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六单元 检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前科技成果运用于军事所带来的后果1萨拉热窝事件2苏俄退出一战的原因3德国在一战中失败的原因4美国经济崛起原因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巴黎和会上英法两国的矛盾6美国与国联7英德海军协定8洛迦诺公约9非战公约10英国对削弱德国的态度11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学常识,第一手材料1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4美国二战后的欧洲政策15日本走向发动世界大战的起点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动荡与和平二战后冷战的手段17美苏实力对比18对中国两次大规模出国作战评价19中东地区存在着极端民族主义势力20两伊战
2、争21海湾战争22石油危机的影响23印巴冲突的原因24恐怖主义25综合26、27、28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大量科技进步成果应用于军事带来的后果是()提高了武器的性能,大大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战争突破了以往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展到海底和空中战争突破地域条件的限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有效地指挥战争战争更加残酷,充满更大的危险性A.B.C. D.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对科技成果运用于军事所带来的后果的理解。内容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均符合题意要求。2.原本可说完全是意外的星星之火,因希腊悲剧式的命运而燃烧为燎原之火。由于大公的夫人非贵族出身,欧洲各王国没有一
3、位国君参加丧礼。假使各国国王曾聚集一堂,有机会交换意见,或许就不至于在数天后轻言宣战,毕竟引起战端的仅是一桩恐怖分子的阴谋。文中“丧礼”是指()A.德国皇帝威廉二世B.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C.英国首相帕麦斯顿D.美国总统威尔逊解析:B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在今天的南斯拉夫地区,矛盾双方是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当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经过萨拉热窝街头时,被塞尔维亚爱国者刺杀身亡。因此答案是B项。3.苏俄真正得以退出战争是因为()A.二月革命的爆发 B.十月革命的爆发C.和平法令的颁布 D.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解析:D注意题干关键信息“真正得以退出战争”。苏俄颁布和平法令,宣布退出战争,但使苏
4、俄真正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是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4.杰弗里帕克在剑桥战争史中记载:“1916年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的崩溃。”在这里作者认为德国在一战中失败的原因是()A.军事战略上的失误B.国内矛盾的激化C.经济实力不够强大D.军事实力不如协约国解析:C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根据材料文字“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可知,作者认为德国在一战中失败的原因是经济实力不够强大。A、B、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5.下列各项中,属于美国经济崛起原因的是()A.美国成为战后最大的债
5、权国B.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C.本土没有遭受战火,不断向协约国提供商品和贷款D.一战后成为最大的资本输出国解析:C美国本土没有遭受战火,不断向协约国提供商品和贷款,进一步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A、B、D三项均是美国经济崛起的表现。6.英法这两个昔日战场上的盟友却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向,甚至以退出和会相要挟,两国的矛盾焦点是()A.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利益的争夺B.国联的组织方式与控制权之争C.海军军备及其比例之争D.欧洲大陆军事与霸权之争解析:D由所学知识可知,英法双方传统的利益冲突主要以争夺欧洲霸权为主,故选D。7.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写道:“虽然侥幸没有小产了去,却成了先天很
6、虚弱的一个孩子,连他的产婆(威尔逊)也弄得焦头烂额,把许多人对于他前途的热望,倒灰冷了一半。就此看来这件东西,还未到真正瓜熟蒂落的时候。”材料中所提“未到真正瓜熟蒂落”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B.威尔逊的外交才能不够C.英、法的反对D.美国的实力不够强大解析:D根据所学和“产婆(威尔逊)”可知“这件东西”为“十四点原则”中提到的国际联盟。国联是美国在战后为了称霸世界而主张建立的一个宣称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但是国联的成立并未使美国获得多少实际利益,也未实现美国对战后世界的领导,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实力还不够强大。8.1935年英德海军协定规定,德国可以拥有等于英联邦成员国海军总
7、吨位35%的军舰和45%的潜水艇。该协定()A.违反了凡尔赛和约B.突破五国海军条约海军军备的限额C.拉开了绥靖政策的序幕D.推动了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的形成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巴黎和会。根据凡尔赛和约限制德国军备的规定,德国不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不得拥有军用飞机和潜水艇,所以该协定违反了凡尔赛和约,故A项正确;五国海军条约规定了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军备问题,与德国无关,故B项错误;国联对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纵容,拉开了绥靖政策的序幕,故C项错误;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9.1925年10月,英、法、德等欧洲七国签订的
8、洛迦诺公约()违背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暂时解决了欧洲的安全问题改善了法德两国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恢复德国的大国地位A.B.C.D.解析:D洛迦诺公约以正式承认德国是一个平等国家为前提,通过改善法德两国的关系,暂时解决了欧洲安全问题;洛迦诺公约是对凡尔赛体系进行的又一次重大调整,但总体上没有突破凡尔赛体系,故排除含的选项。10.“传统国际法历来把诉诸战争权看作是主权国家不容置疑的绝对权利,巴黎公约则第一次从法律上明确否定了战争权的合法性,从而成为战争是否合法的分水岭。”这里的“巴黎公约”指()A.凡尔赛和约B.国联盟约C.洛迦诺公约D.非战公约解析:D材料中“巴黎”“明确否定了战争权的合法性,从而成为
9、战争是否合法的分水岭”的信息反映了签订于巴黎的非战公约的意义,故D项正确。11.1919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致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备忘录中曾说:“我想象不到将来有比这更能引起战争的原因了:已明确证实自己素以世界上最充沛、最强大的民族之一的德意志民族,居然被一群小国所包围,这些国家中的多数从来就没能为自己建立过稳定的政府,而每个国家中又都存在着大批吵着要与他们的祖国统一的德意志人。”劳合乔治讲这段话的意图是()A.警告美国不要插手欧洲事务B.否定美国有关民族自决的提议C.联合美国提防德国的再度崛起D.不要过分削弱德国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材料强调过分削弱德国必然引起战争,故D项符合
10、题意。A、B、C三项与材料无关。12.某学生要完成一篇有关二战人物的作业,在搜集史料。下列属于第一手材料的是()A.斯大林传B.大独裁者(电影)C.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丘吉尔)D.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巨头解析:C本题以史料为切入点,通过作业形式来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第一手材料”是指当事人直接经过搜集整理和直接经验所得的材料,包括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他实物等,只有C项是丘吉尔本人所著,符合题意。而斯大林传、大独裁者(电影)、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巨头属于第二手材料,故选C项。1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对于世界人民来说是一个迟到的祝福,而对于当时法西斯侵略的形
11、势来说,它又可谓是姗姗来迟。下列有关这一同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法西斯的侵略已严重威胁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整体利益B.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对其形成起了催化剂作用C.其形成的标志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D.它的形成加速了二战胜利,成为二战转折点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苏联和美国都卷入到了战争中,战争达到最大规模,法西斯的侵略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在这样的背景下,1942年初,中、美、苏、英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它的形成加速了二战的胜利,A、B、C三项表述正确,
12、但不符合设问要求,排除;D项前半句正确,后半句表述错误,二战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符合设问要求,故选D项。14.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二战()A.消除了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强权色彩B.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C.终结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解析:D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结合二战后的有关史实分析判断。二战后的两极格局明显的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A项错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苏维埃俄国,诞生于一战时期,B项错误;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最终瓦解是在20世纪90年代,C项错误。答案为D。15.二战时,罗斯福表示:“
13、我不想让美国在战后承担重建法国、意大利和巴尔干各国的重担这应该是英国的责任,因为英国在其中的利益远比我们要大。”他的意思是()A.美国将放弃在欧洲的利益B.法意等国应自主完成重建C.欧洲各国应共同维护和平D.国家利益应与责任相联系解析:D罗斯福讲“重建法国、意大利和巴尔干各国的重担这应该是英国的责任,因为英国在其中的利益远比我们要大”,突出责任大小与利益多少应该相当; A项本身明显错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英法等西欧国家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欧洲是美国称霸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B、C两项与材料无关。答案为D。16.有人认为反法西斯战争是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战开
14、始的,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是九一八事变。如果这一论点成立,那么支持它的最有力论据是()A.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为挑起战争蓄意制造的B.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在极其不利的环境下,长期孤军奋战C.日本法西斯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敌人,发动九一八事变是日本走向世界战争的起点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主要的战场解析:C依据所学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蓄意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之后日本步步紧逼,最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由此可知,发动九一八事变是日本走向世界大战的起点。分析选项,A、B两项不够充分;C项符合题意;D项表述有误,中国战场只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之一。
15、17.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为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一措施是()A.推行马歇尔计划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解析:A本题考查二战后冷战的手段。考查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二战后,美国在1947年提出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经济复兴计划,目的是扶持和控制西欧,稳定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是冷战的一个经济方面的表现,所以选A。B项和D项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都属于二战后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但不是为了对付苏联;C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属于政
16、治军事组织非经济手段。18.美国人布热津斯基在谈到美苏对抗时说:“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长期地模糊了这两个争夺者之间根本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A.意识形态的不同B.经济水平的差距 C.军事力量的失衡D.国家利益的冲突解析:B美国是二战后经济、军事上的超级大国,而苏联能与美国相抗衡,主要是因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经济上与美国差距甚远,另外注意限制词“主要表现在”。因此,A、C、D三项排除,B项符合题意。19.甲午战争以来中国曾两次大规模出国作战,一次是参加中国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结合部缅甸作战;另一次就是抗美援朝。在这两次作战中,许多英雄儿女埋
17、骨于异国他乡。2011年9月, 19位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终于被护送回国,归葬于腾冲国殇墓园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墓。2014年3月, 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抵达沈阳,归葬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对此,下列评价准确的是()A.两次遗骸归葬都反映了政府对海外侨胞命运的关注B.两次遗骸归葬都有助于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结盟C.两次出国作战都为实现亚洲和平做出决定性的贡献D.两次出国作战都有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解析:D两次出国作战将士身份不属于侨胞,故A项错误;中国现阶段奉行不结盟政策,故B项错误;两次战争有利于和平,但达不到决定性的地位,故C项错误;两次战争都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故D项正确
18、。20.在艰难的中东和平进程中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先后被极端主义分子刺杀。他们遇刺的共同原因是()A.中东地区存在着极端民族主义势力B.在中东战争中遭遇严重失败C.倡导“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D.同意接受“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解析:A埃及总统萨达特被国内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端分子暗杀,以色列总理拉宾被犹太极端分子刺杀,都是极端民族主义势力。A项正确。21.下列对两伊战争的评述不正确的是()两国先后研制出核武器,导致南亚次大陆持续紧张是一场两败俱伤、没有胜者的战争战争推动了两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两伊战争也是“冷战”的产物A.B.C.D.解析:C两国并没有核武器,且与南亚次大陆无关,符合题意;
19、两伊战争造成的损失消耗巨大,经济损失严重,表述错误;两伊战争的爆发,领土争端是最主要的原因,表述错误,故选C。22.如果你准备写一本关于海湾战争的书,至少在书中要体现海湾战争的哪些特点()海湾战争是一场高科技战争海湾战争冲击了传统的战争观念海湾战争是冷战结束后第一场大规模的局部战争海湾战争中美英联军地面部队采取“蛙跳战术”A.B.C.D.解析:A描述的是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史实,不合题意,故选A。23.如图所示现象出现的最可能的原因是()A.德国汽车出现了质量问题B.燃料不够, 用马拉作动力C.兴起了一种新的旅游形式D.提倡低碳生活, 保护环境解析:B注意题目中的时间“1973年”。这一年,
20、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阿拉伯国家团结一致, 它们以石油作为武器, 大幅度提高原油价格, 引发“石油危机”。石油危机又引发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图片中德国“马拉汽车”即是石油危机的反映。A与史实不符; C、D与题干主旨不符; B项符合题意。24.二战后,印度和巴基斯坦冲突不断的主要原因有()领土争端严重宗教纠纷尖锐殖民统治影响A.B.C.D.解析:C英国殖民统治导致的印巴分治、印度教派与伊斯兰教派的矛盾、克什米尔领土的归属问题,是二战后印巴冲突不断的重要因素,都正确,C项正确。25.自“911”事件以来,一方面,恐怖主义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认识不断提高。下列与
21、此相关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恐怖组织所造成的伤害有所显现B.部分国家强烈谴责恐怖主义活动C.恐怖主义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D.恐怖主义是“20世纪的政治瘟疫”解析:C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准确再现教材所学知识,对照备选项,得出正确答案。题干主要表达了对恐怖主义的认识,从“全球关注的焦点”和“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认识不断提高”可以判断C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6题18分,27题15分,28题17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
22、得到点什么”。“在1914年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落后的土耳其沦为西方列强宰割的对象。在民族主义激励下,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赶走外国侵略者,建立共和国,发展民族经济,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1)概括材料一反映出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欧洲国际关系背景。(8分)(2)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二反映出的凯末尔革命中民族主义的目标。(4分)(3)依据上述材料,简要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6分)解析:本题从新的角度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开拓思维、促进对知识的理解。第(1)问“内容”主要从材料中获取答案,
23、结合所学分析“背景”。第(2)问需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第(3)问在复习中,要养成从不同角度看知识、变换角度看知识的习惯。在遇到这类设问时,要根据材料和问题中的时间、事件、人物等要素,进行知识的转换。答案:(1)内容:本民族利益至上,排斥敌视其他民族。背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8分,内容2分,背景6分)(2)独立、富强(或民主)。(4分)(3)正确的民族主义能够团结人民,有利于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狭隘的民族主义导致侵略扩张。(6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
24、锁。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1939年11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数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25、简析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得出,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根据材料“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得出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根据材料“英法两国海军扣留数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得出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第(2)问,根据材料“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得出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根据材料“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得出,减少了德国的战略物资供应。答案:(1)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
26、(9分)(2)减少了德国的战略资源供应;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6分)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场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们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
27、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战时相比,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10分)解析:第(1)问对比两段材料,从反战组织形式、反战指向对象两方面考虑。第(2)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总结一战教训及二三十年代世界形势的变化等角度分析。答案:(1)由个人宣传反战到组织反战活动;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7分)(2)总结一战教训:交战各国宣扬极端民族主义,蒙蔽广大民众,个人反战未能取得明显效果。形势变化:一战是非正义战争,交战双方政府都负有战争责任,二三十年代法西斯兴起,成为和平的最大敌人,攻击矛头指向苏联。(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