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试卷(文科)注意:答案全部答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即可。一、单项选择题(48分):(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代统治者提出了“惟命于不常”(康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等思想。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A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 B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C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 D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2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
2、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B.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3井田制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但董仲舒曾大加赞赏,以儒家自居的王莽改制也试图恢复井田制,直到朱熹在自己的著作中也对这种制度称慕不已,这种现象根本上反映了()A.儒家学者的复古主义 B.井田制是一种适合古代中国的制度C.封建经济的内在矛盾 D.井田制是仁政的标志4在中国古代,每当王朝鼎革之时,皇帝对皇族成员的信任或依赖常常会超过其他任何人。因此,皇室成员往往被委以重任,在中央辅政或者镇守地方并掌握实权。这反
3、映了古代中国()A.官僚政治易形成对皇权的威胁 B.血缘关系是维系政权的重要手段C.贵族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宗法制成为王朝延续的政策保障5中国古代的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强制迁徙豪富的事情,涉及几万人,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这反映了中国古代()A.土地私有权实质上没有法律保障 B.土地不允许自由买卖C.迁徙豪富是整顿吏制的主要手段 D.土地经营权完全自主6.中国古代政区划界存在着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依据山川走势)两条相互对立的主要原则,往往同时并用。但越到后来,前一原则越占上风。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A.同级政区的数量
4、明显减少 B.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多C.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D.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7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材料表明()A.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 B.科举制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C.科举制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 D.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8近代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陈衡恪先生在论及中国古代某一画派时,认为该画派的风格是“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据此判断他评论的是()A.山水画 B.花鸟画 C.人物画 D
5、.文人画9罗马共和国时期发动了多次扩张战争,地中海成为罗马的内海。罗马诗人贺拉斯说:“被俘虏的希腊人诱使他粗野的征服者成为俘虏。”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A.扩张战争激化了希腊与罗马矛盾 B.罗马深受希腊文化艺术成就影响C.希腊城邦民主政治被罗马人继承 D.万民法的制定兼顾被征服者利益10古希腊集市广场布置着一些相关的设施:突出的柱廊长厅、存放国家圣火的议会大厦、体操竞技场以及各种神庙,它们共同构成城市以及城市生活的中心,广场往往呈不规则形状,也不存在明确的控制性建筑物。这主要反映了古希腊()A.宗教神话的传播 B.人文精神的觉醒 C.崇尚运动的风尚 D.公民政治的实行11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
6、论共和国中论述道:“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作者的核心思想是()A.法律至上 B.人人平等 C.主权在民 D.自由也当自律 12公元前399年,由500名公民组成的陪审团对苏格拉底进行审判,初审投票以280票判处苏格拉底有罪。但在苏格拉底的脱罪辩护后,复审投票反而以360票判苏格拉底死罪。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民主环境下缺乏言论自由 B.陪审团在司法审判中缺乏公正C.人文精神被民众广泛接受 D.直接民主有“暴民政治”之嫌13古希腊戏剧家阿里斯托芬在骑士一剧里,描绘了一个将军试图劝服一个卖
7、香肠的人去夺取民主派领袖克里昂的职位:“你已经具备一切应有的条件:卑贱的出身,受过在市场中买卖的锻炼,蛮横无理”材料反映出作者旨在()A.鼓励公民积极参政 B.批判公民参政冷漠 C.抨击民主政治缺陷 D.打破贵族专权局面14鸦片战争前,离福州很近的崇安武夷茶最受外商欢迎,广东的“土丝”和长江三角洲的“湖丝”是中国生丝出口大宗,印度棉花的使用者主要是江浙等地的织户。鸦片战争后,英国迫使清政府开放五口通商的初衷是()A.掠夺中国市场的原料 B.为英国商品寻找市场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适应英国工业革命的需要15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预备从各省调兵共25万增援东南沿海,其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命调时
8、间调出省兵数调往方向1841年1月6日贵州1000广东1842年3月24日甘肃1000浙江1842年6月1日山西1000江苏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B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C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 D清军装备落后训练不足16天平天国捣毁庙宇神像及扰乱乡村生活的做法,得不到文人和农民的同情,太平军那种人人皆为兄弟姐妹的概念与儒家的礼仪和社会等级思想互相冲突。此外,太平基督教的非正统性也激起了洋人的反感。这表明()A天平天国的宗教观念既背弃了中国人,也背弃了西洋人 B意识形态的冲突是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之一 C太平天国的反满口号因其基督教而受到损害 D太平天国将宗教考虑放在了
9、民族革命之上17有资料统计表明,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在前清光绪、宣统年间通常用五、六千人这般工人的籍贯多半是广东、宁波、湖北、安徽、天津等处。”甲午战后的上海, “劳工的出身地极不统一,来自全国各地,致使“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近代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 D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18从西方工业近代化的成功实践可以看出,其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条:一是从银行融资,二是设立股份制公司吸引民间资本。而洋务运动偏偏这两条路都行不通,从而决定了它最终崩溃的命运。这一现象说明()A.洋务运动缺乏有力资金支持 B.财政危机
10、影响近代化发展C.中国工业化道路具有特殊性 D.西方发展经验不具有借鉴性19“经过三十年和平发展的自救运动,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材料表明()A.自然经济解体加快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洋务运动成效明显 D.近代经济结构变动巨大20“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材料旨在说明甲午战争的失败()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 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
11、朽落后C促使现代化进程的转移 D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21 甲午战后,朝臣和士大夫纷纷上折条陈反对议和。奎华等一百五十五人联名上书认为“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材料表明这些朝臣和士大夫们() A对当时中外时局的认识较清醒 B认为法英俄将继日后侵略中国C“天朝上国”观念受到严重冲击 D要求变法图强以挽救民族危机22法国媒体曾刊登一位回国士兵的陈述:“从北堂我们开向皇宫,修士们跟着我们去,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我们奉命在城中为所欲为三天,爱杀就杀,爱
12、拿就拿,实际抢了八天。”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文记述:“仅在河北任丘县一处,美国基督传教士梅子明以用人头抵人头为口号,就杀害了中国无辜农民680人。”材料反映的这场战争()A. 导致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被破坏 B. 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C. 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 D. 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23海国图志在国内没有引起太大反响,只印了千册左右,而就在佩理到日本的1853年,日本人开始翻印海国图志,一共印刷了15版之多,1854年日本翻印该书60卷,士人争相购读,以后多次再版。而该书在中国印量很小,影响有限。这说明中日两国()A社会危机的程度不同 B变法图强的方针不同C变革的社会基
13、础不同 D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不同24.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指出: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盘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有一定经济意义的学者都被扣上了“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人教版)认为: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企业诞生。两段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对洋务运动进行了评价,它们分别体现了()A.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 B.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C.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D.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二、非选择题(52分)26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从19世纪6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历时20多年,在中国出现的近代商办企业,可
14、说是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经济汪洋大海中若干小岛。当这些初生企业的产品出现于市场的时候,外国侵略势力不惜采取降价倾销的办法予以打击。中国企业所需的原料也受到外国洋行抢购的威胁。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取得清政府的正式承认,在设厂、经营和产品销售方面,没有任何的法律保障,完全听任地方官吏随意处置摆布。而许多地方官吏,还对商界企业横征暴敛、敲诈勒索,大大加重了这些企业的负担。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20世纪初,张謇曾对实业作过这样的解释:“实业者,西人赅(包括)农工商之名。”并认为:“以棉铁为主要,以类于棉之稻麦,类于铁之煤为从要,其他如水利、如电、如铁路、如汽车为次要。”郑观应认
15、为,中国商务之所以不能振兴,其原因“上在官而下在商。官不能护商,而仅能病商”,并提出了革除这一弊政的具体办法:一是设立商部,二是“重订税则,厘正捐章”;三是设商学;四是设立商务所;五是委任熟悉商务的大臣主持商政。摘编自姚琦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及其影响(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前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缓慢的原因(6分)及其影响(5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有识之士振兴实业的主张(8分)并加以评价(6分)27 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
16、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据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28 27(历史选修4历史人物评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7、。(15分)材料 李提摩太(18451919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卡马登郡。1869年底,25岁的李提摩太牧师如愿地登上了开往中国的轮船。1876年至1878年,历时三年华北大旱,李提摩太来到山西立即高效率地投入赈灾工作,他把记录灾区景象的日记和呼吁救济的报告设法送回英国。英国人设立了一个救灾捐助基金会,短时间内共募集白银二十万两,约六万英镑。1891年后李提摩太投身到广学会(注:传教士创办的文化出版机构)的工作中,宣传中国需要的政治、经济、法律、工业、交通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首教官员,次教富绅,三教儒士,四教平民”“如是十数年后,(中国)内不惧民多不能养,外亦不畏各大国之强,势均力敌,内
18、外两患自消”。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都是凭借广学会出版的书籍接受最初的启蒙教育。公车上书时,李提摩太正在北京,康有为慕名来访,把引起轰动的上皇帝请愿书拿给李提摩太看。李提摩太给远方妻子的信中提到:“我吃惊地发现,我曾提出的各项建议几乎都被揉进了请愿书中,并被浓缩在一个绝妙的小小的指南针中。无怪乎他来拜访我,因为我们有这么多共同点。”1902年李提摩太利用庚子赔款建立了山西大学堂。 晚年的李提摩太凭借在中国取得的成就,成为世界名人,在各大洲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的同时,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传教士身份,向各个国家的政要和社会贤达呼吁宗教宽容,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把几部重要的佛经翻译成英文。1913年,李
19、提摩太辞去广学会总干事职务,光荣退休。 摘编自刘伟波上帝的使者李提摩太在中国29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归纳李提摩太在华的主要活动。(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评价李提摩太在华活动的历史影响。(7分)历史试卷(文科)答案123456789101112CACBADDDBDAD131415161718192021222324CCABACCCADDB25(25分)答案(1)原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外国资本主义的挤压政府的剥削和压榨。(1点2分共6分)影响:使中国长期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导致了一系列救亡运动的失败,未能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3分)。 (2)主张:
20、张謇:农工商全面发展重点发展棉纺织业和钢铁业。 郑观应:改良政治和社会环境发展实业。(1点2分,任答4点8分) 评价:体现爱国情感,多角度提出振兴实业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4分)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2分)。 26(12分)【答案】示例:从张之洞经营汉阳铁厂初期遇到的问题和挫折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启示:经济决策要遵循客观规律。 张之洞开始创办汉阳铁厂时忽视了先要确定煤铁的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的一般规律,先购买安置机炉,结果却因没有合适的煤或者煤矿生产的煤与机炉不适用而导致了生产的延误和损失。 近现代中国政府在领导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等原因,忽视或违背经济规律,给社会经济
21、造成重大损失;反之则往往能促进经济建设的良性甚至加速发展,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例如1958年大跃进运动时期, 全民大炼钢铁,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片面追求钢产量比去年翻一倍的高指标,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浪费大量自然和社会资源等严重后果。后来党和政府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合理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遵循客观规律,“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总结以往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强调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27(15分)(1)活动:在华传教参与地方赈灾投身文化出版,宣传西学,进行思想启蒙参与政治变革发展地区教育。(1点2分,任答4点8分) (2)影响:扩大了西方宗教在中国的影响;投身广学会的工作,宣传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推动中国的思想启蒙;积极参与中国的政治变革、发展新式高等教育,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文明转型。(1点2分,任答3点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