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91练)(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6894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91练)(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2届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91练)(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2届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91练)(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2届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91练)(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2届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91练)(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22届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91练)(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22届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91练)(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22届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91练)(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22届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91练)(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22届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91练)(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22届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91练)(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22届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91练)(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22届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91练)(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91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易经系辞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按照这个说法,诗词曲赋与琴棋书画等艺术门类都可归入无形的“道”的范畴,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而建筑与车舆、衣服、盆碗类似,属于有形的“器”的性质,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主要由匠人来制作,文人士大夫阶层极少直接参与。由此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界虽然巨匠辈出,巧夺天工,取得极高的成就,却一直缺乏理论总结。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相对得到主流阶层的追捧,出现了园冶长物志等理论名著,而在更广泛的建筑领域,相关学问备受冷落,虽然有宋代营造法式、清代工程做法等官书和明代鲁

2、班经之类的民间著述传世,但数量远远不及西方,而且主要内容都偏于实际操作层面的记述,没有太多的理论探索,与西方古罗马建筑十书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建筑名著差异很大。19世纪末叶以来,随着清朝的衰落和灭亡,中国受到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全面冲击,传统建筑行业走向衰微,源自欧美的现代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式逐渐在中国各地流行,使得拥有千年历史的华夏大地的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至今日,中国的建筑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趋同,与古代则大相径庭,广大建筑师对于传统的建筑技艺普遍感到生疏,绝大多数设计作品都近于西方建筑的翻版,失去了本土的文化基因。在此情形之下,从20世纪初开始,一些中外建筑师努力尝试扭

3、转这一趋势,在现代建筑中刻意表现“民族形式”,将传统建筑的造型与文化内涵融入新的建筑项目,如亨利墨菲设计的燕京大学校园和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以中国营造学社为代表的先贤致力于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建筑展开研究,梁思成、刘桢等学者四处考察测绘,搜集古籍,成果斐然。经过几代人的艰难跋涉,对于中国现代“民族形式”的探索仍处于迷途之中,尚未找到相对圆满的解决之道,而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长期侧重于历史本身,理论方面的论述非常有限,还不能对建筑设计进行明确的指引。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香港建筑师李允鉌先生正式出版华夏意匠一书,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作者在卷首语中解释:“华夏指的是古代的中国,意匠可作建筑

4、的设计意念,华夏意匠意即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意念。”此书得到海内外建筑界的高度评价,一时洛阳纸贵,至今仍被视为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研究最重要的一部专著。此书的撰写显然受到西方建筑理论的影响,引述了大量的前人论述和经典实例,完备性超过之前任何一部研究中国建筑的著作,恰如武侠小说中全真派的全套武功。无所不包,既有“道”层面的精神诉求。也有“器”层面的实践指导意义,故而难能可贵。建筑史学家龙庆忠先生为此书所作序言中说:“中国古建筑是古今都在东亚地区,由东亚人民产生的,它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艺术和清静环境,是古代养目、养心、养身、遂生的具体表现。它既具有几何构成又有模式表达和逻辑构成。这是出乎西方人恋料的。

5、”中国古建筑的产生与发展由中国独特而广袤的地理气候条件所决定,同时又受到各种社会、人文因素的深刻影响。华夏意匠对此有深入剖析,从各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进脉络和多重影响因素。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建筑单体的规模往往有一定的限度,造型上的差异也不大,更注重以群体组合的方式构成丰富的院落,“由一座变多座,小组变大组,以建筑群为基础,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地广布在一个空间之中,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以北京紫禁城与巴黎卢浮宫作比较,可见前者以“数”的集聚完成复杂的总体结构,而后者以“量”的叠加形成庞大而清晰的多层系统。殿亭楼台分占不同位置,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巧妙的布局,在彼此之间构成严密的

6、呼应关系。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延续本民族、本地域的传统文化,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一大难题。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也面临消亡的危险,幸而有诸多前辈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孜孜以求,拯危继绝,传递薪火,一息不灭,功莫大焉。(摘编自十一贝子中国建筑如何免于沦为西方建筑的翻版?)材料二近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正在故宫博物院如火如荼地开展,集中展示故宫六百年建筑、艺术、文化成就,让人们有机会从遗产地和博物馆双重视角认识故宫的文化价值。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作为皇家御用建筑,紫禁城堪称我国建筑文化的集大成者,凝结了上千年的建筑工匠的智慧,将传统设

7、计艺术和建筑完美融合。如我国建筑特有的“过白”,利用近景建筑或其他景物,构成“镜框”,留出适当的天地空白,使画面构图完美。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过:“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民族都能从古建筑中理解并发扬自己的文化。”反观当下,一些盲目跟风模仿甚至“奇葩”的建筑出现,究其根源,是这些城市建设中没有系统研究传统文化,也没有做好挖掘本土文化的功课,为“雷人”建筑提供了温床。另外,建筑设计存在贪快、出奇的心理,这样用力过猛,就容易“奇奇怪怪”。传承传统文化,不是照葫芦画瓢,而是既要画皮更要画骨。建筑设计应与当地城市乃至区域的文化传统相匹配,让建筑与城市文化充分融合。

8、这次展览用“丹宸永固”作为主题,展示了故宫讲好中国故事的决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又与时俱进。那么,六百年故宫将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为后世设计师们提供中国的建筑文化素材。(摘编自乔妙妙传承传统建筑文化,既要形似更要神似)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道”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如诗词曲赋等;“器”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如建筑车舆等。B. 中国古代建筑领域的理论名著,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不及西方建筑名著。C. 千年华夏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是因源自欧美的现代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式等的流行。D. 燕京大学和中山陵在现代建筑中刻意表现“民族形式”,融

9、入了传统建筑造型与文化内涵。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所以主要由匠人来制作,我国古代建筑界巨匠辈出提供了可能。B. 文人士大夫阶层极少直接参与建筑,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界一直缺乏理论总结。可见古代政府从不关心建筑界。C. 建筑史学家龙庆忠先生的序言,既说明中国古建筑独有特色,出乎西方人意料,又说明华夏意匠)难能可贵。D. 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需要我们传承前辈孜孜以求的精神,也需要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汲取建筑文化素材。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故宫建筑文化特点的一项是( )A. 以群体组合的方式构成丰富的院落B. 殿亭楼台布局

10、巧妙,彼此呼应C. 是现存规模最大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D. 拥有我国建筑特有的“过白”4. 为什么说“华夏意匠一书,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 5. 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我国传承传统建筑文化所面临问题。 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灯塔刘建超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海。去,下海耍吧。父亲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

11、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气扑腾几个来回。没啥说的!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就随着部队的改编成了海军。他以为海军就是要上舰艇,开着军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学习结束,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你要自豪呢。父亲很自豪。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

12、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父亲从没有一点儿的失落。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游泳,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累。他告诉母亲,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着红薯干、炒花生到了海岛。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看到个人影在挥手。母亲没有上岛,她死

13、心塌地要嫁给父亲。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烈的婚礼。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闲暇,父亲教母亲游泳,在滩头捉螃蟹抓海参。他们把钓的鱼晾干,让给养船带回连队的炊事班。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两个人对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周一、三、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亲会说,岛儿、灯儿开始做饭喽。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浓雾翻滚,暴雨雷鸣,海天像倒

14、翻过来一样,几十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哮着疯了般拍到岛上,航标灯都被震得直摇晃。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油机发生了故障。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父亲看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母亲抱着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

15、亲也脱下了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父亲在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父亲欣慰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抹去母亲的泪痕,自己的眼角却淌下泪水。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节选自当代中国经典小小说第五卷有删改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海鸟

16、、海龟、螃蟹,写出了岛上的寂寞,但排长说“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给了父亲自信与坚定。B. 父亲给母亲写信,每一封信都是介绍岛上的美好与快乐,没有写过半句在岛上的苦与累,这表现了父亲对小岛的喜爱。C. 母亲上岛的坎坷遭遇,侧面表现了岛上的艰苦生活,这与父亲书信中所描绘的迷人小岛形成对比,这使母亲看到了父亲的乐观。D. 父亲在一个特大风暴之夜依然决定上塔修理发生故障的柴油机,维护好航标灯,表现了父亲对职责的坚守,以及对祖国的忠诚。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叙写普通人的平凡事,语言质朴无华,如具有方言特色的“没啥说的”,但也不乏幽默风趣,如介绍岛上“活着

17、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B. 小说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方法,如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方法来塑造父亲这一光辉形象。C. 小说主人公是父亲,却也刻画了一位坚定执着的母亲,母亲的出场能更”全面地展现守岛生活的艰辛,从而突出父亲的担当与乐观。D. 小说的结尾写道了父亲“眼角却淌下泪水”是对母亲理解他并安排海葬的欣慰,被母亲誓死不渝的爱情所感动。8.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题目“灯塔”的含意。 9. 灯塔这篇小说在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全国小小说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请从人物、情节、主旨的角度阐述该小说荣获一等奖的理由。 能力题组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

18、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再创造中,最需要的是创作者“才、胆、识、力,四者交相为济”,特别是作为主创,“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缺乏“才、胆、识、力”,难以产生令人刮目的“心思”,难以在既有本文前“取舍”自如,更难以成就“自成一家”的风骨和神韵,也就难有上乘的改编与搬演。成功改编有一个基本前提,即尊重原作。经典改编首要的美学原则就是忠实于原作的创作精神。近10年多数创作已证明,原作照搬未必是尊重,大幅改动未见得就是背离。尊重不是机械复制,更不是曲意逄迎或肢解;而是在契合经典文本精神的前提下,与原作者深度对话,是两者间的会意与神交;而且,

19、一定是符合艺术规律的再创造。如贝拉巴拉兹所言,“如果一位艺术家是真正名副其实的艺术家而不是个劣等工匠,那么他在改编小说为舞台剧或改编舞台剧为电影时,就会把原著仅仅当成未经加工的素材,从自己的艺术形式的特殊角度来对这段未经加工的现实生活进行观察,而根本不注意素材所已具有的形式”。曹禺对巴金小说家改编的经验同样道出了经典改编成为新的经典往往被忽视的二度创作中的原创性。曹禺说:“应该把改编看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改编同样需要有生活。”布鲁姆认为:“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赢得经典地位的原创性标志是某种陌生性。”经典改编只有拥有了创造性元素,即具有了再生性,才能证明其强大的生命力,才有可能成为新的经典。我国古

20、典戏剧中的赵氏孤儿是,牡丹亭是,现代小说生死场和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改编与舞台呈现也是。经典是记忆艺术,是人文思考与审美价值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传递着时代精神又超越时代的局限性,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抵达。纵观近10年内地现当代文学经典改编,不难发现,老实厚道者不在少数,很多编剧和导演似乎认认真真地当起了原作的“搬运工”,把剧本中的文字复制在了舞台上,二度创作中主创者的艺术创造力乏善可陈。究其原因,除了创作能力不足外,难以排除的就是实用主义大行其道。一旦困顿于既得利益之中,被其捆绑,戏剧作品往往充满了功利性,造成灵魂审视与精神关怀的缺失,这样的创作在当代舞台比比皆是。经典改编中也不乏实例。(摘编自张荔经典

21、改编何以成为新的经典)材料二:林冲是水浒传中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作为“逼上梁山”的代表人物,人们对其惨烈的悲剧命运给予了深深的同情与理解。明代李开先的宝剑记重新塑造了林冲的形象,他由一位隐忍的豪杰英雄演变为坚贞的忠臣义士,最终的结局也被改写为大团圆的结局。显然,作品的改编寄托了作者的人格理想和道德信念,作者将自己的谏官经历融入到了戏剧创作中,将小说中的个人恩怨上升为戏剧中的忠奸斗争。在现代文学史中,也有不少作家以林冲的故事为题材进行全新的改编,包括吴永刚的话剧林冲夜奔、杨绍萱等人集体创作的京剧逼上梁山、吴祖光的话剧夜奔等作品。而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水浒传多次被改编成电视剧搬上荧幕,引发了一次次

22、的收视热潮,这种电视媒体的传播方式由于其震撼的视听效果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满足了大众文化的消费性,也从一个层面验证了水浒传的无尽魅力。这些作品对于林冲形象的改编有两大亮点:一是加强了林冲与娘子夫妻感情深的刻画,使人物性格更加真实丰满。二是对于人物结局的改编,作品的观赏性更强,更能感动广大观众。透视不同作家对同一题材的现代改编,可以发现其中隐含着政治权力机制的制约和时代文化语境的影响。从人的层面来看,新戏力图展示温暖的人情与健康的人性,人物形象更为饱满立体。吴祖光在夜奔序中说:“我爱这一群人,这一百零八个大孩子,他们有的是互爱、互助、坦白、天真;重义气如山斗,视生命如鸿毛;这一切一切不都是现代人

23、所缺欠、所不屑为的么?世情的浇薄使我们更倾心于水浒里的同情与温暖。”作者显然看重的是这群“可爱的强盗”身上所凝聚的纯真质朴的人性,而这些都在功利世俗的现代社会中消失殆尽。在林冲与老兵交接草料场时,两人的交谈如此质朴真诚,表现出患难之中人情的可贵。这位身份卑微的老兵出于善良温厚的本性,给予林冲这位落难英雄力所能及的关照,使这位苦命的好汉在严寒中感受到了一丝人间的温暖。从社会的层面来看,新戏汲取民族精神力量,呼吁反抗一切强权暴政。吴永刚的剧本林冲夜奔突出了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细致描绘出林冲的性格由委曲求全到决绝复仇的转变过程。作者坦言改编的动机除了喜爱水浒人物外,还有现实因素的刺激。“自幼生长在现

24、代高军阀势力压迫下的北方,在农民当中那些血淋淋的故事,是常常听得见见得着的。水浒中人的印象,便常常活跃在童年的心中。”“想把水浒传中的血淋淋的故事,写成活生生的教训!”(摘编自程娟娟论林冲形象的现代改编)1.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典改编,只要创作者“才、胆、识、力,四者交相为济”,就能有上乘的改编与搬演。B.明代李开先开启了重塑林冲形象的先河,其宝剑记中的林冲是个坚贞的忠臣义士。C.水浒传多次被改编成电视剧,满足大众文化的消费性,这也得益于影视艺术的发展。D.不少改编后的水浒传人物性格更真实丰满,观赏性更强,比原著更具艺术价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

25、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名著改编不拘一格,既可以改人物的形象,也可以改故事的结局。B.水浒传多次被搬上荧幕,是对其具有的无尽魅力的充分验证。C.新戏展示温暖的人情与健康的人性,所以每个人物形象更为饱满。D.经典改编要成为新的经典,就必须拥有创造性元素,具有再生性。”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材料所说的经典改编范畴的一项是(3分)( )A.曹雪芹的红楼梦拍成电视剧B.司马迁的史记出版白话文版C.莫言的红高粱)拍成电影D.孔尚任的桃花扇改编成黄梅戏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经典改编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6分) 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

26、9题。登泰山记于坚虽然这个时代最时髦的登山方向是朝着海拔去,人们穿着德国或美国设计、中国制造的登山鞋,朝珠穆朗玛去,朝阿尔卑斯去。但泰山依然是中国最伟大的圣山,至少在普通人心目中是如此。登泰山不难,不必有什么登山装备,甩着两只手,最多在山门那里花五元钱买根竹手杖。泰山的一个意思,就是任何人都可以登上去。“泰,安也”(字汇),“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庄子庚桑楚),“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此山如果不泰,而是奇险危绝,那么大多数人是爬不上去的。比如华山,因为开通了缆车,现在旅游的人多了,过去能够登上去的,基本上是探险家。“泰”是一种普遍广大深厚永恒的定力,共享的范围广阔。所以登泰山是一种

27、赶庙会式的活动,红男绿女、南腔北调、扶老携幼,浩浩荡荡、摩肩接踵,不是去探险,而是回家,回到某种永恒的怀抱中,安于泰。孔子登泰山,想必与今日大多数人登泰山一样,悠悠晃晃,一路妙语论道,述而不作,把老生常谈说得字字珠玑。在松荫下听一阵雾,走一段,又卧在肥石上听一阵溪唱,再走一段。边走边思,思路,必须安之若“泰”,如果每走一步都要惊魂半晌不定,“畏产生于敞开了的未来,惧形成于丧失了的当前”(海德格尔),就没法思了。“存在之思是一种高级的漫游幽僻小径,它拒绝成为一条拯救之道,也不会带来什么簇新的智慧。这条小径至多不过是一条田间小路”(海德格尔)。我曾经去德国海德堡,那里的山上有一条“哲学家小路”,据

28、说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海德格尔等都走过。我在一个黄昏去走了一段,今日回想起来,那山也是泰山似的安泰。上泰山的路有很多条,只有孔夫子的老乡本地居民知道。大多数游客都只能走用石阶修起来的、要收门票的这条。泰山本是舒缓陡峻地势不同的,登山的“直线”一修,山势就成了一条直达山顶的陡坡,省略了原始山路的七弯八拐,时间也省多了。但许多路段很无趣,石阶一级接着一级,登山者喘气喘得像是在参加奥运会,年轻人还要比赛,用最短时间抵达山顶成了登山的唯一目的。我估计孔子当年登山,必是依山势,“之”字形攀登,“仁者乐山”,如何乐路,要在林泉松壑之间绕行,顺着地势,它高你高,它矮你矮,它平你平,它陡你陡;它雾

29、出高岫,你拨雾而深;它泉过低谷,你涉水而湿;水一样地随物赋形,顺着山之路,而不是一条强行霸占的直线,泰山没有这种直线。登顶也不是唯一目的,对山势本身的体会才是登山之乐。普通人虽然不登珠峰,但心思与登山队员还是一样,只盼着登顶这条“拯救之道”,而忽略“途中”。更快的,直接坐车子到山腰,再乘缆车,几分钟就可直奔山顶,省略了登山。泰山之顶,如果不是盖了许多庙宇,原始的样子,最高处就是几块枯石,就像失去了头发的秃子。我们一行,也逃不脱“抢占制高点”这种时代哲学的影响,第一日上山就错过了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石刻,那石刻在登山直线的一侧,旁枝逸出,泰山的一条缝里面,秘藏于松树之间。眼见行人个个低头赶路,就担心

30、自己走慢了泰山就要被高速列车运走似的,错过了“圣经”。泰山在人们心里,不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山,而是一座圣山,是“拯救之道”。所以给我这个读书人一种印象,泰山似乎寸草不生,只有石刻、不朽的文字与神迹。我为泰山准备的不是脚底板而是磕膝头。当我在一个春天抵达泰山时,发现它其实草木葱茏,流水潺潺,满山鲜花,松、柏、柳、杨、槐、梧桐、瓦松、山柳、花楸、石竹、麻栎、海棠、野樱花、核桃树、枣树、杏树、桃树万木林立,山谷苍翠。飞禽走兽想必也是有的,只是躲着我们。最美的是山北的泰山美人梨,正大片大片地开着花,像是刚刚下了场小雪。山谷中到处是敦实的美石肥岩,深厚浑圆,其间溪流潺潺,山景柳暗花明,峰回路转,雾去云生,

31、真是一座可以颐养生命的灵山。据说历代帝王来泰山封禅,都要“食素斋,整洁身心”。素斋,就是大地的原生态,生命的本源。齐鲁大地,呆板的大平原上忽然出现这样一座天赐的花果松柏清泉美石之山,那就不仅是给养,也是启示。世界已经如何,世界应当如何,泰山是一道准绳。道法自然不是乱法,上善若水,法的是泰山。“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如果在荒山绝岭,大漠孤烟,孔子大约也生不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的哲思吧。这就是“泰”。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人们喜欢攀登珠穆朗玛、阿尔卑斯等高海拔山峰这一时髦现象起笔,

32、引出下文。B文章通过描述孔子登山和德国“哲学家小路”,说明正因安之若泰,才会产生簇新的智慧。C登山的“直线”一修,虽然节省了登山的时间,却扼杀了游客对山势本身体会的登山之乐。D文章记叙了作者为了观赏经石峪石刻沿着登山直线匆忙赶路而忽略了很多沿途风景的过程。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了论语和庄子对“泰”字的解释,并用华山和泰山对比,突出了华山的险峻。B文章在描述想象孔子登泰山的情景时,长短句结合,多用短句,语言灵动,错落有致,富有变化。C文章运用衬托的手法,以古人享受依山势登山的乐趣,反衬了现代大多数游客直线登山的无趣。D文章引用了字汇庄子等文献,丰富了文章的

33、内容,增加了文采,使文章具有厚重感。8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9如果你是导游,在泰山脚下,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泰山?请结合文章写一段导游词。(不超过100字)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第91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1. D 2. B 3. C 4. 华夏意匠完备性超过之前任何一部研究中国建筑的著作,难能可贵。华夏意匠从各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进脉络和多重影响因素。 5. 中国古代建筑界一直缺乏理论总结(著作)。中国的建筑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趋同,与古代则大相径庭,失去了本土的文化基因。中国古建筑的产生与发展受多重因素影响,研究困难大。当下一些城市建设中没有

34、系统研究传统文化,也没有做好挖掘本土文化的功课,还不能对建筑设计进行明确指引。(不能将建筑设计与当地城市乃至区域的文化传统相匹配,不能让建筑与城市文化充分融合)现代文阅读II6. A “排长说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给了父亲自信与坚定”分析错误。7. B “侧面烘托”分析错误8. 灯塔是指父亲在岛上所守护的航标灯,能够对夜行的船舶进行指引。灯塔是父亲身上的坚守、乐观与忠诚的品质,一直指引我前行。父辈们的爱国精神、默默奉献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人。 9. 主要塑造了父亲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而且母亲与他一起同守孤岛而不悔,表现了父母那一辈人对祖国的热爱。情节并不曲折,但以“灯塔”为中心谋篇布局,使情节

35、紧凑集中。小说的主旨鲜明的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父辈的爱国精神是无形的灯塔,是不灭的火种,这种精神代代相传。能力题组现代文阅读I1. C(A.“只就”错,条件混淆.原文“最需要的是创作者才、胆、识、力,四者交相为济”说的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B.“开启了重塑林冲形象的先河”错.原文中没有说李开先是最早的改编者。D.于文无.据,“比原著更具艺术价值错。)2.C(原文说的是“戏力图展示温暖的人情与健康的人性,人物形象更为饱满立体”,前后句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每个人物形象”说法不准确。)3. B(司马迁的史记出版白话文版,属于古文翻译成现代文,不属于材料所说的经典改编。4.示例:经

36、典改编是改编者忠实于原作的创作精神.在契合经典文本精神的前提下,与原作者深度对话,对经典进行的符合艺术规律的再创造活动。(4 分,意思对即可)5.首先总体介绍后世对名著水浒传)的改编情况;接着从人的层面论述改编出来的新戏力图展示温暖的人情与健康的人性,人物形象更为饱满立体;最后从社会的层面论述改编出来的新戏汲取了民族精神力量,呼吁反抗一切强权暴政。(6分)现代文阅读II6D【解析】D项,“为了观赏经石峪石刻沿着登山直线匆忙赶路而忽略了很多沿途风景的过程”错误,文中是我们一行忙于登顶,错过了路边的经石峪石刻。故选D。7A【解析】A项,“突出了华山的险峻”错误,是为了突出泰山的安泰。故选A。8首先解释泰山的“泰”字;接着想象孔子登山的情形;然后否定大多数游客直线登山的行为;最后叙写我登山的经历和感悟。9各位游客,欢迎大家来到泰山(我们已经来到泰山脚下)。泰山是一座圣山,历代帝王来这儿封禅。 “泰”就是安泰,看这山势平缓,大家都能轻松登顶,让我们慢慢走,欣赏沿途的风景和古迹,体验泰山颐养生命的灵性,感受回家的安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