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板块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7 古代诗歌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8278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板块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7 古代诗歌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板块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7 古代诗歌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板块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7 古代诗歌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板块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7 古代诗歌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板块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7 古代诗歌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板块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7 古代诗歌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板块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7 古代诗歌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板块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7 古代诗歌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板块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7 古代诗歌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板块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7 古代诗歌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板块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7 古代诗歌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板块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7 古代诗歌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板块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7 古代诗歌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板块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7 古代诗歌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板块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7 古代诗歌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板块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7 古代诗歌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板块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7 古代诗歌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板块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7 古代诗歌阅读课后集训(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古代诗歌阅读题组一(形象类)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9分)梅花引荆溪阻雪宋蒋捷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注】蒋捷是南宋词人,本词作于南宋灭亡之后。灯晕舞:昏暗的灯光摇晃不定。木棉裘:以木棉为絮的冬衣。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词首句“白鸥问我泊孤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白鸥的口,说出了词人孤舟夜泊的境况。B“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巧用反问,回答了前句提出的问题,

2、词人泊船是因为受到大雪阻挡。C“花外楼,柳下舟”两句虚实结合,写了词人昔日和故友同游的情景,借繁华景物抒发愉悦之情。D“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渲染了词人此刻所处的环境之恶劣:天色昏黄,雪花纷飞,冰冷刺骨。【答案】C【解析】“花外楼,柳下舟”两句回忆了词人昔日和故友同游的情景,只是虚写,也没有抒发愉悦之情。2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词中“我”的形象。(6分)_【答案】本词刻画了一位因雪阻而滞留他乡的愁苦、孤寂的游子形象。词中,词人紧锁眉头的神态与“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的心灵独白,写出了无限的愁绪无以排遣,想象梅花和雪也该和“我”一样满腹惆怅吧。同时雪中的凄凉之景,也侧面烘托出了词

3、人的这一形象,表现了词人惜别怀远之情。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9分)春晚书山家屋壁唐贯休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注】(x ch):一种像鸳鸯的水鸟。1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不符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绘了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暗颂了村民的勤劳。B“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C“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4、。D本诗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答案】C【解析】“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与诗意不符。2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6分)_【答案】景象: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作用: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寄托了诗人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9分)醉中感怀宋陆游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

5、憔悴客边城。青衫犹是鹓行旧,白发新从剑外生。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注】鹓行:喻指朝官的行列。檀槽:指乐器。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的开头两句于今昔变化之中自然流露出“感怀”之意,表达出自己客居边城的悲凉情调。B青衫依旧,白发新生,形象真切,自成对偶。颔联怀旧伤今,抚今追昔,回肠千转,唱叹有情。C“青衫”,古制文官低品阶官服为青黑色,后泛指官职卑微。与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的意思相同。D颈联描写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笼罩着一种阴郁惨淡的气氛,反映出当时社会的

6、动荡。【答案】D【解析】“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错,应是衬托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凄凉形象。2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_【答案】抒情主人公过去的形象特点是:深受君王赏识、器重,壮志满怀。现在的形象特点是:漂泊边城,壮志难酬。早年,姓名为君王所记,足见皇帝对其重视、信任,现在“壮心未许”,说明早年是壮志满怀的;如今作客边城,漂泊憔悴,久沉下僚,白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的感伤。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9分)苏秀道中宋曾几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

7、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注】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已久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B“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且喜溪流岸岸深”引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中的诗句“春流岸岸深”。C颔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D尾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答案】B【解析】不是“引用”,而是“化用”。2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

8、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_【答案】特点:雨大,及时。分析: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表现雨大。运用叠词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9分)杜鹃花得红字宋真山民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注】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

9、句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B颔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思归的一片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C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D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答案】C【解析】“动静结合”不当,应为“

10、虚实结合”;且后句的意思是“杜鹃的精魂早已乘着昔日和暖的东风飞回到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2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请具体说明。(6分)_【答案】本诗抒情上:诗人托物言志,借“望帝啼鹃”的典故,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结构上: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意思对即可)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9分)鹊踏枝南唐冯延巳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

11、酒醒添得愁无限。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昨夜笙歌”两句,正面叙写人事,与前三句景象所表现的意境呼应:笙歌之易散正如繁花之易落。B“楼上”是宴会之所,因人去楼空,则有高寒之意;“过尽征鸿”写人如征鸿离散。在春山四面之凄寒与暮烟冥漠中,足见词人内心的孤寂悲苦。C“鲛绡掩泪”句,用“鲛人泣珠”的典故,一写拭泪巾帕之珍美,二则用泣泪之人所织之绡巾来拭泪,愈见泣泪之悲苦。D这首鹊踏枝深美闳约,看似写闺阁之情,伤春怨别,实则满含寂寞的悲凉。【答案】B【解析】“楼上”是词人凭栏之所,未必是宴会之所;“楼上

12、”本就有高寒之意,说“因人去楼空”而高寒不妥;“过尽征鸿”暗示词人凝望之久、怅惘之深,非喻人之离散。2词的前三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_【答案】景象:词的前三句写千万片梅花凋谢时流连,“多情”地随风飘飞的景象。用意:词人移情于梅,赋予梅花多情缱绻的性格。描画了缤纷而悲凉的意象,营造了凄美深情的氛围。为后文抒发怨情张本(做铺垫)。(任答两点即可)题组二(语言类)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9分)雨余小步清王夫之莲花莲叶柳塘西,疏雨疏风斜照低。竹箨冠轻容雪鬓,桃枝杖滑困春泥。垂虹疑饮双溪水,砌草新添一寸荑。不拟孤山闲放鹤,鹁鸠恰恰向人啼。【注】箨(tu):竹笋上一片

13、一片的皮。鹁鸠:即斑鸠。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点明“小步”的地点,并描写出雨后莲塘的美丽景象,两个“莲”字连用,具有音韵之美,也暗示出诗人对美景的喜爱。B第二句点明“小步”的时间,并通过风轻雨疏、夕阳西斜的景象,渲染出春雨初霁之时明丽、清新的氛围。C颔联描写诗人扶杖出行被困春泥的情状,并通过描写一路所见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D诗歌紧扣“雨余”着笔,选取了“斜照”“垂虹”“砌草”等常见而富有特色的景物进行描写,细腻生动,情景交融。【答案】C【解析】“竹箨冠轻容雪鬓”写的是诗人头发花白、头戴竹箨冠的样子,并没有写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2本诗风格清新

14、,其“清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_【答案】语言清爽。用语不事雕琢,明白晓畅,如“莲花莲叶”“疏雨疏风”“垂虹疑饮双溪水”等。景物清新。柳塘莲叶、砌草柔美、彩虹饮水等描绘出雨后风景的清新自然。情感轻松。诗人雨余散步,见此美好春景,于落寞中暂得轻松愉悦。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9分)鹧鸪天宋刘著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看。【注】刘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原是北宋人,后由宋仕金,久居北国。“翰林”句:用欧阳修赠王安石诗句。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15、分)()A上阕前两句为全词定下感情基调。“雪照”暗示为冬日;“玉指寒”一语双关,既表天气之寒,又寓心情凄寒。B上阕三、四句紧承“羌管”二字:羌笛声幽怨,使人回想起江南的梅花;人在天涯,可惜双鬓已斑,词人自叹仕金太迟。C这首词的上阕写离别滋味,追怀往日那难舍难分的场面;下阕由当年写到此夕,思绪万千,抒发思念的情怀。D全词感情真挚,迂回曲折,流转自然,塑造了一个慨叹韶光易逝、人生易老、身处他乡、缺少知音,对故土拥有无限依恋和思念的主人公形象。【答案】B【解析】“词人自叹仕金太迟”理解有误,词人这是自叹滞留北国的时间太长。2请从景情关系和语言的角度赏析“星点点,月团团”二句。(6分)_【答案】此二句

16、描写出一幅美丽迷人的夜空画面:繁星点点,明月朗朗。以口语化叠字入诗,晓白流畅,富有节奏感,营造了一种凄清孤冷的氛围。词人触景生情,看到星月而生思家归园之情;同时,以乐景衬哀情,如此美好的月夜更能衬托出人事的缺憾,寄寓无尽的离愁。(意思答对即可)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9分)秋晚登城北门宋陆游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注】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九月,四川成都。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

17、在这里驻守。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第一句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渐衰颓的情况。B“两行雁带杜陵秋”,诗人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念之情。C“横槊赋诗非复昔”,“横槊赋诗”指诗人驻守边地军中吟诗之事,“非复昔”表明铁马往事仍萦绕在诗人心中。D“梦魂犹绕古梁州”,诗人经常怀念曾经的戎马生涯,此句正是其渴望收复失地、报国心志的抒发。【答案】B【解析】此句写鸿雁将汴京入秋的消息传来,没有“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这层意思。2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请简要赏析。(6分)_【答案】首联描

18、述自身日渐衰颓,满眼西风凄凉之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愁。颔联描述远望边地烽火,仰观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不觉愁绪万千。颈联感叹故都沦陷,山河兴废,前途未卜,愁肠百结。尾联追忆“横槊赋诗”,生壮志难酬之悲,收束全诗,“愁”味悠长。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9分)满庭芳宋苏轼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今年四十九,相逢于泗上。淮水浅冻,久留郡中。晦日同游南山,话旧感叹,因作此词。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流年尽,穷途坐守,船尾冻相衔。巉巉。淮浦外,层楼翠壁,古寺空岩。步携手林间,笑挽攕攕。莫上孤峰尽处,萦望眼、云海

19、相搀。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注】巉(chn):山势峭拔险峻。攕(xin):手纤细的样子。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句“三十三年”既点明了与故人分别时间之久,也饱含了对各自生涯的无限感慨。B词中“烟浪”“云帆”两个意象,表达了词人相信理想终有一天能够实现的坚定信念。C“莫上孤峰尽处”既是词人对自己的告诫,也是对旧友的殷殷寄语,表达委婉含蓄。D词的上阕因事起情,下阕缘景抒情,全词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写作技法高超。【答案】B【解析】“烟浪”“云帆”是词人对自己与故人分别数十年宦海沉浮的总结,并不能表达“词人相信理想终有一天能够实现的坚定信念”。2请赏析词的最

20、后三句“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的精妙之处。(6分)_【答案】情感表达上:借故人相问,引发思乡之情,构思巧妙。手法运用上:借“松杉”这一意象,化抽象的思乡之情为具体的形象,形象地表达了人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之情。结构安排上:以对故土的思念作结,是对开篇他乡遇故知场景的呼应。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9分)清平乐元白朴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江南地迥无尘,老夫一片闲云。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中“朱颜渐老”“白发添”“浑过了”直接抒发了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的感慨。B“地迥无尘”“一片闲云”则是通过景

21、物描写直接表达了词人洒脱闲逸、恬淡自在的人生态度。C“浑过了”中“浑”字用得极好,看似俚俗,实则意蕴甚丰,它既有“等闲”之意,又有“全部”之意,用于句中就把“一切的一切全部白白流走了”的惆怅之情做了确切而完满的表达。D最后两句是本词的点睛之笔:词人流连忘情于青山,这表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钟情;然而人的生命毕竟是短暂的,与青山相比,人生不过是流星划过长空的一瞬,因此青山即使有情而欲留人,也“未必”能把人长留于怀抱之中。【答案】B【解析】“直接表达”错,应是“间接表达”。2这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6分)_【答案】这首词语言朴实无华,平易晓畅。词中“浑过了”“老夫”“恋杀”“青

22、山未必留人”等词比较口语化,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9分)晨雨唐杜甫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从正面切题,精心绘出一幅甜美的晨雨图,充分显示了诗人摹景状物的笔力。B首联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将雨置于晨曦、树木的背景中,富有诗情画意。C尾联“亭午未全分”一句照应了首联的“晨光”,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生命的短暂。D本诗反映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在写景状物中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答案】C【解析】“暗示了生命的短暂”理解有误,这

23、一句重在写出了时间的推移。2这首诗紧扣一个“小”字来写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_【答案】首联直接用一“小”字引出全诗。小雨滴在窗外树叶上,发出微小的声音。颔联转写雨的动态,凸显晨雨的细腻微小。晨雨只有和着雾气变得湿重时才能落到地上。经风一吹晨雨便飘向天空,又化作云雾。颈联写雨具有润物消暑的功用。一“暂”一“轻”仍然是着力刻画雨“小”。尾联写蒙蒙细雨中的麝香山隐隐约约,还是从“小”上着笔。题组三(表达技巧类)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9分)蝶恋花别范南伯宋杨炎正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地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

24、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注】范南伯:名如山,是辛弃疾妻子的哥哥。杨炎正:字济翁,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杨万里之族弟。与辛弃疾交谊甚厚,多有酬唱。刬(chn)地:依旧,还是。南徐:今江苏镇江。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开篇直言“离恨”,点明词作主题。采用比喻手法,将春夜话别的无尽离愁比作绵绵春雨,化无形为有形。B“添得”二句承接前句,明写春雨使江水上涨东流,实写离愁绵绵不绝,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异曲同工。C“弱柳”一句赋予柳枝以人的情感,写弱柳留不住离舟,尽管殷勤挽留,但朋友还是不得不离开,留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D“鸣橹”指划船摇橹发出的声

25、响,描写了友人远行时耳听桨声,心中惆怅,因前程未卜而担忧,一个“绝”字写出朋友心事沉痛。【答案】D【解析】“为君愁绝听鸣橹”描写的对象是作者,而非朋友,这句话描写了作者送行时听着朋友乘坐的小船摇橹声音越来越小,心生惆怅,表达了对朋友远行前途未卜的担忧,“绝”写出的是作者的无限深情。2本词下阕与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下阕抒写离情运用的技巧有何异同?(6分)_【答案】相同:都运用了虚写(想象)、借景抒情的写法来表达离恨与思念。不同:本词设想友人回望却有乱山遮隔,从对方着笔,表面写友人思我,实则一语兼言两者,把双方思念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柳词则是设想别后情境,以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杨柳”“残月”等来

26、表达离别后自己的孤独与对心爱之人的想念。二、阅读下面这首曲,完成后面的题。(9分)中吕满庭芳山中杂兴元张可久风波几场,急疏利锁,顿解名缰。故园老树应无恙?梦绕沧浪。伴赤松归欤子房,赋寒梅瘦却何郎。溪桥上,东风暗香,浮动月昏黄。【注】赤松:指赤松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子房:即张良。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导引轻身”。何郎:何逊,南朝梁诗人,喜爱梅花,日夕吟咏其下。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风波”,本指江河湖海上的风浪,这里指作者经历过的人世间的是非纠葛。B“急”字和“顿”字,形象地表现出作者想摆脱利锁名缰的急迫心情。C曲子的最后

27、三句写作者终于回到了自己隐居的故乡,描绘出一种清幽之境。D古代诗歌以“山中”为题的大多写隐居生活或托以归隐之思,本曲亦如此。【答案】C【解析】“终于回到了自己隐居的故乡”不恰当,这三句是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想象,并非实写。2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结合全曲分析。(6分)_【答案】想象。曲中多处借想象描绘隐居情景,如“故园老树应无恙?梦绕沧浪”,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渴望。用典。曲中多处运用前人事例,如“伴赤松”两句,借张良、何逊之例,进一步表明自己对避世隐居生活的向往。以景结情。末尾三句,描绘了一种清幽之境,收束全曲,意境深远。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9分)秋日赴阙题

28、潼关驿楼唐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注】“阙”指唐代都城长安,此诗写于作者赴长安应试途中。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此诗开篇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对萧萧红叶的描写透露出作者一缕悲凉的意绪。B颔联写山间风雨,“残云”与“疏雨”相应,绵绵秋雨让深秋的凄寒萧瑟更深一层。C颈联亦写景,诗人站在高处,望树色茫茫,听黄河水声远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D第二句“长亭酒一瓢”蕴含着惜别的离情,与诗句“东风未晓放船行,卧唱阳关出渭城”传达的感情相仿。【答案】B【解析】残云归岫,意谓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

29、清新之感,不是凄寒萧瑟。2这首诗勾勒了一幅秋日行旅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6分)_【答案】远近结合(由近到远)。先从近处着笔,写枫叶在秋风中的沙沙响声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的情景,再描绘四周的远景,写华山的“残云”,中条山的“疏雨”,随关城一路远去的“树色”,在远处奔腾激荡的“河声”。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赋予华山、中条山等以动感,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同时反衬环境的空旷、悠远、宁静。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9分)归园田居(其五)东晋陶渊明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注】榛曲:指草

30、木丛生的小路。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句意。漉:水慢慢地渗下,滤过,此指用布滤酒。近局:近邻。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以诗人一天耕作完回家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为描写对象,描绘了“归园田居”后的具体生活。B“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下道路的荒凉艰难,形象地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重重阻挠。C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两句中可以看出诗人与近邻农户相处友善,往来密切的景况。D“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此情此景,引得诗人竟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答案】B【解析】“形象地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

31、受到重重阻挠”理解不当,诗人是借此透露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和道路的荒凉艰难。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复杂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6分)_【答案】直抒胸臆。“怅恨”二字从表面看,诗人辛苦劳作一天,且孤独无伴,只身奔家,难免怅然生恨。就深层看,本诗意在抒写欣然自得之情,“怅恨”有反衬下文欢快欣然的作用。用典抒情。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典故显示诗人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与自然相得相洽的质性,写出归隐之志坚持不改之意。借景抒情。“山涧”“清”正是诗人坦然自适心态的自然流露。借事抒情。“漉熟酒”“招近局”“代明烛”这些生活小事写出的是诗人的潇洒自如和自得其乐。(答出

32、三点即可)五、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9分)南浦别唐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白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B南浦别中“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C李诗的颈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D李诗的尾联写第二天又眼睁睁地看着表弟启程远去,在深秋重山间的巴陵道上奔波。

33、【答案】D【解析】尾联是诗人想象的景象,想象第二天表弟启程远去,在深秋重山间的巴陵道上奔波。2这两首诗都抒发了离别之情,请结合原诗分析这两首诗主要表现手法的异同。(6分)_【答案】相同点:都运用了细节描写(或白描)来表达情感。白诗通过送别时“看”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分别时的悲楚。李诗则通过自己和表弟由“惊初见”到“语罢暮天钟”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不同点:白诗以景衬情,用萧瑟的秋景渲染浓厚的离情别绪。李诗通过想象表弟登程远去的画面,表达伤别情怀和为弟担忧之情。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9分)菩萨蛮唐李晔登楼遥望秦宫殿,茫茫只见双飞燕。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远烟笼碧树,陌

34、上行人去。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注】李晔: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攻入长安,李晔逃奔华州,心绪烦乱郁闷。“七月甲戌,帝与学士、亲王登齐云楼,西望长安,令乐工唱御制菩萨蛮词,奏毕,皆泣下沾襟。”(旧唐书昭宗纪)大内:皇帝殿宇。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宫殿”实指唐宫殿。借秦说唐,以此掩盖身为皇帝却不得不仓皇逃窜的难言之隐。B词人虚写“双飞燕”,既表达了词人奔逃在外的孤单,也写出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C最后两句,是望景后所发感慨,将唐昭宗祈求天下英雄相助而不得的失意之情推向极致。D本词有一种极为真切自然的有我之境,言情处动人心志,写景处豁人耳目。

35、情真语真,浑朴苍凉。【答案】B【解析】“双飞燕”不是虚写,文中景物描写都承自首句“登楼遥望”,故而为实景;“写出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理解错误,本词写家国情怀,不掺杂儿女之情。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词上片。(6分)_【答案】乐景衬哀情。词人登上齐云楼,遥望长安的宫室,目力不及,只见燕子快乐双飞。词人用燕子的快乐反衬自己的失意和痛苦。寓情于景。遥望远方,渭水长流,千山阻隔,表达了词人思念旧日宫殿却欲归不能的忧愤之情。题组四(思想内容类)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9分)高阳台西湖春感宋张炎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

36、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注】张炎: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西泠:西湖桥名。韦曲:在长安城南皇子坡西,唐代的名门望族韦氏居于此地,因名韦曲。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能几番游”两句最沉痛,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无限哀愁。B“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

37、”,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意谓连悠闲的沙鸥,也生了新愁。沙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古人常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C“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化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D“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句,“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照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飞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答案】A【解析】“能几番游”两句抒发的是惜春之愁。2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写出词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并简析。(6分)_【答案】愉悦之情

38、:莺歌燕舞、春意深厚。惜春之情:东风已逝,蔷薇花开,只留下一抹荒烟。国破家亡的哀伤之情:漂泊在外,愁思满怀,怕见落花,怕听杜鹃啼叫。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9分)题松汀驿唐张祜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东。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那知旧遗逸,不在五湖中。【注】这首诗是诗人到太湖拜访朋友而没见到,落脚在湖畔的松汀驿,题在壁上的诗。泽国:形容水多的地方。这里指太湖及吴中一带。旧遗逸:旧日的隐逸之士。这里指遗世独立的老朋友。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句中的“含”有“包含、连接”之意,首联写青翠的山色远接天空,诗人目之所及都笼罩在清晨苍茫的烟波之

39、中。B颔联主要描绘了诗人站在松汀驿上见到的一幅东海日出、白浪汹涌的图画,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C颈联以夸张手法写朋友所居之地的荒寒,不禁使人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D诗歌前六句侧重写实,最后两句写诗人的心理活动,属于虚写,虚实结合,给读者带来了想象的空间。【答案】C【解析】“以夸张手法写朋友所居之地的荒寒”说法错误,“荒寒”理解不准确。2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_【答案】前六句通过对山色、水光、日出、白浪以及山间险峻的羊肠小道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松汀驿美景的喜爱之情。最后两句通过写未遇见隐居旧友的事情,表达了诗人的遗憾之情。(意思对即可)三

4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9分)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唐岑参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注】大历四年(769年),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那:奈何。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B颔联承首联诉平生感慨,“长不用”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流露出诗

41、人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C“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D“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空满耳”与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都是“白白地,徒然”之意。【答案】B【解析】“流露出诗人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说法错误,不是“不敢抱怨”,而是没必要抱怨,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2本诗流露出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_【答案】抒发了诗人有济世之志,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体现了诗人不能得

42、到“圣主”的重用,却能关心“苍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长不用”指长期未被重用,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百姓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诗人不安。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悲叹。“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任答三点即可)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9分)书怀示友十首(其一)宋陈与义俗子令我病,纷然来座隅。贤士费怀思,不受折简呼。城东陈孟公,久阔今何如。明月照天下,此夕与君俱。不难十里勤,畏借东家驴。似闻有老眼,能作荐鹗书。功名勿念我,此心

43、已扫除。【注】陈孟公:西汉王侯陈遵,字孟公。此处指诗人的友人陈国佐。东家驴:借用杜甫逼仄行“东家蹇驴许借我,泥滑不敢骑朝天”。有老眼:借用杜甫闻惠二过东溪“皇天无老眼,空谷滞斯人”。荐鹗:指推荐贤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前四句说俗子易来、贤士难招,与陈师道诗“俗子推不去,可人费招呼”两句的意思很接近。B“久阔今何如”中的“久阔”与曹操短歌行中的“契阔谈”的“契阔”,都表示“久别重逢”之意。C最后两句中的上句将“我不念功名”之意写成“功名勿念我”,颠倒主客,寓意深远,别有一番韵味。D用典是本诗的一大特色。此外,本诗还运用了对比(前四句)、拟人(末两句)等修辞手法

44、。【答案】B【解析】本诗中“久阔”是指分别已久。2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6分)_【答案】对世风的感叹。诗歌前四句通将“俗子”与“贤士”进行对比,写出了诗人对世风的感叹。对友人的思念。“城东”六句多处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诗歌末四句,诗人笔锋一转,写到听闻上天有眼,能够举荐贤士,但诗人明确表示,自己已经没有了追求功名利禄的心境,表现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9分)渡白沟元刘因蓟门霜落水天愁,匹马冲寒渡白沟。燕赵山河分上镇,辽金风物异中州。黄云古戍孤城晚,落日西风一雁秋。四海知名半凋落,天涯孤剑独谁投。

45、【注】白沟:宋辽签订澶渊之盟,以之为国界。刘因:元初诗人,一直以南宋为故国。知名:抗元名士。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点明了季节、地点和羁旅行程,渲染出秋日北国苍凉肃杀的氛围。B颔联紧扣所见燕赵辽金故地的山河风物,寄寓内心的深沉慨叹,含蓄幽远。C颈联写诗人骑在马上远望孤城,但见白沟落日秋风、黄云秋雁,百感交集。D全诗以景结情,意境高远,呈现悲壮之美,颇有杜甫诗歌沉郁雄浑之风。【答案】D【解析】“天涯孤剑独谁投”并非“以景结情”。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愁情?请简要分析。(6分)_【答案】羁旅独行之愁。诗人单人匹马,冒着寒冷渡过宋辽分野的白沟河。怀念故国之愁。眼前已是异

46、域他乡的风景,由辽金故地想到了宋朝的灭亡。触景悲秋之愁。诗人看到蓟门飞霜、落日秋雁,生发了悲秋之愁。知音难觅之愁。四海之内的抗元名士,本是自己的知己,却已半数亡故,自己也不知道将要投奔何处。(答出三点即可)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9分)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宋叶梦得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注】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作者被迫去任,隐居吴兴卞山时。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照应;“缥缈

47、”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若隐若现的情景。B“笑谈独在千峰上”与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效,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C从“独在”二字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上小亭,但从“笑谈”和“少年豪放”来看,一同登亭的应该还有晚辈。D“万里横烟浪”写词人在绝顶小亭极目所见,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景象,意境雄浑。【答案】B【解析】“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理解错误,该句既有登高临远的豪迈之情,也流露出世无同道(知音)的孤独之感。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_【答案】表现了词人年纪虽大却依然想要恢复中原的壮志。“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鲜明地表现了词人的雄心壮志。抒发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感。词人空有恢复中原之志,却无人支持,被迫离职隐居,终究“空惆怅”。抒发了缺乏知音理解的孤寂之情。“独”“与谁同赏”,流露出孤独失意之情。鼓励身边的年轻人应胸襟豪迈、胸怀大志。词人激励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莫学衰翁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