国相主行政)(4)完善(隋唐)三省六部制A、结构与职能皇帝中书省(决策)

6、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户 部礼 部兵 部吏 部刑 部工 部B、特点: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相互牵制C、意义:提高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皇权得以加强;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科举制A、演变:隋朝创立,唐朝时期完善,宋代进一步发展,于明朝鼎盛。B、含义:考试选拔人才制度C、标准:才学D、评价A)、积极:相较科举制前的选官制度更公平、公正和合理,有利于人才真正的选拔;扩大统治基础,打击士族门阀;加强中央集权;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队伍; 促进了文学的繁荣。B)消极: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阻碍科学文化的发展;功利性强。(5)加强(宋元)二府三司制A、结构与职能皇帝御前会议三司三司使(度支、盐铁、户

7、部)财政中书门下(政事堂)同平章事(正)参知政事(副)行政枢密院(枢密使)军政御史台(御史中丞)监察“二府”是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三司”指度支、盐铁和户部,长官是三司使。B、特点:以文制武,分散相权(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院分割军事权,而三司则分割财政权,加强皇权。行省制A、结构与职能中书省行省(行中书省)腹里(中书省直辖)(今山东、河北、山西、内蒙古南部以及河南北部等元大都周围地区)宣政院(边疆边远地区,西藏、四川和青海部分地区)路府州县B、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利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6)强化

8、(明清)内阁制A、背景:因相权妨碍皇权,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后,导致政繁忙。B、演变:奠基于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确立于明成祖,发展于明宣宗(票拟权)C、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咨询侍从机构D、作用: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军机处A、原因: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皇权,为了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B、地位: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C、特点: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保密性强;政治决策封闭性明显;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D、影响:皇权进一步强化,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提高行政效率。3、特点(1)以皇权为中

9、心,君主专制独裁,人治色彩浓厚;(2)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实行俸禄制,官僚政治;(3)皇权不断加强,中央不断集权。(4)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相权与皇权4、评价(1)积极:政治上,巩固大一统,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和统一;经济上,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上,有利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2)消极:政治上,易产生暴政,激化矛盾,甚至农民起义爆发;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政策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注:封建社会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而封建社会后期则以消极作用为主。ks5u知识升华一、古代中国政治制

10、度的演变趋势及其特点1、趋势公天下家天下方国联盟天下共主君主专制(1)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夏朝王位世袭制的建立,是从禅让制的“公天下”到“家天下”的标志。(2)最高执政集团从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到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这一过程经历了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再到君主专制三个阶段。“天下共主”局面下,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但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标志着最高执政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二、正确认识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制度1、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联系与区别这一知识点高考考查较多,是高考对古代中国政治史考查的一个重要知

11、识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应当分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来理解,同时又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1)含义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2)区别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主要涉及的是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两者此消彼长;而中央集权制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要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主专制必然实

12、行中央集权制,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的。(3)二者之间的联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主席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2、古代中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要方式(1)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皇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往往通过转移相权或者分散相权来实现;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中央政府通过不断改革地方行政体制,如增加地方行政级别等。(2)加强思想控制。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加强监察机制。(4)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如科举制把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从而实现加强中央集权。三、全面古代中国选官制度1、演变选官制度时间标准选拔形式

13、世官制夏商周血缘世代相袭察举制汉代品德由下而上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门第由下而上科举制隋至明清才学由上而下2、趋势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实;趋向于更公平、公正和合理;官吏任务权逐渐由地方收归中央。 ks5u体悟高考1.(2015年浙江卷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2.(2015年江苏卷历史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

14、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3.(2015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4.(2015年海南卷历史2)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5(2015年新课标卷文综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

15、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两汉政治6.(2015年新课标卷文综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7.(2015年北京卷文综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

16、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8.(2015年山东卷文综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9.(2015年安徽卷文综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举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10.(2015年福建卷文综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

17、,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11.(2015年浙江卷文综15)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 )A.汉代益州郡 B.唐代扬州 C.宋代扬州 D.元代顺宁府12.(2015年浙江卷文综17)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A. B

18、. C. D.13.(2015年重庆卷文综历史4)金史记载:“赞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法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这表明金章宗( )A完善了金朝典章制度 B开始推行内阁制度C治国理政不如金世宗 D照搬金世宗时的律令14.(2015年广东卷文综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15.(2015年海南卷历史7)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

19、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参考答案1、D【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本身指的就是宗法制度,“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和“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则是宗法制度典型的影响,“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既不能反映宗法制也不能反映其影响,“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是说不分内外的公正的选拔和任用人才,和宗法制度的选拔和任用人才是相反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说明不依靠亲族关系来选官,体现不出宗法制影响,这实际上体现了墨家“尚贤”的思想综上所述

20、本题答案只能是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及其影响2、A【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3、D【解析】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时期军国大事先由群臣商议,然后宰相上奏皇帝,皇帝最后做出裁决。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所以本题选D。A项表述与材料“最后必

21、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4、A【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据材料中“不与古同”可以排除先秦时实行的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BCD均错误。材料中“罢侯置守”指废除分封制,罢去诸侯,实行郡县制,设置郡守,答案为A。【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5、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两汉后期,特别是东汉后期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是两大顽疾。年幼的皇帝大多是在外戚的帮助下继位的,母族亲属关系自然受到重视,结果造成外

22、戚干政局面;皇帝年长后往往利用宦官打击外戚夺回权力,这又造成了宦官干政的局面。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依据材料可知,执政大臣也主要从外戚中选择,因此不能依靠外戚抑制相权,故A项错误;“家天下”是以父系血缘为标准的,外戚不属于“家天下”的范畴,故B项错误;“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的情况出现于西汉前期,而外戚干政是在两汉后期,故D项与“外戚干政”没有关系。6、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就是汉宣帝的那句话。汉宣帝说能够与他一同统治天下的人只有称职的郡太守,这说明汉宣帝对待地方问题的重视。因此A选项正确。再根据后代帝王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进一步说明地方的稳定对

23、于国家的统治是很重要的,但不是说历代帝王对汉宣帝尊崇,只是推崇汉宣帝对地方吏治的高度重视,因此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地方制度是不断演变的,后代并没有沿用汉代的地方制度,因此C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故B项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吏治的意义7、A【解析】“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说明“给事中”属于管监察的官员,据此可以推断管监察的唐朝门下省,应该符合题意,故选A;B属于军事机构、CD分别是明清时期皇帝的侍从机构,均不符合题意。【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三省六部制8、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宋时期的

24、地方制度。依据所学分析选项,A明显错误,宗法体系或宗法观念在中国古代从商周时期以来长期存在并占有重要的地位;B项符合题意,之所以“避亲”就是防止形成家族势力,进而造成地方割据;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地方机构的设置问题,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并没有强调完善监察制度,故排除D项。所以应选B。【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宋时期的地方管理9、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推举六名孝廉”可直接判断是汉朝推行的察举制,但材料中“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了察举制存在的一些弊端,即重门第,据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

25、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地方举荐制度,排除A、D;B是九品中正制,不合题意,故选C。【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10、B【解析】“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说明A解读错误;“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说明强调集体议决,因此选B ;C在题干中没有充分体现,而且中国古代在中枢权力中往往是分化权力、削弱相权,从而加强皇权;“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D解读错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朝中书省。11、D【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演变中存在一个规律即“

26、中央的权力越来越大、地方的权力越来越小”,根据这个规律越靠后的朝代的地方行政区划级别越低、权力也越来越小,汉代(州)郡县,郡为一级(或二级)地方行政区划;唐代道州县、宋代路州县,州为二级地方行政区划;元代省路府州县,府为三级地方行政区划,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就是D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区划级别12、B【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做本题时一定要注意不同时代的不同的标志性名词,高转筒车是唐朝的,三司使是宋朝的,木活字是元朝的,风力水车是明朝的。另外,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朝;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

27、绫匠、高转筒车出现于唐朝;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出现于元朝;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出现在宋朝,依照唐、宋、元、明顺序排列,所以按唐、宋、元、明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只能是B。【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不同朝代的标志性机构等13、A【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赞曰”可排除C项。内阁制开始于明朝,所以B项错误。C项内容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材料整体内容是在赞美金章宗治国。D项与材料内容“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不符合,金章宗在治国政策上是有自己的建树的,故答案选择A项。【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金朝完善典章制度14、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

28、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该朝臣认为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乱政,由此可知他是希望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的,故该朝臣主张加强相权,故本题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君相矛盾,不是中央和地方矛盾,故A不符合题意;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材料“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不符。【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相矛盾15、B【解析】本题考查从题目和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战国时韩非子的思想确定了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A项时代不符;根据材料“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朱元璋在明初通过重刑以治理“乱世”,B项正确;自汉武帝时,尊儒尚法一直都是封建社会的治国理念,C项错误;D项“执法无准、量刑无据”在材料中未体现。【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