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年高考考点经典总结:文化生活(新人教必修3).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7157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高考考点经典总结:文化生活(新人教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12年高考考点经典总结:文化生活(新人教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12年高考考点经典总结:文化生活(新人教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12年高考考点经典总结:文化生活(新人教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12年高考考点经典总结:文化生活(新人教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2012年高考考点经典总结:文化生活(新人教必修3).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2012年高考考点经典总结:文化生活(新人教必修3).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2012年高考考点经典总结:文化生活(新人教必修3).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2012年高考考点经典总结:文化生活(新人教必修3).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2012年高考考点经典总结:文化生活(新人教必修3).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2012年高考考点经典总结:文化生活(新人教必修3).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2012年高考考点经典总结:文化生活(新人教必修3).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2012年高考考点经典总结:文化生活(新人教必修3).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2012年高考考点经典总结:文化生活(新人教必修3).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2012年高考考点经典总结:文化生活(新人教必修3).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2012年高考考点经典总结:文化生活(新人教必修3).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2012年高考考点经典总结:文化生活(新人教必修3).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2012年高考考点经典总结:文化生活(新人教必修3).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2012年高考考点经典总结:文化生活(新人教必修3).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2012年高考考点经典总结:文化生活(新人教必修3).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2012年高考考点经典总结:文化生活(新人教必修3).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2页
2012年高考考点经典总结:文化生活(新人教必修3).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2页
2012年高考考点经典总结:文化生活(新人教必修3).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2页
2012年高考考点经典总结:文化生活(新人教必修3).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2页
2012年高考考点经典总结:文化生活(新人教必修3).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2页
2012年高考考点经典总结:文化生活(新人教必修3).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2页
2012年高考考点经典总结:文化生活(新人教必修3).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2页
2012年高考考点经典总结:文化生活(新人教必修3).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2页
2012年高考考点经典总结:文化生活(新人教必修3).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2页
2012年高考考点经典总结:文化生活(新人教必修3).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2页
2012年高考考点经典总结:文化生活(新人教必修3).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2页
2012年高考考点经典总结:文化生活(新人教必修3).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考点一: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文化的内涵:从本质上看:“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从范围上看: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2)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

2、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特别提示】:全面理解文化的内涵(1)“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把握文化的含义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广义文化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用“文化”来区分自然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与“文明”接近。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既不同于广义“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2)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应注意两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政治的东西不是文化,如政党、选举;经济的东西

3、不是文化,如交换、分配)。(3)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如自然界中山水,但是人们以一定目的去欣赏自然的时候,便具有文化的意义,可见,文化离不开人的参与,为人所特有。(4)文化是人们的一种文化素养,是后天培育形成的,文化不会自动发展,需要人们去建设。 (5)文化与文明区别:起源:文化与人类产生的时间同步,即文化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文明一般是以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为开端或以金属工具的发明、冶金术、文字和与规范的建筑相结合为起源的标志。性质特征:文化作为社会历史范畴,是与自然相比较而言的,文化越发展,表明人类的发展越是依赖于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世界。文明是同野蛮、无知和愚昧相对立的,它标志着

4、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程度。 内容:文化包括人类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及活动方式、活动手段,其中既有积极成果,也有消极成果文化包括人类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及活动方式、活动手段,其中既有积极成果,也有消极成果。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和开化状态;文明是同野蛮、无知、愚昧相比较而言的,文明主要是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文化特指精神方面,文明可以社会生活各方面。文化具有两重性,文明应指社会的进步状态。联系: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文明就是文化中积极、进步与合理成分的总和。一个社会的文化进步程度越高,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相应地也就越高。总之,从人类历史的长河看,文化越发展、越进步,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5、的发展也就越高级、越全面,二者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特别提示】:注意区分“文化现象”、“文化形式”、“文化活动”、“文化产品”(1)文化现象在人类社会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文化形式、文化活动、文化产品都属于文化现象。(2)文化形式指的是表现文化这一内涵的方式,比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3)文化活动是指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它呈现的是一种动态。(4)文化产品指的是文化活动的物质化结果。3、文

6、化的社会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3)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的作用不同)【特别提示】:1、文化的形式与文化的本质不同,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二者是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的关系。2、文化本身不是物质力量,但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并不会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物质力量,而是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实现的。3、并非

7、任何文化对社会的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化有好坏之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个人、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个人和社会的发展。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相互影响、相互交融(1)三者的关系: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所以,虽然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文化的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

8、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2)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误区警示】: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但并不意味着文化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保持绝对的同

9、步,二者的发展既有同步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一面。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性表现在:文化的某些方面不能超越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只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如教育事业。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情况:文化的某些方面可以超越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如诗词歌赋的发展、书画的发展,并非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并不是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的。文化可能超前于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也可能落后于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文化不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例如】: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解析: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整体上讲,经济的发展会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如教育规模)。文化

10、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所以有时候、有些文化内容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故不能说: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物质条件好,文化就自然会好;物质条件差,文化就不可能搞好【名词解释】: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文化竞争力、文化霸权主义1、文化生产力指有一定智能和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文化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构成文化生产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一是作为主体的文化劳动者或生产者;二是文化资源,包括历史资源和现实资源。文化产品生产中的智力投入和物质投入都具备社会生产力诸要素的基本特征。文化产品的生产,形成物质形态的生产过程,与

11、共他产品的生产一道,共同构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所创造的价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因此,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文化产业是指以市场化行为为主体,以满足社会精神文化消费为目的,以提供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为手段的商业经营产业。(属于群众个性喜好,愿意花钱享受,有市场,能盈利的项目。)发展文化产业最终目的和最大的宗旨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和社会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产业有报刊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广告、文化娱乐、文物保护等。3、文化竞争力,概括地说,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

12、推动力。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文化产品的竞争力,指一个国家的文化产品在国际和国内文化市场中占有的份额。其二是文化影响力。指一国的政治观念、文化观念对他国政治观念和文化观念的影响程度。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创新能力。二是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三是高素质的人才。4、文化霸权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就是西方国家以其物质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种普遍的行为准则加以推行,赋予自己在文化上的支配地位,妄图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最终达到政治的图谋,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因政治对文化的影响本土文化面临被吞噬的危险。(3)文化与政治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与政治

13、相互影响:文化是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所决定,文化又反作用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相关链接】:结合日本动画片、韩剧、美国大片等大国的文化霸权主义对我国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说明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特别提示】:1、对“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进行区分“相互影响”强调的是彼此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强调的是彼此渗透

14、、相互融合。2、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决定决定经济政治决定文化反作用反作用反作用5、文化与综合国力 (1)地位(重要性):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对于发展中国家,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2)形势: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3)措施: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

15、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名词解释】: “软力量( Soft power)”: 明确提出“软力量”概念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美国国防部前助理部长约瑟夫奈。“硬力量”是指军事、科技、教育、经济力等物质性力量;“软力量”则指文化、道德等精神性力量。软力量是指依靠某种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教育、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及生活方式的先进性和吸引力,去影响别人或他国的能力。【设问】:为什么当今世界各国都重视文化竞争力?(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对此,我国

16、怎么应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与政治的关系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考点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既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又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受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的影响)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特别提示】: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但不能据此认为,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的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一定不同,因为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

17、律,反映在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上也有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2、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1)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表现: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总是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不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对策: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名言成语典故】: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孟母三迁”、耳濡目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18、徜徉于山林来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 “居要好邻,同要好伴”。【启示和要求】:文化影响的潜移默化要求国家加强先进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文化环境;要求个人提高参与文化生活的自觉性和鉴别力。【误区警示】:1、 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解析:良好的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这是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只有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才会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2、潜移默化虚无缥缈

19、潜移默化消极被动(2)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误区警示】:弄清“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的认识误区1、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但是人们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文化影响。人们具有主观能动性,往往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喜好作出选择。我们应自觉地接受科学的、健康的文化的影响,抵制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影响。(人只能被动地接受文化的影响。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潜移默化消极被动)2、文化对人

20、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但并不意味着说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终生不变。如,经过长年累月在人们身上形成的文化习俗就很难抹去;再如,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的影响。但是,即便是这种影响,随着人们生活阅历的变化,人们的文化素养会逐步提高,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文化对人的影响终生不变/永恒不变。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特别提示】:注意区分: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潜移默化”,指每时每刻,不知不觉;是从文化影响人的过程来看的,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深远持

21、久”,指经年累月,难以抹去,相对稳定;是从文化对人影响结果上说的。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前者强调影响的方式,后者强调影响的久暂。3、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我国当前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

22、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误区警示】: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因此,只要参加文化活动,人的精神就会健康向上。解析:(1)优秀文化总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憾、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所以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2)但不能说只要参加文化活动,人的精神就会健康向上,因为文化有先进和落后、腐朽之分。只有参加先进的、优秀的文化活动,才能使人的精神健康向上。而落后、腐朽的文化活动会腐蚀人的精神,参加此类活动会使人精神空虚、迷茫甚至堕落。(3)人们参加优秀的文化活动是一个自觉学

23、习、主动感悟的过程,如果只是被动地、受控制地参加优秀文化活动,也难以产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热别提示】:对于文化对人的作用注意把握:1、不同性质的文化作

24、用不同:先进、健康、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对人的成长起消极作用。2、区分先进健康文化的三个作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只停留在主观领域,侧重于广度;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则往往体现在人的具体行动中,化为人们行动的动力,侧重于力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全面发展成为可能。【热点连接】:通过我国每年举力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观看列举国庆60周年阅兵盛况和文艺演出、优秀的电影、电视剧、经典图书、优秀歌曲等,以及网络文化(2009年在全国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流行文化、

25、说明积极向上的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引用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说法,如老子说“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孙子说“不战而屈人之兵”。“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来考查文化的作用或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等。【知识框架】:内涵 :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what)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特点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 与生活文化的形式总: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

26、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的作用对社会的作用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与综合国力:地位形势措施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对人的作用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深远持久的特点丰富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拓展升华】 :、为什么建设和谐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why)-文化的作用-(相关:上海为什么举办2010年世博会?北京重视人文奥运对社会发展的作用)2、为什么发展文化产业?(why?)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27、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们重视、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3)有利于国家间文化交流。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4)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文化修养有重要作用。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1、我国目前国际文化竞争力的现状如何?(这是拓展增加的)(1)中国文化竞争力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2)中国已经意识到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性,已经为提高文化竞争力而努力。2、为什么要提升国家文化竞争力?(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

28、用越来越突出.(2)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十分看重文化的巨大作用,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3)对于发展中国家,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国外敌对势力把中国当作意识形态的重要对手,加紧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以实现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显得更加重要。(4)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拓展升华】 :文化安全综合国

29、力1、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受到外来消极思想文化的影响,使本国或本民族文化受到侵害,文化出现衰落或消亡。2、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理,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精神等实力,以及其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等基础实力。在综合国力中,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物质力量是基础,但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也是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国力既包括自然因素,又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物质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是各种因素、各个领域的总和,也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统一。【预测定位】 :通过分析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说明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并结合我国文

30、化产业发展的现状(2009年9月26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说明增强文化软实力对于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意义。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考点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1)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2)民族节日:含义: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的意义: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31、,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的文化韵味。(3)文化遗产:地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意义: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措施: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与保护。【名词解释】 :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1、文化遗产即指在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神学、人类学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的纪念文物、建筑物、遗迹等。2、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

32、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3、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间文学、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歌圩、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

33、等)。【误区警示】 :不能把文化遗产等同于世界遗产。世界遗产中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并非所有文化遗产都成为世界遗产。文化遗产要成为世界遗产,必须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通过一定的程序,以名录的方式确定,并予以保护。【热点链接】:2009年9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开幕,来自全球114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代表与会。为期3天的会议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其中包括中国申报的22个项目,如端午节、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甘肃花儿、篆刻、剪纸、妈祖信俗等22

34、个项目。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1)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文化是世界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2)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的个性(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特别提示】 :1、文化的共性不是趋同,也不是相互代替,文化的个性也不代表文化没有一致性。2、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民族文

35、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3、正确理解“文化是世界的”与“文化是民族的”文化是世界的文化是民族的表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共性和遍的规律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原因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错误倾向割裂文化的个性和共性。变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只看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而看不到共性和普遍规律;二是只看到各民族之间的共性,看不到它们之间存在差异。结论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3、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36、why?)(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点。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3)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4、如何对待文化的多样

37、性?(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名言感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疑难解析】 :文化多样性与多元文化(1)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文化的多元性是指文化的来源和性质以及指导思想上的差异。(2)文化的多元性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3)我们的态度

38、是:提倡文化的多样性,反对文化的多元性。【误区警示】 :1、尊重文化多样性并非就是承认和保护一切文化。世界具有文化多样性,但不等于说所有文化的存在都是合理的积极的。当今世界上,不是所有文化都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类自身精神生活的发展需求,相反,一些腐朽没落的、低级庸俗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行为,将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阻碍社会的进步,对此我们要加以抵制和消除。2、“文化冲突论”是错误的。 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得民族文化之间有时难免会发生矛盾。但只要遵循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相互借鉴,不仅能促进本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各民族

39、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因此,“文化冲突论”是错误的。5、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1)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2)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6、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1)传媒的发展: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2

40、)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2)现代大众传媒特点(优点):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误区警示】:1、传媒的发展并不是依次取代的关系,即新的传媒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不同的传媒共同存在,在文化传播中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2、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的关系:两者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文化传播的途径指的是与人们相关联的社会交往活动,如:商业活动、文化活动、留学、聚会、旅游等。文化传播手段是指媒体所借助的物质

41、技术手段、工具,如:书籍、电视、网络等,二者又存在一定联系。文化传播的途径要借助一定的文化传播手段。3、注意现代社会各种文化传播方式的特点。(1)人际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具有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2)报纸、杂志、书籍等,可以通过扫描、编排处理后,显示在互联网上,供广大读者使用。(3)电视提供了动态画面和缤纷的色彩,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变得更生动、形象和真实。(4)互联网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5)手机短信用精练的语言传达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情感性、艺术性耙哲理性,让人回味无穷。(6)电子读物实

42、现了文字、图像、声音的完关结合,使人在看图阅文的同时可以听音乐、写文章、做笔记、复制文件等等。7、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1)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外域文化的传入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拓展升华】: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1)中华文化: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促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世界文化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

43、和谐世界。(2)对待文化交流的态度(如何做):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拓展升华】:怎样对待文化交流与合作?(1)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2)在对外的交流中,要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4)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考点二

44、:文化的继承与发展1、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1)传统文化(what):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2)文化继承性的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含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影响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今天中固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

45、的影响地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纪成部分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误区警示】 :历史上存在的文化就是传统文化解析: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不仅仅存在于历史中,而且存在于现实中,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历史上产生的文化如果没有被人类传承下来,那就不是传统文化。(3)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稳定”是“相对稳定性”而非永恒不变)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

46、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民族性”并不意味着不同民族之间的传统文化不具有共同的东西)(4)传统文化的影响:(双重性作用)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5)为何要正确对待对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

47、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重要提示】:正确区分“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必须遵

48、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要认真做好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3)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面向世界,博彩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

49、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3、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 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2)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3)思想运动。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重要提示】 :影响文化发展的不同因素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社会制度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是最根本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对文

50、化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体现了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科学技术、思想运动对文化的影响则是文化自身构成元素对文化整体的影响。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等特定功能。(2)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选择、传递)。 教育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创造)。随着教育方式的变革,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影响越来越大。5、文化继承与发展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

51、,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2)应怎样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正确态度):在文化传承中,要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样,我们就能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误区警示】:“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的误区(1)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并不是在继承之后才发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文化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的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先后

52、两个过程。观点: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2)继承传统文化,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不是全盘接受,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精华要肯定,要发扬。继承,并不是全盘接受。文化的发展,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否定,就是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当然不是简单的文化更替,是前进的、上升的,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而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3)不能认为只有抛弃传统文化才能实现文化发展。文化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的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实现文化的发展,实现文化的超越,不断创造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文化。但这并不是说要抛弃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基。所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做法不是全

53、盘抛弃,而是“扬弃”。【总结升华】:1、文化传播与文化继承:文化传播文化继承区别侧重横向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不同名族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纵向同一国家的历史与现实之间原因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具有继承性态度洋为中用,对外推广古为今用,发扬光大共同点都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都存在精华与糟粕,要辩证分析;教育在其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图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含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特点继承的对象传统文化作用具有两面性积极、消极继承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继承的内容文化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关系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影响因素社会制度的更替发展文化自身(

54、科学技术、思想运动)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等特定功能2、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留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2)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3)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第

55、五课 文化创新考点三:文化创新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2、文化创新的意义和作用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2)作用:文化创新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

56、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3、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1)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2)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只有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误区警示】:说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并不是否认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创新中的重要作用。4、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1)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57、过程。(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2)如何处理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创新,一个民族和国家民族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知识点整合】:如何处理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的关系 ?(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重视文化的继承 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重视文化的发展 文化创新表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们努力之中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体悟名言】: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

58、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胡锦涛【误区警示】:1、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二者并不矛盾。解析:文化创新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否则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只有体现时代精神,才能使文化创新成为现实,否则文化就会停滞不前。2、文化创新的根基和文化创新的基础是不是一回事?解析:二者并不是一回事。文化创新的根基是传统文化;文化创新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必须建立实践的基础上。5、创新与借鉴、融合(1)必要性: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2)基本内涵(实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

59、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文化交流,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三个过程)(3)具体要求:怎样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交流、借鉴和融合)?(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在文化交流、借鉴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特别提示】:“以我

60、为主”就是在对世界文化精华的汲取中,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为我所用”就是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结合国情进行改造、整合与创新。【误区警示】:文化交流中“以我为主”与“海纳百川”是否矛盾? 解析:不矛盾。“以我为主”,有利于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有利于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海纳百川”表明文化竞争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6、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1)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2)我们要立

61、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辉煌。克服图解:文化创新的途径:“守旧主义” 和“历史虚无主义”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社会实践基本根本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途径途径【特别提示】:1、文化创新和社会实践的关系:(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文化创新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2、文化创新的主体、源泉、动力、根基、途径、基本途径(1)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社会实践

62、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2)文化创新的途径既包括社会实践,也包括继承传统文化、借鉴优秀外来文化。其中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而继承传统文化、借鉴优秀外来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3、文化创新的目的、根本目的、作用。(1)文化创新的目的和作用基本上是一致的,都包括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服务于社会实践;促进民族文化繁荣这两个方面。(2)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总结升华】:1、为什么进行文化创新 (why)?(文化创新的必要性+作用+意义)(1)必要性: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文化创新是在社会实践发

63、展的必然要求。(2)意义: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3)作用:文化创新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2、怎样进行文化创新(how)?(文化创新的途径)(1)文化工作者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主体作用(2)根本途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3)基本途径: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

6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必然过程;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5)我们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

65、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辉煌。3、如何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适应时代发展?(如何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1)坚持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不断进行文化创新。(2)坚持创新与继承的统一,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3)坚持创新与借鉴、融合的统一,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4)在对待传统文化上,必须坚决反对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名词点击】:“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1、“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

66、化的倾向。2、“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综合探究:建立“学习型社会”1、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教育和学习方式不断改进,对文化传承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2、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必然性建立“学习型社会”,已被确立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促进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整合,建立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3、“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就是人人都有便捷的学习条件、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自觉的学习行为,学习、工作、生活相交

67、融。终身学习,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成为人们实际生活的“第一需要”,伴随人的一生。4、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怎样建立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只有搭建起教育信息化和终身教育的平台,使每个公民都可以随时随地接受自己所需的教育,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才能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5、“学习型社会”具备以下特点:(1)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所,事事是学习之机。(2)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3)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学习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人们需要学会利用现代传播技术进行

68、学习。含义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知识框架】: 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民族节日庆祝民族节日的意义含义(What)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意义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Why)意义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要求正确态度如何对待文化的多样性?(How)原 则:一律平等含义(What)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一和民族团结途径文化传播传媒的发展含

69、义、标志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交流)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交流对待文化交流的态度(如何做)含义相对稳定性特点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影响(双重性)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的兴起教育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含义(what) 与实践的关系必要性为什么进行文化创新?(why)作用、意义文化创新文化工作者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基本途径: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70、?(how)根本途径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一:灿烂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代辉煌的历程:殷周(发源)春秋战国(雏形)秦朝(促进、划时代意义)汉朝(进一步发展)隋唐(全盛)宋元明(延续)清(衰落、面临冲击)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的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史书典籍。意义: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71、原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并设有史官。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文学艺术: (不仅仅是指文学,好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曲等多种形式)作用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特点: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地位:展示中华民族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

72、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形成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民族的文化 , 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

73、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含义:“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 “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3)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误区警示】:这里的民族,既包括世界范围内的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也包括中国境内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包容不等于包含、融合、同化、趋同【名言警句】:体现文化包容性的名言警句:(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

74、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种观点就表现了这种包容性。(2)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的“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都是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3)俗语: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4)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存而不相悖【疑点释疑】: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文化面临西方各国“强势文化”的冲击,正日益走向衰落。()解析:(1)在当今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全球化中,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华文化确实在遭受西方各国“强势文化”的冲击。(2)面对冲击,中华文化要发扬其“包容性”的优点,既要“求同存异”,又要

75、“兼收并蓄”。(3)在文化交往中既要与其他各国的文化和谐相处,叉要吸收、借鉴其他各国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自主性,这样中华文化就不会走向衰落,而会走向辉煌。4、中华文化的作用: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第三版教材新增)【深入理解】: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关系基本特征侧重点不同见证或表现不同联系源远流长侧重于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在历史

76、发展长河中从未中断过。强调的是绵延不断、历史悠久。汉字史书典籍二者都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博大精深侧重于从静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强调的是内容丰富多彩。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并不意味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一帆风顺、始终辉煌。中华文化经历了古代的辉煌、近代的衰微和新时代的再创过程。在近代中国,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77、兴。3、准确把握“中华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1)中华文化是对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统称,是一个多元的复合文化形态。民族文化在我国则指我国境内55个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区域文化是构成文化的重要组织机构,带有特定地域特征的文化,如北方区域文化就包含有草原文化、森林文化、渔猎文化和少部分的农业文化。(2)“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3)“中华文化”与“中国各民族的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各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

78、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民族的特性。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不能简单地说,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考点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之中。2、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3、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

79、族精神。4、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1)地位: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2)作用: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3)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5、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1)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

80、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误区警示】: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之中,所以,中华民族精神是一成不变的。解析: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

81、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精神的有具体内涵和表现形式,往往打上时代的烙印,这表明了民族精神是稳定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热点聚焦】:建国60年来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不屈的民族精神等。高4考1资3源5网6、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how)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 “主心骨”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

82、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特别提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民族精神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博采众才、日益丰富,具有生机和活力。只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83、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2)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重要性+意义)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

84、质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它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特别提示】:全面理解“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1)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是中华文化

85、得以生生不息、不断创新、发展繁荣的根本。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2)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多彩,而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中既有文化精华,又有文化糟粕。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精华的综合反映。(3)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弘扬中华文化,必须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重要提示】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精华的集中表现,中华民族精神又促进了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促进。【误区警示】: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就必须抵制一切外来文化的影响。解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

86、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可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汲取世界先进之明成果二者并不矛盾。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能推动现代化建设。解析:民族精神作为一种意识,能为中华民族的腾飞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它并不能直接对客观事物起作用,而是必须要通过实践,把民族精神转化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才能产生巨大能量。古代辉煌的历程【知识框架】:汉字源 远 流 长史书典籍见证因原基本特征含义、意义包 容 性原因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博 大 精 深中华文化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民族性意义精髓和集中表现中华文化的作用 内

87、涵(What)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地位、作用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核心:爱国主义新时期的主题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精神纽带、精神支柱、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重要性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为什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Why)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意义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How?)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第四单元 发展先进文化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考点一:走进文化生活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文化

88、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即文化生活呈现多样性的特点。(从单一走向多元;人们需求呈多层次、多样化)2、文化生活斑斓色彩的原因(文化生活多样化的原因)(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多样性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技术支撑。(2)文化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为人们提供了大批量的文化产品,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文化选择。(3)文化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使人们能够更方便地获得文化产品。概括:科学技术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3、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文化生活的影响具有两面性:(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89、:满足文化需要,充实精神生活;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2)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迎合低级趣味;热衷于 “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3)态度: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热点聚焦】:加强网络文明建设,遏制网上低俗之风,净化网络文化环境2、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1)为什么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人们对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新特点)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2)大众文化(what):面向广大人民,反

90、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深入理解】:1、大众文化与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的区别(1)大众文化是就文化传播的广泛性而言的,并没有界定文化的性质和内容。(通常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发展参差不齐,其中不乏优秀作品,但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有不少是不负载教化功能,以娱乐为目的中间文化,还有是追求感官刺激的低劣产品。附:西方大众文化(what):以盈利为目的,采用现代科技和机器设备规模化地生产文化产品,通过市场运作和大众传媒广泛传播,为社会大众所广泛接受和参与的文化生产与消费。(2)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即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则要强调两方面:一是在内

91、容上要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二是在形式上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可见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与通常所说的大众文化在内容上是有差别的,不能把二者混同。2、先进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区别:(参照物不同)先进文化相对落后文化而言,大众文化则是相对精英文化来说的。(情感指向不同)先进文化的情感指向具有鲜明的褒扬性,而大众文化的情感指向却相对较为平淡。(欣赏主题的质量指向不同)先进文化的接受者往往以素质较佳见称,而大众文化的接受者则往往以量取胜。(与时尚的关系不相同)大众文化既制造时尚,又追

92、随时尚。先进文化则往往要引导时尚而不一定去追随时尚。大众文化对时尚的引导和先进文化对时尚的引导虽有时有重合之处,但二者有区别。大众对时尚的引导往往是自发的、无意识的,而先进文化对时尚的引导则往往是自觉的、有意识的。两种文化的功利指向也是不尽相同的。大众文化一般借助商业手段对时尚进行引导,而先进文化则多借助政治、行政手段对时尚进行引导。3、“人民群众真正需要”与“人民群众需要的”的区别: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而“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则包含性质各异的文化,如封建迷信等,这种文化绝不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拓展延

93、伸】:提供给人民群众的不必都是经典文化。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包括经典的和流行的,传统的和时尚的,高雅的和通俗的,严肃的和娱乐的,等等。【误区警示】:1、流行文化作品的价值大于经典作品的价值解析:(1)这个观点是片面的 , 不管是什么风格、什么类型的文化,我们不能简单地、片面地说谁的价值大。 (2)衡量一个文化作品是否经典 , 主要看它的本身价值,看它的内容是否经受住时代的考验 ;

94、而衡量一个文化作品是否流行主要看他接受群体是否广泛 , 是否在一定的时期内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3)经典的可能也是流行的 , 流行的能够经受时代的考验也会成为经典的。 真正经典的作品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 , 在社会中持续流行。(4)只要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 , 都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 , 都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2、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就是落后文化,高雅文化、经典文化就是先进文化。解析:(1)是否能够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区分先进文化与落后、腐朽文化的根本标准。 (2)大众文化、通俗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大众文化、通俗文化也可能成为先进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

95、,高雅文化、经典文化中所宣扬的某些思想也会落后于时代的要求,所以高雅文化、经典文化并非都是先进文化 因此,不能说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就是落后文化,高雅文化、经典文化就是先进文化。3、大众文化就是通俗文化解析: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是不一样的,两者虽然都具有一定的民间性质和通俗性,但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与文化的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紧密联系;通俗文化是早就已经存在的文化形式,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它们的产生是自发的主要以口头语言为载体,以及由于交通、通讯等条件的制约,文化交流相对狭小。而当代大众文化则是借助在表面上抹平了一切地域和民族差异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力量,主要以直观的电子画面和声音为载体,按照

96、市场机制有意识地运作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其生产和消费以大工业和现代科技为基础而具有生产的批量性和可重复性。(3)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必须做到:( 怎样发展大众文化?)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一个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三贴近”和“三创新”)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

97、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礼会的进步。(倡导“四种精神”)【热点聚焦】 : “山寨文化”从山寨手机、山寨电脑、山寨服装到山寨明星、山寨春晚、山寨电影,如今“山寨”一词已经由商品扩大到了文化领域。山寨“粉丝”团体正越来越庞大。“山寨明星”、“山寨版五角大楼”、“山寨电影“等诸多通过模仿而产生的草根文化也开始流行。(1)山寨文化得以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经济是文化产生的基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科技的进步为山寨文化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山寨文化的兴起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的需要,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文

98、化的多层次、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2)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山寨文化?对于山寨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符合人民大众的需要,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内容,应保持和发扬。要充分利用其积极因素为人民群众服务。山寨文化中也存在着盗版文化、侵权文化、强盗文化,不能让山寨文化披上华丽的外衣让其招摇过市。对于这些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我们要坚决反对,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3、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1)落后文化:含义: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表现: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措施: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2)腐朽文化:含义:封建主义和

99、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危害: 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措施: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3)存在的原因: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的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诱发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等现象。【概括总结】:面对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解决的方法(如何克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文化现象?):(1)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2)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

100、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3)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4)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5)加强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怎样克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影响,进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1)在个人方面: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树立法制观念;要加强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2)在国家方面:对文化市场和文化生活加强管理和正确引导文化上: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奏响主旋律

10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作用: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政治上:要加强法制建设,使大众传媒的发展依法进行,同时要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文化。(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经济上: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增强

102、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引导人们进行科学的文化消费。正确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比较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区别含义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表现形式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人们常见的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一是政治思想上的腐朽文化,如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等;二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具有明显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特征的邪教文化,如“法轮功”邪教;三是日常生活中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具有严重危害性的文化,如“黄赌毒”等危害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污染文化环境,

103、危害社会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态度措施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共同点都是糟粕文化,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都应当加以抵制;都不是我们所倡导的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其存在都源于封建思想残余、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冲击、市场经济的弱点。【明辨澄清提升】: “传统习俗”等于“落后文化”。(1)将传统习俗等同于落后文化的观点是片面的,犯了简单化和片面化的错误。(2)所谓传统习俗,是指世代相传的社会风俗习惯,是过去若干代风俗习惯的积累,而落后文化则是指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和庸俗色彩的文化。(3)落后文化通常以传统

104、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看相、算命、测字和看风水等。但落后文化并非仅以传统习俗的表现出来,而过传统习俗表现出来的也并非都是落后文化。(4)我国的传统习俗中既有前人积累的精华,也有糟粕的内容,我们应当保留传统习俗中的精华部分,改造其中的落后部分,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4、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1)我国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弘扬我国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这样有利于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

105、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我国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总结】: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中,我们怎样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1)提高辨识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2)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3)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第九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

106、繁荣(第三版教材变化最大之处)考点二: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1)对传统文化:我们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其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保持和发扬;对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加以改造或剔除。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2)对外来文化:我们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一方面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另一方面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全盘西化论”。2、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

107、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与先进文化的关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只有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以人民革命实践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主线、以人民群众为创造主体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充满旺盛活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先进文化(2)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内涵(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什么)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准确把握先进文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指导思想;“四有公民”根本目标;三个面向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性质。 先进文化是一个

108、动态概念,具有相对性,其内涵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3)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意义(为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考点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what)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

109、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why)(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地位、重要性)(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谐文化。(3)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任何国家和社会都不会对文化发展方向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面对文化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10、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how: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4、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与促进文化多样性是一致的(并不矛盾)(1)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

111、事实。但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对文化发展方向采取放任的态度。(2)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3)面对文化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整合提升】:1、为什么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什么文化? 3、如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

112、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当代中国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澄清误区】:1、有人认为: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即指导思想一元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会防碍多样性文化的发展。(1)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与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统一的,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化也是统一的;(2)没有多样化,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单调、枯竭,失去吸引

113、力和感召力;(3)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建设就会混乱,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生命力;(4)结论:思想文化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弘扬主旋律。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矛盾的解析:(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为我们4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2)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

114、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不矛盾5、高举旗帜,科学发展(1)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旗帜)是什么?)( 2)文化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旗帜)怎么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地位: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

115、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最新成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原因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科学回答了当今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6、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深入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这三者

116、之间就其主要内容来说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或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侧重点上又有所不同,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来说的,精神文明则是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的。(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要内容: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发展教育: 原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求:发展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

117、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科学事业: 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要求: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原因: 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

118、设。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比较】:比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区别含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的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这是公益性的,必须由政府主导,由财政投入来保障经营性文化产业,则可以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价值,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和个性化的文化需求。资金来源靠政府扶持、社会赞助面向市场,依法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特征和本质创造性和公益性,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文化事业的公益性质和精神特征)消遣性、娱乐性、益智性和营利性经营性和营利性。(文化产业的经济性质与物质特征)目的满足人民群众公共性的和高品位的文化

119、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并占领世界科学文化的制高点。满足人民群众一般性的文化消费需求范畴学术研究(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文学艺术以及博物馆、图书馆等。主要包括文艺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和艺术品等。联系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文化公益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文化公益事业和文化产业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坚持正确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

120、气、倡导科学精神。文化事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文化产业是文化事业的延伸,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要途径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建设和谐文化原因: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求:建设和谐文化,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者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本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积极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形式: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形式。启示与要求:当代青年应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

121、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知识整合提升】: 1、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2)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2、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3)弘扬和培育中

122、华民族精神,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的事业;(4)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5)努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第三版教材变化最大的地方)考点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要性: 道德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要求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实现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需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意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实现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和社会

123、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地位和作用: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 /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1)主要内容:“八荣八耻”。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

124、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2)为什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why)地位: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作用: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

125、、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有利于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提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2)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3)社会主义荣辱观即“八荣八耻” 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知识整合提升】: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how)(1)国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

126、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2)个人:要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并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3、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1)社会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及解决途径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遭遇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选择”。而正视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的重要途径,就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2)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区别:科学文化修养指的是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学

127、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其重要内容。思想道德修养指的是人们通过自律、自省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联系: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文史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提高知识水平,有助于自觉的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做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

128、高科学文化修养水平;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造福。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误区警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要注意下列常见误区:1、思想道德修养比科学文化修养更重要(同等重要,对一个人而言都不可缺少)2、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并不是所有的科学文化修养都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只有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才能促进思想道德修养)3、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是相互冲突的。(虽然性质不同,但并不冲突,而是相互促进)4、科学文化修养高的人,思想道德修养高(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能够相互促进,但二者并不一定是完全同步的。有着较高的科学文化修养

129、的人并不一定就有较高思想道德修养,反之则亦然。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科学文化修养的同时,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自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修养,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3)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130、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空谈,重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在践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过程中,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4、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how)【综合探究】怎样建设和谐文化(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当代中国,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题、精髓、基础)(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

131、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总结提升】为什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why)p93(1)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总是相互冲击、交汇、融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思想文化的多元化需要弘扬我国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要性(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

132、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统一,发展先进文化可以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动经济、政治发展。(5)发展先进文化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知识框架】:喜的变化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表现: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133、令人忧虑的现象表现:内涵(what)为什么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why)大众文化“一个原则”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How) “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三贴近”和“三创新”走进文化生活倡导“四种精神”落后文化:含义、表现、措施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腐朽文化:含义、危害、措施存在的原因:求要怎样克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影响(how)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内涵(what)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为什么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why)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先进文化如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How?) 内容(what)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why)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什么要建设?怎样建设?主要内容(What)必要性为什么加强?(Why)思想道德建设地位、作用内容(What)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什么树立?(Why)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解决道德冲突中“两难选择”的重要途径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两者是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综合探究】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how)- 32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