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九单元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9070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九单元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九单元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九单元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九单元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九单元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九单元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九单元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九单元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九单元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九单元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九单元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含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九单元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含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九单元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含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九单元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含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考纲清单(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2)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918年,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3)内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是苏俄在国内战争形势下被迫采取的措施。(5)评价积极:保证

2、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图解历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2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执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时间:1921年。(3)内容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可自行支配。工业: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部分企业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允许商品买卖,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4)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5)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

3、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稳定了政治形势。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图示明史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3“斯大林模式”(1)背景: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2)表现工业: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其提供资金。农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3)评价成就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弊端片面

4、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长期的计划指令,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露;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2)措施经济: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给企业部分权利。政治: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此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

5、(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2)措施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注重发展重工业。(3)结果: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增长,1975年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3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2)措施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所有制结构,实行租赁制,开始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和家庭农场。(3)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戈尔巴乔夫开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归纳总结苏联社会主义改革1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当时苏俄生产

6、力的发展。_答案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争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超越了当时苏俄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后来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意味着苏俄(联)背弃了社会主义的目标。_答案新经济政策“新”在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战胜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以新经济政策并没有背弃社会主义的目标。3苏俄新经济政策中的“新”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新”含义一致。_答案前者旨在利用市场和商品经济的作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后者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挽救和发展资本主义。4斯大林模式是指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_答案斯大林模式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不能将它简单地理

7、解为只是一种经济体制。5“斯大林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_答案“斯大林模式”所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对世界尤其是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重大影响,但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6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_答案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7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_答案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

8、”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考点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轨 概念解读与新经济政策相关的历史概念国家资本主义是由国家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国家本身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国家资本主义是变相的私人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阶段,就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国家资本主义是在国家管理之下,用各种形式和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是变资本主义经济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过渡经济形式,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 获取材料信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

9、新经济政策转轨的原因材料目前政治形势的全部关键,就是我们正处在转折的过渡时期,正处在有着某些曲折的从战争过渡到经济建设时期这是一项新的任务,因为现在经济任务第一次具有这样大的规模,我们应该意识到,应该记住,经济战线上的战争是更困难、更长久的;要在这个战线上获胜,必须使更多的工人和农民变得主动、积极和忠诚因为我们若不恢复经济生活,在战争的第二阶段就不能战胜敌人,这一点是驳不倒的;让我们使千百万人更自觉地对待经济战线上的战争吧。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但是,为了恢复工业,就需要有富余的农

10、产品摘编自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要求:根据材料分析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轨的必要性。试答:_答案(1)从政治形势来看:正面临着从战争过渡到经济建设时期。(2)从当前任务来看:要获得工人、农民的支持,要恢复经济生活。(3)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来看:余粮收集制的弊端给农民带来巨大伤害;取消商品贸易的政策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必要。因此,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已成为苏维埃政权的当务之急。连线高考学会分析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时,要注意找到“分析”的角度,例如本题可以从政治形势、当前任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等角度进行分析。 运用材料说明问题新经济政策的内

11、容材料1921年3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告农民书说:“今后,粮食征收制废除,代替它的是对农产品的实物税。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同年,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1922年5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

12、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摘自王斯德20世纪的世界史要求:分析材料,说明新经济政策在农业领域中的体现。试答:_答案新经济政策在农业领域实行了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减轻农民负担,给予农民一定的土地使用权;允许土地转让和雇佣劳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加强工农业生产联系。认知深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考点二斯大林模式 从材料中发现问题斯大林模式的表现材料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

13、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了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发现问题:布哈林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拥护者,他在苏联工业化建设道路问题上的主张与斯大林模式是相冲突的。要求: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试答:_答案在发展途径上:布哈林主张全面

14、发展,先轻后重;斯大林则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资金来源上:布哈林主张轻工业积累与本国节约;斯大林则主张农业服务于工业。在发展速度上:布哈林主张按常规速度发展;斯大林则主张竭力加快速度发展。认知深化苏联与西方国家工业化道路的不同及原因(1)不同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高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的。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消灭了剥削阶级,所以没有阶级分化,而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阶级分化。(2)原因社会制度不同。苏联是社会主义制度,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历史进程不同。资本主义经历了几

15、百年的历史进程,苏联工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次试验。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苏联的工业化是在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薄弱、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进行的。 认识史料的价值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史料一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图是苏联工业化时期的一组海报。图一工业化之路图二纺织工业史料二“农村中也开始了农民群众建立集体农庄的劳动高潮。农民们一批批地来到国营农场和机器拖拉机场,观看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器的操作,看得眉飞色舞,马上决定加入集体农庄。现在他们终于找到了出路,找到了走向美好生活的道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该书经过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审定,斯大林亲自参与撰

16、写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全国党史教材)史料三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访问苏联。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的、更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莫斯科日记: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辨析史料:上述三则史料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历史叙述。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史料一的宣传海报与重要事件有关,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史料二出自官方编订的教材,政治色彩浓厚。史料三为法国作家亲

17、自看到的苏联,评价较为客观,可信度比较高。应用:(1)通过对以上关于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研究,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史料一中宣传画全面准确地总结了苏联工业化成果B史料一中图二与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的政策不符C史料二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过上了美好生活D史料三中罗曼罗兰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作家,其观点带有贬损苏联的色彩(2)通过对以上史料的研究,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斯大林模式?试答:_答案(1)B(2)苏联掀起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高潮,建设热情高涨取得巨大的工业成就。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对农民剥夺严重,农民生产积极性并不高。集权体制和特权阶层形

18、成,不重视改善民生,压制了自由、民主。认知深化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和特点(1)原因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分集中重要的客观因素。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及理论上的失误、思想方法的绝对化等,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2)特点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发展

19、重工业,牺牲农民利益以实现工业化;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考点综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相似点背景当时都面临经济困难、社会动荡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中国十年“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内容都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苏俄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中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苏俄放开商品市场,允许资本家经营企业,还允许外国资本家到俄国经营中国发展多种经济成分,鼓励私人开

20、办企业,同时,向国外大力招商作用都使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得到稳定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起来,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中国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国民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战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及启示(1)措施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改革劳动者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

21、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大锅饭”现象严重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2)启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1(2016江苏高考,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答案C

22、解析随着苏联“一五”计划的深入,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的现象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下,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业发展的史实,故C项正确。误区警示本题误选集中于B项,主要原因是片面理解苏联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差不多同时进行,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政府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也存在过火行为和严重错误,采用行政命令和威胁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因此,本题的落脚点应是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而不是农业集体化本身。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全面理解斯大林模式,尤其是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2(

23、2015江苏高考,19)“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答案B解析20世纪50至80年代,苏联处于斯大林体制下,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故B项正确。此时,苏联的制度并未发生变革,故A项错误。冷战格局下,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相互对峙,科技交流受到很大影响,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与

24、科研方向无关,故D项错误。误区警示本题误选主要集中于D项,主要原因是考生对材料的主要含义和选项的理解发生偏差。苏联科技人员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发明没有能够充分地转化为生产力,显然与计划经济体制有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但经济缺乏活力,科技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也不强。解题时,抓住本题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选择一个“最”准确的答案,应该是比较容易的。3(2018江苏高考,18)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

25、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C对:根据题干所述举措可知,当时苏联撤销部分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经济行政区,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相应的经济行政区,其主要意图在于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命题评审本题难度中等,误选A、B、D项的比例分别为7.9%、6.74%、3.07%。误选的主要原因在于未能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4(2019课标全国,35)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

26、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 500万1 230万蔬菜与瓜类4 700万1 300万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A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到1970年,苏联的实际钢产量和煤产量都比计划要低,而肉和蔬菜与瓜类等生活必需品的产量远远低于计划任务,说明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5(2017课标全国,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革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

27、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答案A解析斯大林体制在农业中的问题主要是农业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材料中物质报酬发放次数的增多,工资制度的改革都是在试图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只是在原有体制上的小修小补,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B项错误;“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此时农业集体化已经完成,D项错误。11920年,俄国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人们要忍受着冬季严寒的侵袭。到1921年,情况更惨了。这主要是因为()A

28、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国内战争的破坏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延续D西方国家的封锁答案C解析根据时间“1920年”“1921年”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可知C项正确。2苏俄(联)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相对于租让企业,租借企业比较多,仅1924年就由国家租出6 488个。但是,它们多是磨粉厂、碾米厂、榨油厂、制革厂甚至是一些小作坊,承租人多是原来的业主,另外大约有1/4的承租人是合作社。这表明当时苏俄(联)()A借助本国资本建立工业体系B准备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C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D举借内债来解决民生方面问题答案C解析材料中并不是借此建立工业体系,故A错误;当时苏俄(联)是允许资本主义经济

29、发展,但未涉及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故B错误;材料中是苏俄(联)暂时将部分企业租让和租借,说明通过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推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C正确;材料中是承认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不是举借内债,故D错误。3“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按照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耕种,然后在公开市场上以他们所能得到的最高价格,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A单一公有制的产生 B新经济政策的成效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余粮收集制的扩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

30、“斯大林模式”。材料中表明私人土地仍然存在,还没有建立单一公有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当时农业实行集体农庄生产,是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的表现,不符合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农民对集体农庄生产的不满,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显现,故C项正确;余粮收集制的扩大出现在国内战争结束后,新经济政策实施前,此时农民并没有在集体农庄生产,故D项错误。4(2019江阴模拟)1962年苏联学者利别尔曼建议,用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在赫鲁晓夫的倡导下,围绕此建议展开了学术讨论。 这一讨论()A主张恢复新经济政策B使苏联经济进入市场轨道C动摇了公有制的地位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

31、制改革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用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可知利别尔曼建议的实质就是要给企业部分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故选D项。51990年,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大国已经落到了满世界乞讨购粮款的地步。按戈尔巴乔夫的说法:“苏维埃事业失败在于奋斗几十年后才发现,我们仅仅是一个拥有很多原子弹的第三世界国家。”这揭示出苏联()A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 B国防建设的显著成效C社会经济的严重落后 D重工业建设高度发达答案A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到1990年,苏联粮食和购粮款奇缺,有先进的军事技术而物质极端匮乏,体现出苏联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故A项正确;通过题干可以看出苏联国防建设成效显著,但不能全面概括题意,故B项错误;题干表明苏联的农业生产的落后,国防技术和重工业发达,不能说明其社会经济严重落后,故C项错误;重工业高度发达是题意的一个方面,不全面,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