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政治史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7650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政治史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政治史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政治史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政治史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政治史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政治史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政治史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政治史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政治史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政治史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政治史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政治史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政治史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政治史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政治史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政治史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政治史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政治史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政治史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政治史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政治史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政治史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政治史检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西周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说明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A.形成“天下共主”格局B.形成“家天下”的政治局面C.对地方直接行使管理权D.实现了王权的至高无上解析:A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各个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且还要承担各种义务,通过这种隶属关系,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了加强,故A正确;“家天下”从夏朝开始,故B错误;在分封制之下,西周贵族集团的等级序列是“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2、周王通过诸侯来实现对地方的管理,并不是直接行使管理权,故C错误;王权的至高无上是统治者将国家的各种权力集于一身,它是从秦朝开始的,故D错误。2.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解析:C本题材料强调的是当时官员因“不胜任”的失职行为将被免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这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答案为C项。3.两汉的统治者十分重视监察

3、机构的建设,早在汉武帝时期,中央就设置了御史台、丞相司直、司隶校尉三大监察系统。这三大系统互不统率,权力交叉,各自为政。这反映出汉代()A.君主专制统治发生明显异化B.侧重于中央政府的反腐建设C.监察制度具有多元制的特征D.地方官员贪污腐败的严重性解析:C建立监察机构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方式之一,故A项错误;材料以汉武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系统为例是为了说明汉代统治者重视监察机构的建设,并非侧重中央政府的反腐建设,故B项错误;根据汉武帝在中央设置的三大监察系统可知汉代监察制度具有多元制的特征,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贪污腐败的信息,故D项错误。4.唐高宗、武后之世,国人日益弃武就文,风气所趋,民族尚武精

4、神已经是日渐消失。这主要是由于()A.私学教育的广泛兴起B.门阀世族势力的衰落C.三省六部制度的完善D.科举制度的日益推行解析:D国人弃武就文和民族尚武精神日渐消失是国家政策推行的结果。结合材料时间唐代,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将读书、考试、做官连为一体,推动社会向学风气日渐形成,故D项正确。A、B两项均为科举制推行的结果之一。C项为中央行政体制,与社会向学风气形成无关。5.史学家陈垣指出平景孙在考证杨贵妃年岁时犯了四处错误:一、册寿王妃年月,据外传误文,不据唐诏令集,是谓无识三、杨妃卒时年岁,引外传不引正史,是谓不知轻重;四、考史至引乩语,是谓遁入魔道。据此可知,在史学考证时陈垣强调(

5、)A.要有证据意识B.广泛搜集史料C.运用可信史料D.引用官修史料解析:C平景孙在考证杨贵妃年岁时,引用了一些史料,但陈垣认为平景孙引用的史料不可信,故C正确。6.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政事堂的变迁反映出()A.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C.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D.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解析:A“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到“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再到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

6、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有吏、枢机等五房执事机构,政事堂由宰相议政场所变为职能机构,中枢体制发生重大变革,原来设计的部门制约大大削弱,故A正确。【新知生成】 唐代三省职能及地位变化中书草拟、门下封驳、尚书执行是理想的三省制,只适用于唐前期;后来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国家行政大事都由中书门下决定,尚书省各级官员只是具体执行。唐朝初年,尚书省的地位明显高于中书、门下两省,尚书仆射成为了群相之首。到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有意减轻尚书仆射的权力,并最终将其架空;同时委派亲信重臣主持门下省的工作,又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使三省长官同堂议事,这就确立了三省长官并重的形势。而中书省有草拟诏书之权,于是政事堂的权力逐渐偏

7、重于主拟诏书的中书令身上,后政事堂也迁到了中书省,其地位已在尚书、门下之上。从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始,中书令和侍中开始兼任尚书省的长官。由于当时具有宰相身份的人非常少,而尚书省的长官都不具有宰相身份,所以具有宰相身份的中书和门下的长官便把决策和行政两项工作结合在了一起。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也就宣告了唐代前期理想的三省制的结束。7.上海租界当局制定的法规,均采用“章程”称谓,如,公共租界的工部书信馆章程(1893年)每一款都有款标,款下按条排列。中国传统法典中,法规多称“律”“刑统”“令”“敕”“制”等,只有条,无明确款。据此可知,租界法规()A.促进西方近代法制与中国传统法律融合B.为中国法制近代

8、化树立语言与结构规范C.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法律基础与审判制度D.提供了租界各领域进行自治的法律依据解析:B材料反映的是租界法律与中国传统法典形式上的不同,涉及法律用语和法律条文结构,这些西方的立法形式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法律近代化,B项正确。中西法律的融合更主要的是内容上、原则上的融合,而不是形式上的,A项偏离了材料的主旨。法律形式上的差异无法冲击中国传统的法律基础和审判制度,C项偷换概念。材料未涉及法律具体内容,无法得出D项,D项错误。8.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9、()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解析:C“新约”是指马关条约,“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指的是割让澎湖列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给日本,“输此巨款”指赔款两亿两白银,“设机造货,夺我生产”指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建设工厂,方便了其对华资本输出。结束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的是南京条约,故A项错误;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的是南京条约,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故C项正确;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辛丑条约,故D项错误。9.湖南汉族官僚曾国藩的湘军,是镇

10、压太平天国的主力。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清朝一度出现督抚专权的局面。该现象反映了()A.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B.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C.北洋军阀割据的形成D.曾国藩守旧亦维新解析:A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晚清的地方势力一度比较强大,中央集权弱化,故A项正确;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是在辛亥革命爆发后,故B项错误;北洋军阀割据的形成是在袁世凯死后,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曾国藩的思想,故D项错误。10.1912年1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统率陆海军”等各项权力;而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规定“

11、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做出这一修正的原因是()A.立宪党人和旧官僚的支持B.革命党内部争斗,妥协退让C.加强总统的行政决策权力D.强化议会权力防范个人独裁解析: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改总统制为内阁制,是因人立法,意在防范袁世凯权力过大实行独裁,D项正确。A、B两项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修正无关,排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实际上是在强化议会权力,弱化总统的行政决策权力,故C项 错误。11.“世界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这种社会和思想的酝酿,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这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的主要影响是(

12、)A.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B.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C.加速国家统一的进程D.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解析:B据材料中“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等信息判断该运动是指五四运动。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并非五四运动的主要影响,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大大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故B项正确;五四运动对国家统一没太大影响,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时日本还未大举侵华,因而五四运动不可能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故D项错误。12.1924年孙中山在新成立的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农民部,负责指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并亲自核准了农民协会

13、章程工会条例。这一做法有利于()A.改组中国国民党B.唤起民众投身国民革命C.壮大中国共产党D.提高工人农民经济地位解析:B由材料“1924年孙中山在新成立的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农民部”可知该措施是在改组国民党之后实行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孙中山的做法体现了对工人、农民的重视,这一做法有利于唤起工人和农民参与国民革命,故B项正确;孙中山是国民党领导人,故其做法不是为壮大共产党,故C项错误;由“负责指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可知材料中的措施不是为提高工人和农民的经济地位,故D项错误。13.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认为,中国革命如今的失败不过就

14、是类似于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7月所遭受的失败,很快就要迎来一个同样伟大的十月革命。至多经过比俄国当年七月到十月更长一点的时间,革命就可以重新走到大街上来。这种认识()A.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B.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C.催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D.埋下了中共“左”倾错误的隐患解析:D根据材料“迎来一个同样伟大的十月革命”“重新走到大街上来”,可知这种认识坚持中国革命要以城市为中心,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故A错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不符合题中时间限制,故B错误;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坚持以农村包围城市,与城市中心道路是相反的,故C错误;这种认识坚持城市中心道

15、路,忽视敌强我弱的实际,为中共“左”倾错误埋下了隐患,故D正确。14.1936年4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发出指示,要求尚未分配土地的地区,今后应执行不没收富农的财产,以及富农有与贫下中农分得同等土地之权的新策略。这一新策略()A.放弃了土地革命的要求B.有利于反“围剿”斗争的胜利C.适应了民族革命的需要D.有利于维护国共合作抗日局面解析: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土地革命,根据时代的发展适时地作出调整,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日本侵华局势不断紧张是中国共产党作出调整的原因,与反“围剿”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国共合作尚未形成,故

16、D项错误。1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A.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B.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C.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表明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解析: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要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新政权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党和政府难以用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制定系统完备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故B项错误;有利于社会主义制

17、度的确立是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如三大改造,故C项错误;材料中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表明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D项正确。16.古雅典法律要求提前公布大会议程,便于人们了解要讨论的事务。对于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两次投票,第一次所做的决定可能在下次会议上被更改;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告。其目的是()A.打破雅典公民的特权B.扩大下层公民的政治权利C.强化公民大会的权力D.减少直接民主的不良影响解析:D从材料中大会议案提前讨论,对同一提案两次投票,任何人都可以对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告,可知反映的是避免公民冲动下投票带来的不良影响,即减少直接民主的弊端,故D项正确。17.罗马法被近代社会广

18、泛借鉴采用,其中的私法精神和内容最为被重视,它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这表明罗马法契合近代社会的主要是()A.罗马共和精神与近代吻合B.自然法的人人平等原则C.对个人权利的规范与尊重D.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解析:C“罗马共和精神”本质是维护奴隶社会的秩序,与近代社会不同,故A项错误;“它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不能体现自然法,故B项错误;“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不能体现政治的三权分立,故D项错误;罗马私法尊重个人权利,为近代商品经济社会下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借鉴,C项正确。18.19世纪6080年代,英国议会不断降低选民的财产

19、资格限制,并改革选举投票法,使选民能够自愿表达自己的意志,并确立按照人口的多少分配议会席位的原则。这些举措本质上说明英国()A.民主政治制度得到了完善B.工业资产阶级取得统治权C.议会选举的限制不断降低D.普遍选举的原则得以确立解析:A材料反映出英国议会“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使选民能够自愿表达自己的意志”“确立按照人口的多少分配议会席位的原则”。据此可知英国的议会改革扩大了民主范围,使人民享有了更多的民主权利,本质是英国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故A项正确。19.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通过一个从公民中挑选出来的机构,对公众的看法加以提炼和进行补充,以这些人的智慧,使他们能最清楚地了解真正

20、国家利益之所在。因此,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这段话旨在说明()A.采用间接民主形式有诸多优势B.代议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专业人士治国可避免多数暴政D.国家实行代议制的可能性解析:A据材料“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可知,麦迪逊认为间接民主具有一定的优势,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专业人士治国有利于明确国家利益,但“避免多数暴政”的说法表述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表明代议制的意义,与其实行的可能性无关,故D项错误。20.1882年,俾斯麦提出烟草专利法,遭帝国议会否决。1883年,议

21、会中各反对党攻击俾斯麦政府的军事开支。1887年,俾斯麦要求议会批准今后七年的军事预算草案,而议员们只同意批准三年经费,直到皇帝下令解散这届议会,重新选举组成新议会,七年军事预算提案才得以通过。这说明当时的德国()A.宪法规定的君主立宪政体遭到破坏B.议会依法有效行使了对行政的监督权C.民主意识增长,宰相无力控制议会D.帝国议会只是君主专制的一块遮羞布解析:C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材料中皇帝的行为是符合宪法的,故A项错误;帝国议会否决俾斯麦提出的烟草专利法,只批准三年军事预算经费,说明议会行使了批准法案及财政预算的权力,帝国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故B项错误;帝国议会虽被皇

22、帝解散,但它行使了自己的权力,否决了宰相的法案和预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故C项正确,D项错误。21.巴黎公社将会议讨论的重要问题、形成的重要决议等及时刊登在它出版的公报上,公社的许多法令和施政措施都是经过各俱乐部提出,在得到民众同意的情况下陆续颁布和实施的。上述举措()A.反映公社的无产阶级属性B.保证公社政策的正确性C.体现了政权的民主性原则D.利于巩固工农革命联盟解析:C材料与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属性无关,故A项错误;任何措施都无法保证公社政策的正确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巴黎公社将会议讨论的重要问题、形成的重要决议等及时刊登在它出版的公报上,公社的许多法令和施政措施都是经过各俱乐部提出,

23、在得到民众同意的情况下陆续颁布和实施的”可知体现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即体现了政权的民主性原则,故C项正确;巴黎公社没有实现工农革命联盟,故D项错误。22.判定历史事件和历史事物的性质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重要方法,历史事件和历史事物的性质一般是由其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的。我们认为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最主要的论据是()A.由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领导B.打倒地主、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C.推翻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封建王朝D.采取了无产阶级暴力夺权的手段解析:BA项体现的是阶级属性,因此A项是其判断的论据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论据,故A项错误;打倒地主、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既体现了其阶级属性,又体

24、现出社会属性,故B项正确;C项体现了社会属性,故C项错误;D项体现了阶级属性,故D项错误。23.美国副总统亨利阿加德华莱士(18881965)认为马歇尔计划既是对美国商品、资本输出的极大补助,又是加速世界分化的催化剂。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美苏“冷战”加剧了两极分化B.资本主义阵营亟待美国扶持C.马歇尔计划侧重政治领域D.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已确立解析:A根据题意,美国借助马歇尔计划把西欧拉入了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上来,加剧了两极分化,故A项正确;材料是从美国的战略角度分析问题,而非资本主义阵营的需求,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歇尔计划是经济措施,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材料无

25、关,故排除。24.基辛格认为,美苏之间的“冷战”,“就是双方的战略家在确保相互摧毁的概念上至少达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识,这个概念成为核时代的和平机制”。这反映了()A.核武器是维护世界秩序的有力工具B.美苏均势维持了世界相对和平C.“冷战”是美苏共同的主动性战略选择D.核时代美苏的目标是和平共处解析:B材料中没有提及核武器,故A错误;据材料“双方的战略家在确保相互摧毁的概念上至少达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识,这个概念成为核时代的和平机制”可以得出美苏均势维持了世界相对和平,故B正确;“冷战”是由美国发起的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政策,故C错误;核时代美苏的目标是争夺世界霸权,故D错误。25.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中

26、国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有重大影响。下列各项对应正确的是()国际形势中国外交方针政策A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与苏联建交结盟B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提出“求同存异”方针C“冷战”开始后,亚洲出现局部热战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广大发展中国家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加入不结盟运动解析:B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的成立,中国与苏联建交是在1949年,故A项错误;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是在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上,是二战后亚非国家召开的,没有西方大国参加,促进了亚非地区的发展,故B项正确;亚洲的热战指的是朝鲜战争,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无关,故C项错误;中国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故D项错误

27、。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6题18分,27题20分,28题12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从周公“以德配天”、孟子的“民贵君轻”的主张,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从朱熹要求君主收拾身心去其私念、主张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到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的“君臣共治、地方分治”,这些闪耀着分权制约光芒的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些思想及其实践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君主专制,但对封建君主专制多少起到一定限制作用近代中国的分权思想来源于西方,雅典权力制约机制自梭伦改革始,如公民大会的决议有的尚需经陪审法庭审议并最后批准。陪审法庭的主要职能在于司法,但它同时也拥有一定的

28、立法权。论中国古代限制君权的思想材料二在西欧中世纪则出现了一些宪政雏形,到了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家和理论家进一步发展和实践了分权与制衡原则。19世纪中叶,清朝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和变形,这种局面为近代军阀分裂割据埋下了伏笔,但也使讲求经世致用、注重社会实际的地方督抚大员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领导者和推动者。20世纪初立宪派主导的分权立宪运动迅速开展起来,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革新力量,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化政治进程,对清王朝的覆灭起了重要作用。国家权力制约论(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中国和雅典分权的特点。 (4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西方权力制约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29、(6分)(3)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政府权力的演变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朱熹主张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的“君臣共治、地方分治”可知古代中国的分权特点是通过相权(谏官)、天道(道德)、地方分权来制约君权;根据材料一中雅典权力制约机制通过公民大会、陪审法庭等机构实施,可知古代雅典分权特点是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交叉制约。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出现了一些宪政雏形”“资产阶级政治家和理论家进一步发展和实践了分权与制衡原则”可知是法制和分权制衡;第二小问结合近代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分析作答即可。第

30、(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19世纪中叶,清朝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和变形,这种局面为近代军阀分裂割据埋下了伏笔”可知是从传统的中央集权到近代的地方分权;第二小问结合清王朝的覆灭、民主共和国的建立及近代军阀割据混战的相关史实分析作答即可。答案:(1)古代中国分权的特点:在君主专制的前提下,通过相权(谏官)、天道(道德)、地方分权来制约君权。(2分)古代雅典分权的特点:是奴隶制民主的组成部分,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交叉制约。(2分)(2)主要思想:法制;分权制衡。(2分)背景:防止专制、维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果;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影响;中世纪的相关经验。(4分,任意答出其中三个要点即可)

31、(3)演变历程:从传统的中央集权到近代的地方分权。(2分)影响: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近代中国军阀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6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中国国际迁移流的形成集中于沿海地区,国际迁移的流向主要从闽粵两省流向诸迁入国。时间流向流量(万人)分布(%)18011850年东南亚地区2062.5古巴1.75.3秘鲁13.1澳大利亚13.1美国1.85.6其他6.520.418511875年菲律宾4.53.6马来半岛3527.7东印度群岛2519.8古巴13.510.6秘鲁118.6澳大利亚5.54.3美国1612.7加拿大32.3其

32、他12.510.418761900年菲律宾22.4马来半岛3644.4东印度群岛3846.8美国1.21.5澳大利亚0.81加拿大0.40.5其他2.63.4朱国宏近代中国大规模的国际迁移:18401949材料二辛亥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推动南洋华侨对中国的向心力。1928年,新马华侨为声援国内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济南惨案”而发动反日运动,这次运动深入到普通的中下层华侨群体。中下层华侨移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有朝一日衣锦还乡,在家国存亡之际,其对宗亲、家乡的关注,就更容易升华为对中国国家的认同。当地政府对华侨法律身份、政治权利的限制和经济上的排华活动,使得华侨难以认同当地政权。日本对南洋的经济扩张

33、使南洋华侨、华商感到切肤之痛,而抵制日货成为反日运动最为频繁使用的武器。中国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国内政权统一,解决了华侨社会对政权认同的困惑,大大减少南洋社会各种派别之间的争斗。从民族主义到爱国主义:19111941年间南洋华侨对中国认同的变化(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国国际移民流向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0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11941年间南洋华侨对“中国认同”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所产生的影响。(10分)解析:第(1)问,“特点”从迁入国的空间分布、不同阶段人口迁出量、迁入的重点区域角度概括。“原因”既要分析流出地的因素,又要考虑流向地

34、的因素。第(2)问,“发展趋势”主要根据材料二进行概括,要紧紧围绕着“中国认同”这一关键词回答;“影响”主要结合所学分析,既要看到这种趋势的积极影响,又要看到它的消极影响,需要辩证地分析。答案:(1)特点:流向分布范围广,遍及亚、美和大洋洲;不同时期流向不同地区人口规模差异很大;侧重性明显,东南亚地区一直是中国移民的主要迁入地。(4分)原因:国内局势动荡;人口压力增大;西方入侵,通商口岸开放;闽粤地区具有海外移民的传统;闽粤与东南亚距离较近;东南亚和美洲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2)发展趋势:由对家乡认同到对中国国家的认同;向中下层华侨扩展;深受中国社会政局影响。(

35、4分)影响:增强南洋华侨群体的凝聚力;提高了华侨对祖国的向心力;华侨为抗日战争胜利、祖国建设做出重大贡献;(5分)加深了华侨与土著群体的隔阂(容易引起当地政权的忌讳)。(1分)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书中指出,各种内外因素对近代中国大变革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复杂的网络运动。如下面示意图:请从现代化、革命化、边缘化、衰败化四种趋势中任选一种,根据示意图,结合中国近代前期(18401919年)的相关史实,对其内涵、原因、相关事件加以分析说明。(12分)解析:本题以学者的观点为切入点,考查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大变革的内涵、表现及原因。解题的

36、关键是理解示意图中所述趋势(任意一种)的内涵,列举相关史实,并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原因即可。答案:(12分)趋势内涵原因相关事件权重分现代化经济上的机器大生产,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启蒙外部:资本主义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的传入;内部: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制度和思想文化洋务运动、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1.对内涵把握准确、全面。(4分)2.对原因的分析不偏离主题。(4分)3.围绕核心列举事件。(4分)4.根据学生所答要点的情况,分层次给分革命化社会矛盾激化,引发政府与民众及其他社会力量之间的暴力冲突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本国封建统治的压迫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边缘化中国成为半殖民地,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降低外国资本主义获取特权、丧权辱国的外交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及不平等条约衰败化传统经济遭到破坏,自然经济解体;贫穷落后外国列强勒索赔款、倾销商品、输出资本;国内封建势力、官僚资本的压制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民族工业短暂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