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 鸦片战争【一】课程目标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走私,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理解中国近代历史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抗争史。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评价鸦片战争中的一些重要历史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和补充材料,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初步运用有效
2、信息来共同探究历史问题;通过实物图片和古今对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面对强敌,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争。中国近代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他们悲壮的事迹永远激励中国人民继续前进。【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1).林则徐虎门销烟(包含鸦片走私、危害及销烟)。(2).中英南京条约(包含鸦片战争、条约内容及影响)。2、难点:怎样理解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一、虎门销烟(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西方世界(影响战争胜负因素)特征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西方:资本主义蓬
3、勃发展政治1.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1.欧美代议制(民主法治)确立发展。经济2.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2.英、法、美开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文化3.思想文化专制,科技停滞3.启蒙思想深入人心,近代科技蓬勃发展外交4.实行闭关锁国政策4.开拓海外市场,殖民扩张(二)禁烟运动1背景(1)正当中英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原因:根本自然经济;直接闭关锁国(2)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目的: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危害:摧残中国人民健康;白银外流,加重人民负担;吏治更加腐败。2、禁烟运动:道光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1839年虎门销烟。二、鸦片战争(1840
4、1842)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事件:侵略和反侵略斗争,东南沿海之镇江战役,海龄等殉国。3、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万银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五口通商)(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税率,中国须与英国商定。(协定关税)4、鸦片战争的影响(1)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半封建:西方对华商品输出,中国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先后出现三种资本形态: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2)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二、战火再燃: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一)根本原因
5、:英法提出修订条约要求,旨在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二)事件: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往热河。(三)不平等条约1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签订的天津条约,主要内容:(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2)增开沿海沿江10处通商口岸;(3)赔偿英法巨额白银;(4)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通商、传教;(5)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2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主要内容:(1)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4)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3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强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四)影响:中国半殖民地
6、半封建化程度加深。(1)政治: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严重侵害,中外反动势力勾结。(2)经济:中国被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刺激洋务运动兴起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近代化起步。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程目标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二】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能力(一)识记:1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2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3. 天京事变;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资政新篇;天京陷落。(二)理解1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迅速的原因。2天朝田亩制度的革命性和空想性。3农民阶级在天京事变中体现出来的局限性;根据时代特点理解资政新篇的积极意义
7、和局限性。(三)运用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 过程与方法历史感知、情感体验、材料分析、问题探究、论从史出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行为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2通过对北伐军征战过程的讲述,使学生感受到以林凤祥为首的北伐军不畏强敌直至全部牺牲的惨烈悲壮,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爱憎观、道德观、英雄观的教育。3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认识。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认识太平天国运动与近代民主革命的关系: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
8、的主要力量,但依靠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也无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农民必须在先进力量组织领导下,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参加民主革命和建设,才能恰当地发挥农民的力量。通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中国的农民问题,认识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之一。【三】重点和难点重点: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金田起义、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难点:对天朝田亩制度革命性和局限性的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一、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1、背景(1)鸦片战争激化社会矛盾,农民暴动此伏彼起。(2)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2、兴
9、起发展(1)1851年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3年定都天京(南京)。(2)全盛时期(18531856年):北伐、西征。二、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1、内容: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圣库制度: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2、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3、评价性质:太平天国纲领性文件。反映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局限性: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绝对平均主义,是无法实现的空想。三、天国悲剧1、天京变乱原因:经济:农民是小生产者,不代表新的生产力政治:封建专制、皇权意识。影响:太平天国由盛转衰。2、重建领导核心:陈玉成、
10、李秀成指挥军事,洪仁玕总理朝政。3、洪仁玕资政新篇(1859)(1)内容政治:以法治国,选举官吏;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文教:设立新式学堂。(2)评价(特点):首次提出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4、1864年,曾国藩的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失败。【思维拓展】一如何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119世纪,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世界潮流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市场化。2天朝田亩制度是封建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绝对平均主义,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二与传统农民暴动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有哪些新特点1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环境(鸦片战争激化社会矛盾);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发动农民。2新因素: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首次提
11、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3影响:在反封建同时,承担起反侵略的任务,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三评价太平天国运动1、性质:近代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理解“学习延伸”:太平天国运动揭开近代民主革命序幕)2、作用(1)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2)是几千年农民运动的最高峰。(从完整的革命纲领理解)(3)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3、失败原因和局限:农民是小生产者,不代表新的生产力,不能提出科学的理论,无法完成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程目标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
12、斗争精神。【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基础知识(1)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及影响;(2)掌握义和团兴起及发展,口号,清政府的政策,以及义和团运动的意义;(3)掌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及义和团的抗击;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辛丑条约的内容以及严重危害。2、.理解与运用(1)在教师指导下,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2)分析马关条约内容,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3)从不同侧面分析甲午战争的影响;(4)根据义和团兴起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归纳义和团运动的特征以及正确看待义和团的口号及在历史上的地位。(5)根据辛丑条约条款,分析辛丑条约的影响
13、;(6)比较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之异同,以加深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二)、过程与方法(1)情景式导入,运用时事政治以激发兴趣;(2)引入大量图片、资料,指导思路,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正确认识;(3)引入讨论问题,分小组讨论,共同探究,积极探索;(4)就同一命题引入两种观点,让学生各抒己见,训练思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思辩能力;(5)运用多媒体引入资料、图片、名人名言,以丰富课堂,拓展视野(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甲午中日战争:认识到这是日本推行扩张政策,蓄谋已久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根本原因在于政治腐败,制度落后;爱国官兵的英勇事迹值得世世代代相传,他们的精神是我们民
14、族的灵魂;对甲午战争的纪念从来没有停止,也不应该停止,但是更为重要的是纪念背后的反思;马关条约对中国、日本乃至远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应以史为鉴,在现代国际竞争中扬长避短,振兴中华;台湾问题是一块伤疤,台湾人民当年的反割台斗争体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今天解决台湾问题需要大智慧。体会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精神,增强实现祖国统一的信心。2、.对义和团运动:认识到他们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牺牲、奋起反帝的精神,体会用血泪书成的历史之沉重;同时,他们的愚昧、落后、迷信也不容忽视,从而得出经验教训:旧式农民战争抵挡不了帝国主义侵略,他们受时代与阶级局限,无法冲破皇权主义之束缚,也不是近代先进生产力代表,
15、终究无法拯救中国,但他们的反抗精神永存,永远激励中国人不畏艰辛,奋勇前进。【三】重点和难点重点:中日马关条约的影响,辛丑条约危害。难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背景(1)国际: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2)根本:明治维新后,日本发展资本主义,制定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3)直接:朝鲜农民起义(导火线)。2.战役:平壤、黄海、辽东、威海卫战役;3.失败原因(1)根本:清朝封建制度腐朽;(结论: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2)直接:李鸿章“避战求和”方针等
16、。4.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内容:(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4)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免收内地税。影响:(1)经济: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2)政治:刺激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瓜分中国,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3)面对民族危机,中国掀起维新变法等救亡图存斗争。二.八国联军侵华(1900)1.原因根本:帝国主义资本输出、拓展市场。直接:义和团反帝运动,打着“扶清灭洋”旗号。(18981900)2.事件:义和团和清军抗击八国联
17、军;瓦德西占北京紫禁城,联军暴行;清军镇压义和团。三.1901年辛丑条约(内容和影响)(1)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盐税作抵押;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财经和经济;(2)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各国驻兵保护;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3)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列强武装控制京津地区。(4)惩办反帝官员,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列强加强对清政府控制。(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新特点:武装控制京津地区,以华制华;影响: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洋人的朝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五】教学反思1
18、需要引导学生认识近代化问题。2 西方列强侵略的阶段特征容易混淆。第13课 辛亥革命【一】课程目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清朝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重要人物及内容;兴中会、同盟会与三民主义;军事起义与武汉成为革命首发地的原因;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临时约法的颁布;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的背景条件和过程;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评价。理解:辛亥革命发生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涵盖古今中外、主客偶必、政经思文等多种因素,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条件。.关于南京临时政府,从人员的构
19、成、政体设置、纪元与国旗、宪法等的出炉都彰显其真正的资产阶级政府性质。从各种因素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必然性;提供对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评价的操作思路。运用:探究二十世纪中国最深刻的三次变革产生的时代因素。探究美国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反映资产阶级治国理念上的异同。就社会性质、政权转移、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社会意识进步与风俗习惯变迁,对辛亥革命前后进行比较和思考。2、过程与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比较,概括阐释,独立思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辛亥烈士的英雄事迹、孙中山越挫越勇的革命精神,都是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教材。法为国根,民为邦本。为中国进步趋势打开了历史闸门,世界潮流,浩浩荡
20、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约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历史功绩2、难点: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和评价;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一、武昌起义(一)原因和条件1政治: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列强资本输出,阻碍民族工业发展。2经济: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文化:新式学校和留学教育发展;西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影响。4组织和思想准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建立;三民主义成为革命指导思想。(1)组织 团体:1894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 政党: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
21、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纲领。以民报为机关刊物。(2)思想 西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启蒙思想;中心:上海和日本东京;思想宣传家:章炳麟、邹容、陈天华。(二)革命:(1)革命党人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2)四川保路运动。(3)1911、10、10,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二、中华民国成立(1912、1、1)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国旗为五色旗。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春)内容(1)确立主权在民,平等、自由、民主;(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政治体制;(3)实行责任内阁制。意义: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
22、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一)袁世凯能够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反民主力量大大超过民主力量1封建势力强大: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攻击革命党人。2民主力量弱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二)孙中山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条件1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2袁世凯赞成共和。(二)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成败?)1性质:中国近代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功绩:推动中国民主化、工业化和市场化的进程(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2
23、)思想: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3)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3局限: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思维拓展】一比较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背景1、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2、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3、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纲领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束君主专制政体;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4、。结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失败原因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采用改良办法,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没有明确反帝要求,也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实行土地制度改革。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理想为什么难以实现?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2政治: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封建势力强大;帝国主义干涉破坏。3文化:封建思想的长期影响。【五】教学反思 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成与败,认识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程目标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概括掌
25、握五四运动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中共成立条件、内容、影响;国共合作的概况。2.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认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正确区分国共两党的性质和评价国民革命。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问题探究、历史比较等方法理解五四运动的原因及影响。2.通过比较掌握新旧民主革命的联系与区别,国共合作的基础及区别。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体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3.国共两党合作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最终又因两党的阶级利益不同而最终破裂,从中体会国共两党“和则利、分则伤”的道理。【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五四风雷、
26、中共成立和国共合作2.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大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另外本课涉及的问题太多,在有限时间内不易把握授课程度。【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一、五四风雷(1919)1. 社会背景(1)政治: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2)经济和阶级:民族工业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3)思想: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人民的觉醒。(4)外交:巴黎和会拒绝中国正义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特权转让给日本。2.五四运动(1)爆发:1919.5.4,北京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2)新阶段: 6月初,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27、,成为主力军(特点);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三罢”斗争。(3)初步胜利: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3、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1)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 (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同工人相结合,传播马克思主义)(2)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本质特点)二、中国共产党诞生(1921-7-23)1、历史条件(1)思想与阶级:马克思主义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2)组织: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3)外部:共产国际
28、的帮助2、中共诞生:中共“一大”(1921、7、23,上海-浙江嘉兴)(1)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2)中心工作: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3)意义: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从党的性质、指导思想、代表利益、目标和任务理解)三、国民大革命(1924-1927)1、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本质特点)(1)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异常强大 ,革命力量必须联合。(2)经过: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1923年);中国国民党“一大”标志国共合作形成。(1924、1广州)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合作方式:党内合作(3)意义:国民革命高潮迅速到来,北伐战争基本
29、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2、国民革命运动高潮(1)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2)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组编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3)北伐战争任务:消灭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发展: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成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3、国民大革命失败(1927)标志: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政府“宁汉合流”。原因:(1)客观: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2)主观:陈独秀右倾错误,限制工农运动,放弃革命领导权。【思维拓展】(一)比较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0、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年代1840191919191949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导力量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中国同盟会,中国国民党)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分配土地。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革命前途封建社会(小农经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二)五四运动(1919)的主要特点(1)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主力;学生是先锋,具有初步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发挥领导作用。(2)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本质特点)(3)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三)国
31、民大革命(1924-1927)的主要特点(1)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本质特点)(2工农运动蓬勃发展,是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一】课程目标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与实践、粉碎三次反革命“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土地革命、中央苏区的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2)
32、学习工农武装起义的内容,分析它们的共同点和重大的历史意义。(3)分析理解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和理论,正确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4)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5)分析前三次反“围剿”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1)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在研习本课提供的较多历史材料(包括图片)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原始材料。(2)问题探究与分析比较。探究南昌起义的背景和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条件;分析比较前三次反“围剿”的斗争胜利与第
33、五次反“围剿”失利,从中认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共在革命转入低潮的形势下,开创重新聚集革命力量、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2)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赢得了广大农民的坚决拥护,对巩固和发展根据地起了重大作用,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三】重点和难点重点:南昌起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难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34、与实践、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一、南昌起义(1927.8.1)1原因: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2内容:周恩来、贺龙等领导南昌起义3评价: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二、土地革命(一)八七会议(1927.8.7)(1)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2)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3)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二)土地革命1湘赣边秋收起义:1927年,毛泽东领导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2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主要特点)内容
35、:中共领导下,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中心环节)和根据地建设(1)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2)武装斗争:三次反“围剿”的胜利(3)根据地建设:经济建设;政权建设(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制定宪法大纲,定都瑞金)三、红军长征(1)原因:“左”倾错误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2)中央红军长征:1934、10-1935、10(3)遵义会议: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军事指挥权。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
36、的转折点。(4)胜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5)意义: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伟大长征精神,成为前进动力。开始革命新局面。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阶段特征一南京国民政府1政治:中国国民党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2经济:形成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垄断;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二中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总方针: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1927年“八七”会议)特点:1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武装斗争、土
37、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2苏维埃运动,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三民族危机:日本侵略中国,制造“九一八”事变(1931年)、华北事变,东北、华北殖民地化。第16课 抗日战争【一】课程目标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抗日战争爆发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史实,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比较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理解两个战场在抗战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和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分
38、析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探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局面的形成之间的联系。从具体的战役中归纳出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通过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三】重点和难点重点: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难点: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
39、究分析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原因(1)目的:灭亡、吞并全中国。(2)历史:日本以侵略_为中心的大陆政策。(3)现实:1929-1933年_的沉重打击,日本成为亚洲战争策源地。中国国共对峙局面给日本侵略以可乘之机。2、日本侵略中国(1)重要事件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华北事变,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略中国;“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2)滔天罪行: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 “七三一部队”研究细菌战,惨无人道。二、全民族的抗战1、爆发: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2、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
40、战线的建立(原因: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吞并中国,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3、国共双方的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产党(敌后战场)防御阶段四大会战:淞沪会战(姚子青、谢晋元事迹)、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1平型关战役(太原会战)2中共制定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路线。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展独立自主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相持阶段为确保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击败侵缅日军。1940年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反攻阶段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三、抗战的胜利1、原因(抗日战争显著特点)(1)根本: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2)保证:中
41、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3)国际: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有力配合支持。2、历史意义(1)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2)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3)中共领导的人民力量空前壮大,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思维拓展】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失败,而抗日战争(1937-1945)胜利,两者为什么有不同的结局?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1)根本:清朝封建制度腐
42、朽,社会矛盾尖锐。(2)国际: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瓜分世界,国际环境不利。抗日战争胜利原因:(1)根本: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2)保证:中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3)国际: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有力配合支持。第17课 解放战争【一】课程目标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概述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进行革命斗争的主要史实,如重庆谈判、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重点进攻、战略反攻、三大战役、北平和谈、渡江战役等,理解
43、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提高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相关材料的补充,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了解内战爆发的背景,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的学习方法;图表展示人民解放战争的阶段和概况,学生活动探究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提高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
44、胜利的意义2、难点: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抗战胜利后,关系中国之前途与命运,各种政治力量的政治主张:(1)国民党:独裁、内战方针,坚持一党专政。(2)中 共:民主、和平方针,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3)民主党派:争取民主、和平,建设资产阶级共和国。一、内战的爆发(一)争取民主和平1、1945年重庆谈判,国共签署双十协定,规定:和平民主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2、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二)内战
45、爆发1、1946年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2、人民解放军以运动战方式,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对陕北、山东的重点进攻。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1、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2、战略决战(1948年秋到1949年1月):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辽沈战役:占锦州,围长春,攻沈阳。淮海战役:徐州为中心,碾庄战役。平津战役:分割包围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北平和平解放。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国共北平谈判与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1949年4月)2、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3、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1国内:结束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独立自主的新中国。2国际: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世界被压迫民族人民斗争。3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五】教学反思 本单元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问题,引导学生认识每个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通过特征分析理解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