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2019学年下学期2018级二月月考地理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有且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错选、多选均不得分。)下图是不同纬度和地点太阳黑子活动与年降水量变化的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 根据图示,可知()A. 太阳黑子活动呈现周期性变化,周期大约15年B. 年降水量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C. 年降水量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D. 年降水量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2. 太阳活动()A. 黑子和耀斑是主要标志B. 干扰无线电长波通讯C. 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D. 与旱涝灾害没有关系【答案】1. D2. A【解析】【分析】考查黑子的影
2、响。【1题详解】由图可以知道,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具有相关性,有的时候成正相关,有的时候成负相关,因此年降水量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周期大约是11年,正确答案选D, ABC错误。【2题详解】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而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会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不能够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太阳活动尤其是太阳黑子和地球上的降水密切相关,和旱涝灾害相关。正确答案选A ,BCD错误。【点睛】黑子发生在太阳外部大气的光球层上,黑子并不黑,只是温度比周围的温度略低了些,黑子活动周期是11年,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2.黑子数的多少与全球降水有相关性,同一时期,有的地方
3、正相关,有的地方负相关;同一地点,有的年份正相关,有的年份负相关。3.黑子发生在太阳外部大气的光球层上,耀斑发生在太阳外部大气的色球层上,太阳活动周期是11年。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3.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地壳在陆地上的平均厚度大约17千米B. 是软流层C. 横波在层传播速度比层快D. 层和层都属于岩石圈4.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地面称为震中。我国青藏高原某地某日发生较强地震,震源深度约为20千米。这次地震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A. 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B. 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C. 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D. 先上
4、下颠簸,后水平晃动【答案】3. D4. D【解析】地壳在陆地上的平均厚度大约33千米。层是硅铝层,层是硅镁层,组成地壳,都属于岩石圈。地壳震波的横波传播速度比纵波慢,纵波先传播到地面。【3题详解】地壳在陆地上的平均厚度大约33千米,A错误。图中是地壳的硅镁层,B错误。横波在层传播速度比层慢,C错误。层是硅铝层,和层都属于岩石圈,D正确。【4题详解】我国青藏高原属于大陆区域,地壳震波的横波传播速度比纵波慢,纵波先传播到地面,这次地震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D对。A、B、C错。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脸颊多为黑红色,中午常脱掉藏袍的一只袖子,这些现象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读“
5、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5. 藏族人脸颊呈现黑红色,原因之一是()A. 过多B. 过强C. 过多D. 过强6. 藏袍适应自然环境,反映出当地()A. 弱、强B. 弱、强C. 强、弱D. 强、弱7. 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最明显的变化是()A. 减弱B. 增强C. 减弱D. 增强【答案】5. B6. D7. D【解析】【5题详解】图中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是地面辐射,是大气逆辐射。藏族人脸颊呈现黑红色,原因之一是过强,B对。与其它地区相同,A错。是长波辐射,不是脸颊黑红色的原因,C错。空气稀薄,弱,D错。【6题详解】藏袍适应自然环境,中午常脱掉藏
6、袍的一只袖子,说明当地昼夜温差大,反映出当地白天太阳辐射强,中午气温较高。但空气稀薄,大气保温效应差,夜晚气温低,即强、弱,D对。与无关,的强弱受太阳辐射影响,不是根本原因,A、B、C错。【7题详解】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大气保温效应增强,会导致最明显的变化是增强,D对。不受影响,A错。减小,变化不明显,B错。辐射的热量损失减少,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不会导致减弱,C错。读下图“地理课堂某自然地理过程模拟实验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8. 该模拟实验过程中,烟的运动轨迹是()A.B.C.D.9. 下图符合上述实验模拟的原理的是()A.B.C.D.【答案】8. A9. B【解析】【分析】考查热
7、力环流原理。【8题详解】根据热力环流的)良哩,受热处气流上升,遇冷处气流下沉。该模拟实验过程中,烟在冰块处下沉,在热水处上升,烟的运动轨迹是顺时针环流。图A符合,A对。图D、图C没有形成环流,图B是逆时针方向环流,B、C、D错。【9题详解】该实验烟在冰块处下沉,在热水处上升,即受热处气流上升,遇冷处气流下沉。主要模拟的是热力环流, B对。A错误。C选项晚上刮的是山风,有山顶吹向山谷,D选项是由郊区吹向市区,成逆时针。CD错误。【点睛】热力环流的原理,受热处气流上升,遇冷处气流下沉。近地面水平方向冷的地方气温低、气压高,热的地方气温高,气压低,空气由高压欧向低压。热力环流是循环运动,形成环流。下
8、图为“北京时间 2018 年春分日 8 时东亚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0. 图中城市中,风力最强的是()A. 拉萨B. 西安C. 呼和浩特D. 乌鲁木齐11. 此时,拉萨的风向是()A. 东北风B. 西北风C. 东南风D. 西南风【答案】10. A11. A【解析】【分析】考查等压线相关知识。【10题详解】风力最强的地方就是等压线最密集的地方,正确答案选A。拉萨等压线最密集,风力最强。而西安、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等压线都非常稀疏。【11题详解】此时拉萨的风向应该是偏北风。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因此拉萨的风向是东北风。正确答案选A
9、。【点睛】同一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单位距离内气压差异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越大。判断风向:先做出该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等压线不规则,呈弯曲状态,则做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的线即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然后再根据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规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基础上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做出偏向角度为3545之间的风向,由此确定此点的风向。下图为我国长江某河段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2. 有人说该河段“富”,也有人说该河段“险”,“富”和“险”分别是指()A. 九省通衢地上悬河B. 洞庭湖畔赤壁战场C. 鱼米之乡九曲回肠D. 黄金水道险
10、滩密布13. 历史上,此段河道变化频繁的主要因素是()A. 植被稀少和流水作用B. 地势平坦和流水作用C.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D. 地壳变动和人类活动14. 现在该段河道已基本稳定,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修建了荆江大堤大量采挖河沙进行河道的裁弯取直减少农业灌溉用水建设防护林工程建设三峡水利工程A. B. C. D. 【答案】12. C13. B14. D【解析】【分析】流域特征、洪涝灾害及流域治理为本题主要考查点。【12题详解】根据题目提示以及图示,可以判断出该河段是长江的荆江段。荆江段有两大特征,一是该河段为地上河,二是该河段河道弯曲。荆江段位于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网密集,是鱼米之乡
11、;该河段河道弯曲,有九曲回肠之险。正确答案选C。ABD错误。【13题详解】地上河易决口是此段河道变化频繁的主要原因,地上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长江流出三峡后,进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水流速度变慢,泥沙大量堆积。正确答案选B。与植被稀少、流水作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地壳变动无关。ACD错误。【14题详解】大量采挖河沙易使得河道堤防崩溃,减少农业灌溉用水使得河道水量增大,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同时会影响该地的农业生产。所以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通过建设大堤,建设防护林以及河道的改造实现对其改变。正确答案选D。ABC错误。【点睛】拓展延伸:荆江九曲回肠的原因:首先长江进入中下游平原后流速陡然减缓,泥沙容易沉积。其
12、次是河流两岸是沙质土壤易受流水侵蚀,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使得两岸受侵蚀不均。下图示意某河流地貌形成演化中的不同阶段,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5. 该河流地貌演化时段的先后顺序为()A. abcdB. badcC. cdabD. dacb16. 野外考察发现P处沉积物混杂着较多粒径粗大的砾石,导致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A. 堆积作用强烈B. 侵蚀作用强烈C. 山洪暴发频繁D. 河流改道频繁【答案】15. B16. C【解析】【分析】试题考查河流地貌【15题详解】结合图中图例可看出a、c、d都是在冲积扇基础上不断侵蚀形成的,b图表示冲积扇,可推测演化顺序为badc,B正确;图b是冲积扇上形成了冲沟,
13、图a表示受流水下蚀作用后形成河谷,图c是河谷形成后下蚀减弱,侧蚀加强,图d因侧蚀加强,河道弯曲。【16题详解】有粗大的砾石沉积说明水流速较快,流量较大,堆积作用强,原因最有可能是山洪暴发频繁,C正确。【点睛】河流发育初期,河道呈“V”型,河流侵蚀以向下侵蚀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河流发育中后期阶段,河流向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道变宽,河道更加弯曲,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槽型河谷。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
14、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7. 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 坡度和缓B. 岩石裸露C. 河流、沟谷众多D. 降水集中18. 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降水较少山地相对高度较小河流较长风化物粒径较小A. B. C. D. 19.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A. 海拔较高B. 土层浅薄C. 光照不足D. 水源缺乏【答案】17. C18. B19. B【解析】【17题详解】据材料可知,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碎物质堆积而形成的
15、扇形堆积体。结合图可以看出洪积扇集中分布在贺兰山东麓,贺兰山山势较高,河流主要东流,短小流急,加之东侧降水偏多,山麓地带沟谷众多,从上游带来的泥沙众多,在山麓处地势降低,泥沙沉积,因此形成集中连片的洪积扇。故选C。【18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的河流流程较长,而且流域内地势起伏小,这样,水流速度和缓。流水在上游侵蚀、搬运、在甲地的堆积作用不够旺盛,正确。故选B。【19题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这里洪积扇堆积物以砾石为主,这就说明冲积扇坡度较大,流水较急,不利于小颗粒物质堆积,造成土层浅薄,不利于耕地分布。故选B。读我国某种自然灾害分布略图,完成下列各题。20. 这种自然灾害最有可能是()A.
16、 寒潮B. 旱灾C. 台风D. 洪涝21. 灾害来临时,个人采取的防灾措施,正确的是()A. 泥石流来临,向地势低处跑B. 地震来临时,迅速跳楼逃生C. 台风来临时,关闭门窗D. 干旱灾害时,减少饮水量【答案】20. B21. C【解析】【分析】考查自然灾害的分布。【20题详解】由图可知,这种自然灾害在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东南亚海地区最为严重,在全国尤其是东部季风区有大面积分布,因此最有可能是还在华北地区春旱,尤其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地区,通常是秋旱,因此正确答案选B。台风对我国内陆地区的影响较小,寒潮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影响较小,洪涝灾害在西南地区以及西北地区影响也较小。ACD错
17、误。【21题详解】当发生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故A叙述错误.当地震发生时,千万不跳楼,跳楼有摔死的危险,躲在狭窄的空间里,或是躲在桌子下面,故B叙述错误。台风来临时,渔船进港避风,在家关好门窗,故C叙述正确。干旱灾害时,要注意生产、生活中节约用水,但不能减少饮水量,故D叙述错误。【点睛】“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且对人类社会造成了的危害的现象和事件。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龙卷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下图为某地区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22. 矿产资源普查最适合使用()A. GPSB. RSC. G
18、ISD. BDS23. 河堤建设主要考虑的图层组合是()A. B. C. D. 【答案】22. B23. B【解析】【22题详解】遥感RS可用于矿产资源普查;GPS是全球定位系统,BDS是中国北斗导航系统,都是定位导航作用;GIS是地理信息系统,主是提供分析、查评、决策的。选B正确。【23题详解】河堤是保护河道,减少河流的侵蚀、起到防洪的作用,建设河堤要考虑河流的分布,河流影响河堤的分布;考虑地基的承载力,影响河堤建设的土石方量;考虑地形地势,影响河堤建设的施工难度。选B正确。【点晴】河堤,沿江河、渠道、湖、海岸边或分洪区、围垦区边缘修筑的挡水建筑物。筑堤可抵御洪水泛滥,挡潮防浪,保护堤内居民
19、和工农业生产的安全,是重要的防洪工程措施。堤线宜选在地势较高,土质较好的地段;河堤的堤线要适应河势流向,避免急弯,少占耕地,以满足堤身稳定和维修取土的要求,所以修建河堤要考虑地形、河流的分布、地基的承载力。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农业生产、植被恢复和土地的合理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图为黄土高原某沟壑区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水分含量剖面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24. 图甲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加()A. 土壤剖面相同深度含水量增加B. 土壤总的储水能力提高十分显著C. 地表径流下渗补给的能力降低D. 降水后形成地表径流减少明显25. 从土壤水分条件看,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
20、A. 阳坡缓坡B. 阳坡陡坡C. 阴坡陡坡D. 阴坡缓坡【答案】24. C25. D【解析】【24题详解】根据图甲中曲线,随着坡度的增加土壤剖面相同深度含水量减少,A错。土壤总的储水能力下降,B错。地表径流速度快,下渗补给的能力降低,C对。下渗少,降水后形成地表径流增加明显,D错。【25题详解】根据图甲、图乙的曲线,从土壤水分条件看,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阴坡、缓坡,D对。阳坡含水量比阴坡小,陡坡含水量比缓坡小,水分条件较差,A、B、C错。牙刷草是找铜矿的指示植物。“牙刷草,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就有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完成下列各题。26. 牙刷草生长所需的铜元素
21、主要来自()A. 生物B. 气候C. 地形D. 成土母质27. 有关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 气候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B. 成土母质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C. 陡峭的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D.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风化壳逐渐加厚【答案】26. D27. C【解析】【26题详解】成土母质是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质改变,形成疏松的风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外)的最初来源。故D正确。【27题详解】陡峭的山坡受重力影响,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故C正确。土壤形成过程中,气候和生物是比较活
22、跃的影响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故A错误。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故B错误。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降低,风化物逐渐变薄,故D错误。【点睛】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高温湿润的环境,利于风化壳发育。读大西洋表层海水性质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28. 大西洋表层年平均盐度最高的地方海水密度大约是()A. 37kg/m3B. 1027kg/m3C. 1025kg/m3D. 1023kg/m329. 对大西洋表层年平均密度、盐度与温度的理解,正确的是()A. 大西洋表层年平
23、均密度与盐度几乎没有关系B. 大西洋表层年平均密度与温度大致呈正相关C. 北半球高纬度的海水密度略高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D. 南半球的海水密度总是低于北半球同纬度地区【答案】28. C29. C【解析】【28题详解】据图可知,图中三条曲线根据纵坐标数据名密度、温度和盐度,再结合海水各要素分布可以判断图中黑实线为密度曲线、点虚线为盐度曲线、另外一条较稀疏的虚线为温度曲线;从图中能看出大西洋表层年平均盐度最高的地方海水密度大约是1025kgm3,故C项正确。【29题详解】一般盐度较高的海域,海水的密度也较高;大西洋由于北半球海域有较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使其蒸发量和水温都高于同纬度的南半球,而导致
24、海水密度高于南半球海域,故C项正确。30.下图为世界某海域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图,该海域存在一个势力较强的洋流,这个洋流对沿岸气候和海洋生物有着重要影响。图中洋流是()A. 白东南向西北流动的暖流B. 白西北向东南流动的暖流C. 白东南向西北流动的寒流D. 白西北向东南流动的寒流【答案】C【解析】【分析】考查洋流与等温线的关系。【详解】洋流与等温线弯曲的方向是一致的,因此洋流是白东南向西北流动,由温度低区域流向温度高的区域,因此是寒流,正确答案选C。【点睛】难度不大,基础知识考查。二、综合题。(共3题,40分)31.下图是“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
25、行星名称。A_,C_,D_。(2)在图中绘出土星的公转方向_。(3)小行星带位于_星和_星轨道之间。与E行星结构相似的行星是_星。(填文字)(4)试分析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理环境的特点与生命物质存在条件的关系,并用直线相连。地球磁场_a地球表面存在大气层地球的质量与体积_b削弱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强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_c水处于液体状态地球大气中的臭氧层_d减少宇宙射线对生命的伤害【答案】(1)水星地球天王星(2)略(逆时针)(3)火木木(4)【解析】【详解】(1)结合太阳系行星分布规律,字母代表的行星名称,A是水星,C是地球,D是天王星。(2) 土星的公转方向,绘成逆时针方向。(3)小行星带位于火星
26、和木星之间。E是土星,与E行星结构相似的行星是木星。(4)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理环境的特点与生命物质存在条件的关系,地球磁场,能够减少宇宙射线对生命的伤害,对应d。地球的质量与体积 ,使地球表面存在大气层,对应a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地表的水处于液体状态,对应c。地球大气中的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削弱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强度,对应b。【点睛】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与土星结构相似的行星是木星。地球磁场,能够减少宇宙射线对生命的伤害。地球的质量与体积 ,能吸收住一定大气,使地球表面存在大气层。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地表的水处于液体状态。32.我国东
27、南一滨海城市的高中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影响”小课题研究。甲图是学生绘制的该滨海城市的海陆气温日变化图;乙图是学生绘制的该地区海陆之间气流的运动状况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帮助他们完成这项研究。“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1)海陆风是沿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的差异,风向以为周期,随昼夜更替而转换。它也是一种,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2)图甲中代表陆地的序号是;由图甲可推断,图乙中海风出现的时间约为。A18时次日7时B4时当日14时C16时次日8时D6时当日18时(3)简析海风对沿海城市大气环境的有利影响。【答案】(1)海陆热力性质一天热力环流(2)D(3)海风从
28、海上吹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解析】【分析】考查热力环流的应用,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采用实验的形式,紧扣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地理实践能力。【详解】(1)海陆风是热力环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海陆受热差异。白天,陆地吸热速度快,受热多,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间,陆地散热速度快,受热少,气流下降,形成高压,海洋上形成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风向以一天为周期。(2)读图,海洋比热容大于陆地,因此其温度变化比陆地小,昼夜温差小,图中为陆地,为海洋。白天,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吹海风。海风出现的时间应当是陆地温
29、度高于海洋,因此时间是6时当日18时,选D。(3)海风来自温度较低的海洋,有助于降低城市温度,增加空气湿度,使大气污染物扩散,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点睛】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
30、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33.读下列图,回答问题。(1)我国的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地区旱灾最严重,江淮地区的旱灾多发生在 季。(2)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其有益的方面是。(3)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主要发源于地区,影响范围广,除、滇南、台湾、海南几乎不受影响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均受其影响。(4)从图乙中可看出,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请简要分析该地区多发泥石流的主要自然原因。【答案】(1)华北夏(2)带来降水,缓解伏旱(3)蒙古、西伯利亚青藏高原(4)该地带地壳运动强烈,地震频发且震级高,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
31、重;加上降水季节变化明显,暴雨集中,使泥石流灾害多发。【解析】【分析】难度不大,基础知识考查,主要考查了我国旱灾分布区及其原因,台风的有利影响以及寒潮的源地、西南多地质灾害的成因。要求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扎实。【详解】(1)可以直接从图中读出答案。我国华北地区的干旱一般为春旱,因为该地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干旱为伏旱,多发生在7、8月份,此时雨带北移至黄河流域附近。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下,降水少。(2)台风可以带来降水,缓解旱情。(3)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影响范围广,除青藏高原、滇南、台湾、海南几乎不受影响外,我
32、国大部分地区均受其影响。(4)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交会处,所以多地震活动。我国西南部的四川、云南、贵州处于青藏高原与东部地区的交界处,该地区地壳运动强烈,多山地,且降水集中,常发生滑坡与泥石流等灾害。【点睛】“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且对人类社会造成了的危害的现象和事件。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龙卷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旱灾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气候。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干旱都引起旱灾,一般地,只有在正常气候条件下水资源相对充足,较短时间内由于降水减少等原因造成水资源短缺,造成对生产生活的较大影响,才可以称为旱灾。例如华北地区属于半湿润区,其春季夏季的干旱对其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影响,可以称作旱灾。而我国西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其气候特征是常年降水少,气候干旱,人们已经习惯了其干旱的气候,所以此地一般的干旱不能称作旱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